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事件語義視野下的漢韓使動句對比研究

2017-06-05 09:35北京語言大學
外文研究 2017年1期
關鍵詞:句法語義漢語

北京語言大學

劉云海 崔順姬

?

事件語義視野下的漢韓使動句對比研究

北京語言大學

劉云海 崔順姬

使動句一直是語言學研究的熱點和核心問題之一,尤其是近30年來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雖然這些研究角度各異,理論框架不同,它們都對使動句的結構、語義和語用等方面進行了細致刻畫,拓展了人們對使動句的認識,但是這些研究側重于語言事實的描寫和語言現象的歸類分析,對使動句出現的動因及統(tǒng)一性的理論解釋重視程度稍顯不夠。本文從漢韓語言對比的角度出發(fā),以事件語義學理論為框架,探討二者用法的共性與個性。

使動句;事件語義;對比

1. 引言

我們關注下面的一類使動現象:

(1) a. 哲朱打碎了玻璃。

(2) a. 牛踢翻了圍欄。

2. 使動句

2.1 使動句的核心

毫無疑問,考察使動句,首先是把它看作一種句子形式。王力先生(1954: 35-56)曾指出,使動句是部分動詞、形容詞和名詞帶上賓語,以動賓結構的形式表示“致使”意義的句子。王力先生的分析確定了使動句的句法結構形式是S-V-O。根據該定義,此類使動句與“使”“讓”“叫”“令”等表示致使義的句式不同,沒有顯性的使動標記,或者可以認為它是具有零形式的使動標記*顧陽、沈陽(2001: 122-133)認為詞的使動用法是零形式的使役動詞而句法結構上被看作是使動結構。,通過使動詞來實現致使功能。

譚景春(1997),范曉、張豫峰(2003),宛新政(2005)等,雖然對使動詞的定義不同,但基本上可以分為基本用法和臨時用法兩種情況。關于使動詞的基本用法,普遍認為它是一個黏合式述補結構或者動核結構。認為使動詞是黏合式述補結構的典型代表是朱德熙(1982)。他在《語法講義》中講到,由結果補語組成的黏合式述補結構,如:“弄死、打碎、弄臟”等在語法功能和語義上相當于一個動詞。而范曉(2000)則持“動核結構”的觀點,他認為S-V-O使動句中使動詞V實際上是由V1和V2兩個動核結構構成的,并不是像表面上看到的那樣由一個動核結構構成。施春宏(2007: 21-39)則更進一步認為“攻破、看懂、洗累、笑瘋、哭濕、餓死、鏟干凈”之類的動結式是黏合式述補結構,他認為典型的動結式表示致使關系,是表達致使范疇的句法形式的一種類型,動結式是由一個使因事件和一個使果事件整合而成。

關于使動詞的臨時用法,宛新政(2005: 167-174)指出名詞“火”、形容詞“熱”和不及物動詞“死”在特定的句法環(huán)境中都可以承擔致使功能,表達“使……火起來”“使……熱起來”和“使……死去”的致使義。其中,以形容詞轉化為使動詞的用法較多,相關研究也很多。此類使動詞其實可以擴展為動結式,比如“搞火”“帶熱”“弄死”等。由此可見,使動詞的臨時用法其實是動結式使動詞的簡化編碼方式,強調狀態(tài)的變化。限于篇幅,我們不討論使動詞的臨時用法。我們討論的使動句,是指句法結構為S-V-O結構的單句使動句,對應的韓語使動句句法結構為S-O-V,其中使動詞V為典型的動結式。

2.2 相關研究

使動句在人類語言中普遍存在,迄今為止國內學者從對比語言學和類型學的視角開展了廣泛的研究。研究成果頗為豐富,研究角度極其多樣,有對中外語言中的使動句進行的對比研究、對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中的使動句進行的對比研究等等。其中,楊武元、楊武遒(2007)從詞匯學的角度分析了英語與古漢語中的使動用法,特別考察了英語使動詞的詞根,還比較了英漢使動用法的差異;楊久成(2008)從使役連續(xù)統(tǒng)的角度和形式緊密度、語義緊密度密切相關的角度對日語使動句的結果含義進行了分析;德力格爾瑪(2009)從句法、語義和語用三個平面對蒙古語使動句的四種類型在漢語中的對應情況逐一進行了對比,分析了蒙漢語使動句的結構、語義和語用特點,總結了導致蒙古語使動句在漢語中的對應形式不局限于某一種句式的原因;李華維(2015)認為漢泰語顯性使動句使用頻率高,但在句法結構形式上存在差異,漢泰語顯性使動句的語義結構都包括使動詞、施事、受事、謂詞四個部分,且施事是否出于主觀故意造成使動結果受到句法形式的限制;馬維漢(1990)用翻譯語言學的方法,對漢維語使動語態(tài)的常見表現形式進行了簡要對比,探討了漢維互譯的技巧;哈斯巴特爾(2012)通過分析《滿洲實錄》中的有關語料,考證了-bu作為使動態(tài)詞綴所表達的不同語法意義之間的關系;楊將領(2003)通過獨龍語與一些我國境內的親屬語言的比較, 討論了藏緬語使動范疇的分析形式在表達使動意義類別方面與黏著或屈折形態(tài)的互補關系, 探討了使動范疇的分析形式產生機制和發(fā)展規(guī)律。對漢韓使動句的研究,學者們的視角各不相同,柳英綠(1999)總結了漢韓使動句的四種對應形式,還就漢韓使動句的特點進行了分析比較;金海月(2007)從語言顯隱性的角度進行了對比,并探討了兩種語言的致使范疇和內部機制。

已有研究在漢語使動句本體研究的基礎上,從詞匯、句法、語義和語用等視角開展了使動句的類型學對比研究,相比之下漢韓使動句的對比研究還很欠缺,研究視角有限,內容不夠深入。

3. 理論基礎、研究思路及對比基礎

3.1 理論基礎:事件語義理論

事件語義理論是形式語義學研究領域中的重要流派。一般認為,美國哲學家和邏輯學家Donald Davidson 首次系統(tǒng)性地提出了事件語義理論這一研究方法。他在1967年發(fā)表的《行為句的邏輯式》一文中,從邏輯蘊含的必要性出發(fā),論證了在邏輯表達式中應該增加一個表示事件的論元的形式分析方法,被后人稱為戴維森分析法(Da-vidsonian Analysis)。Parsons(1990)等在繼承戴維森分析法的基礎上,將謂詞看成是以事件為論元的一元謂詞,提出了新戴維森分析法(Neo-Davidsonian Analysis)。這一研究為語義學提供了新方法,開辟了形式語義學研究的新領域。這種形式化的分析思路,具有普遍的共性,可以廣泛用于各種語言對比研究,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3.2 研究思路及對比基礎

運用事件語義理論,可以清晰地分析出句子的事件語義結構,全面地展現事件語義角色。使動句,特別是動結式,是由使因事件和使果事件構成的,可以用事件語義分析的方法進行描寫,其語義角色也可以整合到事件語義分析中。事件語義結構既可以把握句子的語義全貌,又可以兼顧細部的語義角色,為語義對比研究提供了可操作又直觀的分析平臺。本文以事件語義理論為漢韓使動句對比的理論基礎,觀察漢韓語在致使范疇的使動句表達上的差異。

根據新戴維森分析法,動結式使動句的邏輯關系表達式為:

(3) a. 句法:NP1VR NP2(漢語)/NP1NP2VR(韓語)

b. 語義:[x DO-SOMETHING] CAUSE[y BECOMESTATE]*Levin & Rappaport (1995: 94)。邏輯式:?e[?e1[?e2[e=(e1+e2)∧CAUSE(e1)∧Causer(e1)=x∧Th(e1)=e2∧BECOME(e2)∧Arg(e2)=y]]]

(3b)可以清晰地呈現出動結式使動句的語義結構和邏輯式,可讀為:有一個事件e, 這個事件由一個使因事件e1和一個使果事件e2構成,兩個原子事件之間是致使-結果關系,事件e1的Causer是x,Theme是e2,事件e2的Agent是y。(3b)展示的邏輯語義關系具有跨語言的普遍性,同樣存在于漢韓語言中,可以作為漢韓使動句對比的基礎。

4. 漢韓使動句的事件語義結構

事件語義理論認為,每個句子都可以看作事件結構,狹義的事件往往指的是動態(tài)事件。一般來說,事件的性質由主動詞的語義性質決定。學者們從事件的角度對使動句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廣為接受的觀點是,使動句是由兩個原子事件構成的單事件。施春宏(2007)對動結式致事的類型、語義性質及其句法表現做了詳細的分析,認為動結式代表一個復合事件,即致使事件,它由使因事件和使果事件兩個子事件整合而成。吳平(2009: 67-88)從事件語義學和形式語義學的視角對漢語特殊句型的語義結構進行了深入研究,其中也對使字句進行了事件語義分析,把“NP1+使+NP2+V”使字句的事件結構詞條信息標注為(4),把使字句看成是由兩個原子事件構成的事件。

(4) α+shiβ=λP[λy[λE [ λe [?e1[?e2[e=s(e1∪e2) ∧Cause (e1)∧Causer(e1)=E∧Th(e1)=y ∧P(e2)∧Arg(e2)=y ∧TPCONNECT(Cul(e1),e2,y)]]]]]]

這種分析方法對分析使動句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第一,能夠清晰地表達兩個原子事件中的內部語義關系,如時間、參與者以及兩個事件之間的致使關系等;第二,在理論上,它完全符合意義的組合原則。在動詞基本詞條意義的基礎上,添加使動意義,最終推導出句子意義。

雖然吳平(2009)用新戴維森分析法分析的是“使”字句的事件結構,施春宏(2007)分析的是使動句,句式結構不同,但都屬于致使句,其事件語義結構自然相同,不同的是吳平(2009)更加傾向于通過形式語義的方法來描寫事件語義結構。我們認為吳平(2009)對“使字句”的分析方法同樣適用于使動句,需要調整的是將s(e1∪e2)中的“s”改為分別代表CAUSE和BECOME的C-B,因此動結式使動句的事件語義結構可以表示為:

(5) ?e [?e1[?e2[e=C-B(e1∪e2) ∧ CAUSE (e1)∧Causer(e1)=x∧Th(e1)=y ∧ BECOME(e2)∧Arg(e2)=y]]]

顯然,漢韓使動句的事件語義結構大致相同。由于漢韓兩種語言編碼方式不同,謂詞在句中所處的位置不同,漢語使動句的句法結構是NP1VR NP2,韓語使動句的句法結構是NP1NP2VR。在語義推導方面,則不存在這一差異。這說明使動句的事件結構是一種內部的深層關系,句法結構上的差異是由于個別語言中的參數設置不同造成的,語言上的句法差異并不影響語義關系的一致性。相同的事件語義結構,為我們進行漢韓使動句的對比搭起了統(tǒng)一的平臺,使得接下來的分析有了參考的依據。

5. 漢韓使動句的事件語義構件

動結式使動句是致使結構的一種類型,學者們對致使結構的語義結構的理解是考察漢韓動結式使動句語義結構的基礎。大多數研究致使結構的文獻資料都認為致使結構表示的是一個致使情景或致使性事件結構,如Dowty(1979)、Tamly(1985)、李臨定(1986)、程琪龍(2001)、施春宏(2007,2008)、吳平(2009)等等。學界對致使結構或致使事件的語義結構基本形成了統(tǒng)一的認識,認為致使事件是由使因事件和使果事件兩個原子事件整合而成,這兩個原子事件之間是一種致使關系或者說是因果關系。

Levin & Rappaport(1995: 94)將致使結構的語義關系抽象為:

(6) [x DO-SOMETHING] CAUSE [y BECOMESTATE]

(6)中x表示致事,y表示役事,DO-SOMETHING表示致使方式,BECOMESTATE表示致使結果。這樣解釋的話,致事到底是個體還是事件呢?施春宏(2008: 173-178)從轉喻的角度分析了使動句的致事,他認為所有的致事在本質上都有事件性,只是由于突顯的側面不同及句法上的制約決定了是否用實體性成分來表達。也就是說,x DO-SOMETHING表示的是原型致事。

熊仲儒(2004: 187-202)認為動結式使動句中存在個體性致事,大概分成兩類:一類是非領屬性致事,另一類是領屬性致事,判斷標準是看致事和役事之間是否存在領屬關系。如:

(7) a. 太陽曬紅了李四的臉。

b. 李四曬紅了臉。

(7a)的太陽是非領屬性致事,(7b)的李四是領屬性致事。其實,(7a)和(7b)的語義關系都可以表示為(8a)和(8b),可見致事其實是一個事件。

(8) a. “太陽曬李四的臉” CAUSE “李四的臉紅了”

b. [x DO-SOMETHING] CAUSE “李四的臉紅了”

我們再看看使動句“張三喝酒喝趴下了三個人”的語義關系:

(9) “張三喝酒” CAUSE “三個人趴下了”

6. 結語

我們從事件語義理論出發(fā),采用新戴維森分析法,重點討論了漢韓使動句的事件語義結構和語義構件。使動句的語義刻畫沿用了使字句的刻畫方式,通過形式的刻畫,我們發(fā)現二者在事件語義結構上具有共性。在事件語義構件上,它們的致事都突顯了事件性的特點,但CAUSE的標記形式存在很大差異,特別是韓語使動句更傾向于通過形態(tài)標記來實現,屬于附加型使動用法。

Davidson, D. 1967. The logical form of action sentences [C] // N. Rescher (ed.).TheLogicofDecisionandAction.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05-149.

Dowty, D. 1979.WordMeaningandMontagueGrammar[M]. Dordrecht: Reidel.

Levin, B. & M. Rappaport. 1995.Unaccusativity:AttheSyntaxLexicalSemanticsInterface[M]. Cambridge: MIT Press.

Parsons, T. 1990.EventsintheSemanticsofEnglish:AStudyinSubatomicSemantics[M]. Cambridge: MIT Press.

Talmy, L. 1985.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 [C] // T. Shopen(ed.).LanguageTypologyandSyntacticDescription,Vol. 3:GrammaticalCategoriesandtheLexic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7-149.

程琪龍. 2001. 致使概念語義結構的認知研究 [J]. 現代外語 (2): 121-132.

德力格爾瑪. 2009. 蒙漢語使動句的對比 [J].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6): 32-36.

范 曉. 2000. 論致使結構 [C] // 中國語文雜志社. 語法研究和探索(十).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35-151.

范 曉, 張豫峰. 2003. 語法理論綱要 [M].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顧 陽, 沈 陽. 2001. 漢語合成復合詞的構造過程 [J]. 中國語文 (2): 122-133.

哈斯巴特爾. 2012. 滿語動詞詞綴-bu的構詞意義和使動意義——以《滿洲實錄》為例 [J]. 滿語研究 (1): 5-11.

金海月. 2007. 朝漢致使范疇對比研究 [D]. 博士學位論文. 中央民族大學.

李華維. 2015. 漢泰語顯性使動句的對比 [J]. 池州學院學報 (2): 102-104.

李臨定. 1986. 漢語語法的若干特點 [J]. 語文建設 (6): 23-29.

柳英綠. 1999. 朝漢語語法對比 [M]. 延吉: 延邊大學出版社.

馬維漢. 1990. 漢維語使動語態(tài)的翻譯對比 [J]. 語言與翻譯 (1): 27-31.

施春宏. 2007. 動結式致事的類型、語義性質及其句法表現 [J]. 世界漢語教學 (2): 21-39.

施春宏. 2008. 漢語動結式的句法語義研究 [M]. 北京: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譚景春. 1997. “動+結果賓語”及相關句式 [J]. 語言教學與研究 (1): 86-98.

宛新政. 2005. 現代漢語致使句研究 [M].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王 力. 1954. 中國現代語法 [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吳 平. 2009. 漢語特殊句式的事件語義分析與計算 [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熊仲儒. 2004. 現代漢語中的致使句式 [M]. 合肥: 安徽大學出版社.

楊將領. 2003. 藏緬語使動范疇的分析形式 [J]. 民族語文 (3): 29-39.

楊久成. 2008. 論日語使動句的結果含義 [J]. 日語學習與研究 (S1): 22-25.

楊武元, 楊武遒. 2007. 英語與漢語使動句的比較 [J]. 茂名學院學報 (2): 77-79.

朱德熙. 1982. 語法講義 [M]. 北京:商務印書館.

(責任編輯 高 晶)

通信地址: 100083 北京市 北京語言大學外國語學部

H03

A

2095-5723(2017)01-0028-05

2017-02-10

猜你喜歡
句法語義漢語
學漢語
述謂結構與英語句法配置
輕輕松松聊漢語 后海
語言與語義
句法二題
詩詞聯句句法梳理
追劇宅女教漢語
漢語不能成為“亂燉”
“社會”一詞的語義流動與新陳代謝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富宁县| 临湘市| 黄石市| 宁乡县| 东明县| 四川省| 任丘市| 红河县| 通榆县| 江阴市| 名山县| 长岭县| 冕宁县| 河北省| 仙桃市| 芒康县| 东山县| 中江县| 乌审旗| 铁岭市| 徐州市| 如东县| 嫩江县| 濉溪县| 章丘市| 奉贤区| 获嘉县| 成武县| 宝应县| 循化| 伊宁县| 白河县| 会昌县| 延寿县| 固原市| 宜丰县| 尼玛县| 密云县| 恩平市| 宣威市| 澄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