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紅
(南陽師范學(xué)院 新聞與傳播學(xué)院, 河南 南陽 473061)
筆記小說中的家國意識
李 娟 紅
(南陽師范學(xué)院 新聞與傳播學(xué)院, 河南 南陽 473061)
筆記小說作為文人率性而為的俗文學(xué),有不少作品記錄的是作者在游歷生涯中耳聞目睹的奇聞逸事,這些內(nèi)容背后隱藏的是古代士人對于誠信知報、見利思義、精忠愛國、篤實寬厚、仁愛孝悌等的認(rèn)識,體現(xiàn)了中國儒家傳統(tǒng)的家國意識。對于這些思想,筆記小說主要通過文人軼事、因果報應(yīng)、戲劇戲文等載體來體現(xiàn)。
筆記小說; 家國意識
筆記小說“以記瑣事趣聞、讀書心得最為得心應(yīng)手,大都是有關(guān)見聞、名物、古語、史事等的記錄”[1]。作為文人墨客或被貶官員閑暇時的率性之作,其所載多是各地風(fēng)土人情,亦為作者心性之寄托,故較之前人留給我們的典籍,更是研究傳統(tǒng)士人心性、政治理想的生動素材,很值得我們查考。
孟子強(qiáng)調(diào)“道德修養(yǎng)應(yīng)從個人做起,最后對天下國家產(chǎn)生影響。這就是后來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論的來源”[2]84。意即通過家國意識同構(gòu),由注重人的自身修養(yǎng)提升,啟發(fā)自覺意識,實現(xiàn)社會和諧。筆記小說對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克己奉公、精忠愛國、見利思義等傳統(tǒng)美德都有諸多體現(xiàn)。
(1)誠信知報:誠信,即誠實守信。誠實,真誠不偽,表里如一,既不欺人,也不自欺;守信,即言行一致,恪守信用,兌現(xiàn)諾言。作為傳統(tǒng)文化推崇之基本品格之一,筆記小說對其觀照俯拾皆是,形式也是豐富多彩的。
其中有對誠信的直接褒獎。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禎《池北偶談》“王劉二奇士”之劉孔和寧愿被害也不愿說假話,給我們留下的是傲然于世的氣節(jié)。有對不誠信的影射:《檐曝雜記》“李太虛戲本”[3]35條,記錄了徐巨源嘲諷李太虛兩次變節(jié)以求生求榮的劇本,是對失信之臣的諷刺?!锻遁犱洝分扒G釵記”[5]20條則通過《天祿識余》《甌江逸志》《梅溪文集》之《令人壙志》《祭令人文》以及施愚山《矩齋雜記》等中對相關(guān)事實的記載,考證了戲文原型的真相,為主人公王十朋平反,通過戲劇影射不義而弘揚(yáng)誠信。還有對不講誠信遭鬼神報應(yīng)的記載:《投轄錄》第20頁“張夫人”[5]20條,張子龍由于沒有信守夫人去世前的誓言,而最終“遂不能為人”,“靖康末,竟以失節(jié)竄湘中,已而賜死于家”;“黃大夫”[5]30條中黃大夫臨終前與早年枉殺之人的對話;“左文琰”[5]30條某試官夢中聽聞左文琰因受賄獲陰遣,未能登科,并預(yù)言左“一第之后,其人即死”;《池北偶談》“荊州鏡冤”亦描述了女鬼復(fù)仇的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在這類故事中,不講誠信之人無一例外地遭到鬼神報應(yīng)。
通過正道實現(xiàn)目標(biāo),抗擊不義之舉、之人,亦為誠信在筆記小說中的體現(xiàn)?!肚嘞潆s記》在北宋筆記中占有一席之地,然其作者吳處厚卻在《宋史》中被列入《奸臣傳》,主要緣由之一即他箋注蔡確的《車蓋亭詩》,給北宋變法派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對于這件事,《揮塵錄》詳細(xì)描寫了事情經(jīng)過:“明日,于公宇冬青堂箋注上之。后兩日,其子柔嘉登第,授太原府司戶,至侍下,處厚迎謂曰:‘我二十年深仇,今報之矣。’柔嘉問之其詳,泣曰:‘此非人所為。大人平生學(xué)業(yè)如此,今何為此?將何以立于世?柔嘉為大人子,亦無容跡于天地之間矣。’處厚悔悟,遣數(shù)健步,剩給緡錢追之,馳至進(jìn)邸,云邸吏方往合門投文書,適校俄頃時爾?!盵6]18即便深知父親處處被蔡確為難,柔嘉仍以“此非人所為”來反對甚至鄙視吳處厚的行為;即便有二十年的恩怨,吳處厚仍然聽取了兒子的意見,想追回箋注,但為時已晚,之后的事情就不是吳處厚所能左右的了。吳處厚與蔡確之間的恩怨以及吳處厚其人,《揮塵錄》《青箱雜記》《老學(xué)庵筆記》《萍州可談》中都有記載,從這些材料不難看出,二人矛盾來源于分屬不同黨派,且吳實有政治才干,但蔡卻處處打壓,吳其實只是北宋“朋黨之爭”的犧牲品。史家對吳處厚的定性是站在道德立場上的,沒有考慮當(dāng)時的政治環(huán)境。筆記小說也不例外,即便記載了事情的始末,仍對吳通過非正常手段以達(dá)到目的的行為作了定性:“世謂處厚首開告訐之風(fēng)”[6]13,可見誠信處事在士人心中地位之重。
這類題材雖然對人物形象的描述避免不了封建思想的侵蝕,且部分充斥著迷信色彩,甚或有“張皇鬼神,稱道靈異”[7]203之嫌,但對“誠信知報”思想的揭示卻是淋漓盡致的,警示勸世作用不容忽視。
(2)見利思義:君子要做到“思利思義”,把義和利辯證地統(tǒng)一起來,即首先要“重利輕義”,其次是見利思義,人應(yīng)當(dāng)以正當(dāng)?shù)氖侄潍@得利益,而且要時刻記住“公利”,強(qiáng)調(diào)公共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此類內(nèi)容在筆記小說中亦有大量體現(xiàn)。
強(qiáng)調(diào)公利,懲治貪污是亙古不變的話題?!侗眽衄嵮浴贰懊髯趷贺澙簟盵8]193條記載了后唐明宗李嗣源惡貪吏,懲治貪吏絕不徇私的故事,亮明了官方對義利的態(tài)度。但由于這種政治主張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能得到全部實現(xiàn),人們就把對它的懲罰寄托在凌駕于人間之上的鬼神:《投轄錄》中“周憲之”[5]22本因“受賄若干”,“而被陰譴,祿算俱將近”,幸而他及時醒悟,“卻其所遺,命僧禱于神”,取得神的諒解,而“鐫壽一紀(jì),官爵減半”;《焦氏筆乘續(xù)集》卷八的“王瓊詣茅山道士求奏章”[9]523條,王瓊遭黜之后,抑郁不平,沐浴更衣后去找道士葉靈中求章奏,朱書飄落而下,王瓊明白了自己遭黜是“天命使然”,原因是其在任中“受金百兩,折祿二年;枉殺二人,死后處斷”。借鬼神、俠士高人來鞭撻錯誤的義利觀以警示世人,是筆記小說慣用的格式?!冻乇迸颊劇分械摹皠b”更是把這種思想推向了高潮:通過理想中的“劍俠”去信斥責(zé)中丞貪縱,并附夜半所剪中丞夫人之發(fā)數(shù)寸以警告,教訓(xùn)了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且小說中的“劍俠”已不是孤軍奮戰(zhàn)的游俠,而是統(tǒng)治著“世外桃源”的大俠,人民對懲治貪污的愿望得到明白揭示。
《焦氏筆乘續(xù)集》之“處世”提出:“士處世,視富貴利祿,當(dāng)如優(yōu)伶之為參軍。方其據(jù)幾正坐,噫嗚訶箠,群優(yōu)拱而聽命,戲罷則亦已矣。見紛華盛麗,當(dāng)如老人之撫節(jié)物。以上元、清明言之,方少年壯盛,晝夜出游,唯恐不給。燈收花暮則悵然,移日不能忘。老人則不然,未嘗置忻戚于胸中也。覩金珠珍玩,當(dāng)如小兒之弄戲劇,方雜然陳前,疑若可悅;乃委之以去,了無顧戀。遭橫逆機(jī)穽,當(dāng)如醉人之受罵辱,耳無所聞,目無所見。酒醒之后,我之為我者自若也,何所加損哉?”在昭示古代士人于“利”之態(tài)度的同時,也為今人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提供強(qiáng)有力的思想基礎(chǔ)。
(3)精忠愛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是古人修身的目標(biāo)。“精忠愛國”是文人高潔品格不可或缺的部分,筆記小說對其闡釋可謂精彩紛呈!
其中有對忠臣的頌揚(yáng)?!独僳E叢談》卷六“卸甲封王”[4]248條借戲劇來頌揚(yáng)名將郭子儀不恃功倨傲,謹(jǐn)守君臣之禮的高尚品格;《大唐新語》“匡贊第一”評論李昭德直言力阻武承嗣為相“可謂忠勇”;《大唐新語》“忠烈第九”太常工人安金藏為證睿宗沒有異謀,而自剖心腹感動武則天;在這些材料中,作者對“忠”的贊揚(yáng)毫不掩飾。還有對奸臣的鞭撻:《浪跡叢談》“掃秦”[4]250借戲劇來鞭撻賣國求榮的秦檜;亦有對讒吏的鄙棄:《大唐新語》“讒佞第二十九條”記載侍御史郭霸曾請嘗御史大夫魏元忠便溺以邀寵,為魏不齒,在朝廷上披露。在這些材料中,作者對奸臣、讒臣的不齒亦無所避諱。如此種種,或從正面對忠臣大加贊揚(yáng),或從側(cè)面對奸佞之臣嘲諷、鞭撻,筆記小說把對“精忠愛國”的推崇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在筆記小說中,不但文武大臣、文人士子,就連地位極低的優(yōu)人也是精忠愛國的。當(dāng)然,他們的形式更為巧妙、隱蔽,主要體現(xiàn)在“諷諫類”作品中,比較著名的有黃幡綽、李可及等。他們諫君主、諷現(xiàn)實,借助幽默的語言、荒誕的夸張來諷諫的故事,在《樂府雜錄》《因話錄》《唐語林》《酉陽雜俎》中屢見不鮮。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愛國的柔弱女子:《池北偶談》中的林四娘是一個心懷故國的“故衡王宮嬪”,雖然在國破后北去,但其內(nèi)心仍然滿懷著對故國的哀思,小說最后留詩一首表達(dá)女主人公的愁緒,亦是王士禎對明王朝懷念之情的折射,更是當(dāng)時明代遺民的縮影。
總之,“精忠愛國” 是傳統(tǒng)士人修身的最高目標(biāo),也是貫穿筆記小說的主線,這類題材為我們提供了生動的愛國教育素材。
(4)篤實寬厚:“惟篤實可以當(dāng)大事”“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是孟子對“篤實寬厚”的詮釋,也是自古至今正義、忠勇之士立身處世的根本。筆記小說對它的揭示是多方面的。
有對士人刻薄的嘲諷?!峨u肋編》中“楊何”[11]3979條鄉(xiāng)人用“牝驢牡馬生騾子,道士師姑養(yǎng)秀才”之語,把楊何父母曾為道士、尼姑當(dāng)作笑料來流布傳播,是眾人對其在鄉(xiāng)校時“薄德”的戲謔,世人和作者對刻薄的嘲諷顯露無遺。
有對官員狹隘、刻薄的貶損和批評。這類題材最突出的莫過于宋代筆記中的王安石。宋代筆記流傳至今一共374種,涉及王安石其人、其事的多達(dá)上百部,且這些記載有褒有貶,從總體上看貶多于褒:《老學(xué)庵筆記》《東軒筆錄》《鐵圍山叢談》《揮塵錄》等書對王荊公的描寫是正面的;而《涑水記聞》《邵氏聞見錄》《東齋記事》《龍川志略》《泊宅編》《曲洧舊聞》等書對王安石的描寫卻是一個心胸狹窄、性格執(zhí)拗、強(qiáng)勢、禍國殃民的奸佞小人,“奸佞”到連其出生都是詭異的:《邵氏聞見后錄》《鐵圍山叢談》中就分別有“王荊公之生也,有獾入其室,餓失所在”“介甫天上之野狐也,又安得有后”之語,認(rèn)為他是野豬、野狐的化身。如果站在歷史的立場上看,這些貶損之詞都與宋代的黨爭有關(guān),是不同政見之間的沖突。但若綜觀這些記載,就會發(fā)現(xiàn)對王的批評、攻訐大部分是建立在其變法過程中的嚴(yán)苛上,其實也是文化基底在文字中的映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文人、民眾對篤實寬厚的追求。當(dāng)然,筆記中亦不乏官員因狹隘、嫉賢妒能而影響仕途的:在《投轄錄》“鄭子卿”條中,林靈素得幸之后,嫉賢妒能,凡有藝能之人到京師,為了不使之超越自己,必“揜匿不以聞之于上”,這種情況持續(xù)到鄭子卿的到來,目睹了鄭的奇藝才能之后,“奇而忌之,每戒其徒,遇警蹕府臨,即勿令出”,后鄭逸去,此事被皇上察覺,導(dǎo)致林靈素圣眷日衰。嫉妒是生惡的重要源頭,此類記載正表明了作者對善妒者的嘲諷和批評。
(5)仁愛孝悌:《論語·述而》對孔子的描述“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是“仁愛”的外在表現(xiàn);“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是仁愛的處事之道。孝父母、濟(jì)世、仁政在筆記中都多有體現(xiàn)。
“孝父母”是仁愛的基本表現(xiàn)形態(tài)?!督故瞎P乘續(xù)集》卷八阮孝緒歷幽險為母采藥不得,遇白鹿導(dǎo)之前行而得奇藥[9]510,是因孝義而得神庇護(hù)的佳話。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清代詩人王士禎在他的筆記小說代表作品《池北偶談》中也收錄了多篇頌揚(yáng)孝子的故事:《侍叔至孝》中侍叔至孝的好友施愚山、《左翼宸》中孝敬繼母的左翼宸、《冷孝子》中歷經(jīng)三十年尋得父親靈柩的孝子冷升,王士禎的贊揚(yáng)、敬佩之情毫不掩飾。甚至在國家治理中,“孝”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因素之一,《北夢瑣言》卷十八有“誅不孝”條:“緱氏縣令裴彥文,事母不謹(jǐn),誅之。襄邑人周威,父為人所殺,不雪父冤,有狀和解。明宗降敕賜死?!盵8]339其中明宗即后唐第二位君主李亶,在那樣一個兵亂頻生的混亂年代能在位9年,無疑與他的政治策略有關(guān),而“懲治不孝”是這位明君的鮮明特色之一。
“濟(jì)世”是仁愛的高級形式。《檐曝雜記》卷五“劉云山”[3]67條中常州名醫(yī)劉云山死后魂魄濟(jì)世救人的故事?!皾?jì)世”在道教筆記小說中尤為顯著:南北朝以后,茅山道士的形象在筆記小說中屢見不鮮。這些道士都能煉制丹藥、甚至能掌控人的生死,能上達(dá)天意,能未卜先知,且都具有極高的道德修養(yǎng)。《洞仙傳·昌季》中婦人對丈夫的愛使神仙感動下凡,用神藥助其渡過難關(guān)。筆記小說對這些具有特異能力且道德高尚、濟(jì)世救人的高人的溢美是顯而易見的。
“仁政”是仁愛的終極目標(biāo)。筆記小說中有對仁君寬厚的頌揚(yáng),也不乏對酷吏的批判。周興、索元禮、李嵩、李全交、王旭均為武則天時期著名的酷吏,《朝野僉載》22頁有載:“監(jiān)察御史李嵩、李全交,殿中王旭,京師號為‘三豹’。嵩為赤豹,交為白額豹,旭為黑豹。皆狼戾不軌,鴆毒無儀,體性狂疏,精神慘刻……被迫者皆相謂曰:‘牽牛付虎,未有出期;縛鼠與貓,終無拖日。妻子永別,友朋長辭?!┲腥讼嘁?,作咒曰:‘若違心負(fù)教,橫遭三豹?!涠竞σ踩绱?。”時人對“三豹”之痛恨可見一斑。筆記小說所記之酷吏多不得善終:《朝野僉載》卷二記載了人稱“索使”的索元禮“后坐贓賄,流放嶺南”的下場。作者、時人對酷吏的厭惡甚至詛咒溢于言表。
這些事件的記載,或是對仁之宣揚(yáng),或是對不仁之鞭撻,對儒家的仁愛進(jìn)行了生動的闡釋。
筆記小說中體現(xiàn)家國意識的載體也是豐富的:或通過文人軼事體現(xiàn),或通過對戲劇戲文的考證和評述體現(xiàn),亦有為增強(qiáng)震撼力通過因果報應(yīng)故事實現(xiàn)的,且不在少數(shù)。
(1)文人逸事。作為在野文人的隨性之作,筆記小說兼有“筆記”和“小說”的特征,“筆記”使其在記敘上獲得了散文化的空間,可以敘述,也可以表達(dá)別人及自己的思考和創(chuàng)作;而“小說”又使其帶有故事性的敘述和創(chuàng)作。由于其創(chuàng)作主體的特殊性,記載的文人軼事不在少數(shù),這部分材料是筆記小說雙重特征緊密結(jié)合最真切的體現(xiàn),是抒發(fā)文人家國意識最重要的載體,如:《焦氏筆乘續(xù)集》卷三之“羅整庵”[9]347條,通過彭用遷之口,述說了羅整庵父稱疾殺鹿以教子重義輕利,終至三子“賢且貴”之事,體現(xiàn)了士人的義利觀;“王三原”[9]346條由涇野先生述說王三原勤儉節(jié)約的逸事,抒發(fā)了傳統(tǒng)士人對美好心性品格的追求。這些逸事或通過作者之口,或通過故事主人公之口,直抒胸臆,體現(xiàn)作者所推崇的高潔品格和美好的政治理想。
(2)戲劇戲文。音樂來源于生活,抒發(fā)著主體對客體的一種內(nèi)在的體驗和態(tài)度,這一特性在筆記小說中展漏無疑:《浪跡叢談》卷六有“陳季?!盵4]250條,記錄南戲中有《跪池》一出,雖北戲變更為“變羊”一事,但其所本皆為陳季常治妒婦一事;“琵琶記”[4]197條通過對南戲《琵琶記》素材來源的考證,諷刺了見利忘義,停妻再娶的王四;而《玉泉子真錄》中有關(guān)于“崔鉉戲妻”[15]220的記載,崔鉉請樂工給家班演員排練,崔與其妻李氏在堂上觀看,劇中妒婦皆以李氏之事為藍(lán)本,及至李氏忍不住罵道:“奴敢無禮,吾何嘗如此!”而僮指之,以一句“咄咄,赤眼做白眼,諱乎”使全劇達(dá)到了高潮,至此,這部劇的策劃者崔鉉,成功地諷刺了李氏的善妒。在這些戲劇、戲文之嬉笑怒罵中,彰顯的皆為士人之道德追求和家國意識。
(3)因果報應(yīng)?!渡袝ど虝ひ劣?xùn)》說:“做善降之百祥,做不善降之百殃?!盵16]163《周易·坤·文言》認(rèn)為:“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秧?!盵16]19佛教也有《三世因果經(jīng)》講行善積德與行兇作惡干壞事的因果循環(huán)報應(yīng)規(guī)律,在民間影響很大。把推崇崇高品格寄情于因果報應(yīng)、懲惡揚(yáng)善的鬼神世界,是筆記小說慣用的格式,甚至有些作品如宋朝王明清所著之《投轄錄》通篇采用的都是這種題材:“何丞相”[5]29條講述何丞相為布衣時,因幫助一同行暴疾而卒之舉子,而提前在夢中獲知即將飛黃騰達(dá)的消息;“虹縣良家子”[5]28講述了虹縣良家子安祿山時曾經(jīng)做過賊軍,但沒有殺過無辜之人,故在戰(zhàn)爭中免于一死的故事。誠如魯迅先生所言:“文人之作,雖非如釋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為小說,蓋當(dāng)時以為幽冥雖殊途,而人鬼乃皆實有,故其敘述異事,與記載人間常事,自視故無誠妄之別矣。”[17]25這點在唐代筆記小說的女鬼身上展漏無疑,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中,《玄怪錄》《續(xù)玄怪錄》《博異志》《纂異記》《酉陽雜俎》《宣室志》《傳奇》7部中有女鬼形象的描寫三卷另二十則,這些女鬼在樣貌上與世間普通女子無異,在服飾上亦常著民間女子常穿之青色,故其描述無疑是時人社會生活、價值觀念的倒影,與其說是鬼神的世界,倒不如說是人間百態(tài)的寫實畫作。這些生動形象的案例背后實際上隱藏的是古代士人的悲哀:一方面受儒家積極入仕思想的影響,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另一方面在封建王朝家天下的統(tǒng)治下,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fù),對不公的社會現(xiàn)實極度厭惡卻又無可奈何,只好把這些問題的改善寄希望于無所不能、凌駕于人間之上的鬼神。
正如《中國文化與小說思維》所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識對小說思維的制約,導(dǎo)致中國小說美學(xué)的一個明顯延伸態(tài)勢,即通過對人與社會的具象描述,以弘揚(yáng)具有明顯功利性的民族情感和理想人格,來實現(xiàn)人倫道德教化的教育功能?!惫P記小說把古代士人最本真的思想寄托于“無稽”、散漫的故事中:或寄情于戲文折子,或寄情于狐仙鬼怪、俠士,或寄情于游歷過程中耳聞目睹的奇人軼事,其實是他們家國意識的生動體現(xiàn)。若能把這部分材料采擷出來,定能為中華文化史的研究提供生動素材。
[1]劉蓉.宋代筆記與方俗詞語研[J].玉溪師專學(xué)報,1995(1):24-29.
[2]張豈之.中華人文精神[M].西安:西北大學(xué)出版社,1997.
[3]趙翼.檐曝雜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梁章鉅.浪跡叢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王明清.投轄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6]王明清.揮塵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5.
[8]孫光憲.北夢瑣言[M].北京:中華書局,2002.
[9]焦竑.焦氏筆乘[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1]莊綽.雞肋編[M]∥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2]趙璘.因話錄[M]∥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3]李肇.唐國史補(bǔ)[M]∥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4]張固.幽閑鼓吹[M]∥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5]無名氏.玉泉子真錄[M]∥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6]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17]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責(zé)任編輯:李法惠]
2017-02-10
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xué)項目“筆記小說中家國意識對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作用研究”,項目編號:152400410555。
李娟紅(1980— ),女,河南省新鄭市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漢語文化的研究。
I207.41
A
1002-6320(2017)03-00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