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田良斌
(鄭州大學(xué) 外語學(xué)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從框架理論角度對政治語篇中隱喻勸服功能的闡釋
——以2016年希拉里“超級星期二”勝選演講為例
李 雪,田良斌
(鄭州大學(xué) 外語學(xué)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勸服”是政治語篇中隱喻的重要功能之一,以往的大多數(shù)研究并沒有深入探討隱喻是如何實現(xiàn)勸服功能的。以2016年希拉里在“超級星期二”的勝選演講詞為例,借鑒Lakoff對政治語言的研究思路,運用框架理論,對該演講中的隱喻進行了解讀,以闡釋隱喻如何實現(xiàn)勸服功能。分析表明:希拉里在演講中將美國民主黨的價值觀融入隱喻表達中,可以激起美國民眾潛意識中的相關(guān)認知框架和與之相符的價值觀, 從而達到勸服民眾的目的。
勸服功能;隱喻;政治語篇;框架理論
政治語篇中隱喻的勸服功能一直是國內(nèi)外語言學(xué)界研究的一個熱點[1-4]。Chilton &Llyin 認為,在推廣新政策時,隱喻可以實現(xiàn)各種目的,如說服并團結(jié)民眾,創(chuàng)造共同點,幫助決策者繞過一些忌諱的話題等[5]。Charteris-Black 的研究發(fā)現(xiàn),隱喻有助于增強政策的合法性。但是,隱喻是如何實現(xiàn)勸服功能的,這一問題在以往的大多數(shù)研究中并沒有得到深入探討[6]。Lakoff 從認知科學(xué)的角度對政治語言的系列研究給我們提供了回答這一問題的思路[7-8]。Lakoff認為, 對于政治語言的大部分理解并不在于對詞語本身的理解,而在于詞語所激起的“無意識理解”(unconscious understanding)[8];在這一理解過程中,通常會涉及框架邏輯的提取,并且大多數(shù)情況下也需要隱喻思維的參與。由此可見,框架對政治語言中的隱喻理解以及在隱喻勸服功能的實現(xiàn)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論文以時效性較強的“希拉里‘超級星期二’勝選演講”為例,借鑒Lakoff的研究思路,運用框架理論對該演講中的隱喻進行解讀,以闡釋隱喻是如何通過框架而實現(xiàn)勸服功能的,從而揭示希拉里如何運用隱喻讓民眾認同并支持其政治主張。
“框架”這一術(shù)語,最早出現(xiàn)于人類學(xué)和心理學(xué)領(lǐng)域。 20 世紀(jì)70 年代末, 美國認知語言學(xué)家Fillmore 把這一術(shù)語引入認知語言學(xué)研究領(lǐng)域,創(chuàng)立了框架語義學(xué)理論。在Fillmore的框架語義學(xué)理論中,“框架”是一種認知結(jié)構(gòu),是有關(guān)某些經(jīng)常重復(fù)發(fā)生的情景的知識和觀念,涵蓋了自然語言理解中的“圖示、理想化認知模式、腳本、場景、認知模式”等概念[9]。例如,在“商業(yè)事件”框架中,就包含“花費、銷售、商品、價格、購買”等詞匯,這些相關(guān)詞匯都是由“商業(yè)事件”框架所限定的,其中包含的角色有消費者、銷售者、商品以及金錢等。簡單的相關(guān)場景如下:消費者有錢并且需要購買商品,而銷售者有商品而且需要錢;然后消費者和銷售者彼此交換錢和商品;最后,消費者擁有了商品,而銷售者擁有了錢。這種框架是理解和推斷“商業(yè)事件”框架的基礎(chǔ),同時也是確定詞匯是否可以用于該框架事件的根本。Fillmore[9]指出,“框架”作為一個概念系統(tǒng),概念之間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要理解其中任何一個概念,必須以理解它所存在的整個結(jié)構(gòu)為前提;同時,如果這一結(jié)構(gòu)中的任何一個成分被引入文本或談話中,相應(yīng)地也都會激活該結(jié)構(gòu)中的其他相關(guān)概念[9]。
Lakoff注意到了框架的這種特點,把框架理論引入對美國政治語言的分析中。在《別想大象》和《政治思維》兩部著作中,Lakoff從認知科學(xué)的角度分析了美國兩黨的政策綱領(lǐng),旨在解釋共和黨在歷屆選舉或國會辯論中頻占上風(fēng)而民主黨頻頻失利的原因[7-8]。他認為,政治思維依賴于框架、原型、隱喻、意象等語言和認知手段;政治思維是非理性、無意識的。共和黨更善于利用人們的政治思維習(xí)慣,構(gòu)建符合自己價值觀的概念隱喻模式和框架結(jié)構(gòu),并用自己的話語體系不斷強化人們的無意識,因此他們的政治宣傳話語更能幫助他們贏得選舉[7-8]。例如,共和黨人對稅收的話語框架“tax-relief”就包含著“稅收是痛苦”這樣一個隱喻。 Lakoff[7]用框架理論對“tax relief”進行了分析。其中,“relief”能夠自動、無意識地激起人們對于“relief”所在的“relief frame”(減免框架),即包含“Affliction(痛苦、折磨),An afflicted one (忍受痛苦/折磨者),Reliever(救濟者/英雄),Someone who cause the affliction and try to prevent relief(壞人)”等在內(nèi)的框架的認同。而當(dāng)在“relief”前面加上“tax”后,結(jié)合已有的“relief”框架和“tax”的百科知識,我們可以得出隱喻“taxation is an affliction(稅收是痛苦)”。根據(jù)該隱喻,我們可以推斷出:倡導(dǎo)減稅政策的共和黨是英雄,而民眾應(yīng)該擁護英雄,也就是應(yīng)該支持共和黨的相關(guān)政策。具體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tax relief”的框架解讀
這個隱喻深入人心,以至于加稅在美國幾成政治禁忌,提倡高稅收和高福利的民主黨人在這方面總是束手束腳。民主黨總是不自覺地接受和使用共和黨的隱喻框架,在其后的一系列政策制定中非常被動。Lakoff認為,這是隱喻框架在政治話語中的力量:一旦一方搶先通過隱喻建立起某種話語框架并使其為民眾接受,對手便處于劣勢,因為他們對已有框架的任何批評都只會強化該框架。在接受對手的話語框架那一刻,后者就已經(jīng)在事實上輸?shù)魧υ撌录脑捳Z權(quán)。因此,Lakoff建議民主黨重新構(gòu)架(reframing)自己的隱喻模式,創(chuàng)造和使用自己的話語框架體系。與此同時,框架理論作為解釋性理論也存在不足,例如,將框架理論運用于具體的話語分析與語境分析,到底可以解決什么問題[10]?而本文恰好就給出了其中一種比較恰當(dāng)回應(yīng),即框架理論通過其激起的相關(guān)概念可以幫助隱喻更好地實現(xiàn)其在語篇中的勸服功能,從而揭示人們的認知過程。另外,張建麗和孫啟耀還認為,框架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隱喻[10],因此也具有體驗性。然而在研究中,框架的體驗性似乎并沒有得到充分重視,筆者也試圖對此做出回答。首先,筆者認為,框架在某種意義上雖然可以被看作一種隱喻,但并非等同隱喻,二者可以互補。其次,根據(jù)認知語言學(xué)中對框架理論的定義,框架是貯存在人腦中的經(jīng)驗和知識的認知結(jié)構(gòu)??蚣鼙旧硎求w驗性的,它對經(jīng)驗結(jié)構(gòu)加以組織,并可以對新對象或情景進行預(yù)測。在本文中,通過構(gòu)建相應(yīng)的框架模式,對相應(yīng)概念結(jié)構(gòu)進行解讀,可以較為直觀地觀察人們的認知過程,體現(xiàn)經(jīng)驗現(xiàn)實性。
2.1 “超級星期二”背景簡介及分析
“超級星期二”首次出現(xiàn)于1988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時兩黨(民主黨和共和黨)舉行參選人提名初選階段,主要指在二三月份的某個星期二許多州將同時進行初選,因此這一天的初選結(jié)果對于兩黨確定各自的總統(tǒng)候選人意義非凡。傳統(tǒng)上把時隔兩個星期后的下一個星期二也稱為“超級星期二”(也會有幾個州同時進行初選),后一個超級星期對兩黨總統(tǒng)候選人的確定有一定的影響。但在初選中的第一個“超級星期二”,希拉里奪得先機拿下7個州,并將和桑德斯(民主黨內(nèi)部希拉里的競選對手)預(yù)選州分配的黨代表席位差距擴大至百余位。根據(jù)歷史經(jīng)驗,一旦差距超過百票,桑德斯將很難迎頭趕上[11]。因此,如果不出意外,本次“超級星期二”初選的勝利意味著希拉里已經(jīng)順利成為民主黨的總統(tǒng)候選人。
因而希拉里在第一個超級星期二的勝選演講意義重大,她不僅要安撫、拉攏和團結(jié)民主黨內(nèi)部不一致的聲音,更重要的是其主要競選對手已經(jīng)轉(zhuǎn)而變?yōu)楣埠忘h,因此要贏得總統(tǒng)大選的勝利,她的主要任務(wù)是盡可能獲取大多數(shù)擁有雙重概念模型(即biconceptualism,其主要指大多數(shù)美國人在有些問題上是進步性的而在其他問題上是保守性的,也即同時擁有兩種世界觀)[8]的選民的支持。Lakoff[12]認為,要想更可能多地獲取選民的支持,民主黨和共和黨的領(lǐng)袖或思想家就必須努力勸服擁有雙重概念模型的選民和他們各自的概念模型保持一致,因為人們并不一定根據(jù)個人的自我利益投票。選民們投的是他們所認同的價值觀,投的是他們的身份認同,同時雙重概念彼此是相互壓制關(guān)系,即一種道德模式或世界觀的運用會壓制住另一種道德模式或世界觀的使用。奧巴馬就不斷在日常生活和公共演講中激起美國最基本的價值觀(即共情和責(zé)任,這些價值觀也是民主黨“慈母模式” 所倡導(dǎo)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并把這些價值觀看作整個美國團結(jié)統(tǒng)一在一起的關(guān)鍵[8]。希拉里要想激起民眾對其政策的支持,就必須通過某種方式來不斷喚起選民對民主黨價值觀的身份認同,在思維的潛意識層面勸服選民對她的支持,而隱喻和框架無疑是最佳途徑。下文將借助框架理論對演講中的隱喻進行分析,以揭示隱喻如何通過框架的作用而實現(xiàn)其勸服功能。
2.2 語料中隱喻勸服功能的框架分析——以“break down barriers”為例
對于隱喻的識別,本文主要使用MIPVU(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 University Amsterdam)的隱喻識別方法,來確定語料中隱喻性的詞匯單位。MIPVU的工作原理如下:使用中的隱喻性意義是間接意義,其產(chǎn)生于詞匯單位語境義和更基本義的對比,后者可以脫離具體語境,但可以在其他語境中觀察到。間接意義的產(chǎn)生主要涉及以下3個步驟:①確認詞匯單位的語境意義;②確定該詞匯單位更為基本的意義;③語境意義和更基本意義的潛在對比或比較。Steen等認為語境意義主要指的是詞匯單位在所使用語境中所表達的意義;更為基本的意義被定義為更為具體、人類可以具身感知,并且可以在普通字典中找到的意義。更為基本的意義應(yīng)該和語境意義充分區(qū)別,因為后者是可以被看作另一個概念域的參與者。隱喻性意義依賴于語境意義和更為基本意義的對比[13]。根據(jù)MIPVU隱喻識別方法,我們確定“barriers”是隱喻性的詞匯單位,其基本義為“障礙”,而在文中表達的意義為“性別歧視、種族歧視、教育不公平、就業(yè)不充分等方面的問題”,包含的概念隱喻是“一切不公平或不公正的現(xiàn)象和問題是障礙物”。同理,“break down barriers”(打破障礙)整體也是隱喻性的,用“打破障礙”來表示“消除不公平、不公正等現(xiàn)象”。經(jīng)過統(tǒng)計,在演講中希拉里使用“break down barriers”10次,從演講開始到結(jié)束,幾乎貫穿全文。相關(guān)例句如下。
①Instead of building walls we’re going to break down barriers and build…build ladders of opportunity and empowerment, so every American can live up to his or her potential, because then and only then can America live up to its full potential, too.
②You know, all across our country today, Democrats voted to break down barriers so we can all rise together.
③We all need to work together to break down the barriers holding back our families and our country, because the middle class needs a raise, and more good jobs - jobs that pay enough for a family to live on, even put a little away for retirement, jobs that provide dignity and a bright future.
④And together, we can break down the barriers that face working-class families across America, especially in struggling Rust Belt communities and small, Appalachian town that have been hollowed out by lost jobs and lost hope, families who for generations kept our lights on and our factories running.
⑤Together, we can break down barriers for our kids, so they get the education they need and deserve. Every child in America should have a great school and a great teacher, no matter what zip code they live in.
⑥ Together, we can break down barriers for women and finally guarantee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
⑦ And…and we can…we can break down barriers for families who’ve seen too many black children harassed, humiliated and even killed.
⑧ We can break down barriers for voters in North Carolina who’ve been systematically disenfranchised and disempowered.
⑨ We can break down barriers for hardworking immigrants everywhere who are too often exploited and intimidated.
⑩ We’ve got to keep going, keep working, keep breaking down those barriers. And imagine what we can build together when each and every American has a chance to live up to his or her own God-given potential.
希拉里在演講開篇(例①和例②)即強調(diào)她以及她所代表的民主黨要致力于“break down barriers”(打破障礙)。根據(jù)日常體驗,在該隱喻中始源域“barriers”(障礙物)可以激起人們大腦中關(guān)于障礙物的框架,或“行軍打仗中的障礙物框架”或“旅行中的障礙物框架”或“體育競賽中的障礙物框架”,不論哪一種障礙物框架,其中的障礙物都是對人不利的、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例如:在最常見的“旅行障礙物框架”中,涉及相關(guān)角色有“出發(fā)地、旅行者、交通工具、目的地、障礙物(或是高山阻擋或是湍流險灘等)等”;相關(guān)場景包括①旅行者從出發(fā)地坐交通工具駛向目的地;②遇到障礙物,要么放棄旅行要么繞路遠行;③長途跋涉,到達目的地(繞路遠行)。從中可見,在旅途中遇到障礙物后,不管是放棄旅行或是繞路遠行都會對旅行者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從而無法到達或?qū)⒀舆t到達目的地。因此,對于這種熟悉的日常體驗,人們的大腦早已經(jīng)在思維層面形成“障礙物對人不利”的這種潛意識或概念。希拉里通篇反復(fù)使用“barriers”這一隱喻性詞語從而不斷在民眾頭腦中激起其相關(guān)框架以及“障礙物對人不利”這種潛意識。之后出現(xiàn)的8次“break down barriers”,涉及了不同的主題,包括中產(chǎn)階級生活狀況(例③)、工人階級(例④)、教育(例⑤)、女性(例⑥)、種族(例⑦)、選舉權(quán)(例⑧)以及移民(例⑨)等,而這些主題正是關(guān)乎美國各階層大眾生活狀況的關(guān)鍵問題,我們以其中的幾例來做具體分析。
例④包含了“工人階級的不好境遇是障礙”的隱喻模式。對于目標(biāo)域來說,與其相關(guān)的框架為“工人階級框架”,包含“工人階級、家庭、工作環(huán)境、老板、薪水等”角色,其中可以推出正常的框架場景,即工人在工廠里工作,依靠勞動力從老板那里獲取薪水,來養(yǎng)家糊口。然而在希拉里所描述的場景中,工人的境遇不佳、甚至失業(yè),這就無法獲得工資來養(yǎng)家糊口,由此可以得出,失業(yè)或者境遇不佳都是工人階級生活中的“障礙”。希拉里要致力于打破這種障礙,這可以激起這部分美國民眾的共情反應(yīng),從而在選舉中支持她。
例⑤包含的相關(guān)隱喻為“教育不公平是障礙”,其中涉及兩個框架:一個是“教育框架”,一個是“障礙框架”。在教育框架中涉及“學(xué)生、教育工作者、書本、教學(xué)設(shè)施”等,相關(guān)場景可以表述為“學(xué)生帶上書本去學(xué)校,老師通過現(xiàn)有的教學(xué)設(shè)備進行授課,學(xué)生獲得知識”。在教育框架中,會涉及教育不公平的問題,如教育水平和相關(guān)設(shè)施不夠齊全等,導(dǎo)致學(xué)生獲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出現(xiàn)不均,這就成為有些學(xué)生所需和應(yīng)得教育的障礙。結(jié)合障礙所在的框架,可以推出“教育的不公平”會對社會產(chǎn)生不利影響,損害民眾利益,因而“教育不公平”應(yīng)該被消除。同時,根據(jù)美國現(xiàn)有的兩種主流道德觀,即“嚴(yán)父模式”和“慈母模式”[12],在這兩種模式中,不管是哪一種模式,父母都要對孩子的教育負責(zé),讓孩子獲得良好的教育,這就可以激起美國固有的基本價值觀——責(zé)任。而教育的不公平就會成為其中的障礙,這就使得隱喻的構(gòu)建和由其框架所喚起的價值觀相聯(lián)系,達到勸服公眾的目的。
例⑥涉及的隱喻是“女性就業(yè)不平等是障礙”。同理,在該隱喻中也牽涉兩個框架,即“女性就業(yè)框架”和“障礙框架”。在女性就業(yè)框架中通常會涉及“女性職業(yè)、薪酬、兼顧家庭、工作量等”。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女性通常遭遇“同工不同酬”的境遇,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這對于女性追求平等就是一種障礙,不利于女性的發(fā)展,更不利于社會的公平。然而,在以美國共和黨為代表的保守派所奉行的“嚴(yán)父模式”價值觀中,道德順序隱喻和道德權(quán)威隱喻是相適合的,其中男性的道德權(quán)威要高于女性[12],這是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要低于男性的根源。而希拉里所代表的美國民主黨奉行的“慈母模式”價值觀強調(diào)共情和責(zé)任,女性如果受到不公平待遇,就意味著政府沒有實現(xiàn)其職能,這既不符合民主黨的道德價值觀,也不符合美國歷來所倡導(dǎo)的以民主和平等為基礎(chǔ)的基本價值觀。 因此,“女性就業(yè)不平等是障礙”這一隱喻,成功地激發(fā)了美國民眾的基本價值觀框架,從而達到了勸服民眾的目的。
演講最后(例10),希拉里再次強調(diào)要“break down barriers”(打破障礙), 表示她致力于排除美國民眾前進道路中的一切障礙以幫助他們順利到達目的地(幸福美好的生活)的決心?!吧窠?jīng)科學(xué)告訴我們,建構(gòu)我們思維的長期概念都被具現(xiàn)化在大腦的神經(jīng)元突觸中,如果要讓我們識解甚至認同所呈現(xiàn)的事實,它們必須符合已經(jīng)存在于大腦神經(jīng)元突觸中的那些長期概念”[7]。因此,該演講通過“barrier”所架構(gòu)的概念隱喻及其所激起的相關(guān)認知框架,符合美國民眾的基本認知體驗及其大腦中形成的長期概念,從而向美國民眾展現(xiàn)了希拉里是幫助他們實現(xiàn)幸福美好生活的英雄,民眾應(yīng)該認同英雄的做法并和英雄一道共同掃除障礙。
希拉里“超級星期二”勝選演講,通過“barrier”所建構(gòu)的一系列隱喻,涉及了“教育不公平、種族歧視、工人境遇不佳、女性就業(yè)不公平”等主題。運用框架理論對該演講中的一系列隱喻進行的研究發(fā)現(xiàn):希拉里通過隱喻的方式將民主黨的價值觀融入其演講中,從而激起民眾潛意識中的相關(guān)框架和大腦中的長期概念,其中隱喻所激起的認知框架和美國最基本的價值觀(共情和責(zé)任)具有一致性,從而達到勸服聽眾,盡可能多地團結(jié)并爭取美國民眾支持的目的,尤其是利于打動大多數(shù)擁有雙重世界觀的民眾(同時具有“慈父模式”和“嚴(yán)父模式”道德觀)。研究表明,框架理論是可以從認知層面闡釋隱喻是如何在政治語篇中實現(xiàn)其勸服功能的。
[1] MIO J S. Metaphor and Politics [J]. Metaphor and symbol, 1997(2): 113-133.
[2] SEMINO E. Metaphor in discours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3] 孫毅,陳朗.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講詞中隱喻機制的勸諫性功能[J].西南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2007(4):59-62.
[4] 吳丹蘋,龐繼賢.政治語篇中隱喻的說服功能與話語策略[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11.(4)38-43.
[5] CHILTON P,M LLYIN. Metaphor in political discourse: The case of the “common european house”[J]. Discourse & society, 1993(4/1 ): 7-31.
[6] CHARTERIS-BLACK J. Politicians and rhetoric: the persuasive power of metaphor [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ian, 2005.[7] LAKOFF,GEORGE. 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know y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M]. Vermont: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2004.
[8] LAKOFF,GEORGE. The political mind [M]. New York: Penguin Group, 2009[9] FILLMORE C J. Frame semantics[ C]∥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seoul: Hanshin Publishing Co,1982.
[10] 張建麗,孫啟耀.框架理論說略[J]. 廣州大學(xué)學(xué)報,2011(10):70-74.
[11] 達巍,謝韜,張志新,等.美國大選越選越亂——“超級星期二”奠定的選情及揭示的美國制度困境[J].世界知識,2016(7):14-15.
[12] LAKOFF,GEORGE.Moral politics: how 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 think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2.
[13] STEEN G,ALETTA G,DORST J,BERENIKE H. et al.A method for linguistic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from MIP to MIPVU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10.
INTERPRETATION OF THE PERSUASIVE FUNCTION OFMETAPHOR IN POLITICAL DISCOURSE FROM THEPERSPECTIVE OF FRAME THEORY——Taking Hillary Clinton's super Tuesday election speech as an example
LI Xue, TIAN Liangb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Persuasiveness” is a significant function of metaphor in political discourse, but most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have not discussed adequately how metaphor in political discourse can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persuasiveness. Using for reference Lakoff's research on political language and taking Hillary Clinton's super Tuesday election speech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explores the persuasive function of metaphor in political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theory.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Hillary fuses the values of American Democratic Party into the metaphors in the speech, which can activate the relevant frames and corresponding values in American people's subconscious mind, thus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persuading the public.
persuasiveness; metaphor; political discourse: frame theory
2016-12-04
2014年鄭州大學(xué)優(yōu)秀青年教師發(fā)展基金項目:認知語篇研究
李雪(1975-),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xué)及話語分析。
1673-1751(2017)04-0071-05
H03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