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德
【關鍵詞】 有效性;鉆研;創(chuàng)設情境;教法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1—0091—01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yǎng)和個性塑造的過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取決于教師駕馭語文的能力以及能否充分發(fā)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務必深入鉆研課本
在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能否做到與課本有機結合,演繹課本內涵,提升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讓語文教學呈現(xiàn)真正的高效,這就要看語文教師的能力和水平了。所以,語文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就在于必須先鉆研、理解教材,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這樣才能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選取適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教材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課本為本,更奢談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
筆者執(zhí)教了多年的語文,每鉆研一篇新的課文,總要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然后再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對一些難以把握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筆者總是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于重點詞句的含義,總是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只有在對課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了然于胸的基礎上,筆者才開始撰寫教案,而且?guī)缀跏且粴夂浅?。由于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xiàn)在語言文字上。因此,教師務必要深入鉆研教材。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如,在教學《太陽》時,針對題目提出問題“課文有可能寫什么內容”,從而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學生也毫無顧慮地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太陽給人們帶來哪些好處?太陽給人們送來什么?帶著這些問題進入正文的學習,課堂氛圍良好,教學效果大大地增強了。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常用方法有: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利用演繹、類比推理,借助多媒體直觀手段以及借助童話故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等。尤其在信息技術發(fā)達的今天,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手段。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文本內容以色彩艷麗的畫面、形象逼真的動畫呈現(xiàn)出來,同時還可以配上音樂。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跟隨著問題情境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對課本內容的理解也會更深刻。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典型的寫景文章,此文以桂林山水秀麗景色的描寫激發(fā)了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懷,文中字里行間都體現(xiàn)出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秀麗風光。開始閱讀課文前,筆者就讓學生想象文中的畫面,然后舉手發(fā)言討論。學生讀完后,筆者用多媒體播放了桂林山水的美麗畫卷,同時配上深情的音樂,學生陶醉在美景之中,如癡如醉,體會到作者文中說的那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三、把握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
小學生缺乏抽象思維,直觀思維占主導,教師的言行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的一個溫情的眼神、一個滑稽的動作、一句幽默搞笑的話語、一個夸張的手勢等都可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進而將專注的目光投向教師。由此可見,教學過程的設計尤為重要,單純的內容生動是不夠的,還要有一套新穎靈活的教學手段。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讓他們各盡其能、各抒己見,能表現(xiàn)自我。例如,在教學《雨點》一課時,筆者首先組織學生自讀,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如“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組織學生通過表演來理解、體會其中的意思。這樣,在教師自然順暢的導引之下,學生在課堂上也“活”了起來,輕松掌握了對重點詞語的理解,課堂也一改沉悶的局面,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平時要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選擇合適的方式開展教學才能行之有效。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