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朝
【摘要】目的 分析炎琥寧用于小兒肺炎治療的臨床價值。方法 按照隨機抽取的方式將肺炎患兒150例分為病例數相等的兩組,研究組與對照組。對照組患兒給予頭孢哌酮治療;研究組患兒在此基礎上加用炎琥寧治療。連續(xù)治療7天后,比較兩組癥狀完全緩解時間、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結果 研究組患兒肺部啰音基本消失時間、咳嗽癥狀明顯緩解時間、發(fā)熱癥狀明顯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3.3%、81.3%,炎琥寧治療小兒肺炎的臨床療效更好,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炎琥寧能有效緩解肺炎患兒喘息、肺部啰音、咳嗽、發(fā)熱等臨床癥狀,促進患兒機體恢復,提高治療的總有效率,對于改善小兒肺炎臨床現(xiàn)狀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肺炎;小兒;炎琥寧;治療
【中圖分類號】R725.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1..01
小兒肺炎多發(fā)于春季和冬季氣溫驟降時,伴有肺部啰音、咳嗽發(fā)熱等癥狀,發(fā)病率、死亡率均居于兒科疾病的首位[1],是威脅我國兒童健康的嚴重疾病。過去臨床上常用頭孢類抗生素治療小兒肺炎[2],存在多種弊端。本次研究旨在探討炎琥寧治療小兒肺炎的臨床效果,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肺炎患兒150例納入此次研究。所有患兒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肺部啰音、呼吸急促、咳嗽、發(fā)熱、食欲減退等臨床癥狀,經血常規(guī)檢查、X線檢查確診,排除合并嚴重心、腎疾病患兒。其中男患兒87例,女患兒63例;年齡3個月-10歲,中位年齡(6.1±1.2)歲;病程均在1周以內;其中間質性肺炎48例,支氣管肺炎50例,大葉性肺炎52例。按照隨機抽取的方式將所有肺炎患兒分為病例數相等的兩組,研究組與對照組。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病程、肺炎類型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頭孢哌酮治療;研究組患兒在此基礎上加用炎琥寧治療。頭孢哌酮100 mg/kg+生理鹽水250 mL,靜脈滴注,1次/d;炎琥寧5~10 mg/k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1次/d。連續(xù)治療7天后,比較兩組癥狀完全緩解時間、臨床治療總有效率。
1.3 療效判定
治療3天后患兒肺部啰音消失,咳嗽基本緩解,體溫基本恢復癥狀記為顯效;治療3~5天后肺部啰音、咳嗽、體溫等基本緩解記為有效;治療5天后肺部啰音、咳嗽、體溫等基本緩解記為無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系軟件SPSS 19.0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處理,P<0.05表示數據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癥狀完全緩解用時
研究組患兒肺部啰音基本消失時間、咳嗽癥狀明顯緩解時間、發(fā)熱癥狀明顯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臨床療效
兩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3.3%、81.3%,炎琥寧治療小兒肺炎的臨床療效更好,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肺炎患兒嚴重者可引發(fā)電解質紊亂、氣胸、肺膿腫、心力衰竭、中毒性腦病等多種并發(fā)癥,甚至導致死亡[3],據中華醫(yī)學會呼吸內科學會調查,該病已成為5歲以下兒童的主要致死因素。傳統(tǒng)頭孢類抗生素治療,不僅療效一般,且因耐藥問題、特異性差,咳嗽、發(fā)熱等癥狀緩解用時較長[4],有必要研討新的治療方案。炎琥寧中的有效成分穿心蓮內酯具有較強的生物活性,臨床藥理發(fā)現(xiàn)有明顯的鎮(zhèn)痛、抗炎、解熱作用,有抗病毒、抗菌雙重功效[5]。且炎琥寧屬中藥西制品,副作用少,近年來臨床醫(yī)師開始選擇將其用于兒童呼吸道感染治療。
本次研究結果證實,炎琥寧能有效緩解肺炎患兒喘息、肺部啰音、咳嗽、發(fā)熱等臨床癥狀,促進患兒機體恢復,提高治療的總有效率,對于改善小兒肺炎臨床現(xiàn)狀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高大明.炎琥寧與利巴韋林聯(lián)用治療小兒肺炎臨床療效觀察[J].安徽醫(yī)藥,2008,12(4):355-356.
[2] 王金強.炎琥寧聯(lián)合頭孢呋辛你治療小兒肺炎療效分析[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5,31(9):1391-1392.
[3] 江超雄,白卉.痰熱清注射液聯(lián)合頭孢呋辛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雜志,2010,19(6):924-927.
[4] 王喜娥,周游.炎琥寧注射液佐治小兒支氣管肺炎190例[J].陜西中醫(yī),2011,32(7):806-807.
[5] 金紅芳.炎琥寧輔助頭孢米諾佐治小兒支氣管肺炎[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19(17):340-342.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