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
蘇軾在文學上春風得意,但仕途多舛。他出仕時,正趕上王安石變法。他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和獨立人格,不完全贊同王安石的觀點,站在保守派司馬光一邊。因此他不被變法派賞識,被貶到外地做官。數(shù)年后,變法派失敗,司馬光派執(zhí)政。按說蘇軾可以鷂子翻身了??伤廊还饰?,又不贊同司馬光全盤否定王安石的新法。于是他又不得司馬光派的賞識,不曾飛黃騰達。又過了數(shù)年,司馬光派失勢,蘇軾卻被認定為司馬光派,又被貶官。司馬光執(zhí)政時宋哲宗的年號是“元祐”年號,這一時期的官員被稱為“元祐黨人”,被打入“另冊”,蘇軾自然也在冊中。此后蘇軾被一貶再貶,直到貶到遙遠的海南島。好在宋朝不殺文士,所以蘇軾也只是被一貶再貶,而沒有削職為民,更沒有被殺。官小了,俸祿低了,但溫飽還是有保證的。
蘇軾無論被貶到哪里,仍然忘不了、放不下自己的文學生活,從未放棄過寫作。每到一地,都留下了優(yōu)秀的篇章。在山東密州,寫下了《密州出獵》的“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被稱為中秋節(jié)的絕唱;在赤壁,寫下了氣勢磅礴的《念奴嬌·大江東去》和前后《赤壁賦》;在黃州、瓊州,也都風流倜儻有遺篇。雖然其中也流露出“人生如夢”的低迷,但主旋律仍然樂觀向上,傾注著他對生活的熱愛。所以他才被列入了詩詞的“豪放”一派。不僅如此,他每到一處,都不湊合地過日子,“食不可無魚,居不可無竹”,他盡量為自己安排得舒適一些,蓋自己設計的房子,還“入鄉(xiāng)隨俗”地享用當?shù)氐奶禺a(chǎn)。如在惠州,當?shù)爻霎a(chǎn)荔枝,他就“日啖荔枝三百顆”,讓自己活得有滋有味。給有的人,處在這樣的一貶再貶的背井離鄉(xiāng)中,還不知道怎么怨天尤人、痛不欲生呢,可蘇軾,無論多么顛沛漂泊,始終保持著一種好心情,樂觀、瀟灑、豁達地生活著。
即便在荒漠,也有一些頑強的野草生長。而人類生存、生活的地方,也都會有草,而且都會有芳草。當一個人覺得沒有芳草的時候,一般不是真的沒有芳草,而是有眼無珠,發(fā)現(xiàn)不了、感受不到罷了。以此比喻人生,無論歲月多么蹉跎,無論處在什么樣的坎坷中,無論流落到什么地步,都沒有絕人之路。芳草就在腳下,只要珍惜腳下的芳草,就會發(fā)現(xiàn)它也有屬于自己的美麗動人,也同樣賞心悅目。蘇軾正是無論被貶到哪里,都能發(fā)現(xiàn)那里的芳草,并陶醉其中,才讓自己始終都有樂觀心態(tài)。
沒有人不希望自己一生一帆風順,不期盼自己一生平安。但是,一生一帆風順、一生平安的人也不是一個沒有,不過很少就是了。大多數(shù)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順和挫折,甚至有所謂的“倒大霉”。這種時候,我們就要有蘇軾這種“天涯何處無芳草”的豁達和智慧,對不順,對挫折,對“倒霉”,“既來之,則安之”,心平氣和,發(fā)現(xiàn)新處境也自有芳草,同樣可以愉悅自己。
俄羅斯詩人普希金有一首詩,題名《假若生活欺騙了你》。詩人寫道:“假若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需要鎮(zhèn)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向著未來……”這首詩被稱為勵志的好詩篇。但是,比之蘇軾的“天涯何處無芳草”,境界就低了一截。普希金說,“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如果這快樂的日子不來呢?是不是就悲傷、心急、憂郁呢?在許多人看來,蘇軾一貶再貶,越來越遠離了快樂的日子,可蘇軾卻貶到什么地方,就快樂到什么地方。生活再虧待他,他也不虧待生活。而快樂,乃是個人的感受。所以,快樂于當下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快樂。由此看來,蘇軾的胸懷、情趣,確實要比普希金高多了。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天涯何處無芳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莫道“山重水復疑無路”,霎時“柳暗花明又一村”?!疤け榍嗌饺宋蠢稀?,這邊也自有好風景。
(選自《羊城晚報》2014年6月19日,有刪改)
鏈接視界
蘇軾作品的美融合了壯美、淡泊、中和的因素,表現(xiàn)為既豐滿又有氣勢,既空靈又淡泊。
對孟子之壯美的闡釋。在儒家代表性人物中,蘇軾最喜歡孟子。孟子充實而有光輝的人格形象和孟子氣勢恢宏、有理有力的文風,都深深吸引著他。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稱贊韓愈“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將這樣一種崇高的精神用雄健豪放的詞風來表現(xiàn),將儒家因道德完滿所帶來的自我肯定和情感的壯美愉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類似作品又多是蘇軾豪放一派中的珍品,所以對于后人領略儒家的超越功利、正義有為之美,喚起讀者昂揚澎湃、積極進取的豪情壯志很有益處。
對莊子之壯美的闡釋。蘇軾的詩歌深受莊子的影響,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說,蘇軾的詩歌“出于《莊子》者十之八九”,當然其中既包括思想也包括文風。莊子的《逍遙游》是對世俗社會的超越,是心靈的“逍遙游”。莊子強調返歸自然的自然之樂、天地之大美,從形式到內容皆可歸為壯美之境界,莊子之壯美雖不如孟子之壯美有力度,但更加超然,更有超凡脫俗的氣度,塑造了傲視人世的高貴人格形象。
蘇軾是豪放派的代表,他的豪放詩詞多能給人心胸開闊、激揚振奮的情感,體現(xiàn)出壯美的特點,即使是婉約派風格,也總在優(yōu)美中融合壯美傾向。
對陶淵明式淡泊之美的闡釋。陶淵明是蘇軾非常喜歡的一位具有道家思想的文學家。事實上,蘇軾是最早發(fā)現(xiàn)陶淵明審美妙處的人。莊子和陶淵明同為道家代表,陶淵明式的淡泊之美和莊子式的壯美在蘇軾作品中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疤旃M相喜,雨霽與意諧。黃菘養(yǎng)土膏,老褚生樹雞。未忍便烹煮,繞觀日百回”這是陶淵明式的美。再來看莊子式的美:“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靶μm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從內容上說,莊子境界太高,太過于理想化,不食人間煙火,和現(xiàn)實的距離太遠;而陶淵明則較為真實。從文風上說,莊子太浪漫,太露鋒芒,太華麗;而陶淵明平淡寧靜、質樸無華。相比陶淵明,蘇軾的詩多了隨遇而安的味道,讀者從詩中領略到的是蘇軾出入進退、從容應對的智慧,而非單純的歸隱樂趣。
對禪宗式的空靈淡泊之美的闡釋。淡泊到極致便是禪的淡泊空靈。蘇軾很喜歡禪宗的空靈之美,在其作品中佛教境界之美主要通過禪宗的禪悅表現(xiàn)出來。禪和禪悅是不可言說的,只能用直覺把握,但為使人知又必須言說,最好的語言方式就是詩。蘇軾有著對禪詩的不懈追求,“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輒參禪”。他成功地將佛禪寂滅之極又是澄明之極的空靈之境表述了出來,引導自己和他人離開這個有限的世界,去細細品味永恒的無限,從而獲得心靈的安寧。
中和之美最初是儒家中庸思想在美學上的體現(xiàn),后來它不限于儒家,成為整個中國美學的特征:含蓄、平和、典雅、舒緩、睿智、以靜制動等。蘇軾善于運用中和的方法,以理節(jié)情:如果人能從宏觀的層面、從全局的層面看待事物,就會獲得恬淡和諧的心境,這就是蘇軾的“哀而不傷”。他在儋州寫《觀棋》說:“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優(yōu)哉游哉,聊復爾耳?!眲俸蛿〉牟顒e,像其他事物的差別一樣,是客觀的存在,但蘇軾的否定差別,卻使他保持對生活、對風土人情的熱愛。
總體來看,蘇軾前期的作品偏向孟子、莊子的風格,大氣磅礴、一瀉千里;而后期則偏向于陶淵明、禪宗,加之生活苦難的磨礪,其作品的總體傾向是空靈睿智、樸質清淡。最能代表成熟蘇軾的作品是融合了壯美、淡泊、中和的美學思想,體現(xiàn)為既大氣生動又能寧靜致遠的作品。
——劉燕飛《蘇軾藝術哲學思想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