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衛(wèi)華
用歷史名題推開數(shù)學文化的窗
——“雞兔同籠”賞析課教學實踐
◇顧衛(wèi)華
數(shù)學文化是指人類在數(shù)學行為活動的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產(chǎn)品和精神產(chǎn)品。物質(zhì)產(chǎn)品指數(shù)學命題、數(shù)學方法、數(shù)學問題和數(shù)學語言等知識性成分;精神產(chǎn)品指數(shù)學思想、數(shù)學意識、數(shù)學精神和數(shù)學美等觀念性成分。以此定義審視現(xiàn)在的課堂,很明顯我們對“物質(zhì)產(chǎn)品”一直非常重視,長抓不懈;但對于“精神產(chǎn)品”還是有點“虛”,不夠扎實。
“雞兔同籠”出自《孫子算經(jīng)》,該題雖不具有實際意義,卻可以成為一類問題的數(shù)學模型。同時,題目情節(jié)有趣但不簡單,解答有挑戰(zhàn)但不艱澀,成為歷史名題實至名歸,實在是體會數(shù)學文化的極好載體。在蘇教版教材中,此題被安排在六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單元的“你知道嗎”中,僅僅作為附屬知識出現(xiàn),有點兒可惜。于是,我大膽嘗試,以此為載體上了一節(jié)“名題賞析”課,著力引導學生體會數(shù)學文化中那些“虛”的成分,感悟數(shù)學內(nèi)在的理性美。
(直接出示下題,如圖1)
圖1
師:題目的意思明白嗎?誰來說說?
生1:雞和兔在一個籠子里,一共有35個頭,有94只腳,求雞和兔各有多少只。
師:(豎起大拇指)不錯,這可是一道千古名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欣賞它。為了方便,老師把數(shù)改小一點兒。
(師出示:若干只雞和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shù),有12個頭;從下面數(shù),有34只腳?;\中雞和兔各有多少只)
師:為什么這會成為一道名題呢?如果老師把題目改一下,你覺得還能吸引人嗎?(如圖2)
圖2
生2:直接就能求出兔有多少只了,不好玩了。
師:你的意思是說,名題之所以有名,是因為有點兒挑戰(zhàn),是嗎?
生2:是呀,否則就太沒有意思了。
師:非常棒!學習數(shù)學有時就需要這種迎難而上的精神。你們愿意接受“雞和兔”的挑戰(zhàn)嗎?請獨立完成,準備展示你的想法。
(生獨立完成,師巡視,捕捉亮點)
師:誰愿意來分享你的想法?
(生1的想法見圖3)
圖3
生1:我用的是列舉法。不知道雞、兔的只數(shù),我就想,如果雞有12只,那么兔就是0只,總腳數(shù)就是2乘12,24只。而題目告訴我們一共有34只腳,顯然不對,說明雞不是 12只。然后就繼續(xù)列舉,最后到7只雞和5只兔的時候正好是34只腳,那就說明雞7只、兔5只。請大家和我交流。
生2:我覺得你說得很棒,但是我從 12只兔子開始列舉也是可以的。
生1:我贊同你的想法。
師:聽了你們的對話,老師有個疑問,為什么你們都選擇從12只雞或兔開始列舉呢?
生2:我覺得從全部是兔考慮,比較容易。
師:老師發(fā)現(xiàn)你很有數(shù)學的眼光,確實從極端情況考慮往往比較——
生:(齊)容易。
師:誰還有不同的想法呢?
生3:我來,我是列式計算的。(如圖4)
圖4
生4:很棒,我還可以先假設全是兔,那自然總腳數(shù)就變多了。
師:真了不起!你們的發(fā)言都很精彩。歷史上,曾經(jīng)流傳有很多解答,大家想開開眼界嗎?
(課件用菜單方式出示:畫圖法、雞翅當腳法、砍腳法)
師:這是六年級的題目,一年級的小朋友也會做。不信?請看?。ㄈ鐖D5)
圖5
師:誰來解釋他是怎么想的?
生1:我來解釋。先全部畫成兩只腳的雞,一共12只,然后再增加腳數(shù),黑色部分就是比實際少的10只腳,每只雞添2只腳,就變成了兔,所以就有5只兔。
(課件出示“雞翅當腳法”,錄音配動畫:兔有4只腳,而雞只有2只腳,這豈不是太不公平了嗎?雞還有2只翅膀呢!如果把2只翅膀也看成腳,那么雞也就有了4只腳。這樣……)
師:誰是數(shù)學家的知音?
生2:我明白了。12只動物就有了4乘12等于48只腳!咦?已知有34只腳呀,為什么多了14只腳呀?哦,其實這14只,不是腳,是假裝成腳的翅膀呀。那么雞就是14÷2=7(只),剩下的5只便全是兔了。
(課件出示“砍腳法”,錄音配動畫:如果把每只動物都砍成2只腳,這樣所有的動物都是2只腳……)
師:大家聽明白了嗎?
(生回答,略)
師:課始我們分析過,“雞兔同籠”之所以成為名題,是需要解答者同時滿足 “頭12個”“腳34只”這兩個要求!數(shù)學中是怎么處理這種挑戰(zhàn)的?請大家比比剛才我們所經(jīng)歷的各種解法,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我覺得都是在假設。
師:具體說說。
生2:你們看,不管是哪種方法,都會先假設全部是雞或者兔,然后求出總腳數(shù),發(fā)現(xiàn)比已知的總腳數(shù)少或者多,最后再換。
師:有道理!換的時候有點不一樣而已。
生3:我覺得“雞翅當腳法”其實就是假設成全是兔,因為當雞把翅膀當成腳時,就相當于全是兔了。
師:你總結得很有水平,那老師想問你,為什么要假設呢?
生3:因為,不能一下子知道雞和兔各有幾只。
師:數(shù)學學習需要不斷追問。為什么不能一下子求得雞和兔的只數(shù)呢?
生3:因為不能同時滿足 “頭12個”“腳 34只”這兩個要求,除非運氣特別好,一猜就中了!
師:對!不能同時滿足“頭12個”“腳34只”這兩個要求。面對這個困難,所有人都干了同樣的一件事,是什么?
生4:我覺得都是在算腳。
師:算腳?
生4:對呀,算總腳數(shù)有多少。只要算到總腳數(shù)是34,就可以了。
師:那頭呢?
生4:頭一直是12個呀!
師:哈哈,看來當無法一下子滿足“頭”和“腳”兩個條件時,我們首先選擇了“頭”——滿足“頭12個”這個條件。假設12個頭全部是一種動物的,然后去設法調(diào)整腳數(shù),讓總腳數(shù)慢慢地滿足“腳34只”這個條件。只不過調(diào)整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有的是一次性調(diào)整到位,有的是一只只調(diào)整?;匚兑幌?,是不是這樣呢?
(生再次比較各種解法,頻頻點頭)
師:嗯,看來我們已經(jīng)把握住最關鍵的部分了。各種解法各有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名稱,什么列舉法、畫圖法、砍腳法等,但所體現(xiàn)出來的數(shù)學智慧是一樣的,都是先滿足一個條件,然后設法滿足第二個條件。當你把握了這個規(guī)律的時候,我們回頭再來看也許會有新的收獲。比如說,先前我們都是從極端的情況假設。難道只有這一條路嗎?
生5:我有新的辦法了,反正都是12個頭,我就平分一下,6只雞和6只兔,這樣一共有12+24= 36(只)腳,不對。雞增加1只,兔減少1只,就正好是34只腳了。請大家和我交流。
生6:好像你的方法更簡捷些。
師:是呀,因為你沒有從極端情況開始考慮,而是選擇了對半分,反而離正確答案更近了一些。不過老師請教你,當你算出36只腳時,為什么能想到增加雞的只數(shù)而不是增加兔的只數(shù)?這是特別有智慧的地方。
生5:因為總腳數(shù)多了2,所以要減少,那么就要把兔子換成雞。1只兔子換成1只雞。
師:哦,原來是這樣,把1只兔子換成1只雞,總腳數(shù)就減少了2。還能怎樣假設?
(生紛紛舉手回答)
師:好了,找到規(guī)律后,新的方法就太多了。但萬變不離其宗,他們都是如何處理的?
生7:都是先滿足一個條件,然后設法滿足第二個條件。
師:這雞可不是一般雞,這兔也是非凡兔,被你們逼急了,它們?nèi)チ颂嘶ü?,學了七十二般變化,藏在了以下4個場景中。你們還能找到它們嗎?
(師提供菜單式選擇,分別是 “日本”“春游”“投籃”“下棋”。生選“日本”,師課件出示:有一群鶴和烏龜都圈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邊數(shù)腦袋是35個,從下邊數(shù)腳是94只。問烏龜和鶴各是多少只)
生:很簡單,鶴就是雞,因為有2只腳;烏龜就是兔,有4只腳。
師:是呀,這題在日本叫作“龜鶴算”,據(jù)史料記載,此題就源自“雞兔同籠”。難怪有人說,近代日本之所以富強,和他們善于學習是分不開的。
(生選“春游”“投籃”“下棋”,師課件依次出示下面各題,生分別找到對應的“雞”和“兔”)
1.要參加春游,媽媽給了我20張人民幣,告訴我一共是175元,其中只有5元和10元的,我算了算,就知道5元和10元各多少張了。
2.一名籃球運動員在一場比賽中一共投中9個球,有2分球,也有3分球。已知這名運動員一共得了21分,他投中2分球和3分球各多少個?
3.學校有象棋、跳棋共26副,恰好供120個學生同時活動,象棋2人下一副,跳棋6人下一副,那么象棋、跳棋各幾副?
師:看來這雞和兔可以死心了,不管怎么變化,都躲不過你們的“火眼金睛”。你們怎么這么厲害呢?
生:我發(fā)現(xiàn)雞的腳數(shù)可以變,兔的腳數(shù)也可以變,但不變的是“雞和兔的總只數(shù)”一直是告訴我們的,雖然數(shù)可能在變化。
師:真了不起,你都發(fā)現(xiàn)這些變化中的共同特征了,難怪這么厲害!如果要求同時滿足三個條件該怎么辦?
(課件出示“百雞問題”:今有雞翁一,值錢五;雞母一,值錢三;雞雛三,值錢一。凡百錢買雞百只,問雞翁、母、雛各幾何)
師:這也是一道歷史名題,能用今天的收獲解決新的問題嗎?下課后歡迎你試一試。
(作者單位:江蘇啟東實驗小學開發(fā)區(qū)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