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少聰 劉玉峰 王叨 李白 蘇淑芳 魏林林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小兒血液與腫瘤科 河南 鄭州 450052)
兒童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96例
趙少聰 劉玉峰 王叨 李白 蘇淑芳 魏林林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小兒血液與腫瘤科 河南 鄭州 450052)
目的 探討兒童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hypereosinophilia,HE)病因、臨床表現(xiàn)及實驗室檢查,提高其診療水平。方法 收集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住院的96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患兒的臨床資料,并對其病因、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治療及預后等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病因主要是繼發(fā)性55例(57.29%),原因不明性38例(39.59%),腫瘤性2例(2.08%),家族遺傳型1例(1.04%)。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發(fā)熱45例(46.88%)、淺表淋巴結腫大40例(41.67%)、肝脾腫大31例(32.29%)、皮疹25例(26.04%)。給予糖皮質激素、驅蟲藥物、抗過敏藥物、抗感染藥物應用,多數(shù)患兒預后良好。結論 兒童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多見于學齡前期以及學齡期兒童,病因以繼發(fā)性為主,多見于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寄生蟲感染,應積極予以病因治療。
嗜酸粒細胞增多癥;繼發(fā)性;兒童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hypereosinophilia,HE)是指由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引起的一組疾病,臨床上少見,病因較多,近年除考慮寄生蟲感染、過敏性疾病等基礎疾病所致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外,還需注意特發(fā)性及腫瘤性疾病引起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臨床表現(xiàn)可累及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及泌尿系統(tǒng)等而表現(xiàn)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征,或者出現(xiàn)嗜酸性粒細胞相關的單器官疾病,如嗜酸性粒細胞增高性胃腸炎、膀胱炎、心肌炎等,表現(xiàn)多樣化。為提高對該病的診療水平,對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住院的96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患兒96例,病程3 d~2個月。
1.2 診斷標準 根據(jù)2012年版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及相關綜合征分類標準的共識[1],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0.5×109/L為血液嗜酸性粒細胞升高。HE:2次檢查(間隔≥1個月)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1.5×109/L;伴或不伴組織型HE:骨髓涂片中嗜酸性粒細胞占全部有核細胞>20%,和/或病理醫(yī)生認為嗜酸性粒細胞廣泛浸潤組織,和/或明顯的嗜酸性粒細胞顆粒蛋白沉積(伴或不伴嗜酸性粒細胞的組織浸潤)。
1.3 標本的采集及處理 96例患兒均行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及分類、大便常規(guī)、大便找蟲卵,78例行胸部X線,67例行腹部彩超,56例行寄生蟲全套,51例行骨髓細胞學檢查,43例行風濕全套、過敏原、血IgE,35例行心臟彩超、24例行胸部CT,21例行泌尿系彩超,8例行四肢關節(jié)X線、8例行腹水檢查、4例行腹部CT、1例行腸道組織病理活檢。
1.4 研究內(nèi)容 對所有患兒的臨床資料包括發(fā)病年齡、性別、病因、主要癥狀及體征、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治療及隨訪結果等進行分析。
2.1 發(fā)病年齡及性別分布 男65例(67.71%),女31例(32.29%),男女比為2.1∶1,男性多見。年齡1個月~14歲,其中5歲以下45例(46.88%),5~10歲34例(35.42%),10歲以上17例(17.71%),平均8.7歲,好發(fā)于學齡前期及學齡期兒童。
2.2 病因 主要為繼發(fā)性,可見于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寄生蟲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原因不明性也占較高比例,腫瘤性及家族遺傳型少見。見表1。
表1 96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患兒的常見病因(n,%)
2.3 臨床表現(xiàn) 臨床癥狀主要為發(fā)熱、淺表淋巴結、肝脾腫大、皮疹等。見表2。
表2 96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n,%)
2.4 實驗室檢驗及影像學檢查 所有患兒均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CRP增高、血沉增快、病毒抗體或支原體抗體陽性多見于感染性疾病患兒,血IgE增高多見于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寄生蟲感染患兒。見表3。
表3 96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患兒相關實驗室檢驗及影像學檢查指標變化(n,%)
2.5 治療與轉歸 明確病因后,經(jīng)激素應用、驅蟲治療、抗過敏治療、抗感染治療等對癥治療,隨訪3個月~4 a,5例失訪,原因不明性中的3例患兒反復住院數(shù)次后仍間斷出現(xiàn)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及相應臨床癥狀,現(xiàn)仍繼續(xù)口服潑尼松片、氯雷他定治療;2例惡性腫瘤患兒均死亡;1例敗血癥患兒死亡;1例家族遺傳型患兒仍間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并伴發(fā)神經(jīng)系統(tǒng)后遺癥;80例患兒無臨床不適癥狀,復查血常規(guī)提示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降至正常范圍;4例原因不明患兒雖無臨床不適癥狀,嗜酸性粒細胞輕度升高,未再用藥,定期復查。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患兒主要病因為繼發(fā)性,繼發(fā)性可見于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寄生蟲發(fā)熱、真菌感染、病毒感染等。但是嗜酸粒細胞性胃腸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嗜酸粒細胞性膀胱炎(eosinophilic cystit,EC)等特異性疾病伴HE癥狀的疾病逐漸增多[2]。EG是一種罕見的免疫性胃腸道炎癥性疾病,以胃腸道局限性或彌漫性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為主要特征的罕見的胃腸道炎癥性疾病[3]。EC是一種特異性膀胱炎性反應,臨床多表現(xiàn)為尿頻、尿痛、血尿或排尿困難,目前病因不明,在成人認為可能的病因有感染、寄生蟲、藥物、變態(tài)反應、膀胱損傷等諸多因素,而在兒童則缺乏相關病因的研究[4]。目前傾向性意見認為主要與變態(tài)反應有關[5],是一種罕見的變態(tài)反應性膀胱炎。96例患兒中繼發(fā)性占56.57%,原因不明性占39.59%,腫瘤性占2.08%,家族遺傳型占1.04%,其中繼發(fā)性中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寄生蟲感染所占比例較高。17例患兒有消化系統(tǒng)不適癥狀,其中3例反復發(fā)作,經(jīng)腸鏡腸道組織病理活檢,確診為EG;7例患兒有尿頻、尿急等泌尿系癥狀,6例經(jīng)膀胱鏡膀胱組織病理活檢,確診為EC。
患兒均表現(xiàn)為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部分患兒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組織損傷,有關文獻報道,嗜酸性粒細胞主要靠生成和釋放細胞毒性物質造成組織損傷,毒性物質主要有主要堿性蛋白(major basic protein,MPB)、陽離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衍生神經(jīng)毒素、過氧化物酶、炎性細胞因子、炎性介質[6]。臨床癥狀多為發(fā)熱、淺表淋巴結及肝脾腫大、皮疹、腹痛、尿頻尿急等,如果臨床遇到有此類臨床表現(xiàn)或者白細胞明顯增高的患兒,要注意各類粒細胞所占的比例(最好做五分法)[7],除注意是中性粒細胞為主還是淋巴細胞為主外,還要注意是否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很多患兒是由于臨床癥狀表現(xiàn)多樣,早期診斷困難,不能給予對癥治療,耽誤病情。96例患兒均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其中49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5.0×109/L,增多較明顯,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發(fā)熱、淺表淋巴結、肝脾腫大、皮疹。
診斷明確后,治療上給予抗感染、抗過敏、糖皮質激素及驅蟲藥物應用后,多數(shù)患兒預后良好。原因不明性的患兒癥狀反復,得不到有效治療,追其原因,可能為患兒未正規(guī)服藥所致,也可能有其他原因未查明,因此該類患兒仍需積極尋找病因,給予根治性治療。
[1] 張薩麗,徐傳輝,穆榮.2012年版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及相關綜合征分類標準的共識[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3,17(1):263-266.
[2] Sham M,Singh D.Neonatal ilio-psoas abscess:report of two cases[J].J Neonatal Surg,2014,3(1):4.[3] 朱碧溱,白海濤,吳謹準,等.兒童嗜酸細胞性胃腸炎2 例分析并文獻復習[J].臨床兒科雜志,2015,33(6):338-341.
[4] 朱浩波,郭云飛.兒童嗜酸性膀胱炎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實用兒科雜志,2013,28(5):233-237.
[5] Soavi C,Caselli M,Sioulis F.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cured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Helicobacter,2014,19(3):237-238.[6] Patil S V,Sharma Y K,Dash K N,et al.A case of hyper immunoglobulin-e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scrotal tongue and intraoral hyperpigmentation[J].Indian J Dermatol,2015,60(3):324.
[7] Tefferi A,Gotlib J,Pardanni A.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 and clonal eosinophilia:point-of-care diagnostic algorithm and treatment update[J].Mayo Clin Proc,2015,85(23):158-164.
劉玉峰,E-mail:lyf6012@163.com。
R 557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0.013
2016-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