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秋
一、 遵循學段目標,從課文中發(fā)掘教學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在“課程目標與內容”部分對各學段提出了詳細的目標要求。作為語文老師,需要把這些目標要求牢記于心、聯(lián)結成網(wǎng)。比如,在面對第一學段的學生時,就能立刻反射出:“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薄罢b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等核心目標要求。有《課標》提出的目標要求打底,教學內容的選擇就有了方向。
對課堂教學來說,有了目標的指引,更實際有效的做法,就是從文本中尋找教學點。比如對于《詠華山》一課來說,在對《課標》提出的目標要求了然于心的基礎上,還需一遍遍地追問,除了字詞教學的任務之外,還有哪些點是需要教的?而這些點,一定是老師不教學生讀不出的。這些點,不僅僅要從文本內容角度去考慮,還需要關注文本的表達形式,尤其需要重視課文后面的習題。比如,一年級學生對《詠華山》這首詩描繪的畫面的體驗,一定是不充分的,“文包詩”的閱讀方法學生也是不清楚的,生詞除了認識以外,更要在“閱讀中積累”……這樣梳理后的教學點,就更具語文教學專業(yè)性的思索。同時,對應著閱讀能力的結構要素:理解、分析、概括、聯(lián)想,鑒賞能力,閱讀方式和速度,可再次明確所選教學內容對應的能力訓練點,以讓自己教得明白,學生練得清晰。
二、 刪繁就簡,以板塊方式整體推進
薛法根老師說,經(jīng)他觀察日常教學中,平均2分鐘左右老師就要換一個教學內容,一堂語文課老師教的內容能達到20個以上。薛老師在《為言語智能而教》一書中多次提到,教學內容要精簡,每節(jié)課選擇的教學內容3~4個已足夠多了,教師著力要做的是把選擇的內容教透徹。
結合學段要求、文本特點,第一遍篩選出的《詠華山》的教學點很多——生詞教學,詩意理解,朗讀教學,背誦積累……依次教下去,整個課堂結構就成了線性的“滿堂問”。這就要求我們將所選擇的教學點進行整合,在一個時間段內圍繞一個教學內容相對集中地教學,塊狀地推進教學,而不是頻頻轉換教學內容。比如,生詞復習和積極的語言積累能否有效地進行整合?對“除了藍天,遠遠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腳下。太陽顯得那么近,山腰間飄著朵朵白云”這句關鍵語句的理解、想象、朗讀能不能綜合在一起訓練?教學內容的集中,可更大程度地保證教深教透,保證訓練的扎實有效。
基于這樣的思考,有了如下的教學實踐——
【板塊一】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詠華山》。哪個小朋友告訴老師,還記得“詠”是什么意思嗎?
生1:“詠”是贊美的意思。
師:那“詠華山”就是——
生1:就是贊美華山的意思。
師:你說得非常好。你能把這幾個詞讀給大家聽一聽嗎?(生讀詞:“宋代、寇準、七歲?!保?/p>
師:這個小朋友讀得非常準確?,F(xiàn)在我們做個游戲,你能把這幾個詞連起來說一句話嗎?
生2:宋代的寇準,七歲的時候吟誦了一首詩,叫《詠華山》。
師:說得流暢,非常好。還有誰會說?
生3:宋代有個人叫寇準,他吟誦了《詠華山》,那時他才七歲。
師:和剛才的同學說得不一樣了,也說得非常好。請你把這3個詞讀給大家聽一下。(生讀詞:“沿著、艱難、山頂。”)
師:現(xiàn)在屏幕上有7個詞語了,你能把這7個詞語連起來說一段話嗎?
生4:宋代的寇準,七歲的時候,跟著先生去登華山。他們沿著山路艱難地登上山頂,寇準吟誦了一首詩,叫《詠華山》。
師:你講得特別完整。請你把剩下的3個詞也讀給大家聽一聽,注意一下前后鼻音哦。(生讀詞:“情不自禁、吟誦、稱贊?!保?/p>
師:現(xiàn)在游戲到了最難的時候了:誰能把屏幕上的詞語都用上,說一段話給大家聽一下?(生自由練習)
生5:宋代的寇準,七歲的時候,跟著先生去登華山。他們沿著山路艱難地登上山頂,寇準情不自禁地吟誦起《詠華山》,先生對他連連點頭稱贊!
與通常的生詞復習不同的是,這一板塊除了復習了字音,更注重引導學生把握每一行詞串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這些詞語對學生來說,非?!皶婊保谡Z交流中很少用到(比如:艱難、吟誦、情不自禁)。學生雖然認識了這些詞語,但對于運用來說,這些詞還是消極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些詞只會靜靜地躺在那兒,不會參與學生的表達。在“連起來說一段話”的要求下,學生聯(lián)系課文所述,進行了積極的言語編織,表面上看是對課文內容的概述,其實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概括能力都得到了良好的訓練。同時,促使這些詞語向著“積極語匯”的方向快速轉化,豐富學生的表達倉庫。這樣的積累,是非常積極的積累。
【板塊二】
師:登上這么高的華山山頂,都能看到什么呢?大家把第2自然段朗讀一下,邊讀邊想象,一會兒來和大家交流。(生自由朗讀課文)
師:老師現(xiàn)在想在這幅畫上,再添上些內容,還能畫什么呢?
生1:還可以畫上云朵。
師:哦,可以看到云朵,畫哪兒呢?
生1:畫在山腰間。
師:(畫了一朵)可以了嗎?
生:(齊)不可以。
師:大家都說不可以,為什么呢?
生2:因為課文中說是“朵朵白云”,是很多白云的意思,不能只畫一朵。
師:(補畫朵朵白云)哦,這樣老師就明白了。除了云朵,還能畫什么?
生3:還可以畫上許多山。
師:哦,還可以看到其他的山。那應該畫在哪兒呢?
生3:要比華山低,畫在華山腳下。
師:(在華山腳下畫了一座山峰)可以了嗎?
生3:不可以,課文中說是“遠遠近近”,有很多座山。
師:(補充畫上連綿的群山)在華山上,我們可以看到遠處一座座高低起伏的山峰。這幅畫上,我們還可以畫上什么?
生4:還可以畫上太陽,太陽離山頂很近,課文中說“太陽顯得那么近”。
師:(在山頂位置畫上太陽)你真會思考。同學們想象一下,現(xiàn)在我們就是寇準,登上了華山山頂,遠近一座一座的山峰像大海里的波浪,腳下飄著朵朵白云,伸出手,仿佛都能碰到天上的太陽了。如果你朗讀時,也能想象出這樣的畫面,一定就能把課文朗讀好。
一個人語感的強弱,集中表現(xiàn)為對關鍵詞語的感受力。低年級學生尤其欠缺“字斟句酌”的能力。讀通讀順這一段文字并不難,但讀過后學生留在腦中的印跡是千差萬別的,對詞語理解力的強弱,由此也就體現(xiàn)了出來。在畫畫、說說的過程中,學生自覺關注到了“朵朵”“遠遠近近”“那么近”等詞語,在討論中進行了深入辨析,用自己生活的經(jīng)驗,逐步豐富對這些關鍵詞語的感受,畫面感越來越清晰,語感得以熏陶。與“板塊一”類似,在“板塊二”的教學中,理解、想象、表達等能力得到了綜合訓練,這樣的教學具有增值性。學生有了對詞句的深刻感受,抒發(fā)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朗讀指導也就有了扎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