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施施
摘 要:網絡信息技術發(fā)展和普及,極大地豐富我們的社會文化生活,對意識形態(tài)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從眾心理是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形成發(fā)展的心理基礎,網絡信息時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治理必須重視社會心理建設。增強網絡意識形態(tài)治理的理論邏輯概括為:載體是優(yōu)化意識形態(tài)網絡傳播平臺,關鍵是培育理性的社會從眾心理,核心是創(chuàng)新主流意識形態(tài)宣傳內容,保障是意識形態(tài)治理的法治化。
關鍵詞:網絡意識形態(tài);社會從眾心理;沉默的螺旋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05 — 0035 — 04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寫道:“我們看到,工業(yè)的歷史和工業(yè)的已經產生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薄?〕(P127)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不僅對人的物質文化生活產生直接的影響,更是對人的精神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意識形態(tài)并不是在經濟基礎上直接形成的,而是經過社會心理的媒介形成的。社會從眾心理是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形成發(fā)展的心理基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治理必須重視理性社會心理培育。2016年4月,習近平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強調,“讓互聯網更好造福國家和人民。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用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和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滋養(yǎng)人心、滋養(yǎng)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薄?〕
一、社會從眾心理遵循人類認知運動的辯證規(guī)律
從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出發(fā),“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薄?〕(P76)網絡作為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符合時代發(fā)展趨勢,網絡意識形態(tài)是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發(fā)展,社會處于高壓力、高強度和快節(jié)奏的競爭狀態(tài)。工作、教育、醫(yī)療、住房等問題緊緊壓迫現代人的神經系統,面對這樣的生存環(huán)境,人有釋放壓力、緩解緊張神經的需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到人類有“生理、安全、歸屬和愛、尊重與自我實現”。網絡社會作為特殊的社會形態(tài),能夠滿足承受巨大社會競爭壓力的大眾的這些需要。網絡的虛擬性、即時性和互動性,成為現代人釋放心理壓力的重要窗口。社會心理學認為,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情感、表象和觀念上與社會主流保持一致的行為方式。
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由相互對立統一的矛盾組成,矛盾著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進而推動事物向前發(fā)展。社會從眾心理是一把“雙刃劍”,對網絡意識形態(tài)的治理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在現實社會環(huán)境中,網民個人面對群體規(guī)模大、思想凝聚力強,多數成員觀點一致的情況下,即便個人有異議,為了讓自己融入群體,保留自己的意見,在行為上與群體保持一致。因此,網民的社會從眾心理有理性和盲目之分。一方面,網民理性的從眾心理是對社會規(guī)則自覺遵守,有助于增強網民個人的社會認知、社會情感和社會意志,培育社會理性發(fā)育,通過科學、有效的引導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進而形成社會共識,有利于網絡主流意識形態(tài)治理。另一方面,西方國家利用網絡的多元化和網民盲目的社會從眾心理,大肆宣傳西方的政治觀,滲透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挑釁政府的網絡話語權,部分網民受到網絡空間不良思想蠱惑,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盲目跟風,人云亦云,動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統領性地位。這種盲目的社會從眾心理是一種隨波逐流的偏執(zhí)心理,不利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治理。
網絡作為一種全新的傳媒方式,網絡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依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網民從眾心理并非內生于網絡虛擬世界,而是來自于真實的客觀世界。網民個人的行為受到個體的動機引導和維持,而動機則是以網民的需求的外在表現為基礎。網民從眾行為中大部分人只能模糊地意識到這種需要和動機,而簡單盲目的認同就應聲而起,被動地介入群體中去了。從眾行為逐漸由最初的單一的形態(tài)發(fā)展到多層次、多學科和多形式的態(tài)勢,探求對理性從眾行為的強化,對非理性行為的研判和有效的引導。“在特定的條件下,群體會表現出非常不同于群體中原先單個人所具有的特點,他們的感情和思想會全都轉到同一個方向,他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一種集體心理?!薄?〕(p4)對于網民社會從眾心理,堵是堵不窮盡的,要允許網民表達各種不同意見使傳播途徑保持暢通,通過有效的引導,積極構建馬克思主義的網絡意識形態(tài),有效引導網民的從眾心理,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和價值取向。
二、 網絡意識形態(tài)中從眾心理的獨特性構成
“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5〕(p11)在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社會輿論制造者與傳播者的網絡社會,網民個體的訴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權。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7.31億,互聯網塑造的社會生活形態(tài)進一步加強,其中年齡介于10-29歲網民占50.5%;網民具有中等學歷群體比例為63.5%;網民中學生群體占比仍然最高,為25.1%;其次為個體戶和自由職業(yè)者,比例為22.7%。網民中月收入在2001-5000元的群體占40.9%。〔6〕通過對互聯網信息中心的數據分析,網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點是青年群體(青年學生和青年從業(yè)者)和低收入群體,決定了網絡意識形態(tài)的治理要結合他們的特性,滿足其社會需求。這種需求包括釋放學習工作的壓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質,也包括樹立遠大的理想,堅定崇高的信念。網絡具有多領域的廣播功能,也具有特定的細化的窄播功能,通過網絡傳播來有效引導和培育網民的社會心理,實現網絡社會意識形態(tài)有效的治理。培育理性的社會心理,增強青年群體網民的識辯能力。識辯能力是指網民理性思考,對客觀事物作出獨立判斷的能力。識辨能力受到網民個體知識結構、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青年群體思維活躍,富有激情、易沖動,面對信息快速傳遞、交互的網絡信息社會,極易產生盲目從眾的心理,形成強大的輿論力量?!熬W民永遠漫游在無意識的領地,會隨時聽命于所有的暗示,具備了那些對理性影響無動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全部狂熱,它們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僅剩下極端輕信?!薄?〕(p22)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和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滋養(yǎng)人心、滋養(yǎng)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網絡意識形態(tài)工作對象還需要關注網絡空間上有數量相當大的“半邊緣化人群”?!鞍脒吘壔巳骸辈⒉皇钦f這個群體在從眾心理作用下盲目跟風、人云亦云,而是在中國社會高速發(fā)展過程中處于半邊緣化地位的群體,為了維護自身權益,極易對網絡上相關觀點產生共識,甚至在現實生活中付諸于行動。“群體的輕信、極端與情緒化反應等弱點,顯然既為領袖的品質劃定了上限,也給他動員自己的信眾提供了許多可乘之機?!薄?〕(p135-136)某些操控網絡輿論的造謠者,為了獲得關注度,肆意捏造網絡事件,愚弄網民的憐憫心、正義感,讓網民在不知不覺中推波助瀾。甚至有些網絡推手大肆宣傳網絡謠言,損害公民權益,破壞政府形象,擾亂社會秩序。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這些網絡謠言,滲透西方意識形態(tài)。
三、社會從眾心理在網絡意識形態(tài)中的表現
沉默的螺旋理論最早由德國社會學家伊麗沙白·諾爾·諾依曼提出,該理論就是基于社會從眾心理,其意是指民眾面對一項社會公共議題時,如果發(fā)現自己的意見屬于少數,與多數人意見不一致,傾向于對該議題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增勢,如此循環(huán)往復,呈螺旋式發(fā)展。沉默的螺旋理論的條件假設是:多數個體力圖避免被群體孤立,擔心被孤立的個體對議題保持沉默。在心理學上,這種擔心在群體中被孤立的壓力實際上打破了人們認知過程中同化與順應的平衡發(fā)展。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是,網絡延伸了人與人的交往空間,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者,同時每個人可能是別人信息的接收者。在網絡空間,網民消除孤獨的方式也變得多種多樣。如果網民在某網絡社區(qū)里不能獲得認可,他會主動地轉向其它空間尋找新的同盟者。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少數意見者面臨的社會壓力大大減少,持相反意見的少數依然活躍在虛擬社區(qū),沉默的螺旋轉變?yōu)榉闯聊穆菪?。在網絡時代一旦由自我確信度高的特定少數在網絡上發(fā)表與社會輿論相悖的意見,往往會引起廣大網民的逆向思維,從而使沉默的螺旋迅速“倒戈”,形成反沉默螺旋模式。在網絡空間,沉默螺旋與反沉默螺旋一個矛盾共生體,兩者共同發(fā)揮作用,推動網絡輿論的發(fā)展,沉默的螺旋理論面臨新的問題,需要深入研究一些新的現象。
盲目從眾心理對網絡意識形態(tài)治理產生的危害需要引起高度重視。諸如網絡空間充斥的歷史虛無主義言論:“黃繼光堵槍眼不合理”,“雷鋒日記全是造假”,“董存瑞炸碉堡系虛構”等諸多質疑惡搞歷史人物的輿論,國家和人民的英雄烈士,竟然淪為網民調侃、抹黑、消遣的對象。這樣的文章抹黑人民英雄,顛覆共產黨員的形象。網民在網絡上看到如此荒謬的文章,在好奇心和從眾心理的驅使下,會點進去一探究竟。雖然這些捏造事實歪曲歷史的文章漏洞百出,但是其危害性不容小覷。特別對青年一代,扭曲、虛無的網絡意識形態(tài)對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意識形態(tài)產生嚴重的危害。動搖了網民對歷史英雄崇高的敬仰之情,稀釋了廣大網民濃厚的愛國之情,削弱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權威性。再如2014年“臺灣的太陽花運動”,“香港的占中運動”等具體事例都表明,青年學生一旦被別有用心的群體所利用,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不容小覷。
中國的網民數量世界之最,伴隨網絡發(fā)展的80、90后,儼然是網絡主力軍,網絡是社會非理性情緒的集散地,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對于網絡謠言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例如,秦志暉肆無忌憚地編造虛假信息,造謠滋事,從炒作郭美美事件致使中國紅十字會失信于民,到捏造溫州動車事故天價賠償外國人等共計3000余條信息。網絡覆蓋廣、傳播迅速,一旦網絡熱點形成,各種輿論紛繁復雜,以排山倒海之勢席卷而來,為群體性事件的傳播和宣傳提供了一個空間。網絡造謠者針對中國社會轉型期特有的矛盾,設置網絡議程,捏造并傳播蠱惑性的虛假信息,歪曲事實,破壞公眾對政府的信任。缺乏理性思辨能力的網民,人云亦云,盲目從眾,謠言迅速傳播,危害社會,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群體容易在集體事件中失去理智,我們需要對輿論進行有效分流,以中立、理性的姿態(tài),正確引導輿論的方向,穩(wěn)定社會秩序。對于網絡意識形態(tài)治理,既要積極借鑒沉默的螺旋模式,充分擴大它的知曉度、熟悉度、認同度,確保網絡意識形態(tài)治理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四、社會從眾心理對網絡意識形態(tài)治理的啟示
第一,優(yōu)化意識形態(tài)網絡傳播平臺,強化網絡空間思想信念的引領,培育踐行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從眾心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力仍有局限,沒有實現社會全覆蓋,網絡空間的話語權有待提升。建設新型政府服務網站,正確引導網絡輿論走向。政府加快“三微一端”線上布局,推動政務新媒體建設向移動、即時和透明方向發(fā)展。利用微博、微信、微視頻、移動客戶端等網絡新媒體加強與網民的交流互動,建立一個與網民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的對話機制,及時有效地了解廣大網民所關心關注的事件,在網絡事態(tài)升級前,扼殺負面、非理性思想動態(tài),能夠及時預警、協商和解決;解決網民的思想謎團和困惑,獲得網民的支持和信賴,進而增強廣大網民特別是那些從眾網民對主流傳播平臺的信賴感,切實推進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宣傳的實效性。當前網絡環(huán)境中,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網絡事件的主人公,但并非所有事件都可以成為網絡輿論的熱點和焦點。針對大多數網民的從眾心理,政府網站可以進行議題設置,引導網民聚焦的熱點問題,主動營造有利的網絡環(huán)境,加強網絡意識形態(tài)治理。提高我國網絡媒體的議程設置力,力爭網絡成為“共產黨人向全世界公開說明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圖”〔9〕( p271)。商業(yè)運行模式下的網絡主流媒體,要加強對新聞報道的審核,在追求市場效益的同時,牢牢把握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內涵,引導網絡輿論健康發(fā)展,提高主流媒體的社會公信力、信息影響力、人心凝聚力。身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治理,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要以偉大的中國夢為核心。
第二,培育理性的社會從眾心理,加強網民道德自律,相互尊重其價值觀。網絡意識形態(tài)有效治理不僅需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關鍵還要“導之以行”。通過長期的教育,網民對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也有一定的認識,具備踐行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的內在動機,在思想上、情感上認同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但在行為上有悖于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的要求。正如列寧所說:“只有那些已經深入文化、深入日常生活和成為習慣的東西,才能算做已達到的成就?!薄?0〕(p785)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其實質是各種情感、表象和觀念,自覺或不自覺地進入社會大眾的社會心理的過程。網絡信息技術作為人類社會發(fā)展歷史上高度發(fā)達的產物,在給社會生產和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倡導人與人之間平等友善和互相尊重。在多元的網絡社會,網民的思想形態(tài)相互碰撞、交流、融合,需要一元的核心價值來引領,以“求同存異”的思想去包容和尊重別人的價值取向,才有助于形成網絡主流意識繁榮的局面。
第三,創(chuàng)新主流意識形態(tài)宣傳內容,增強網民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認同感。黨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實踐反復證明,能夠滿足民眾社會心理需求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才有效果,否則就會失敗。網絡意識形態(tài)治理要適應民眾社會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避免單向的意識形態(tài)灌輸,了解網民的社會心理需求,創(chuàng)新主流意識形態(tài)。組織人文社科專門人才,不斷創(chuàng)新,講好中國故事,闡述中國特色,主流意識形態(tài)更接地氣。例如:網絡上的“習主席的時間都去哪兒了?”以漫畫進行宣傳,既承載了原有的宣傳內容,也讓網民倍感親切,受到網民的喜歡并樂于接受。網絡意識形態(tài)也不斷關注現實問題,在解決現實問題的實踐中獲取成長的養(yǎng)分,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表述理論,傳達思想?!?1〕不同的社會群體由于地域民俗、受教育程度、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差異,對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感和接受度存在差異。社會群體的差異,需要因地制宜,針對性地開展網絡意識形態(tài)工作。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來源于社會心理又高于社會心理,注重對社會心理的引導,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必須以滿足社會心理需求為原點,遵循社會從眾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
第四,加強網絡監(jiān)管,實現意識形態(tài)治理的法治化,強化踐行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從眾心理。行為心理學認為,人的社會心理及其行為予以一定的強化物刺激,能夠得到強化或消退。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有表彰獎勵,負強化則有批評懲罰。網絡意識形態(tài)的治理要堅持二者有機結合,堅持正強化為主,負強化為輔。社會屬性是每個人的本質屬性,網民個人離開網絡社會是無法生存的,網絡社會輿論強大的道德教化功能,對網民個體行為具有無形的約束力。前提必須是一個積極健康、向上向善,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曾經發(fā)布分析報告表明,80%的未成年人犯罪與網絡有關,網絡不良信息對于青少年的人格養(yǎng)成負面影響巨大。〔12〕指出了網絡監(jiān)管的重要性。正強化的優(yōu)先并不否定負強化的作用,負強化的有效應用,主要是針對有悖于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的錯誤行為,發(fā)揮網絡新傳媒引導社會心理的強大功能。近年來,網絡新聞媒體提供視頻、直播等服務提升用戶體驗,傳播即時性對政府的監(jiān)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另外,社交平臺成為新聞傳播和素材收集的重要途徑,社交媒體成為諸多社會熱點事件爆發(fā)的源頭,帶動新聞媒體的跟進報道。統一謀劃、統一部署、統一推進、統一實施,加強宣傳陣地管理,從源頭截斷錯誤思潮和言論的傳播渠道。有理有利有節(jié)地開展輿論斗爭,抵御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確保網絡安全。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習近平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N〕.人民日報,2016-04-20.
〔3〕〔5〕〔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7〕〔8〕〔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何正云譯,吉林:吉林出版社,2012.
〔6〕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R/OL〕.〔2017-01-22〕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201701/t20170122_66448.htm
〔10〕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熊華.網絡時代意識形態(tài)安全維護探析〔J〕.理論觀察,2014,(06),39-40.
〔12〕杜曉.凈化網絡立法監(jiān)管缺一不可〔N〕.法制日報,2013-09-06.
〔責任編輯:侯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