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傳紅
【摘 要】語文教學的獨當之任是“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但當前的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現象嚴重,學生言語智能發(fā)展情況不容樂觀。小學語文單元主題教學,為發(fā)展學生的言語智能而教,以其特有的統(tǒng)整性、探究性、開放性和實踐性,構建了語言學習的“場”,促進學生激活言語思維,夯實言語積累,習得言語表達,打破了傳統(tǒng)單篇教學高耗低效的弊端,有效促進了學生言語智能的發(fā)展,成為語文有效教學的智慧選擇之一。
【關鍵詞】小學語文;單元主題教學;言語智能;有效促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13-0076-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獨當之任是“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但語文教學成效卻不容樂觀,“10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睂W生言語智能低下的原因很多,其中單篇教學方式難辭其咎。我國現行的小學語文教科書,均是以單元編排為體例的。但教師仍習慣單篇教學,重理解輕積累,重分析輕實踐,重講深講透輕自悟自得。篇與篇之間缺乏聯系,教學缺乏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多年的課堂時間僅摳幾本薄薄的教科書,甚至把語文學習的外延窄化為學習教材本身,學生缺乏足夠的語言材料、思維空間和實踐機會,獲得的知識經驗呈碎片化,零星而雜亂。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既浪費了時間,又制約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怎樣克服單篇教學高耗低效的弊端,有效促進學生言語智能的發(fā)展呢?筆者認為,單元主題教學無疑是新課程背景下有效教學的智慧選擇之一。
根據加德納博士對“言語智能”的界定,“有效地運用口頭語言或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并理解他人,靈活掌握語音、語義、語法,具備用言語思維、用言語表達和欣賞語言深層次內涵等方面的能力”,可以看出構成言語智能的4個核心要素是言語知識、言語思維、言語表達和審美欣賞。單元主題教學是如何抓住4個核心要素,有效促進學生言語智能的發(fā)展呢?
一、單元主題教學的統(tǒng)整性,刪繁就簡,能有效構建語言學習的“場”
系統(tǒng)論告訴我們“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系統(tǒng)思維能極大地簡化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單元主題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刪繁就簡”,它既是一種教學思想,也是一種策略和方法,即在系統(tǒng)思維指引下,本著“用教材教”的原則,圍繞主題和特定的言語訓練目標,充分整合單元選文內容、綜合性學習活動內容與可鏈接的課外課程資源,整合閱讀資源、生活資源和文化資源,密切聯系學生的社會生活和情感體驗,將散亂的教學內容整合成有序的實踐模塊,進行主題閱讀、主題探究、主題實踐。其教學設計模塊化,目標簡明,內容簡約,環(huán)節(jié)簡化,使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實際開展的教學活動一致,構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有機整體,一個語言學習的“場”。單元和單元相連,一單元一得,得得相連,從而形成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學科知識邏輯結構序列。學生在兒童化、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中,完整地理解學習內容、建構言語知識技能,獲得一定的言語審美體驗。
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時,筆者緊扣“父母之愛”這一主題,圍繞言語訓練目標“通過人物外貌、動作、語言、心理和神態(tài)描寫等方法表現父母之愛”,開發(fā)重組單元課內外資源,設計了六大教學板塊:①單元導讀課——識愛(通過 “整體瀏覽,概括內容;總結歸納,提煉主題”兩大環(huán)節(jié),認識父母之愛的不同方式);②精讀得法課——懂愛(通過“圈劃語句,感悟愛子之情;體會寫法,總結表達規(guī)律”兩大環(huán)節(jié),學習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和心理描寫,通過排比、對比、倒裝句等手段表現父母之愛的寫法);③拓展廣讀課——找愛(閱讀同類主題名篇佳作,通過比較探究,進一步感悟父母不同方式的愛,學習文章構思、謀篇布局的技法,積累描寫人物外貌、動作、語言、心理、神態(tài)的好詞佳句);④口語交際課——辯愛(講述和父母之間的故事,交流看法,進一步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愛);⑤習作指導課——寫愛(借鑒所學的寫作方法,運用積累的妙詞佳句,寫出父母愛自己的故事,寫出最想對父母說的心里話,讀給父母聽,加強與父母的溝通,表達愛,增進了解,融洽關系);⑥綜合實踐課——傳愛(通過“持續(xù)跟蹤觀察《爸媽的一天》,調查報告《我的幸福賬單》,朗誦會《爸爸媽媽,辛苦了》,倡議書《怎樣感恩父母》等活動,理解父母之愛,學會感恩)。整個單元教學主題化、結構化、簡化、優(yōu)化,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導學生感悟理解父母之愛的深沉和寬廣,崇高和無私,從而激發(fā)對父母深深的敬意與無比的熱愛,并學會感恩,獲得心靈的成長和精神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所有板塊均圍繞言語訓練目標,探究“怎樣表現父母之愛”,尋找言語規(guī)律,學習描寫方法和手段,積累言語知識和經驗,生長言語智慧。
二、單元主題教學的探究性,求同存異,能有效激活言語思維
馬克思指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語言與思維互為工具又互為目的,語言表達與思維能力密切聯系。整體建構的單元主題教學,大量整合主題相同、但文本內容形式迥異,甚至相對相反,各顯風格與特色的文章,多個文本的碰撞交融能鍛煉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激活其思維,豐富其思想。歌德說過,內容人人得見,含義只給有心人得知,形式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是一個秘密。單元主題教學的目的就是引領學生漫步語言文字的叢林,探究比較發(fā)現言語規(guī)則秘密,既關注文本思想內容,又關注文本言語形式,實現“言意兼得”。通過這些“典范性”的不同文本、不同思想內容、不同語言風格間的碰撞交融,尋找諸多“不同”中的“共同”,即言語規(guī)律。看到內容背后的形式、形式背后的結構,深刻領悟語言文字內涵與形式的關系,獲得支配言語行為的特定規(guī)則系統(tǒng),獲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知的提升,有效激活言語思維,從而促進言語智能的發(fā)展。
“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有4篇課文,筆者另外推薦了多篇佳作,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比較,分析這些文章在主題、內容和語言表達上的異同。通過探究發(fā)現:①主題相同。無論父母身份地位、身體年齡、脾氣秉性、家庭境遇、表情方式如何,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愛子情深”;②內容不同。有的大災難中舍身救子,有的家境貧窮卻花大錢為子女購書,有的“狠心”讓生病的孩子自己上醫(yī)院學會看病,有的在比賽剝豆時不遷就孩子……有鼓勵也有批評,有溫柔相待也有嚴格要求,有不凡大事,也有細微小事;③表達方式不同。有的側重語言描寫,有的側重心理描寫,有的側重動作描寫,還有的運用了外貌、神態(tài)等描寫手法,為了增強表達效果,不同作品中還運用到了對比、排比、比喻、倒裝句、特寫等多種手段。在圈劃、批注、比較、感悟、品味、賞析中,在不斷地思考、歸納、總結中,學生的思維一次次被激活,不斷發(fā)現言語的秘妙,掌握言語規(guī)律。
三、單元主題教學的開放性,博觀約取,能有效夯實言語積累
小學語文新課標非常強調大量閱讀,規(guī)定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閱讀不僅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而且是模仿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重要途徑。單元主題教學將教材看作教學的核心資源,但不是唯一資源,打破時空限制,引領學生拓展閱讀欣賞大量主題相同、但內容形式各異的各類資源。一個主題、多個文本的拓展資源,被整合成三維立體的“集成塊”,系統(tǒng)性強、容量大、信息含量豐富。這樣的閱讀強調在對文本內容理解、感悟的基礎上,一要關注外在的語言形式,積累關涉構詞、構句、構段、構篇的框架模式,學習精妙的構思、精致的布局、精彩的筆法;二要關注內在的言語素材,積累關涉好詞、好句、好段、好篇的材料構件,學習精準的字詞、精美的語言、精巧的段落等。博觀約取,積累言語范式,以利遷移運用,積累言語素材,形成運用組塊。豐富多彩的語言輸入和學習模仿的語言環(huán)境,能有效促進學生“舉三反一”,生長言語智能。
在學習“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過程中,筆者大量拓展同類主題的閱讀(聆聽、觀看)資源:①閱讀經典名篇佳作,如畢淑敏的《剝豆》、朱自清的《背影》、龍應臺的《目送》、賈平凹的《酒》、黃邦寨的《半截錢里的父愛》、林莉的《小巷深處》、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埃德溫·洛克的《媽媽的賬單》等;②欣賞感人的詩詞漫畫歌曲,如《詩經·小雅·蓼莪》、孟郊的《游子吟》、卜勞恩的《父與子》、劉和剛的《兒行千里》、閻維文的《母親》、周杰倫的《聽媽媽的話》、王錚亮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等;③觀看經典的電影,如《當幸福來敲門》《和你在一起》《美麗人生》《漂亮媽媽》《我是山姆》等。“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集群式的資源全方位地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既讓學生深刻感悟、理解父母之愛,獲得心靈的陶冶與感動,又能學習這些作品是如何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等表現父母之愛的,積累豐厚的妙詞佳句,吸納多彩的表達技法,豐富語言庫存,為言語智能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單元主題教學的實踐性,學以致用,能有效習得言語表達
呂叔湘先生認為,使用語文是一種技能,跟游泳、乒乓球等技能沒有什么本質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須具備兩個特點,一是正確,二是熟練。要正確必須善于模仿,要熟練必須反復實踐??稀す诺侣壬J為,語言在下列的情況中是比較容易學的:當它是完整的、真實的、相關的;當它具有意義,而且有實用功能;當它融合在使用的情境中,或學習者自己選擇去使用時。大師們指出了表達能力最終形成的關鍵,一是學得與習得的反復融合實踐,二是在真實的生活中自我自能實踐。單元主題教學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確定每個單元的訓練內容和層次,制定訓練步驟,選取典范的、學生可接受和模仿的言語事實和現象,提煉出其中蘊藏的規(guī)范的言語運用規(guī)則,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化情境,科學合理地安排聽、說、讀、寫等各項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等,進行借鑒模仿,遷移運用,使學生在各層次的訓練中不斷積淀語感經驗,最后由外顯認識轉化為內隱認知,走上自動化之路,實現自能表達、自能言語。“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毖哉Z表達的學得、習得過程也是學生自身成長、發(fā)展的過程,全過程滲透著“學會學習”的教育理念,關注成長,關注過程,關注發(fā)展,滿足學生的自身發(fā)展需求,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語文素養(yǎng)和能力。
在學習“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時,筆者創(chuàng)設了大量的生活實踐機會,打通學生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界限,帶領學生走向家庭,走向社會,直面精彩紛呈的生活場景。①童眼看父母:跟蹤觀察記錄《爸媽的一天》,家庭調查《我的幸福賬單》;②童言說父母:講述和父母之間的故事,交流看法,進一步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愛;③童聲頌父母:舉行朗誦會、表演課本?。虎芡膶懜改福壕幹剖殖瓐?,借鑒所學的寫作方法,運用積累的妙詞佳句,通過書信、日記、小練筆、習作等寫出真實的愛子故事,寫出最想對父母說的心里話,讀給父母聽,寫倡議書《怎樣感恩父母》,并付諸行動。一系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把看到、聽到、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生活內容表達出來,并進行交流和分享,讓生活成為語文的源泉,讓語文成為生活的寫照。在快樂、真切的生活體驗中激發(fā)好奇心、求知欲,提高觀察、理解、表達能力,不斷積累生活素材和言語實踐經驗。
參考文獻:
[1] 成尚榮.“超越”理念下的深度建構與智慧表達[J].語文教學通訊,2007,(7).
[2] 李懷源.基于學習策略與學習能力提高的語文課程單元——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人物的故事”單元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2011,(5).
[3] 段天喜.小學語文單元主題教學課例探析[J].吉林教育,2012,(2).
[4] 牟文娟,劉飛.主題單元整體教學實踐與思考[J].小學語文教學,2012,(11).
[5] 竇桂梅.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實踐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4,(8).
(編輯:易繼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