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楠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背景下,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入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已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其小組合作模式的深入應用也是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需求。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可以凸顯出課堂主體地位,充分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熱情,融洽課堂學習氣氛。本文從小學語文小組合作學習實踐教學的有效性進行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小學語文;有效策略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加入小組學習模式,其根本目的在于通過學生之間的共同學習來增強其自主學習的能力意識,培養(yǎng)學生善于在課文的學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各種潛在優(yōu)勢,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有效溝通,提升了聽課效率;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可以彌補學生之間因存在的認知差異而對實際教學帶來的阻力,提升自信、表達、與人交往的能力,更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異質分組,合理分工
若想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出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其合作學習前的成員分配是格外重要的。構建出科學、合理的小組學習模式,既可以成為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前提條件,同時也可作為展現(xiàn)學生在班級進行分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手段。
異質分組。教師首先要結合每一位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基礎條件及性格特點等因素進行綜合評定,然后在實行具體的分組安排,其小組形式要做到層次性,且組間要相對平衡。在設計小組成員過程中,可以遵循基礎弱強合作、強強合作及同等生合作等形式,小組人數(shù)4-5人為最佳,促使學生在互相討論學習中可以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增強學生自身的責任感及參與熱情,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在具體分工中,教師應該秉承著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事做,組內分工要明確:組織員、發(fā)言人(可再多設一名補充發(fā)言人)、記錄員、資料員,專時專力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職責。此外,教師還要根據(jù)學生學習近況來定期對小組成員進行有效調整,從而確保小組成員間時刻保持競爭活力,促使小組合作的凝聚力得到快速增強。
二、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小組合作學習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探究能力。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運作能力還不完善,往往都是想到什么就直接說什么,邏輯不清晰,這就是所謂的思維碎片化。在以往常規(guī)的教學中,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引導學生整合,全面認知。在合作學習的課堂,小組成員如若想在問題回答中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小組交流時必須做到,找準觀點,理清思路,才能夠有理有據(jù)地發(fā)表言論。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提升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另外,傾聽對方的觀點,產(chǎn)生自我多元的認知,也是提升思維的有效路徑。
例如:在學習《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時,教師可以在課文講解的過程中就文中所出現(xiàn)的圓潤、鍥而不舍、日雕月琢、孜孜不倦等詞組的含義組織小組成員進行討論,教師讓每組成員都依次回答出自己所理解的詞組含義,并根據(jù)學生的回答來結合課文進行講解。在深入學習中,教師可以向每組提出不同的詞組,如微不足道、接連不斷、持之以恒及孜孜不倦等,讓每組成員來討論說出其相近詞,學生在討論后,會相應的得出微乎其微、連續(xù)不斷、鍥而不舍及孜孜以求的答案。教師結合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每組選派幾名學生針對不同詞組進行造句。由于本文所要表達的是通過滴水穿石的自然現(xiàn)象來告訴世人只要持之以恒的做一件事,就會取得成功。以這一觀點為依托,讓小組成員們細細品讀文章后,在文中找出可以體現(xiàn)出李時珍最終成功編著《本草綱目》的關鍵詞。小組成員在積極討論研究后,可以得出“立志學醫(yī)”、“翻山越嶺”“走遍了大半個中國”等。通過這樣方式的學習,學生可以深刻體會到偉大醫(yī)學家李時珍在編寫著作的過程中所遇到的艱辛,感受到其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小組成員共同探討問題之中,可以各自陳述觀點,鍛煉了語言表達的能力及思考能力,達到高效、自主的學習目的。
三、信息技術,激發(fā)興趣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教師可以充分借助多媒體設備來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活動。學生在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下可以提升學習興趣,由于多媒體設備可以將課文內容以生動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由此學生可以對于文章內容有一個較為直觀的認知,更加理解文中所要表達的含義,提升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課文《父親和鳥》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上采取分組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在討論中深入的了解課本內容,認知到人與動物之間和諧相處的關系,以此來讓學生深刻的懂得環(huán)境保護及關愛自然的重要性。小組合作學習的具體設計內容有如下內容:首先,教師可以對本班學生進行分組,借助多媒體設備來為學生播放幾組鳥的種類圖片,并讓每組學生辨認出是哪個品種的鳥類。學生在分組討論的過程中可以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之中,從而順利的開啟本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其次,通過對課文內容進行通讀后,學生可以透過文章中的語言文字,深刻體會到父親對于鳥的熱愛及文章中“我”對鳥的保護心態(tài),讓學生懂得人與動物的和諧共處才能構建出美好的世界家園。教師根據(jù)實際講課內容,適當穿插著為學生播放一段鳥的叫聲,讓學生閉上眼睛,引導學生發(fā)揮出自身的想象力,去構想出眼前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這美妙的鳥叫聲讓你看到的什么?最后,針對課文中對于父親的一段描寫:“父親突然站定,朝霧蒙蒙的樹林上下張望,用鼻子聞了又聞”中的“望了又望”、“聞了又聞”這兩個詞組所代表的含義進行小組討論,并要求小組分角色對課文內容進行朗讀,在朗讀結束后試著讓學生找出可以表達出父親愛鳥的段落及詞組。隨著對課文進行深入的講解,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有關人與鳥和諧共處的相關娛樂視頻,從而讓學生更加感受到課文所傳達出的寓意。
另外,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一些信息技術手段,具備自己操作多媒體的能力。小組合作完成一份調查報告,PPT、文稿、演講、技術支持,小組成員明確分工,臺上展示,這不僅是一份興趣,更是一份自信的體現(xiàn)。
四、精彩互動,提升素養(yǎng)
在語文教學當中,教師除了注重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認知能力外,還要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中充分利用好新知識討論及應用拓展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探究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由于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在分組討論時會就同一個問題有著許多不同的見解,這正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能力的最佳時期,教師要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從而在班級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
在此以課文《夜書所見》為例:文中所要描繪的是秋天夜景圖,重點表現(xiàn)了詩人獨自孤身漂泊在外,寂寞悲涼的心境。作者主要抒發(fā)了一種思想故土家鄉(xiāng)、思親懷舊的情懷。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就文章中出現(xiàn)的“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這一句讓學生結合全文來進行小組討論,并做出解釋。學生在激烈的討論中會提出不同的見解,有的說作者是先聽到了蛐蛐的叫聲后看到了燈亮,隨后猜想到是有小孩在捉蛐蛐;而有的學生產(chǎn)生了質疑,認為是作者意會錯了,應該是先看到亮著的一盞明燈后再猜測有小孩捉蛐蛐。學生在這種討論互動的氛圍下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印象,在得到教師的解答后,對于作者的寫作手法及所要傳遞出的感情等新知識加以認識及鞏固,就問題本身的拓展性內容得以更好的延伸。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所得出的不同觀點正是在這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思維摩擦下所產(chǎn)生的,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促使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得以充分的發(fā)揮出來,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結束語:通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可以促進學生在交流與探討中可以自主協(xié)調,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在實際教學中,能夠鍛煉學生探究能力及創(chuàng)新精神,充分發(fā)揮出學生自身的潛在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教師在設計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時,需結合本班學生認知水平,合理設計出所要討論的內容,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合理的進行分組及時間設定,從而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楊香琴.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中的應用[J].新課程·小學,2015(11).
[2]盧姍姍.小學語文小組合作探究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4(7):131-131.
[3]劉紅艷.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3):00267-00267.
[4]張明華.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J].祖國:建設版,2014(8):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