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長領+李源
摘 要: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構建法治社會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公民法律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成敗。從現(xiàn)實層面看,我國公民法律素質與法治社會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信訪不信法”“信權不信法”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思維普遍存在,因此,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民眾基礎還有待進一步夯實。公民法律素質的提升應當圍繞法律認同、法律信任、法律敬畏、法律踐行能力四個方面的基本要素展開。法律認同是法律素質提升的前提,法律信任是法律素質提升的精神動力,法律敬畏是法律素質提升的核心,法律踐行能力是法律素質提升的落腳點。
關鍵詞: 全面依法治國;法治建設;法律素質;基本要素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3-0751(2017)06-0090-06
法治作為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絕不僅限于法律規(guī)范的制定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它更是一種人的主體活動,要以全民具備較高的法律素質作為基礎和保證。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 ① 可見,人民群眾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人民群眾是否具備知法、信法、守法、護法的法律素質是法治社會建設的關鍵所在。可以說,全民法律素質的高低,已經(jīng)成為衡量我國法治工作進程的一個重要指標。
“公民法律素質是指公民所具有的法律意識、法律知識,以及運用法律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綜合因素條件,是公民素質的基本組成部分,是現(xiàn)代法治社會公民的必備素質?!?② 經(jīng)過30多年的普法宣傳教育工作,當前我國公民的法律素質已明顯提高,但從現(xiàn)實層面看,我國公民法律素質的整體狀況與法治中國建設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不少公民的法治意識還比較淡薄,人情高于國法的傳統(tǒng)觀念仍根深蒂固,缺乏對法律的認同感和信任感,缺少對法律的敬畏與崇敬,知法犯法、徇私枉法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法律信仰尚未在民眾心中真正建立。鑒于此,我們有必要對提升公民法律素質的基本要素進行深入探析,尋求提高公民法律素質的有效方法,為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夯實民眾基礎。公民法律素質的基本要素及其提升路徑至少應包括法律認同、法律信任、法律敬畏、法律踐行能力四個方面。
一、法律認同:法律素質提升的前提
法律認同是指公民在一定法律認知的基礎上,基于理性思考而對現(xiàn)有的法律價值、法律條文、法律制度、法治理念等法律要素產生的認可和贊同。值得一提的是,法律認同根本上并不來自于國家暴力的強迫抑或社會輿論的壓力,而是人們經(jīng)過理性分析之后產生的一種主動的、心悅誠服的心理狀態(tài)。法律認同是提升全民法律素質的前提,只有民眾接受法律、認可法律, 才會真正從內心信任法律、依賴法律、敬畏法律,提升法律素質的心理基礎才會逐步形成。
1.法律認知是法律認同的基礎
法律認知是人們形成法律認同的基礎,一個人只有首先學習法律、懂得法律,然后才能談得上對法律的認可和接受。“所謂認知,包含著人認識和知道之意,人必先認識客體,然后才能了解客體。法律認知的客體就是社會中法律的相關內容和實施情況?!?③ 因此,法律認知是指認識主體對法律知識及其所反映的法律現(xiàn)象的認識、知曉、熟悉和掌握的主觀狀態(tài)。認知是行動的先導,通過增強公民對法律的認知,可以充分使其了解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違法的,自己可以做什么、應該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是非觀,養(yǎng)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從而最大可能地保證行為的合法性。
法律宣傳教育是增強全民法律認知、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的一項直接而有效的基礎性工作。我國從1986年開展全民普及法律知識(簡稱“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收官,全民普法已經(jīng)走過了30年的光輝歷程。經(jīng)過6個五年普法規(guī)劃的實施,全民的法律意識從無到有,法治觀念由弱變強,全民整體的法律認知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但是客觀地說,我國的普法工作仍存在教育形式單一、宣傳方式落后、開展范圍有限等問題,民眾的接受程度和認知水平還很有限,因此有必要對法律宣傳教育工作進行改進和深化。
第一,創(chuàng)新法律宣傳教育工作的形式。在普及法律知識上,我們應該思考哪些方式更容易讓民眾接受和記住。例如,可以選取典型案例,分別組織黨員干部、公務人員、普通群眾旁聽案件庭審,以鮮活的真實案例開展法治教育,用群眾身邊的人和事普及法律知識,以法釋惑,提高震懾力。另外,普法的語言一定要通俗易懂,簡潔明確,這樣不僅利于執(zhí)法人員掌握法律、宣講法律,而且有利于廣大民眾對法律的理解和運用。
第二,普法宣傳要積極吸收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之力,乘勢不斷開拓新媒體傳播渠道。在互聯(lián)網(wǎng)蓬勃發(fā)展的背景下,人們的關注度都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因此普法工作絕不應忽視互聯(lián)網(wǎng)這樣一個大平臺。我們可以通過創(chuàng)建普法宣傳的專門網(wǎng)站、開通普法宣傳的官方微博、創(chuàng)建普法微信公眾號等,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掌中”就可以學習與自身利益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知識,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便能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第三,在全社會開展法律宣傳教育,必須抓住培養(yǎng)青少年法律認知這個核心,即要把法律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專門的法律知識課程。人的認知的培養(yǎng)和觀念的成熟往往在青少年時期就已經(jīng)基本完成,并對今后的人生產生重大影響。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培養(yǎng)的法律認知,相對來說會印象更深,影響更深遠。
2.法律認同離不開良法的制定
立法是法治的首要環(huán)節(jié),良法是民眾法律認同的基石。亞里士多德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法治應當包含兩重意義:已經(jīng)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本身應當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④ 可見,只有從源頭上提供良好的法律,才有可能使其贏得社會大眾普遍認同的正當性基礎。在我國的法律語境下,一部良法應具備以下條件或標準:一是良法在價值上必須符合正義的要求。法律是否體現(xiàn)正義是衡量其是否為良法的關鍵。二是良法在內容上必須反映客觀規(guī)律。法律應該反映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基本規(guī)律。三是所立之法必須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的理念,使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體現(xiàn)在每一項立法之中,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的認同和擁護。因此,我們要積極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工作的有效展開,在提高我國立法質量的同時也增強民眾的法律認同感。
除此之外,還有兩方面值得我們注意。一是我國法律的制定和實施應當充分考慮到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我國來說,我們現(xiàn)在的法律體系基本上都是從國外移植過來的或是借鑒國外的,因此,這些法律所鐫刻的是他國的歷史,所寄托的是他國的民族感情和道德精神,這就難免使法律淪為冷冰冰的法律條文而難以為我國人民所認同。正如梁治平教授所憂慮的那樣:“我們的現(xiàn)代法律制度包括憲法、行政法、民法、訴訟法等許多門類,它們被設計來調整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為建構一個現(xiàn)代社會奠定基礎。同時,它們也代表了一種精神價值,一種在久遠的歷史中逐漸形成的傳統(tǒng)。問題在于,這恰好不是我們的傳統(tǒng)。這里不但沒有融入我們的歷史、我們的經(jīng)驗,反倒常常與我們‘固有的文化價值相悖。于是,當我們最后不得不接受這套法律制度的時候,立即就陷入到無可解脫的精神困境里面?!?⑤ 我們在法律制定和實施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而不應全盤引進吸收西方法律條文和制度,那樣可能會導致法治的“水土不服”,比如,我國傳統(tǒng)上的“禮法合治、德主刑輔”“民惟邦本、政得其民”“法不阿貴”“矜老恤幼”等思想精華,都能給人重要啟示,值得我們今天繼承和弘揚。如此,才能實現(xiàn)與本民族文化相一致的法律現(xiàn)代化和法治,法律也才能真正深入人心,為大眾所認可和接受。二是要提高法律的便民性和人文性。當今社會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他們更關心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事物,或者說更容易認可那些能迅速為自己帶來好處的東西。如果民眾的利益受到損害,法律可以為他們提供便捷的服務,幫助他們迅速解決問題,那么,他們自然會感受到法律的好處,從而真心地接受和認可法律。因此,要繼續(xù)提高法律的便民性,根據(jù)民眾生活方式的改變和需求的變化,及時制定出具有針對性、時效性的法律,使民眾權益在受到侵害時能第一時間在法律中找到解決的辦法,這樣才能真正維護好人民群眾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另外,要提高法律的人文性,即法律不僅要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還要體現(xiàn)出人文關懷。一部好的法律應當是情與理的結合,當然,這里的情并不是指為了一己私利的私情,而是指人之常情,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人情味兒”。由于法律的實施者是感情動物,法律所面對的也是現(xiàn)實中真實的人,因此法律本身就包含著對情的包容和融合。例如,如果犯罪嫌疑人在審判中突發(fā)疾病,法律就允許法官酌情休庭,先看病然后擇日再審,這就是法律具有“人情味兒”的一面。
二、法律信任:法律素質提升的精神動力
信任是相信并敢于托付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它往往是兩者之間構成穩(wěn)定關系的重要情感基礎。提升全民的法律素質,構建法治社會,不僅需要良法善治,更需要民眾對法律的心理信任,只有在信任的基礎上,人們才有可能遵照法律設定的行為規(guī)范去行動。法律信任是指社會成員基于法律制度公正性的前提條件,在對法律運行規(guī)則的內容以及法律規(guī)則運行的有效性獲得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對于法律制度產生信心,相信法律能夠按其預測發(fā)生效力,并且相信其他社會成員也與其持有相同的預測,從而自覺地將其自身資源置于法律控制之下,自愿接受法律作為調整其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行為。 ⑥ 相對于法律認同,法律信任在程度上更進一步,是在認同的基礎上對法律的一種更穩(wěn)定、更持續(xù)的心理依賴狀態(tài)。因此,培養(yǎng)民眾的法律信任對于法律素質的提升有著更深層次的決定作用,是推動全民法律素質提升的精神動力。但是反觀當下,我國的人治傳統(tǒng)仍舊深厚,很多情況下,人們往往“信訪不信法”“信權不信法”,甚至“畏訟、厭訟、恥訟”,可見法律信任的缺失仍是我國法治建設進程中的重大難題。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 ⑦ 。從古至今,我國民眾對法律信任感的確立不僅僅來自于法律如何規(guī)定,更重要的是來自于法律怎樣被執(zhí)法部門尊重和嚴格執(zhí)行。因此,政府守法以及執(zhí)法的程度是影響民眾法律信任的重要因素。當前我國民眾法律信任難以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法律實施的過程中存在有法不依、越權執(zhí)法、徇私枉法等現(xiàn)象,這不但侵犯了民眾的合法利益,更削弱了法律在民眾心中的權威和神圣地位,自然不利于法律信任的形成。另外,目前,“我國大約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規(guī)和幾乎所有的行政法規(guī)的執(zhí)法工作都是由行政機關來承擔” ⑧ ,所以,行政部門是否依法辦事,能否做到嚴格執(zhí)法,直接決定了法律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和地位。為此,我國的各級行政部門應當堅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行政執(zhí)法制度,強化行政執(zhí)法程序,嚴格執(zhí)法標準,做到各項工作的公平、公正、公開,杜絕執(zhí)法不公、隨意執(zhí)法等行為,這樣才能不斷提升民眾的法律信任。
此外,我們還應當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讓司法真正發(fā)揮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最后一道防線的作用,這是提升民眾法律信任的核心環(huán)節(jié)。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出臺和落實了一系列司法體制改革的基礎性、制度性措施,使我國司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人在遇到矛盾糾紛時,首先想到的還是找有權有勢的人解決問題,而不是尋求法律的幫助,這顯然是對司法不信任的表現(xiàn)。要解決這一問題,一是要用制度保證司法的公信力。例如,建立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等,用制度將司法活動的方式、范圍等內容確定下來,并使這些制度具有協(xié)調性、規(guī)范性和一致性,不因某些人或某些組織機構的意志而改變,這樣才能真正確保司法的公信力。二是要不斷完善司法隊伍建設,不僅要注重司法人員的業(yè)務水平和專業(yè)化水平,還要加強司法人員的理想信念教育,培養(yǎng)司法人員的責任感和正義感。試想如果連司法人員自己都知法犯法,又怎么能保證司法工作體現(xiàn)公平和正義?三是要堅持司法公開,增加司法的透明度,努力做到大案要案公開審判,使民眾可以隨時隨地了解整個庭審過程。這樣不但可以保證公民的知情權,還可以有效遏制因司法腐敗導致的司法不公現(xiàn)象的發(fā)生,而司法不公本身便是法律信任的巨大障礙。
三、法律敬畏:法律素質提升的核心
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往往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甚至無法無天,最終只會自食其果。法律敬畏就是要將法律視為一種信仰,體現(xiàn)為對法律發(fā)自內心的敬仰、畏懼,并且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與權威,堅守法律這條“底線”“紅線”?!熬次沸氖钱a生崇敬感的前提,是產生法律信仰的基礎,也是法律得到自覺遵守的原動力。” ⑨ 沒有對法律的敬畏,就不會產生法律信仰;沒有對法律的信仰,就不具備健全的法律素質。對于一個人來說,即使他學習了大量的法律知識,擁有很強的法律能力,但是如果他沒有對法律的敬畏和信仰,一旦面對利益的誘惑,難免會動搖,從而出現(xiàn)藐視法律甚至踐踏法律的行為。因此,提升全民的法律素質要以培養(yǎng)民眾對法律的敬畏為核心。
從某種程度上說,目前我們國家并不缺少法律,真正缺乏的是民眾對法律的敬畏之心,特別是一些領導干部,目無黨紀國法,貪污腐化、肆意妄為,將權力凌駕于法律之上,不僅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而且無形中在社會催生了“權大于法”的不正之風,影響了民眾法律敬畏心理的形成。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帶頭遵守法律,帶頭依法辦事,不得違法行使權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⑩ 。因此,培育公民的法律敬畏之心,首先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shù)”,發(fā)揮其引領作用。一方面,各級領導干部要加強自身的法律修養(yǎng),樹立法律敬畏意識,把法律作為懸在頭頂?shù)摹叭呃麆Α?,不僅在公開場合和集體活動中嚴格要求自己,而且在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仍能緊繃法律之弦,保持頭腦清醒,時時刻刻用法律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真正將“法律”二字融入內心,做到法律修養(yǎng)中的“慎獨”。另一方面,要加大對領導干部違法亂紀、徇私枉法等行為的懲處力度,做到該處分的堅決處分,該沒收的堅決沒收,該移交司法部門的堅決移交,堅決維護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用嚴格執(zhí)法讓違法者付出巨大代價,從而使其產生對法律的敬仰和畏懼心理。
另外,要進一步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營造全民敬畏法律的文化自覺。在我國,由于受長期封建專制制度的影響,“人治”思想長期存在,法律一時還難以被所有人敬畏?,F(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遇到難辦的事,第一反應是托關系找熟人,希望通過“關系”“人情”來打通關節(jié)、解困排憂,這樣的思維在當下社會中幾乎貫穿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人們司空見慣的事情,而法律往往成為人們最后和無奈的選擇?!啊饲樯鐣ⅰP系社會的運行規(guī)則大大弱化了法治的功能,它以關系代替規(guī)則,以關系的情面代替了法律的威嚴,使得社會公平正義的天平在人情的左右下常常傾斜?!?B11 同時,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思想多元化、貧富差距加大等因素不斷沖擊人們現(xiàn)有的價值觀念,個別人受金錢權力至上等扭曲價值觀的影響,敬畏法律意識淡薄,甚至藐視法律,所以當矛盾沖突和問題出現(xiàn)的時候,不能客觀對待,不愿尋求合理正規(guī)的解決渠道,導致整個社會風氣的敗壞。要瓦解盤根錯節(jié)的“人情社會”“關系社會”,最重要的措施是在整個社會營造濃厚的法治文化,使人們形成敬畏法律的文化自覺。要通過強化人們的規(guī)則意識,讓人們適應法治社會中的法制化生存,消除人們羨慕、尋求、構建關系社會的慣性心理,引導群眾正確理解法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當一個人面對矛盾和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法律而不是關系的時候,法律才能真正被敬畏和信仰。
四、法律踐行能力:法律素質提升的落腳點
法律踐行能力是法律素質結構中的重要構成要素,是法律素質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也是法律素質提升的落腳點。人們的法律素質不能僅在法律意識或心理層面“懸浮式”地存在,還應當通過包括人們法律踐行能力在內的各種法律能力去完成和體現(xiàn),這樣才談得上良好法治秩序的實現(xiàn)。法律踐行能力,在具體內容上表現(xiàn)為層次遞進的三個方面:一是表現(xiàn)在守法能力上。要使公民養(yǎng)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這是法律踐行能力的基礎性要求。二是表現(xiàn)在用法能力上。即公民運用法律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三是表現(xiàn)在護法能力上。公民不僅要遵守法律、善于運用法律,還要敢于阻止他人的違法犯罪活動,同違反法律的行為做斗爭,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捍衛(wèi)法律的尊嚴。下面分別針對以上三個方面能力的提升展開具體討論。
1.提升守法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民守法,就是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公民、社會組織和國家機關都要以憲法和法律為行為準則,依照憲法和法律行使權利或權力、履行義務或職責。” B12 可見,守法的基本含義是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要求,正確行使法律權利,自覺而忠誠地履行法律義務。要提高人們守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健全守法的獎懲機制是一條有效的路徑。要使民眾在直觀上感受到法律的遵守與否跟自己的利益得失息息相關,從而自覺地依法行事,養(yǎng)成遵法守法的良好習慣。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強調,要通過一定程度上的獎懲并舉的方式來督促人們自覺遵守法律,典型的例子就是信用制度原則的確立?!稕Q定》指出,要“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B13 。對自覺守法的公民要賦予法律上更大的便利,比如,實行優(yōu)先解決問題、簡化處理程序的“綠色通道”等支持性政策。對漠視憲法和法律權威、屢次違法者建立不良行為監(jiān)控機制,比如,實行失信者實名發(fā)布制度和失信者黑名單制度,建立多部門、多層次、跨地區(qū)的聯(lián)合機制,通過醫(yī)院、學校、銀行、交通部門、社保部門等機構建立相互協(xié)調、信息共享的個人誠信記錄體系,健全守法義務與守法責任相統(tǒng)一的公民守法體系。
2.提升用法能力
守法和用法同屬法律行為的范疇,都是法律踐行能力的構成部分,不同的是,相對于法律遵守,法律運用的主動性、目的性更強,通常是主體自身或他人在權益受到損害時,能夠主動尋求法律幫助,有效運用法律武器的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尚且可以做到遵守法律,但卻未必具備合理有效運用法律的意識和能力。比如,在商場購買到假冒偽劣產品,產生消費糾紛的時候,有相當一部分人會選擇自認倒霉,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后選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具有維權意識,但缺乏正確的處理方法和途徑,甚至出現(xiàn)“以違法治違法”的情況,最后不僅自己的問題沒有解決,反而惹出了更大的麻煩,這些都是我國民眾法律運用能力不足的體現(xiàn)。隨著我國社會現(xiàn)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民眾法律運用能力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如果每個人都能夠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就能夠有效打擊違法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保障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因此,一個具備良好法律素質的公民,必然也是法律運用能力突出的公民,當權利受到侵害時,能夠通過各種渠道求助于法律。
要提高民眾對法律運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除了要加強宣傳教育的引導,培養(yǎng)人們的用法意識,還要在客觀上提供保障,解決民眾依法維權的現(xiàn)實困難。比如,通過建立完備的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為民眾運用法律解決問題提供法律服務、法律援助,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特別對于偏遠的欠發(fā)達地區(qū),由于民眾缺乏對法律的了解,運用法律維權的意識和能力較為低下,因此要加大政策支持,通過法律資源的引入,引導和幫助他們正確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另外,要通過建立人民群眾的利益表達機制,引導群眾理性、合法地表達利益訴求。在完善信訪舉報、投訴電話等傳統(tǒng)訴求表達渠道的基礎上,用制度形式固定電子政務、公眾論壇、民意調查等新型民意表達渠道,認真對待、主動回應群眾的合理訴求,真心實意地予以解決,實現(xiàn)民意表達的多元化、便捷化和低成本、無障礙,使民眾話有處說、話有人聽。此外,要科學引導和疏導民意,規(guī)范民眾表達訴求的程序,使廣大人民群眾敢于表達訴求,敢于維護權利,消除民眾“畏訟”“厭訟”的心理,增強民眾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愿望;同時,也推動廣大人民群眾走上理性、有序、依法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的軌道。
3.提升護法能力
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公民不僅要懂法、守法、用法,還要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捍衛(wèi)法律的尊嚴,敢于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一般來說,在任何一個法治社會,都難免會存在違法犯罪現(xiàn)象,法治秩序的好壞,并不在于它有沒有違法現(xiàn)象的存在,而是在于它是否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防止違法現(xiàn)象的發(fā)生,以及是否具備及時有效地矯治違法行為的機制和手段。要實現(xiàn)這一點,除了法律制度的制約以外,更重要的是全體公民都要形成自覺的護法意識和護法能力,因為即使法律制度再健全,執(zhí)法力度再大,都難以覆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遏制違法行為的發(fā)生,根本上還是要靠每個公民的努力和配合,只有這樣,才能使違法犯罪分子處于全民的監(jiān)督之下而無處藏身。
要使民眾自覺地維護和捍衛(wèi)法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積極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只有引導民眾將法律上升為一種信仰,才能真正產生對法律的敬畏感和依賴感,自覺將法律奉為至上的行為準則,并且愿意為之獻身。法律信仰并非強調對具體法條的信仰,而主要是指公民對法律權威的尊重或尊崇,對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的敬重和篤信,養(yǎng)成守法所必需的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在此基礎上把法律作為人生實踐的準則和行動指南,并且自覺地維護和捍衛(wèi)法律的權威和尊嚴。當前,在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必須將構建法律信仰放在民眾法律素質提升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只有民眾信仰法律,才能發(fā)自內心地認可和接受法律,這樣自覺尊法、守法、護法也才會成為可能。
注釋
①⑦⑩B1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4年10月29日。
②B11侯書生等:《法治的力量》,紅旗出版社,2015年,第110、116頁。
③楊心宇:《法理學導論》,上海出版社,2002年,第553頁。
④[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99頁。
⑤參見梁治平先生為伯爾曼《法律與宗教》一書所做的代譯序《死亡與再生:新世紀的曙光》。
⑥歐運祥:《法律的信任——法理型權威的道德基礎》,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110頁。
⑧《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怎樣推進嚴格執(zhí)法》,《光明日報》2015年2月9日。
⑨趙萬一:《敬畏法律》,法律出版社,2013年,第3頁。
B12《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第87頁。
責任編輯:思 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