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月
對于《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歷史事件類的文言文,就應該站在歷史坐標上,關(guān)注人物性格,解讀人物語言,建立大歷史觀,倡導大語文觀。打開文本語言的皺褶,直抵文本的深處,幫助學生探究到符合歷史規(guī)律和生活邏輯的真實。
一、歷史并不如煙——機會是靠自己爭取的
秦國的歷史并不美麗,與其他春秋諸侯相比,寒酸卑微低賤了許多。從西周初年養(yǎng)馬的奴隸到一次次與西戎、犬戎的作戰(zhàn),才在偏僻的、經(jīng)濟落后的大西北有了封地。這時,齊桓公、宋襄公先后會盟而為霸主,可是秦國會盟諸侯太難,因為秦國仍被排斥在華夏之外,秦穆公與楚莊王仍被華夏固有觀念視作蠻夷、半蠻夷,而且晉國就如同一座山阻擋著秦國的向東發(fā)展。公元前636年,秦穆公親率大兵,幫重耳回國奪位成功,也就是晉文公,并幫助晉文公在城濮戰(zhàn)勝楚國,幫助晉文公順利登上霸主之位。歷史一次次開秦穆公的玩笑,但秦穆公卻從未放棄希望、機會和努力,當公元前630年,晉文公借口“無禮于晉,且貳于楚”攻打鄭國時,秦穆公再次看到了機會。
二、一個人的奮斗——建非常之功,必非常之人
秦穆公接手的秦國,是一個經(jīng)濟落后、地理偏遠、政治邊緣化的國家,他立志改變這種尷尬的現(xiàn)狀。他深知人才的重要,努力網(wǎng)羅天下英才,可情況很糟糕。這時九方皋來到秦穆公面前,要向他進獻一匹舉世無雙“牝而黃”的千里馬,而牽來之后,馬卻是“牡而驪”。穆公很詫異,伯樂說:“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nèi)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馬,乃有貴乎馬者也?!鼻啬鹿K于明白,不管黃馬黑馬,跑得快的就是千里馬,人才亦是如此??梢?,秦穆公擁有過人的穎悟能力、求賢若渴的心理和容忍的雅量。而后來為了去掉中原對秦的“蠻夷”觀念,為了秦國的大業(yè),建立秦晉同盟,秦穆公一方面借助婚姻方式,另一方面又容忍晉國種種卑鄙行徑,這些都能夠使人們看到秦穆公卓越的政治遠見、韜光養(yǎng)晦的政治智慧和超絕的隱忍之力。顯然,燭之武此次游說,面對的是一個冷靜、虛懷若谷、胸懷大志、不慕虛名的君主,是一個時刻將秦國命運和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的人。關(guān)鍵是鄭伯的全權(quán)代表——燭之武,會給秦穆公開出一個怎樣的條件,而這個條件又必須能夠足以有利于秦國的大業(yè)呢?
三、游說的境界——洗盡鉛華見從容
古人在勸諫或游說時,往往要運用一定的技巧,鄒忌是以自身的經(jīng)歷為喻勸諫齊威王,觸龍則采取“拉家?!焙汀芭郧脗?cè)擊”的方法說服趙太后,而孟子則擅長通過“引君入甕”的歸謬法勸說國君??梢?,在一定的意義上,“方法決定了內(nèi)容”。但是在燭之武的說辭中,不難看到的是“利”與“害”的反復申說,直截了當,那么為什么燭之武最終卻達到了勸退秦師的目的呢?那是因為秦穆公是一個務實之君,積極于晉國事務,不惜忍辱負重,目的就是要獲得中原諸侯的觀念認同,實現(xiàn)會盟諸侯,完成霸業(yè)。至于“虛名”之類,已不縈于懷,否則也不會聽任晉惠公、晉懷公的出爾反爾——對秦國的侮辱。燭之武清楚地懂得什么是秦穆公最想要的,于是在見到秦穆公時,披頭就是一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沒有遮遮掩掩,沒有“王顧左右而言他”,單刀直入,簡潔、有效地切入了正題。看似“普通、笨拙”至極,卻實乃“大巧”之至,這正是燭之武的高明之處,因為游說的最終目的是雙方獲利——秦國撤軍、鄭國解圍。這種高明,就是一種境界,一種對游說的最終目的透徹、清醒的認識。
歷史充滿變數(shù),一個小小的事件也可能使歷史車輪轉(zhuǎn)向。據(jù)此,可以認識到《燭之武退秦師》采用文學手法演繹了歷史,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那段史實,在虛實之間,得到了完美的制衡和融合。要欣賞文學的“虛”之美,更要分析歷史的“實”之真,語文教學就是要以“求真”為基礎,教人“向善、愛美”。如果沒有“真”做前提,那么善是偽的,美也會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