摘 要:《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偉大作家歌德早年時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德國文學史上一件劃時代的著作。該書采用日記和書信體寫描寫了一個叫維特年輕人的內心世界以維特不幸的戀愛經(jīng)歷和在社會上處處遇到挫折最終選擇自殺的故事。該書一出版就激起當時年輕一代的共鳴,掀起一股“維特熱”。本文試從維特悲劇背后的根源分析該書的時代意義和該書中所體現(xiàn)的反抗精神和批判性。
關鍵詞:歌德;書信體;維特悲劇;時代性
作者簡介:陳解芬(1993-),女,湖北黃梅人,2016級天津外國語大學德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方向:德語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8-0-01
一、作者及作品簡介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1749-1832),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文學大家。歌德生于法蘭克福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歌德與其好友席勒是德國文學史上“狂飆突進”和“古典主義”兩個重要文學時期的主要代表人。1832年歌德去世,著名哲學家海涅視之為“藝術時代的結束”。著名文學家卡萊爾曾說在歌德身上跟在但丁身上一樣,“隱藏著一種預言家式的深沉的憂傷”。歌德一生創(chuàng)作無數(shù),主要作品有《鐵手騎士葛茲·馮·伯里欣根》、《少年維特之煩惱》、巔峰巨作《浮士德》和他的小說《親和力》等?!渡倌昃S特之煩惱》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里維特一次鄉(xiāng)間舞會上認識了法官的女兒綠蒂。對美麗善良且通讀詩書的綠蒂一見傾心,但綠蒂在這之前已經(jīng)訂婚。不久綠蒂未婚夫歸來,維特自感追求綠蒂已毫無希望,為了擺脫精神上的煩惱和尷尬處境,他不辭而別。下篇描述維特在政途上的受挫和諸多不順。忍無可忍的維特辭掉公職,再次回到綠蒂身邊。但物是人非,綠蒂也已經(jīng)嫁給未婚夫。維特對綠蒂愛而不得,陷入情感與理智的漩窩中苦苦掙扎,最終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維特,這個才華橫溢但又內心敏感情感豐富的年輕人,他的一生很短暫、有過歡樂也有痛苦和迷惘,他的悲劇是對那個時代的反抗和控訴。
二、維特之死內部因素
愛情的幻滅,內心的理性與情感矛盾掙扎是促成維特之死的重內因。維特見到綠蒂第一眼時,是這樣描述綠蒂的,“她中等身材,容貌秀麗,穿一件簡樸的白色衣服,袖口和胸襟上系著粉紅色的蝴蝶結,手里拿著一個黑面包,親切地把面包分給自己的弟弟妹妹們”綠蒂身上散發(fā)出的善良勤勞的自然特性還有母性的慈愛深深吸引著維特。綠蒂的出現(xiàn)給本來是來鄉(xiāng)下消極避世的維特的世界帶來一縷陽光。此外在后來的交談中維特發(fā)現(xiàn)綠蒂居然和自己一樣喜歡詩Klopstock,碰到一個和自己志同道合的美麗女子,怎么叫人不歡喜?可是綠蒂已經(jīng)和阿爾伯特有了婚約。維特只能把這份情感深深埋藏?!拔乙呀?jīng)下了決心,不那么頻繁地去看她??墒钦l能做得到呢!”尤其是綠蒂的未婚夫回來之后,維特更是陷入了理性與情感的漩窩中無法自拔。“一個人看到面前有那么多心愛的東西,卻不能伸手去拿,他心里多么難受呀!”綠蒂最終拒絕了維特,選擇和維特保持距離。感情的幻滅使維特一步步走向絕望的深淵,最終結束自己的生命。
維特的多愁善感和敏感的個性對他最終悲劇的結局也有著難以磨滅的影響。維特再次回到綠蒂身邊之后,綠蒂已經(jīng)嫁作人婦。維特始終把自己擺在一個尷尬的地位,認為是自己破壞了阿爾伯特夫婦之間的美好關系;但同時他也對阿爾伯特心生不滿,認為阿爾伯特不珍惜不關注綠蒂,覺得阿爾伯特有意針對自己,“阿爾伯特的朋友們說,每次綠蒂在那兒,阿爾伯特都會離開,不是出于對維特的厭惡,而是不想讓維特感到壓抑?!泵舾械木S特越來越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問題,內心飽受折磨。而綠蒂最終的那一句“這是最后一次了,維特,您不要再見我了!”徹底摧毀了維特本就脆弱的心靈防線。
三、維特之死外部因素
維特在政途上的失意受挫則是一個催化劑。在文章開始我們就了解到維特來到鄉(xiāng)下是為了追尋內心的寧靜,躲避外界的喧囂。維特本身就不喜歡官場的爾虞我詐和奉承迎合。綠蒂的未婚夫回來后,維特去了城里,把自己的重心投入到政途上,轉移自己對綠蒂的情感。但是本來才華橫溢的他卻處處遭受排擠,事事不順。當時德國社會十分鄙陋,拘泥刻板的人,處處因循守舊的人,虛文俗禮束縛著維特;此外維特的上司對他標新立異的行為處事風格也不喜歡,“我辦事喜歡干脆利落,是怎樣便怎樣,他一板一眼,嘮嘮叨叨,像個老婆子” 最使維特深受打擊的是在C伯爵的聚會上維特被貴族們視為不入流的低下階層,從而被趕出了聚會。此事之后維特憤然辭職,政途的自我實現(xiàn)失敗使維特對世界感到厭煩和失望。
但透過維特政途上遭受的各種排擠和打擊這一事實可以看到當時封建社會腐朽專制對維特這一類“天才”的束縛才是導致維特選擇自殺離世的根本外在環(huán)境因素。
四、結語,維特悲劇根源
對于維特悲劇的根源分析,引用原文的一段話再合適不過:“為什么天才的河流難得沖破堤岸,難得成為洶涌澎湃的洪水,震撼你的靈魂?其原因就在于——兩岸住的是沉著冷靜、深思熟慮的老爺,他們擔心自己的花園會被洪水沖毀,所以及時筑堤,防患于未然?!本S特代表的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德國新青年一代,在當時18世紀后期,這個被恩格斯稱為“在政治和社會方面是可恥的國家”才華橫溢的維特不為當時的社會所容,他自己本身也不愿融于這個社會。即使沒有在Lotte那里愛情幻滅的打擊,他也無法繼續(xù)與這個社會共存,自殺成為他唯一的出路。這部作品傳達的是像他這樣的青年人對當時社會的反抗和控訴。由此這部小說是文學寶庫熠熠生輝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