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腐敗的人情成因及其批判

2017-06-07 20:39章忠民譚志坤
社會科學 2017年4期
關鍵詞:政治化人情腐敗

章忠民 譚志坤

摘 要:腐敗歷來是世界性難題,各國都嚴厲打擊腐敗,但腐敗依然屢禁不絕。腐敗的成因除卻制度漏洞與市場經(jīng)濟誘因等一般因以外,還有其特殊因,即基于各國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與心理結構所形成的特殊因。中國腐敗的特殊因是極其顯著的人情因素,人情扎根于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并滋生腐敗。因此,揭示倫理面具下的中國式人情之催生與蛻變、探微人情生成腐敗的成因及路徑、變革日常生活而走向腐敗的深層次治理等,就成為當前反腐倡廉的重要任務。對人情文化進行適當?shù)某C正,以形成持續(xù)有效的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局面,進而培育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

關鍵詞:腐??;人情;政治化

中圖分類號:D6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17)04-0019-09

作者簡介:章忠民,上海財經(jīng)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譚志坤,上海財經(jīng)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上海 200433)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嚴治黨新常態(tài)已成定局。在高壓反腐之下,“不敢腐”的震懾效應顯著,“不能腐”的約束效應初顯,然而“不想腐”的自律效應其真正發(fā)揮則任重而道遠。顯然,思想層面“不想腐”的問題觸及到人的靈魂深處,即使制度完善了,一個人要想腐敗仍然會鋌而走險。那么,究竟什么樣的情境會驅使一個人無視制度的約束與懲戒而逾越底線呢?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就涉及到生成中國式腐敗的特殊因,即人情因素。中國是一個人情的超級大國,人情的存在不僅可能滋生腐敗,而且會使這種類型的腐敗披上一層“道德的外衣”,只因其符合社會的倫理邏輯,并由此導致腐敗演變?yōu)橐环N“自我道德表演”。如果不能厘清人情之于中國式腐敗的特殊作用,從制度邏輯的宏大敘事回歸生活邏輯的微觀探源,那么對腐敗的研究及其防范也只能觸及顯表。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所查處的重大系列腐敗案件來看,人情所發(fā)揮的嚴重負面作用是難以抹去的,也令人深思。

一、倫理面具下的中國式人情催生與蛻變

作為一個處于轉型期的重人倫重人情的泱泱大國,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而又強勁運行導致人情不斷發(fā)生重大變化,不僅使得中國的人情社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沖擊,并由此催生出種種現(xiàn)實問題。在市場大潮的沖擊下人情并未因此褪色,反倒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繼續(xù)扮演著關鍵性角色。“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每一個置身于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的人們,除了按照自身的價值取向前行外,也必然要遵行社會法則和“游戲規(guī)則”,而人情就是中國社會不成文的規(guī)矩。市場經(jīng)濟背景中的人情之蛻變使其戴上了一層面具,在這層面具下是人情游戲極其復雜卻又頗具強制性的運行原則。

(一)鄉(xiāng)土底色催生人情社會

第一,中國人從出生之日起,每個人就已經(jīng)附帶了終其一生都無法回避的復雜關系網(wǎng)。中國社會“以‘已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lián)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在這里我們遇到了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性了”2。誠如費孝通先生所言,孔孟之道所謂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等五倫關系是典型的差序格局。在以差序格局為特征的鄉(xiāng)土社會中,每個人都是某一社會關系網(wǎng)絡的中心,同時也與其他眾多關系網(wǎng)絡產(chǎn)生關系。每個人從呱呱墜地到耄耋之年,終其一生都是在其復雜關系網(wǎng)走完其生老病死的生命歷程。

第二,在傳統(tǒng)社會,關系網(wǎng)因中國獨特的地理位置分布和居住習性而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中國大江大河的分布較為集中,河流湖泊較多的地區(qū)往往是農(nóng)業(yè)發(fā)達地區(qū),農(nóng)耕社會的人們圍繞著河流湖泊等聚家而成族、聚族而成國。千百年來,中國人在固定的地域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具有簡單性與重復性的生活,除非有戰(zhàn)爭或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因素的爆發(fā),人們很少會遷離故土。在一個穩(wěn)定而又狹小固定的區(qū)域內(nèi),人們是“抬頭不見低頭見”,卻又要處理大量的人際關系?;诒灸艿纳嫘枨?,人們必須講求彼此之間“以和為貴”,“老死不相往來”是不能保證關系和諧的,彼此之間需要經(jīng)常互動拉關系,而人情就是這種互動的媒介或者說產(chǎn)物。

第三,中國人所講的人情就其本意而言是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交融,它是家庭、鄰里、社會和諧的潤滑劑,并提升人們生活的愉悅度,而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有序。相應地,人情可以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義務性的人情,這種人情是先天的,如父子關系;第二類是情感性的人情,如夫妻和朋友;第三類是工具性的人情,即人情雙方有著利益往來,如生意合伙人等。在實踐中,這三類人情往往互相滲透,很難精確劃分彼此,如人們所熟知的晉商、徽商中,很多人的關系就交叉著親人、朋友、生意伙伴。

鄉(xiāng)土底色催生了人情社會,即使今天中國社會日益加速的流動性和城市化進程在消解鄉(xiāng)土社會的色彩,但是誰又能否認人情仍然是中國社會的底色呢?無疑中國過去是、現(xiàn)在是、未來仍然可能是一個充滿了“人情味”的國家??墒牵沁@種人情世故給不正當?shù)娜穗H交往奠定了基礎,為人與人之間的腐敗交易行為牽線搭橋,給別有用心的腐敗分子有可乘之機。

(二)人情的庸俗化變異

人情頑強的生命力有其歷史合理性,它保證了家庭、鄰里關系甚至整個社會關系的和諧有序,使中國社會帶有禮治色彩。在傳統(tǒng)社會,人情彰顯著“禮治”色彩,一個人“通人情”、“講人情”、“有人情”即指其是有“禮”之人。中國人向來以禮儀之邦自居,講求人情世故,重視人倫親情,是謂“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3,禮是個人修身立命和國家安定繁榮的根基,而“禮”則由人情來彰顯,因而人情是維系傳統(tǒng)社會的紐帶。這里的“禮”更多被視為禮貌、禮儀、禮節(jié),人情就更多體現(xiàn)為交往雙方在情感上的互動與聯(lián)系。

第一,在市場經(jīng)濟運行中,人情原本潛在的工具性色彩逐漸壓倒了其情感性色彩。當中國在改革開放后迅速邁入市場經(jīng)濟和法治社會時代時,市場經(jīng)濟的利益至上原則逐步打破了“禮”的傳統(tǒng)含義,“禮金”、“禮物”、“禮品”與“禮貌”、“禮節(jié)”、“禮儀”混淆在一起并時常會取而代之,人情原本潛在的工具性色彩逐漸壓倒了其情感性色彩。盡管人情之中暗含著利益交易的工具性色彩是古已有之,但傳統(tǒng)社會歷來向人們灌輸著義大于利的義利觀,而建國后不斷開展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則一次次對人們的思想進行洗禮,使個人的私人利益完全服從于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某種意義上是義大于利的義利觀的翻版。但是,當時代進入改革開放后,傳統(tǒng)的義利觀很難灌輸?shù)饺藗兊娜粘I钪校袌鼋?jīng)濟培育起的鮮明個體意識迅速造成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分化甚至是矛盾沖突。這些都為人情的庸俗化變異提供了溫床,過去的限制因素或不復存在或日趨示弱,導致人情的工具性色彩迅速升溫發(fā)酵。

第二,“看禮下菜碟”成為工具性人情的重要特征。當人情原本潛在的工具性凸顯時,“禮品”、“禮金”之輕重大小體現(xiàn)了人情的深淺,“禮”重者自然表明人情深重,“禮”輕者則表明人情淺薄。相應地,“禮”重者將得到受禮者的“高看一眼”,“禮”輕者自然“低人一等”,無“禮”者則只能被忽視,而且通常會遭到“不通人情”的指責。在中國這樣一個“講人情”的社會,一旦被貼上“不通人情”的標簽,很可能意味著受到社會排斥,而這是個體很難承受的代價。另一方面,異化的人情進一步衍生出“潛規(guī)則”?,F(xiàn)代公共生活規(guī)則應以民主和法治為根基,人們在彼此平等的基礎上交往互動。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情大小往往決定了雙方關系深淺,這種邏輯不僅適用于普通民眾,同樣適用于各級黨政干部。所不同的是,普通民眾不掌握權力,而黨政干部則掌握著公共權力,即擁有對相關資源的配置權。

第三,人情“潛規(guī)則”破壞現(xiàn)代公共生活規(guī)范所要求的公平和正義,卻貌似符合傳統(tǒng)倫理法則。健康成熟的市場經(jīng)濟同時也是法治經(jīng)濟,但是當兩者尚未結合之前,由于資源相對于需求而言總是稀缺的,而權力本身更是尤為稀缺的資源,這樣往往是誰掌握的資源越多,誰就在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這就使得利益相關者會想方設法向掌權者進行“利益輸送”,而這通常都打著人情的旗幟。雖然掌權者會受到制度的約束,而且也并非不清楚違背制度的后果,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超越人情所形成的束縛羈絆,尤其當人情與掌權者家人染上關聯(lián),其作用尤為顯著。一旦情壓制了理,公權為私用,“潛規(guī)則”就開始盛行。不遵循“潛規(guī)則”者會被視為“不通人情”,不諳熟“人情世故”,對于講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中國社會而言,這樣的社會評價對于當事人的生存構成潛在而又現(xiàn)實的威脅,而人情及其衍生的“潛規(guī)則”也就帶有了義務性。因為任何不遵守“游戲規(guī)則”的人,都可能為此承擔高昂的代價。這種頗具劣幣驅逐良幣特征的“潛規(guī)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清廉守法的人的壓力,降低了經(jīng)營人際關系而欲利用之的人的風險,并在一定程度上將處于腐與不腐之間的人推向灰色地帶,直接侵蝕著社會有機體的健康。

(三)生活世界殖民化鞏固著異化的人情1

人情催生于鄉(xiāng)土社會的差序格局之中,異化于市場經(jīng)濟利益至上的原則之下,同時當代人生存狀態(tài)的異化不斷鞏固著異化的人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現(xiàn)代性發(fā)育猶如一柄雙刃劍,它引發(fā)了社會深刻的二律背反,人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人的生活世界卻被金錢和權力殖民,引發(fā)了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異化,同時也不斷鞏固著異化的人情。

第一,欲望沖擊并欲取代信仰獲得對世界的支配權,消解著傳統(tǒng)義利觀的影響力。改革開放帶給當代中國最深刻的變革就是激發(fā)了中國人的世俗精神,它包含著商業(yè)精神、貨幣精神與欲望。在欲望的支配下,社會開始從現(xiàn)實的人和現(xiàn)實的生活出發(fā),人們首先強調(diào)的不再是“應該”如何生活,而是重點關注人事實上如何生活而屈服于生活。欲望激活了世界,深深地改變著中國人的義利觀,傳統(tǒng)社會強調(diào)義大于利,而市場經(jīng)濟的運行則使人們愈加重視利。利先于義的觀念侵蝕人心,它不再讓人引以為恥,反而成為一種世俗精神的表征。但同時,欲望的無限激發(fā)導致人們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人的生存狀態(tài)自此發(fā)生異化。

第二,人對物的依賴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在欲望的支配下,人的多樣化需求歸屬到單向度的需求上,即對物的需求。對物的依賴性增強,使完全受資本驅動及大眾傳媒運作導致的非理性虛假需要日益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生活的形式化、數(shù)據(jù)化、視覺化、感覺化。對物的依賴本身并沒有過錯,因為欲望無所謂對錯,關鍵是社會要有精巧細密的規(guī)則對此加以控制。然而,缺乏高技術含量的規(guī)則恰是社會轉型期的一大弊病,它造成人們對物的依賴無限制膨脹,生活被物所控制,人亦被物化?,F(xiàn)實生活中頗有“物質生活日益充裕,精神生活則日漸空虛”之趨向,對物的崇拜消解了生活多姿多彩的意義,金錢拜物教展示出其可怕的一面。

第三,社會價值觀不斷扭曲。對物的崇拜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造就了對金錢的無限追求,社會對個體生活的評判不是基于道德與對社會的貢獻,而是以金錢作為評判標準。生活虛無主義導致社會價值觀極度扭曲,扭曲的社會價值觀反過來進一步強化了個體的欲望與對物的崇拜,社會價值觀愈發(fā)偏離其本質,不斷遭到曲解和割裂。

二、人情生成腐敗的三部曲

人情滋生腐敗有其內(nèi)在深厚的運行邏輯,從建立封閉的關系網(wǎng)絡,到打破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間的界限,再到以特殊的深度信任鞏固封閉關系網(wǎng),如此往復循環(huán)形成了一套完整固定的體系,很難因制度的變化而徹底消解。可以說,異化的人情已成為腐敗生成的“文化溫床”。

(一)人情形成的封閉性關系網(wǎng)絡是腐敗的載體

第一,人情的“禮尚往來”有悖于正常關系網(wǎng)絡所要求的公開公平透明原則,易于形成一種封閉的網(wǎng)絡。健康有序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本應是開放的,所有公共生活中的主體都會參與交往互動。然而,人情的“禮尚往來”則易于形成一種封閉的網(wǎng)絡,此封閉式網(wǎng)絡的運行邏輯往往有悖于正常關系網(wǎng)絡所要求的公開、公平、透明,它以尋求個人或集團利益的最大化和降低公共生活中的交往成本為目標,打破平等和自主的原則,破壞公共生活中的契約精神。在腐敗關系網(wǎng)絡中,居于核心位置的資源支配者與資源請托者之間形成了一個個基于人情的關系鏈。附著在關系鏈上的人情是與血緣、地緣、業(yè)緣等相關聯(lián)的親情、友情、同事情、戰(zhàn)友情,這些關系鏈一同編織了一張龐大的封閉關系網(wǎng)絡。資源請托者為實現(xiàn)一己私利,以人情為媒介,向資源支配者或輸出體貼與關心等情感性要素,或輸出金錢與各種文化產(chǎn)品等物質性要素,而資源支配者在接受人情后即與請托人之間形成了“人情債”。

第二,償還“人情債”侵蝕公共生活中交往的平等性、自主性而導致公共生活中常態(tài)關系網(wǎng)絡運行原則的崩塌。“人情債”可能是父子關系這樣帶有先天義務性的,可能是夫妻關系或朋友關系這樣帶有后天情感性的,也可能是以子女、夫妻、朋友為中介牽線產(chǎn)生而帶有工具性色彩的?!叭饲閭睅в辛x務性,一旦欠債就必須還債,因為不償還“人情債”往往意味著某條關系鏈上雙方關系的冷淡甚至是斷裂,這樣的代價并非所有資源支配者都能承受。為償還“人情債”,資源支配者往往要以其掌握的公共權力為請托人謀取私利,由此導致公共生活中常態(tài)關系網(wǎng)絡運行原則的崩塌。公共生活中交往的平等性和自主性不復存在,能進入以資源支配者為核心的封閉式關系網(wǎng)絡往往意味著以較小的交易成本贏得豐厚的經(jīng)濟利益回報。

第三,巨大的利益誘惑導致原本平等自主開放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淪為謀取私利的封閉式網(wǎng)絡。巨大的利益誘惑造就了以資源支配者為核心的關系網(wǎng)絡的封閉性和排他性,“局外人”想方設法“入局”,“局內(nèi)人”則絞盡腦汁謹防“出局”。原本平等、自主、開放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在異化人情的沖擊下淪為謀取私利的封閉式網(wǎng)絡,資源支配者與資源請托人在其間或利益庇護或利益共謀,由此生發(fā)出人們所熟知的家族式腐敗和塌方式腐敗。

(二)人情打破了私人生活規(guī)范與公共生活規(guī)范的邊界

所謂“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1,健康有序的公共生活交往互動中離不開規(guī)矩,亦即公共生活規(guī)范?,F(xiàn)代社會的公共生活規(guī)范以民主和法治為基準,它與私人生活規(guī)范之間雖不是涇渭分明,但彼此皆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公共生活規(guī)范要求倫理與法理的協(xié)同,非正式規(guī)范與正式規(guī)范的統(tǒng)一,權利與義務的和諧。然而,由人情編織的封閉式關系網(wǎng)絡卻極易混淆公共生活規(guī)范的邊界,侵蝕公共生活規(guī)范的神圣性。

第一,以維護個體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封閉的人情網(wǎng)關系網(wǎng)導致公共生活規(guī)范的空間和邊界被私人生活規(guī)范嚴重壓縮。中國社會聚家而成族,聚族而成國,也就是“家國一體”、“家國同構”,“家”與“國”是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就積極的一面而言,這種文化基因塑造了中國人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fā)了中國人面對民族危亡時同仇敵愾的昂揚斗志。但是,“家”與“國”不分既可能毀家紓難,行天下為公之舉,也可能棄“國”保“家”,因私而廢公。人情編織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之所以帶有封閉性,就是因為每一張人情網(wǎng)的運行原則千差萬別,卻又都以維護本人情網(wǎng)內(nèi)所有個體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這必然與現(xiàn)代公共生活強調(diào)的運行原則相抵牾。這一張張封閉的關系網(wǎng)導致公共生活規(guī)范的空間和邊界被私人生活規(guī)范嚴重壓縮。人情在現(xiàn)代生活中被異化為禮物、禮金、禮品饋贈等形式,進而導致因私廢公、任人唯親、損公肥私等現(xiàn)象大行其道,然而,更為可怕的是這些現(xiàn)象卻都披上了一層合乎私人生活規(guī)范的人情外套。

第二,人情網(wǎng)關系網(wǎng)的擴張令倫理變形并凌駕于法理之上,私人間的潛規(guī)則大行其道,公共權力成為私人不承擔義務卻享受權利的“特權”。在此情景下,公共生活規(guī)范所強調(diào)的倫理與法理協(xié)同、非正式規(guī)范與正式規(guī)范統(tǒng)一、權利與義務相和諧等原則已毫無神圣性和權威性可言。私人生活規(guī)范對公共生活規(guī)范的入侵,導致資源支配者的角色混淆,公共權力發(fā)生異化,公與公的事務變成私與私的事務,權力與道德之間產(chǎn)生了巨大的裂痕,有權者往往與有錢者連接在一起,一方面引發(fā)了社會的仇富心理,另一方面卻又刺激著人們絞盡腦汁通過人情往來與公共權力掌握者建立某種私人聯(lián)系。由此,掌握公權力的資源支配者不僅已隸屬于某一封閉的關系網(wǎng)絡,而且其行事原則往往遵循私人生活規(guī)范,這就必然導致腐敗問題及腐敗案件的頻發(fā)。

(三)人情導致信任的特殊化

第一,“圈子文化”在生發(fā)出深度的特殊信任、為社會普遍信任提供一個良好運行前提的同時,卻也埋下禍根。人情的存在卻造成社會信任囿于某一個圈子,圈子里的人彼此深度信任,而圈子外的人則難以得到信任,這就是中國社會的“圈子文化”。“‘深度信任是機械的團結或禮俗社會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它常常是通過同一部落、階層或民族背景的人與人之間集中的、日常的接觸而產(chǎn)生的。這種封閉的社群像是要在其內(nèi)部產(chǎn)生深度的信任,而不信任更廣闊的社會?!?在一個基于人情所建立的封閉關系網(wǎng)中,最容易形成此種深度的特殊信任。這種小圈子內(nèi)的“深度”信任是封閉關系網(wǎng)絡及其規(guī)范的粘合劑,它損害了社會的普遍信任,塑造了“局內(nèi)人”之間特殊的情感義務與心理期望,造成巨大的社會信任赤字。

第二,人情圈里特殊的深度信任破壞理性信任的基礎而造成期望與義務發(fā)生非理性的錯亂。理性的信任關系是期望與義務的對稱,是對稱基礎上的互惠。然而,人情圈里特殊的深度信任則打破了理性信任的基礎,它使期望與義務發(fā)生嚴重錯亂而陷入非理性的欲求。在腐敗網(wǎng)絡中,資源支配者與資源請托人之間形成了特殊的期望與義務關系,資源支配者的地位使資源請托人對其產(chǎn)生期望,而為達成期望,資源請托人必然對資源支配者承擔相應的義務。同時,資源支配者在腐敗網(wǎng)絡中處于核心節(jié)點,是多個腐敗關系鏈的終端,當某個關系鏈上的請托人實現(xiàn)了期望,位于其他關系鏈上的請托人要實現(xiàn)同樣的期望,就不能再承擔與前者相一致的義務,而必須對資源支配者承擔更多的義務,比如饋贈分量更重的“禮物”。期望與義務的極度不對稱使人情產(chǎn)生了滾雪球效應,即使關系雙方不堪重負,但由于利害高度相關,腐敗網(wǎng)絡中的資源支配者與所有資源請托人之間都必須高度信任,因為任何一個人的“脫離”或“背叛”都可能引來腐敗網(wǎng)絡之報復性的打擊。

第三,人情圈里特殊的深度信任的現(xiàn)實運用形成人情滋生腐敗的惡循環(huán)。盡管這種高度特殊的信任實際上極其脆弱敏感,但它卻有利于鞏固封閉式的關系網(wǎng)絡,只有擁有信任的人才可能加入其中,從而形成了人情滋生腐敗的惡循環(huán)。這種惡循環(huán)及其凸顯出的囂張趨勢,在周永康、令計劃、徐才厚等震驚全國的腐敗大案中都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在這些案件中都有其親屬或部屬的身影,這些人充當著腐敗掮客的角色。由于與核心資源支配者之間有不可割裂的人情關聯(lián),或者是先天義務性關系,或者是后天情感性關系,這些人往往成為次一級腐敗網(wǎng)絡中的核心資源支配者。雖然次一級腐敗網(wǎng)絡的能量隨著位于中心的資源支配者的勢力相對弱化而難以產(chǎn)生核心腐敗網(wǎng)絡的破壞性,但它依然遵循上述人情滋生腐敗的邏輯而不斷蔓延下去,以至于形成一個又一個能量遞減的腐敗網(wǎng)絡,這就使單一的腐敗網(wǎng)絡如細胞裂變般演變成一個巨大的腐敗網(wǎng)絡體系,極大地污染了整個政治生態(tài)。

三、變革日常生活而走向腐敗的深層次治理

既然異化的人情滋生著腐敗,那么根治腐敗就首先要厘定人情的本質屬性,就有必要還原人情的應有道德倫理屬性,并遏制其異化的趨勢。人情扎根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對它的治理與矯正也就理應回歸日常生活邏輯。本來,因為日常生活世界是一個“平庸的”世界,所以必須以“非平庸”的眼光來看待,要認清日常生活世界是具有直接性的世界,因而它同時是一個必須被批判的世界,由此要突破日常生活世界的自在性,以努力形成一個自為并且由具有個性的人所構成的新世界。概言之,日常生活雖然與我們每個人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但是它卻不是完美的,是具有直接性與平庸性的自在世界,因而也是一個需要加以批判和改造的世界。對日常生活的批判和改造也就是對日常生活的變革,它需要遵循從法治到德治再到日常生活適當政治化的循序漸進過程,其中法治是底線,應強調(diào)由政府持續(xù)推動打造法治文化;德治是中間層次的變革,應強調(diào)個人不斷的自我反思與自我批判;日常生活適當政治化則是最高層次亦是最具有挑戰(zhàn)性的長遠變革。只有結合這三個層次的變革,才可能矯正人情使其回歸情感本質。

(一)政府推動打造法治文化

第一,依靠法治建設清理人情的負面效應,使好人和清官不再受“潛規(guī)則”和不良“游戲規(guī)則”的傷害。清理人情的負面效應,首先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培育百姓的法治思維。使好人和清官不再受“潛規(guī)則”和不良“游戲規(guī)則”的傷害,必須以優(yōu)良的社會風氣為基礎,而法治則是一個現(xiàn)代社會擁有良好風氣的底線。對于轉型期中國而言,是否能夠打造法治文化至關重要,它是清理人情——腐敗循環(huán)的基礎保障。

第二,當前打造的法治文化要兼具制度的剛性與人情的親和力。必須指出的是,中國所應打造的法治文化不能也不應脫離“人情味”而獨立存在,相反,中國所應打造的法治文化必須兼具制度的剛性與人情的親和力。人情之所以要鉆制度的空子甚至于架空制度,使制度名存實亡,固然是由于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制度本身是否具有親和力。這里的關鍵在于,當人們通過人情渠道達成目標所付出的成本遠低于制度渠道時,趨利避害的本性必然會放大人情親和力的優(yōu)勢與制度剛性的缺陷。

第三,打造法治文化絕不是簡單的“以法而治”,而是要有“良法善治”。我們要努力使法律和制度從一種剛性的社會規(guī)范上升為柔性的社會信仰。實際上,中國并不缺少法律和制度,但它們卻未能有效阻止人們無視甚至肆意踐踏公共生活規(guī)范與私人生活規(guī)范的界限,借請客送禮、建立親密關系之名行腐敗之實的現(xiàn)象大行其道。究其原因,法律未能深入人心亦難辭其咎,而不能僅僅歸咎于傳統(tǒng)人情文化因素的影響。自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理念以來,法律逐漸成為社會生活的準繩,使人們產(chǎn)生雷池不可逾越的敬畏感。然而,法治文化的建立并不會一蹴而就,它需要政府不斷地加強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建設,最終使中國社會走上信仰法律的道路。惟其如此,才能徹底清理人情滋生腐敗的空間,使中國社會由傳統(tǒng)倫理社會走向現(xiàn)代的知法、懂法、守法的法治社會,并使人情的工具性色彩逐漸消退,復歸其情感色彩。

(二)個人的自我反思與自我批判

個人是日常生活的主體,個人對自身日常生活進行反思和批判,日常生活變革才具有立足點。須知,法律雖然是底線,但難免會有人不計代價地觸碰底線。尤其是社會思潮多元化的時代,個人的一言一行匯聚起來就會影響社會的價值導向,因而個人不能只強調(diào)權利而忽視義務,不能只寄希望于他人不借助人情參與腐敗,而應從自身做起加強自我反思與自我批判的自覺。

第一,個人必須放棄對腐敗現(xiàn)象的雙重標準。黨的十八大以來,高強度的反腐舉措讓民眾交口稱贊,人們對支配資源的國家工作人員的貪腐行為可謂恨之入骨。但詭異的是,人們一方面對腐敗深惡痛絕,對高官落馬拍手稱快;另一方面,當人們面對尋醫(yī)問藥、升學就業(yè)、升職加薪等問題時,卻又會主動尋求人情的幫助,因為人情可以使人們在面對激烈競爭時有更大的勝算。實際上,不僅是普通老百姓存在這樣的雙重標準,一部分黨員干部尤其如此。雙重標準使人們陷入一種自我道德化表演之中,于己有利即可無視其危害,于己無利尤其危害自身利益時即大加鞭撻,總之不是“唯我例外”就是下不為例。若個人不放棄對腐敗的雙重標準,必然會不斷尋求以人情為媒介加入腐敗網(wǎng)絡之中,從而使腐敗上演“邊反腐、邊腐敗”的惡性循環(huán)。如此對待腐敗,豈能徹底根治?

第二,個人必須反思自我中心主義,拒絕自我道德表演??创瘮〉碾p重標準根源于個人的自我中心主義,價值判斷的標準皆以“自我”、以“己”為中心。所謂“各人自掃門前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等等,這樣的俗語凸顯出中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利己主義心態(tài),由“己”出發(fā)形成了個人對公共規(guī)范與私人規(guī)范界限的混淆,凡是于己有利即可視為于公有利,凡是于己不利則等同為于公不利。即使腐敗破壞了現(xiàn)代社會規(guī)范,但因為滿足了傳統(tǒng)社會的人情倫理,它依然是合理的,從而使個體完成了自我道德表演。誠如費孝通先生所言,“為自己可以犧牲家,為家可以犧牲族……當他犧牲族時,他可以為了家,家在他看來是公的。當他犧牲國家為他小團體謀利益、爭權利時,他也是為公,為了小團體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對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個圈里,向內(nèi)看也可以說是公的”1。

第三,個人必須正視生活的意義與價值,自覺抵制生活虛無主義,重視良好精神世界的建設。忽視生活的積極意義,缺乏對生活的熱愛與對生命的敬畏,易使人沉淪墮落,喪失崇高的精神追求,為金錢所奴役、所驅使、所壓迫,最終造成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異化。一旦成為生活的奴隸,就不再能主宰生活,而使自身命運為他人所掌握,這必然使人為了生存而尋求通過人情建立起各種人身依附關系,最終導致腐敗的滋生。因此,個人必須尊重并挖掘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2。逐步樹立起崇高的價值追求,努力建設好豐富的精神世界。

(三)黨員日常生活適當“政治化”是遏制人情腐敗滋生蔓延的治本之策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新形勢下黨內(nèi)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這對于嚴肅化、正規(guī)化、常態(tài)化黨內(nèi)政治生活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黨內(nèi)政治生活并不能孤立地存在,因為即使黨員干部的首要身份是共產(chǎn)黨黨員,他們依然還要扮演著其他的角色與身份,也就是社會成員身份。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觀點,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如果我們忽視黨員尤其是領導干部的日常生活,只關注八小時以內(nèi)的黨內(nèi)政治生活,實際上是很難徹底嚴肅黨內(nèi)政治生活的。黨員干部的日常生活,其質量高低不僅對黨內(nèi)政治生活產(chǎn)生著直接的影響,而且關系到能否遏制由人情所滋生的腐敗問題。在中國這樣一個人情大國,很難保證8800多萬共產(chǎn)黨員尤其是其中的領導干部能夠完全罔顧人情,因為不講人情的代價往往是遭到社會的非議與排斥,它并非所有人都能夠承受。也就是說,即使形成了法治文化且個人能自覺地自我反思與自我批判,人情——腐敗仍然可能發(fā)生,因為社會是一個整體,某個人或某一個群體的自我反思與自我批判并不代表著整個社會必然能求得共識。那么,是否需要徹底清理掉社會各個角落的人情因素呢?實際上,徹底清理人情因素既不可能,亦不必要,而改革開放前后的歷史演變則有力地證明了日常生活適當政治化是治理人情腐敗的治本之策。

第一,人情的本質屬性決定了沒有必要也絕無可能消除人情。人情之所以滋生腐敗是因其發(fā)生了異化,背離了人與人之間情感交融的初衷;人情之所以產(chǎn)生,乃在于維護社會之和諧。從維護社會和諧與秩序穩(wěn)定的角度出發(fā),人情是非常重要的潤滑劑,它未必具有法律和制度的剛性約束力,但也是基于人們文化理念認同基礎上的柔性約束。換言之,人情的緣起是因為人們情感交流的需要,這就從一開始決定了人情天然地帶有強烈的情感性特征。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推進,尤其是市場經(jīng)濟的運行,人情的情感性特征日益衰減,而其所蘊含的功利性特征則日趨顯著。盡管人情的工具性突出表現(xiàn)在人們耳熟能詳?shù)摹袄P系”或“走后門”等日常用語中,且這種工具性特征某種程度上蓋過了人情的情感性特征,造成人情的負面效應,愈發(fā)為人所詬病,但卻依然不能否定人情在維系人們情感交流與共鳴維度上的價值。極而言之,人情的情感性價值在日漸疏離冷漠的現(xiàn)代社會顯得更加無可替代。尤其是面對大城市冷冰冰的鋼筋混凝土式的生活,人們對情感交流的需求較之傳統(tǒng)社會其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試想,一個缺乏人情滋潤的現(xiàn)代社會將是何其冷漠。因此,人情的情感性本質結合現(xiàn)代社會的情感交流需求,決定了它不僅不能被徹底清理,而且理應對其予以更積極的定義。人情的工具性特征可以被克制,決定了消除人情實無必要。人情之所以會發(fā)生異化,源于人情的確具有工具性特征。人情的工具性特征與情感性特征是相伴而生的,帶有一定的先天性,因而很難被清理,那么我們所應做的就是克制人情的工具性色彩,使其被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nèi)。若能使人情返璞歸真,重現(xiàn)其滋潤人的心靈情感的價值,則它于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具有顯著的積極性。實際上,傳統(tǒng)社會以義利觀教化人情已然證明人情的工具性特征是可以被克制在一定程度內(nèi)的,因而當前所需要做的就是尋找一條適宜于時代需求的克制人情工具化的途徑。

第二,日常生活適當政治化的可行性與必要性。如何克制人情的工具化傾向呢?中國的歷史并沒有提供一個現(xiàn)成的答案,而各國國情的差異也意味著很難照搬其他國家“文化革命”的路徑。但是,改革開放前后歷史的對比提供了一個具有可行性與必要性的路徑,這就是對黨員日常生活加以適當?shù)恼位??;仡櫢母镩_放前后的歷史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而精神生活則日漸貧乏。盡管表面上人們的日常生活日漸豐富,但這種以個人為主體的日常生活所具有的多元化特征導致被釋放出來的個體面對多元化的價值觀日益迷茫并不知何去何從,人們精神生活的貧困與物質生活的豐盈相伴而生。很顯然,此情此景與改革開放前三十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是一個物質短缺匱乏但卻洋溢著政治熱情的年代。從建國伊始,中國社會就被帶入了高速政治化的軌道。為了鞏固社會主義制度,一系列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盡管社會的高度政治化甚至是過度政治化引發(fā)了此后的政治動蕩,但當前完全缺乏政治化并徹底世俗化的日常生活真的是人們所需要的嗎?實際上,我們所需要享有的日常生活固然不應是過度政治化的,但也不應是完全世俗化的,它理應是一種適度政治化的日常生活。

第三,以馬克思主義來改造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或者說國民性,其效果是積極的,而黨員日常生活適當“政治化”也是遏制人情腐敗滋生蔓延的治本之策。從歷史的角度來審視,改革前日常生活的高度政治化的確對于改造中國人的國民性發(fā)揮了積極的效果,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中國人講究的是“活著是為了更好地革命”。集體利益是至高無上的,個人必須服從于集體的需要,它雖然在很大程度上犧牲了個人利益,但也使得人情的工具性特征被壓制,人情更多體現(xiàn)為人與人之間同志般的革命友誼。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建國后將日常生活高度政治化的經(jīng)驗表明人情的負面效果是可以被克制的(盡管不能徹底消除),所以當代中國克制人情的工具性傾向完全具有可行性。從現(xiàn)實的角度而言,當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逐漸由政治化走向了市場化和世俗化,資本的邏輯不僅主宰了市場,而且主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拜金主義等思潮雖然庸俗,卻擁有廣泛的生存空間與一定的社會認同度。任由日常生活徹底世俗化而不加以矯正,必然導致整個國民性格的日益庸俗。盧卡奇在探討無產(chǎn)階級的階級意識時提出,無產(chǎn)階級并沒有階級意識的自覺,因而必須從外部灌輸無產(chǎn)階級的階級意識,這一使命將由共產(chǎn)黨及其先進分子來完成。借助于盧卡奇對無產(chǎn)階級意識的分析,我們可以認為,中國人的國民性同樣是無意識的和自發(fā)的,這種國民性帶有極強的惰性,因而必須對其加以改造,這就是從外部灌輸一種新的意識,亦即馬克思主義。

以馬克思主義來改造中國人的國民性或者說日常生活,其效果是積極的,事實早已經(jīng)證明馬克思主義的教育使中國人的國民性格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從任由宰割的奴隸到翻身做主人的主人翁,廣大人民群眾充滿了革命的熱情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這一種積極有為的日常生活無疑是對庸俗化日常生活的拒斥與批判,在健康的大環(huán)境下,每個人都是社會主義建設的螺絲釘,很難形成每個人都絞盡腦汁尋求拉關系和走后門的社會氛圍。今天日益庸俗化的日常生活導致了人情工具性特征的不斷放大,它使得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今天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改造日常生活具有了強烈的必要性。歷史已然證明,日常生活的適當政治化是克制人情工具性傾向的利器,盡管過去日常生活過度政治化也導致了社會災難,但是在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大背景下,日常生活適當政治化無疑是明智之舉,它是走出人情——腐敗怪圈的最高層次訴求。

腐敗問題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不大力懲治腐敗,蘇共亡黨亡國的悲劇極可能再次上演。但徹底地治理腐敗,不僅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與決心,也需要知己知彼的智慧與策略。人情是中國式腐敗頻發(fā)、多發(fā)、易發(fā)的關鍵性誘因,一定程度上講,根治了人情的消極性也就杜絕了滋生腐敗的一條重要路徑。然而,人情往往扎根于人們的生活甚至是習以為常的言行舉止之中,所以矯正人情談何容易。但“中國夢”和“兩個百年目標”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為實現(xiàn)理想計,縱使矯正人情絕非易事,個人、社會、政府都必須自覺地承擔起這一使命與任務。惟其如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具有現(xiàn)實可能性!

(責任編輯:瀟湘子)

Abstract: Corruption is a worldwide problem, all countries to crack down on corruption, corruption is still a problem. The cause of corruption despite system vulnerabilities and incentives such as general outside for market economy, and its special cause, namely based on the different culture tradition and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formed by special cause; special cuase corruption in China is extremely remarkable human factors, human rooted in every corner of Chinese society and corruption. Therefore, reveal the ethics under the mask of cre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explore human feelings generated causes and paths of the corruption, the trend of the changes in daily life and deep governance of corruption, etc.,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current anti-corruption. To the appropriate correction of human culture, to form a continuous and effective from corruption, not corruption and don't want to corrosion situation, thus fostering good politi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 Corruption; Human Feelings; Political

猜你喜歡
政治化人情腐敗
如何做一名有魅力的輔導員
倍er好用
欠人情
人情
從娛樂到革命:論中央蘇區(qū)時期鄉(xiāng)村戲劇的“政治化”實踐
人情練達即文章
把脈“腐敗亞文化”
西方生態(tài)問題政治化及生態(tài)民主的學理分析
目睹之現(xiàn)狀
腐敗至死怎么死
宣汉县| 拉孜县| 新巴尔虎左旗| 璧山县| 大悟县| 浙江省| 区。| 德江县| 桐庐县| 临朐县| 瓮安县| 交城县| 罗源县| 邹平县| 峡江县| 扶沟县| 台前县| 衢州市| 朔州市| 深水埗区| 邯郸市| 金昌市| 咸宁市| 库伦旗| 子洲县| 虞城县| 文水县| 祁连县| 紫金县| 阿拉善左旗| 三江| 古田县| 盈江县| 九龙城区| 铅山县| 乐山市| 沽源县| 三都| 客服| 色达县| 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