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
摘 要:在人類實踐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價值問題越來越成為不同人群乃至不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爭論。①哲學上的“價值”是揭示外部客觀世界對于滿足人的需要的意義關系的范疇,是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就同一現象或物體來說,從不同主體的利益訴求出發(fā)的價值評價是不同的,我國在價值的分類上與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論有著本質差異,這不僅是由于雙方地域文化和歷史傳統的差異,更是因為兩者價值評價的主體截然不同,資產階級少數與人民群眾多數的價值評價主體的差異造成了價值等級劃分的相悖。馬克思價值評價思想對價值體系的劃分仍有指導作用,本文以中國當前市場經濟下的不同價值訴求所表現的現象為對象,從馬克思價值分類思想的角度分析上述價值論的利弊以及出現這些價值觀念的原因。
關鍵詞:價值;分類;價值評價
中圖分類號:B0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05 — 0015 — 03
一、當前價值劃分類型分析
(一)當前價值分類的主要標準及表現
價值的分類和等級是價值理論的最后一環(huán),現代的價值論緣起于西方,加之西方在經濟政治層面的領先地位和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話語權的掌握,價值理論尤其是在西方資產階級思想領域中產生的價值理論始終左右著廣大民眾的價值判斷。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西方社會思潮的涌入使得青年價值觀念出現混亂甚至缺失等問題。對當前的價值劃分進行直觀梳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找出上述問題的理論依據以便進一步找出對策。
1.以物質與精神為劃分標準
物質與精神的關系問題不僅是長期以來關乎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也是伴隨著人類從自然界分化以來幾乎同時出現的兩大現象即物質現象與精神現象。與人類的認識邏輯相吻合,價值相對應地被分為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在此基礎上,即將現實可觸及的創(chuàng)造物等劃分為物質財富,將人通過勞動尤其是腦力勞動的人化而成的成果劃分為精神價值。對于價值的這種區(qū)分顯然是簡單的,首先這種劃分違背了馬克思主義本體論的基本原理,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是精神財富創(chuàng)造的前提和基礎。正如有了小提琴才有了美妙的提琴奏鳴曲一樣,諸多精神財富無一不是在一定物質財富基礎上出現和發(fā)展的。物質與精神的簡單劃分使得區(qū)分開的兩種價值在地位上出現不平等的從屬關系。陷入精神價值為最高目標,而物質價值為價值追求的較低階段的陷阱。
2.以價值滿足需要的層次為劃分標準
不同的存在物對于滿足人的需要的意義是不同的,以價值滿足人的需要為標準來劃分可以將價值大致分為三個等級,即能直接滿足人類需要的價值;這一類價值主要是人類從自然界直接提取并能夠迅速運用于人類社會并為之直接服務的,其多以單向消耗為體現形式。在這一價值的獲取和實現問題上會出現使用價值和長遠價值兩方面的矛盾,以林木為例來講,人類可直接從自然界獲取樹木使用價值,加之簡單的人化勞動將其充分發(fā)揮,從價值的屬性來講,樹木能制成各類木制品的物理屬性滿足了人類使用各類加工品的需要,因而實現了自身價值。但從另一方面講,林木能夠為人類乃至為除人類之外的諸多除自身外的其他生物群體提供充足的氧氣的長遠價值受到破壞。第二層面的價值是人類從自然界獲取原生物質然后加以大量的人工加工而形成的價值。這種價值是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而愈發(fā)重要的,從自然界的簡單獲取已經不能滿足人類越來越廣泛和更高級的需要。另一方面而言隨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提升和與自然關系的緊密,也為自身改造自然提供了有利條件。基于這兩方面的條件,人類在實現第一層價值的基礎上以人類勞動為基本手段參與到對自然的改造活動中。以中國歷史發(fā)展為例來講,從封建社會的犁具到現代社會的機械化的生產工具,人類的勞動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生產工具的發(fā)展是生產力發(fā)展的重要表現也是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人們在實踐過程中以自身的勞動改造自然界而不僅僅是提取自然界的固有的東西,這些經由人類大量的勞動而形成的人化特征明顯的新價值是第二層次的價值。第三等級的價值應該是滿足人的身心綜合發(fā)展的要求的價值。這主要是在第二層次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在物質文明發(fā)展到較高水平時出現的價值。這一層面的價值與自然界的關系較之與人類社會的關系相對較弱,在這個價值層面上著重體現的是人類作為價值主體的能動性。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人可以獨立思考,不是僅僅像動物一樣世界獲取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質條件的價值而是通過自己的意識能動性充分體現自身的社會性。人類思維的復雜性既是促進人類從普通生物中分化出來的重要基礎,又是價值創(chuàng)造復雜性的來源。社會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的創(chuàng)造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價值訴求。但此三等的價值劃分并不是機械的而是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基本方法論的。就其聯系來講,每個等級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它們之間不僅僅是層層遞進的關系,而且是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系。
2.以時間前后作為劃分標準
以此標準將價值分為現在的價值、過去的價值和將來的價值。價值作為主客體之間的一種需要與滿足關系,同樣有著自己特定的發(fā)展軌跡。過去的價值是指在過去的時間里創(chuàng)造出來的或表現出來的價值。它雖然在當前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實際的生產實踐的需要但在當時它是作為人類勞動的結晶出現的,不僅在當時發(fā)揮了實實在在地作用,而且為以后價值的創(chuàng)造提供了重要前提,無論是作為認識當前價值的基礎還是發(fā)展當前價值的條件都是有著重要意義的。①大量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就屬于這種價值。我們不僅在藝術或者科學領域中會碰到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而且在政治、法律、道德領域中,實際上,在人類活動的一切領域中,都會碰到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如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文化內涵是1937年南京大屠殺的紀念意義,它作為一種精神寄托雖然只是反映當時的歷史情境。但它逐步成為了激勵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而歷久彌新。將來的價值主要指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指就事物長遠的發(fā)展來講所產生的價值,這種價值是不與當前的價值表現及發(fā)展脈絡所一致的,以古代的科舉制為例來講,它在封建制社會下成為選賢任能的主要途徑和制度載體發(fā)揮了積極的效用,既鞏固了封建王朝的政治基礎,又使得各階層尤其是貧苦大眾與達官貴人之間有了交合的橋梁??婆e制的延續(xù)年限之久說明了在封建社會的制度下它對于統治階級來講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將來時的新語境下,科舉制的現實價值漸漸失去意義,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制約因素。由此可見,現在價值的高低與將來價值的高低并非高度一致。第二個層面的價值是指存在于觀念中的價值期望。個人的理想信念,國家的核心價值觀都屬于將來的價值范疇。將來的價值追求在這個層面上起到了靈魂引領和精神動力的作用。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原則的價值劃分及其積極效用
(一)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劃分簡述
1.從客體方面劃分價值的類型
從這一方面劃分大體可分為物的價值、精神文化價值和人的價值三種基本類型。物的價值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的價值的總稱;主要包括自然條件下的固有物和人類改造過的人化的物質條件。物的價值是基礎價值和價值前提,是對物質條件能夠滿足人的發(fā)展需要的屬性和人類的主體需要相契合的關系的肯定。物質條件的發(fā)展是保證和發(fā)展物的價值的基本途徑。精神文化現象價值是指精神文化活動和產品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這就首先要求對主體作出界定,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下人民群眾是社會發(fā)展的主體同時也是價值評判的主體,在這一前提下做出的價值歸類和界定才是具有倫理意義的。人的價值是三大層次中最高層次的價值,②人作為歷史主體的全部意義在于對自然界這個歷史客體的改造過程中得到確認的。自然界或世界是人的能動的實踐活動的表現,是實現和確證人的實踐本質力量的對象,從而使作為客體的現實世界發(fā)生變化并對主體的人呈現出意義,自然界成為人的作品,人與自然的一切關系表現出為我關系?!胺彩怯心撤N關系存在的地方,這種關系都是為我而存在的”。人在改造自然界等客體時也在改造著人類自身,人既是實踐主體又是被改造的客體。人的價值實現既要選擇價值客體的正確導向,又要保證人的價值實現的良好效果。這三者統一于人的價值中,人類活動使得物的使用價值與價值辯證統一,在使用價值的消費中價值得到了實現.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深入,物的價值在更大范圍內得到實現從而催生了精神文化價值并形成了二者協同促進的格局,而這兩者的發(fā)展都為人的價值的實現提供了路徑和保障。
2.從主體方面劃分價值的類型
從主體方面劃分,這里著重探討從依照主體(被滿足者)層次不同來進行的劃分。在這個角度價值可以分為個人價值、群體價值、社會價值和人類歷史價值。個人價值指的是能夠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來滿足自身各項活動要求的實現形式。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前提條件和基本要求。群體價值是相對于個人來講的被滿足者受眾更大的主客體之間的實現形式。集體價值是群體價值的重要表現形式,在現代集體中,群體利益的實現要兼顧到內部成員的個性要求并協調內部成員之間的不同利益訴求,最終達到整體利益的最大化。社會價值則是更高價值的利益訴求,要求各社會成員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基礎上考慮到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既包括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也包括社會制度框架的認同,這些也是社會價值的實現標志,社會價值與普通的群體價值不同,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對于不同的階級來講,各社會利益的實現都是建立在對主導價值主體的選擇上的。馬克思主義的價值主體歸結于人民群眾,社會價值的實現與人民群眾利益的實現是一致的。對于無產階級來講,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解放全人類。無產階級擔負的歷史使命是徹底推翻剝削制度,使得人人都能夠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社會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綜上所述,這幾種價值分類的層次是層層遞進,不斷提升的。各種各樣的價值層次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價值體系。
(二)當前價值劃分的時代性分析
1.當前價值追求的不良偏向
就個人價值追求來講,其偏向不僅與社會發(fā)展的導向有偏差,亦不利于個人的健康發(fā)展。在價值追求中存在著重物質享受而輕視精神追求、重當前而輕長遠、重較低層面而輕更高層次追求的傾向。個人利益至上和集體觀念淡薄是主要表現。中國傳統美德為西方的實用主義思想所占據,高級知識分子擁有豐富知識卻沒有完全達到重塑價值觀的深層教育目的甚至發(fā)出西方優(yōu)越論的所感。無疑,西方無論是經濟發(fā)展方式還是文化發(fā)展與傳播形式上都有著可借鑒之處,但青年一代對西方價值觀的盲目推崇使得西方不良價值觀也隨之滲透。在國家層面上,西方價值觀并不等同于先進價值觀,一方面西方先人一步和發(fā)展較為完善的市場經濟帶來了先進的政治文明和繁榮的資本主義文化。但我們應該認識到西方所一直宣傳的平等自由公正乃至人道的價值理念卻是建立在物質財富極大不均的基礎之上的,簡言之,資本化是西方價值觀的重大缺陷,資本控制人、控制勞動、控制政權運作的基本屬性沒有變。由此造成的恐怖主義、物質至上等消極后果至今仍無法消除。
2.價值劃分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原則的積極效用
正如在發(fā)展經濟過程中不僅要借鑒西方經濟學更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一樣,價值的評價決不是以經濟發(fā)展結果為唯一衡量標準的。①鄧小平曾指出:“生產關系究竟以什么形式為最好,恐怕要采取這樣一種態(tài)度,就是哪種形式在哪種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就采取那種生產形式;群眾愿意采取哪種形式就采取哪種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來”。鄧小平的效果評價機制與西方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最大不同之處就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劃分原則,將價值倫理放在首要的層面,把實現個人價值與實現社會價值結合起來。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價值劃分中應處于最高層次的價值類型,這既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評價的要求,也是團結各階級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在堅持以主客體的關系作為價值判斷的出發(fā)點的基礎上正確認識和選擇價值主體,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正確價值取向。
〔參 考 文 獻〕
〔1〕何啟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念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6.
〔2〕沈哲.基于馬克思主義人的價值理論的公民權利意識培育研究〔D〕.鄭州大學,2015.
〔3〕王茜.馬克思群眾觀研究〔D〕.南開大學, 2013.
〔4〕胡儀元.價值范疇的哲學探析〔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8-13.
〔5〕王玉.價值哲學發(fā)展的里程碑——鄧小平對價值哲學的重大貢獻〔J〕.中國社會科學,1998,(01):3-15.
〔6〕陳玉君.簡論馬克思的人道主義價值觀〔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3):73-76.〔責任編輯:譚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