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醒 李芝琦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二學生胡昊潔剛剛從升入高三的師姐那里接手了灼華漢服社,作為新社長,胡昊潔感到壓力很大。師姐前兩年把漢服社帶得風生水起,特別是在學校的社團文化周上做了一次漢服展演之后,灼華漢服社不僅在師生中小有名氣,還多次受到校長的表揚?!拔铱刹荒芄钾搸熃愕男难?!”胡昊潔說得很認真。
相比灼華漢服社,地處北京西城區(qū)的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子衿漢服社成立更早,社員也更多?!白玉啤背鲎浴对娊?jīng)》中的名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讓人很容易聯(lián)想到古人優(yōu)雅飄逸的服飾。社員們學著成年漢服復興者的范兒,見面時互稱“同袍”(穿著相同的衣裳一起為復興漢服文化努力之意)。每逢清明、端午、重陽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時,漢服社的社員們就會穿上心愛的漢服,在校園內外舉辦各種與古代民俗文化有關的活動。在吸引更多同學體驗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同時,他們也不忘科普漢服文化,從漢服的起源、演進的歷史到款式、紋樣的門道都說得頭頭是道,儼然是一群漢服小專家。
課余時間,漢服社經(jīng)常舉辦漢服雅集活動,社員們圍坐在一起或誦讀經(jīng)典或對詩學禮,有特長的社員還會教大家彈古琴、跳漢舞,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提高大家的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
灼華漢服社和子衿漢服社只是當下中學生漢服社團雨后春筍般發(fā)展的縮影,據(jù)了解,僅北京市區(qū)就有十多所中學擁有獨立的漢服社,而零散的中學生“同袍”幾乎遍布北京的所有中學。與文學社、考古社、民樂社等社團相比,漢服社有著吸引力強、入門容易、活動影響大的優(yōu)勢,而且社長社員大多對推廣漢服有強烈的責任感,這使得不少中學生漢服社團發(fā)展迅速,有的甚至在校園文化類社團中一枝獨秀。
禮是更深的印記
2015年春天,灼華漢服社的高一學生吳鵬宇參加了北京東城區(qū)府學胡同文丞相祠的一場祭祀活動,作為年齡最小的參禮人員,身著祭服的吳鵬宇不僅被屹立至今的指南樹和鐫刻在墻壁上的《正氣歌》所震撼,更被祭祀活動莊嚴肅穆的氛圍深深打動。不管是參禮還是觀禮,每個人都在虔誠地表達著對先賢的敬慕之情,傳統(tǒng)禮儀文化所產(chǎn)生的感染力在此刻勝過了任何教育方式。
在北京西城區(qū)的歷代帝王廟里,一場由北京漢服協(xié)會主辦的大型演禮活動——射禮拉開了帷幕,子衿漢服社的社員在社團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專程前往觀禮。在觀禮之后的交流中,社員劉佳茜說:“作為全程觀看了這場禮儀活動的中學生,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精神遺產(chǎn),比如射箭時講究‘發(fā)而不中,反求諸己,這告訴我們凡事要先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的理念則教給我們競爭也是要守規(guī)則、講秩序的。”
如果說穿起漢服是體驗古人的優(yōu)雅,喚起作為炎黃子孫的文化意識,那么研習古禮則能讓孩子們與祖先有更多心靈的交流。隨著時代的變遷,禮儀的形式和細節(jié)也在不斷演變和改良,其精髓延綿至今。子衿漢服社社員楊韻儀在一次活動討論中說:“只有參與其中才能領悟到禮的真諦,以前我遇到師長時不知該怎樣行禮,現(xiàn)在懂得了禮儀的精神,行禮也感到自然多了?!?/p>
漢式校服夢還遠嗎
近年來,關于校服改革的話題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許多中學也嘗試著邁出了校服多元化的腳步。
隨著新式校服的不斷出現(xiàn),很多學生有了漢式校服的夢想。漢式服裝是當代人設計出的具有一些漢服特點和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服飾,在漢服界常被稱為“漢元素服裝”。漢式服裝雖然不是傳統(tǒng)漢服,但具有制作簡單、用料節(jié)省、穿戴方便、設計空間大、更適合快節(jié)奏生活等優(yōu)點。漢式校服與傳統(tǒng)的運動校服相比,對引導學生優(yōu)雅的言行舉止有積極作用,也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此外,這種校服更適合課堂、家居、校外活動時的環(huán)境,也與越來越多的節(jié)慶儀式相得益彰。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青年教師,同時也是子衿漢服社指導老師的何志攀告訴我們:“一些學生對漢式校服的追求和喜愛,從本質上說是在全球化這個大背景下學生對民族文化符號的認同,也是對回歸傳統(tǒng)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渴望。”
目前,一些小學已開始試用漢式校服,在創(chuàng)新意識較強、有一定文化底蘊的中學,漢式校服已引起校方的關注,并作為未來新校服的一個考慮選項。
枝繁葉茂離不開陽光雨露
漢服能夠走進管理嚴格、相對封閉的中學校園,離不開校方、老師和家長的理解和包容。灼華漢服社成立之初,有漢服的同學并不多,學校社聯(lián)特別申請??顬樯鐖F購置了公有漢服。在參觀了幾場活動后,校領導既為漢服社指定了有國學專業(yè)背景的指導老師,還為雅集活動提供國學教室作為固定的活動場地。子衿漢服社的何老師本身就是北京漢服協(xié)會的成員,他不僅在活動策劃、禮儀指導、服裝出借等方面給予了社團很多指導和幫助,還在校內外“同袍”的幫助下自編教材,開設了漢服選修課。
有了學校和老師的關照,很多家長對校園漢服社團也從一開始的不理解到逐漸接受,經(jīng)常有家長帶著孩子參加校園外的漢服活動,也有不少家長主動給孩子買漢服作為生日禮物。
然而,由于大多數(shù)老師和家長仍對學生參加漢服活動持懷疑觀望的態(tài)度,認為孩子穿漢服怪異,擔心社團活動會耽誤孩子的學習,再加上中學生課業(yè)壓力大、思想尚不成熟、組織能力薄弱,大多數(shù)中學的漢服社團尚存在建社難、活動難、維持難的問題,發(fā)展壯大更是舉步維艱。
針對漢服推廣在中學校園的困境,北京漢服協(xié)會會長郭素揚呼吁:“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如同參天古木再逢春,青少年對其強烈的認同就像老樹上抽出的嫩芽新枝,希望社會各界能夠一同呵護澆灌,給這些喜歡漢服文化的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