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世界戲劇史上,挪威戲劇家易卜生被公認為“現(xiàn)代戲劇之父”,他創(chuàng)作于1879年的著名戲劇《娜拉》,還被后人推崇為女權運動的“獨立宣言”。在中國現(xiàn)代戲劇史上,魯迅是較早介紹易卜生的一個人;而完整準確地介紹易卜生的戲劇作品并且旗幟鮮明地提倡“易卜生主義”,進而嘗試性地創(chuàng)作出充滿現(xiàn)代文明意識的白話戲劇《終身大事》的胡適,應該是嚴格意義上的中國現(xiàn)代戲劇第一人。以塑造以人為本、自我健全的戲劇人物為首要目標的現(xiàn)代戲劇,是從胡適主編的《新青年》“易卜生號”正式起步的。
[關鍵詞]現(xiàn)代戲??;胡適;魯迅;易卜生主義
[作者簡介]張耀杰(1964-),男,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研究員(北京 100029)。
一、胡適主編“易卜生號”
1918年1月,《新青年》雜志從4卷1號起改版為由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nóng)、陶孟和、沈尹默、胡適輪流主編的白話文刊物。由胡適主編的4卷6號首開先例,集中介紹易卜生的戲劇作品和藝術追求,號稱“易卜生號”。
在“易卜生號”的首要位置刊登有胡適的長篇論文《易卜生主義》,文章分六部分,胡適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紹“易卜生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易卜生的文學,易卜生的人生觀,只是一個寫實主義,1882年,他有一封信給一個朋友,信中說道:‘我做書的目的,要使讀者人人心中都覺得他所讀的全是實事。(尺牘一五九號)”
中國現(xiàn)代戲劇史以及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寫實主義”,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就是由胡適通過《易卜生主義》較為完整系統(tǒng)地介紹進來的??上У氖?,幾乎所有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和現(xiàn)代戲劇史,都刻意回避了這一歷史事實。
在第二部分里,胡適主要介紹了易卜生戲劇所展現(xiàn)的家庭生活的陰暗現(xiàn)實,也就是他所說的四大惡德:一是自私自利;二是倚賴性、奴隸性;三是假道德,裝腔做戲;四是懦怯沒有膽子。胡適認為,《娜拉》一劇的男主人公托伐·海爾茂,就是這四大惡德的代表人物。
《娜拉》的英文原名是ADollsHouse,意思是一個玩偶的家庭,劇中的女主人公娜拉就是易卜生所說的玩偶。胡適和羅家倫合作翻譯的ADollsHouse的第一部中文譯本改名為《娜拉》。羅家倫的北京大學同學潘家洵,后來把這部戲劇更加準確地直譯為《玩偶之家》。
娜拉是一位富商的女兒,郝爾茂當律師的時候,曾經(jīng)利用他所掌握的法律知識幫助娜拉的父親度過商業(yè)危機,娜拉的父親就把女兒嫁給了郝爾茂。八年前,在娜拉將要生育第一個孩子的時候,郝爾茂由于過度勞累得了重病。醫(yī)生告訴娜拉說,郝爾茂必須出國到暖和的南方療養(yǎng)一年,否則就會有生命危險。娜拉為了挽救丈夫的生命,便假冒已經(jīng)病危的富商父親的簽名,通過丈夫的同學尼爾·柯洛克斯泰律師從銀行借到一大筆錢。在隨后的八年中,她通過節(jié)衣縮食和幫人做零工悄悄地歸還著貸款。這件事不僅是她的私人秘密,而且是她引以為自豪的快樂源泉。
八年后,郝爾茂當上一家合資股份銀行的經(jīng)理,他的老同學柯洛克斯泰恰好是這家銀行準備辭退的職員。就在娜拉為丈夫能夠“拿大薪水,分紅利”而興高采烈的時候,柯洛克斯泰找上門來,威脅娜拉說要揭發(fā)她八年前偽造簽名的事情。剛剛還在甜言蜜語地呵護妻子的郝爾茂,得知這一消息后立即變臉,他氣急敗壞地怒斥娜拉說:“這八年工夫——我最得意、最喜歡的女人——沒想到是個偽君子,是個撒謊的人——比這還壞——是個犯罪的人。真是可惡極了!……”
柯洛克斯泰在初戀情人林丹太太的善意勸說下,主動退還了娜拉八年前留下的字據(jù),一場危機由此化解。郝爾茂不再擔心妻子的違法丑聞會連累自己的美好前程,就很快恢復了對于妻子的呵護態(tài)度,并且裝腔作勢地表示說:一個男人赦免了妻子的過錯,是很愉快的一件事情。
郝爾茂在這一突發(fā)事件中的態(tài)度轉換,讓娜拉看清了更深層次的事實真相:自己在丈夫的心目中只是一個玩偶,郝爾茂平常叫自己是“小寶貝”“小鳥兒”“小松鼠兒”“我的最親愛的”,并且給自己一點錢去買糖吃、買化妝品用、買好衣服穿,只是為了讓自己討男人歡心,而不是讓自己擁有個人的思想、個人的選擇和個人的尊嚴。于是,娜拉當面對郝爾茂表示說:
“現(xiàn)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個人,跟你一樣的一個人——至少我要學做一個人;托伐,我知道大多數(shù)人贊成你的話,并且書本里也是這么說。可是從今以后我不能一味相信大多數(shù)人說的話,也不能一味相信書本里說的話。什么事情我都要用自己腦子想一想,把事情的道理弄明白。”
正是為了“學做一個人”,娜拉第一次做出自我健全的自主選擇,留在她背后的是“砰”的一聲關門聲,全劇就在關門聲中拉上了大幕。
在《易卜生主義》的第三部分,胡適介紹了易卜生戲劇中的三大社會勢力,一是法律,二是宗教,三是道德。在第四部分里,他通過對于《國民公敵》的介紹,指出了易卜生筆下的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最愛專制,往往用強力摧殘人的個性,壓制個人自由獨立的精神。一切維新革命,都是少數(shù)人發(fā)起的,大多數(shù)人總是守舊、麻木不仁的,只有極少數(shù)人——有時只有一個人,——不滿意于社會的現(xiàn)狀想要維新、想要革命?!?/p>
《國民公敵》中的男主角斯鐸曼醫(yī)生最早發(fā)現(xiàn)當?shù)販厝梢杂脕斫ㄔ殳燄B(yǎng)浴池。當?shù)厝擞X得有利可圖,便籌集資金建造了幾處浴池,吸引各地游客避暑養(yǎng)病,還聘請斯鐸曼擔任負責衛(wèi)生監(jiān)督的官員。
隨著游客增多,當?shù)亟?jīng)濟開始走向繁榮,洗浴的人當中卻出現(xiàn)了一種流行病。斯鐸曼從浴池里取出水樣,寄給一所大學的化學試驗室,化驗結果表明,由于他的岳父經(jīng)營的皮革廠污染了水源,又由于浴池里的水管安得太低,導致浴池里產(chǎn)生了有害病菌。
斯鐸曼向市長和浴場主提交報告,建議對浴池進行重新改造??紤]到改造浴池要花費很多資金,并且要歇業(yè)一兩年,市長和浴場主拒絕了此項建議。斯鐸曼據(jù)理力爭,當?shù)氐膱箴^卻不肯刊登他的報告,印刷廠也不肯替他印宣傳材料。斯鐸曼要召集會議發(fā)表演說,全城的人都不肯給他提供演講場所。他費盡心機找到一個會場,當?shù)鼐用癫坏宦爮乃慕ㄗh,還把他趕下臺去,然后通過表決宣布他是國民公敵。第二天,斯鐸曼的市長哥哥還親自免除了他的醫(yī)官職務,他的岳父也來告訴他留給女兒和外孫的遺產(chǎn)此前已經(jīng)全部換成浴場的股票,他的房東也來趕他搬家,他的兩個兒子在學校里面先被同學們圍攻而后又被校長停課。在這種情況下,斯鐸曼依然不肯屈服于多數(shù)人唯利是圖的蠻橫頑固,并且說出了最著名的一句臺詞:“世上最強有力的人就是那最孤立的人!”
在第五部分里,胡適主要談了易卜生的政治觀念。易卜生起初是一個極端反對國家觀念的無政府社會主義者。在親眼目睹巴黎公社起義失敗后,他開始放棄無政府社會主義思想,進而轉向自由民主的社會制度建設與改造。
在《易卜生主義》的第六部分,胡適正面總結了他所理解的易卜生主義:“易卜生的人生觀只是一個寫實主義。易卜生把家庭、社會的實在情形都寫出來,叫人看了動心,叫人看了覺得我們的家庭、社會原來是如此黑暗腐敗,叫人看了覺得家庭、社會真正不得不維新革命——這就是易卜生主義。表面上看去,像是破壞的,其實完全是建設的?!鲝垈€人須要充分發(fā)達自己的才性,須要充分發(fā)展自己的個性?!?/p>
在胡適眼里,發(fā)展個人的個性,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須使個人有自由意志。第二,須使個人擔干系、負責任?!蹦壤碾x家出走,就是承擔責任的第一步。而易卜生的一生,就是要呼吁全社會極力容忍和鼓勵包括娜拉、斯鐸曼醫(yī)生那樣的有個性和建設性的精銳人物,從而使現(xiàn)實社會不斷涌現(xiàn)出敢于說老實話的“國民公敵”。
需要說明的是,“易卜生主義”是英國著名社會主義戲劇家蕭伯納于1891年率先提出的一個概念,而真正把“易卜生主義”確立為以創(chuàng)造以人為本、自我健全的戲劇人物為第一目標的現(xiàn)代戲劇本體論的,卻是胡適。
到了1930年11月27日,胡適在為亞東圖書館出版的《胡適文選》寫作的序言《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中,對于“易卜生主義”另有更加經(jīng)典的概括總結:
易卜生說:“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種真實純粹的為我主義,要使你有時覺得天下只有關于你的事最要緊。其余的都算不得什么。……你要想有益于社會,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這塊材料鑄造成器……有的時候我真覺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緊的還是救出自己。”
這便是最健全的個人主義。救出自己的唯一法子便是把你自己這塊材料鑄造成器。
把自己鑄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會。真實的為我,便是最有益的為人。把自己鑄造成了自由獨立的人格,你自然會不知足,不滿意于現(xiàn)狀,敢說老實話,敢攻擊社會上的腐敗情形,做一個“貧賤不能移,寶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斯鐸曼醫(yī)生。斯鐸曼醫(yī)生為了說老實話,為了揭穿本地社會的黑幕,遂被全社會的人喊作“國民公敵”。但他不肯避“國民公敵”的惡名,他還要說老實話。他大膽的宣言:“世上最強有力的人就是那最孤立的人!”
這也是健全的個人主義的真精神。
胡適:《胡適文選》,上海:上海亞東圖書館,1930年。
與這段話相印證,胡適在1914年7月18日的《留學日記》中寫道:“自伊卜生(Ibsen)以來,歐洲戲劇巨子多重社會劇,又名‘問題?。≒roblemPlay),以其每劇意在討論今日社會重要之問題也。業(yè)此最著者,在昔有伊卜生(挪威人),今死矣,今日名手在德為赫氏,在英為蕭伯納氏(BernardShaw),在法為白里而氏?!?/p>
赫氏即霍夫特曼,白里而氏即布萊希特,見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編》(第1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80頁。
在同年8月9日的日記中,胡適另有閱讀易卜生晚年名劇《海妲傳》的感想。
由此可以看出,胡適在美國留學期間,確實通讀過易卜生大部分的戲劇作品和生平傳記。
二、魯迅筆下的易卜生
魯迅筆下最早出現(xiàn)易卜生的名字,是連載于1908年2、3月出版的《河南》月刊第2、3號的《摩羅詩力說》:
蓋人既獨尊,自無退讓,自無調(diào)和,意力所如,非達不已,乃以是漸與社會沖突,乃以是漸有所厭倦于人間。若裴倫者,即其一矣。其言曰,……凡有事物,無不定以習俗至謬之衡,所謂輿論,實具大力,而輿論則以昏黑蔽全球也。此其所言,與近世諾威文人伊孛生(H.Ibsen)所見合,伊氏生于近世,憤世俗之昏迷,悲真理之匿耀,假《社會之敵》以立言,使醫(yī)生斯托克曼為全主者,死守真理,以拒庸愚,終獲群敵之謚。自既見放于地主,其子復受斥于學校,而終奮斗,不為之搖。末乃曰,吾又見真理矣。地球上至強之人,至獨立者也!其處世之道如是。
裴倫即英國詩人拜倫,《社會之敵》即《國民公敵》,見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79頁。
1908年8月,魯迅繼《人間之歷史》《摩羅詩力說》《科學史教篇》之后,在《河南》月刊第7號發(fā)表長篇論文《文化偏至論》,正式提出了一對矛盾概念:“文化偏至”和“神思新宗”。
被魯迅定性為“文化偏至”的,主要是“近世之人”從歐美國家學習來的“制造、商估、立憲、國會之說”。而構成新式宗教“神思新宗”的“先覺善斗之士”,首先是“以極端之個人主義現(xiàn)于世”的“斯契納爾”,也就是德國早期的無政府主義哲學家斯蒂納。其次是“勖賓霍爾”即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再其次是“契開迦爾”,也就是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其后還有“顯理伊勃生”,就是挪威戲劇家亨利克·易卜生。這些“先覺善斗之士”的最高代表,是公然以超人自居的尼采。魯迅認為,尼采是“個人主義之至雄桀者矣,希望所寄,惟在大士天才;……意蓋謂治任多數(shù),則社會元氣,一旦可隳,不若用庸眾為犧牲,以冀一二天才之出世,遞天才出而社會之活動亦以萌,即所謂超人之說,嘗震驚歐洲之思想界者也?!?/p>
魯迅是把易卜生當作“用庸眾為犧牲,以冀一二天才之出世”的尼采式“超人”來加以歌頌的,他認為易卜生戲劇“往往反社會民主之傾向,精力旁注,則無間習慣信仰道德,茍有拘于虛而偏至者,無不加之抵排”。
然而,無論是易卜生本人還是出現(xiàn)在他筆下的“國民公敵”斯鐸曼醫(yī)生,敢于說老實話和敢于與社會惡勢力作戰(zhàn),都是為了造福于全社會,進而帶動整個社會與自己共同進步;而不是想要充當尼采式的“往往反社會民主”的“極端之個人主義”的“超人”。
關于這一點,胡適在《易卜生主義》中專門引用易卜生的一段原話予以說明:
十年之后,社會的多數(shù)人大概也會到了斯鐸曼醫(yī)生開公民大會時的見地了。但是這十年之中,斯鐸曼自己也刻刻向前進。所以到了十年之后,他的見地仍舊比社會的多數(shù)人還高十年。即以我個人而論,我覺得時時刻刻總有進境。我從前每作一本戲時的主張,如今都已漸漸變成了很多數(shù)人的主張。但是等到他們趕到那里時,我久已不在那里了。我又到別處去了。我希望我總是向前去了。
繼《文化偏至論》之后,魯迅在《河南》月刊第8號發(fā)表《破惡聲論》,再次對被他判定為“偽士”的洋務維新人士,實施全盤否定的神圣清算。
在魯迅眼里,提倡洋務維新的“偽士”們所學習到的歐美現(xiàn)代科學和現(xiàn)代民主制度,只不過是低層次的“惡聲”,只有他自己從尼采等人那里學習到的“神思新宗”才是既超人又超科學的新式宗教。
隨著《河南》月刊第9號被日本當局予以查禁,正在構建新式宗教“神思新宗”的魯迅,連《破惡聲論》都沒有寫作完成。他與周作人合譯的《域外小說集》第一、二集,雖然在紹興同鄉(xiāng)蔣抑巵的資助下得以出版,每集也只賣出21本,想通過收回投資再翻譯出版第三集、第四集的計劃因此落空。
1909年8月,經(jīng)許壽裳介紹,魯迅回國到杭州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的化學和生理學教員,從此中止了形而上的構建新式宗教“神思新宗”的超人事業(yè),開始操持起掙錢養(yǎng)家、抄書自虐的形而下的灰暗生活。
1910年11月15日,魯迅在寫給許壽裳的書信中,表現(xiàn)出的完全是落魄失敗的黑暗情緒:“中國今日冀以學術干世,難也。……仆荒落殆盡,手不觸書,惟搜采植物,不殊曩日,又翻類書,薈集古逸書數(shù)種,此非求學,以代醇酒婦人者也?!?/p>
魯迅:《魯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327頁。
魯迅當時已經(jīng)離開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在紹興府中學堂任植物教員兼學監(jiān)。為了保住自己的職位和飯碗,他明明同情鬧學潮的學生們,卻不惜充當開除學生的“屠伯”即劊子手。由于魯迅既找不到“以學術干世”的人生出路,也不喜歡自己的妻子朱安女士,只好把別人用在“醇酒婦人”上面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收集整理古書和碑帖方面。
在1911年3月7日致許壽裳的信中,魯迅另有更加徹底的喪氣話:“起孟來書,謂尚欲略習法文,仆擬即速之返,緣法文不能變米肉也,使二年前而作此語,當自擊,然今茲思想轉變實已如是,頗自閔嘆也。”
魯迅:《魯迅全集》第11卷,第334頁。
起孟就是在日本留學并且與日本女人結婚的周作人。兩年前的魯迅,不僅在《文化偏至論》中以“唯超人出,世乃太平”的尼采式超人自居,而且在《破惡聲論》中斥罵主張洋務維新的中國人是“為飲啖計,不得不假此面具以釣名聲于天下”的“偽士”。由于回國后找不到“干世”之路,魯迅不僅要依靠自己并沒有認真學習的化學、生理學和植物學來換取米肉,還要以學習法語不能換取米肉為理由,逼迫周作人中止學業(yè)返回國內(nèi)。
事情發(fā)展到這個地步,魯迅所構建的超人救世加超人專制的“神思新宗”,實際上已經(jīng)歸于破滅敗壞。在此后的歲月里,他幾十年如一日,所表現(xiàn)出的都是反抗絕望的失敗超人的精神面貌。
1928年8月11日,魯迅在《〈奔流〉編校后記(三)》中提出一個自問自答的設問:“但何以大家偏要選出Ibsen來呢?如青木教授在后文所說,因為要建設西洋式的新劇,要高揚戲劇到真的文學底地位,要以白話來興散文劇,還有,因為事已亟矣,便只好先以實例來刺戟天下讀書人的直感:這自然都確當?shù)?。但我想,也還因為Ibsen敢于攻擊社會,敢于獨戰(zhàn)多數(shù),那時的紹介者,恐怕是頗有以孤軍而被包圍于舊壘中之感罷,現(xiàn)在細看墓碣,還可以覺到悲涼,然而意氣是壯盛的。”
魯迅:《魯迅全集》第7卷,第163頁。
事實上,在《新青年》同人團隊當中,真正把自己置于“以孤軍而被包圍于舊壘中”的劣勢地位的,只是魯迅、周作人等少數(shù)人的生命體驗。直到1932年4月30日,加入左聯(lián)并且成為盟主的魯迅,還在《二心集·序言》中頗為真誠地清算自己以失敗超人自居的“壞脾氣”:
我時時說些自己的事情,怎樣地在“碰壁”,怎樣地在做蝸牛,好像全世界的苦惱,萃于一身,在替大眾受罪似的:也正是中產(chǎn)的智識階級分子的壞脾氣。只是原先是憎惡這熟識的本階級,毫不可惜它的潰滅,后來又由于事實的教訓,以為惟新興的無產(chǎn)者才有將來是的確的。
魯迅:《魯迅全集》第4卷,第191頁。
同樣是公費留學,在日本期間并沒有學習到足夠的謀生本領和現(xiàn)代知識的魯迅,與從美國留學八年后學成歸來的胡適等人,是完全不能夠相提并論的。與魯迅的失敗超人的精神面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胡適富于朝氣、富于陽光、富于進取心的優(yōu)勝心態(tài)。
1917年3月8日,已經(jīng)在《新青年》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并且正在努力撰寫博士論文《先秦名學史》的胡適,在日記中抄錄了荷馬史詩《伊利亞特》18章125行的英文詩句:“Youshallknowthedifferencenowthatwearebackagain.”然后用中文介紹說:
英國前世紀之“牛津運動”(TheOxfordMovement)(宗教改良之運動)未起時,其未來之領袖牛曼(Newman)、傅魯?shù)茫‵roude)、客白兒(Keble)諸人久以改良宗教相期許。三人寫其所作宗教的詩歌成一集。牛曼取荷馬詩中語題其上,即上所記語也。其意若曰:如今我們已回來,你們請看分曉罷。(語見Ollard:OxfordMovement)
其氣象可想。此亦可作吾輩留學生之先鋒旗也。
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編》(第2冊),第555頁。
1919年7月,胡適在少年中國學會發(fā)表演講,把魯迅的恩師章太炎的意見認定為“消極的忠告”,然后從積極的方面提出自己的“少年中國的精神”。在結束語中,胡適再一次談到英國的“牛津運動”,并且把《伊利亞特》中的詩文,重新翻譯為“如今我們回來了,你們看便不同了!”
歐陽哲生編:《再讀胡適》,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1年,第23頁。
1931年,胡適在為清華大學20周年校慶題詞時,更加準確地翻譯了這句詩文:“如今我們回來了,你們請看,要換個樣子了!”
三、《終身大事》與《過客》
在中國現(xiàn)代戲劇史上,富于以人為本、自我健全的現(xiàn)代文明意識的第一部戲劇作品,是胡適創(chuàng)作的《終身大事》。
1919年3月,《終身大事》刊登在由高一涵主編的《新青年》6卷3號中,胡適專門為劇本加寫了一個副標題:“游戲的喜劇?!倍趯嶋H上,《終身大事》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現(xiàn)實主義社會問題劇,劇中的女主角田亞梅是中國戲劇史上第一個娜拉式的女性人物,她與易卜生筆下的娜拉的主要差別,表現(xiàn)在她所反抗的并不是夫妻生活中的男權丈夫,而是宗法制家庭中的嚴父慈母。這其實是在整體上處于前文明的農(nóng)耕等級社會的中國特色所在。
田亞梅與陳先生是在東洋留學時相識的一對情人,兩個人回國后征求父母的意見正式結婚。田亞梅的母親田太太是“不敢相信自己”的一個人,她疼愛自己的獨生女兒,希望女兒不要“糊里糊涂”地嫁給一個合不來的人,就背著家人去觀音菩薩面前求簽,然后又請來一位瞎眼的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說自己是“據(jù)命直言”的,按照命書上的說法,陳先生和田亞梅從屬相上說是屬蛇和屬虎相克,從時間上說是豬和猴相克,這兩個人要是成了夫婦,就犯了夫克妻的命,一定不能夠團圓到老。
在這種情況下,田亞梅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禁止家人拜菩薩、請算命先生的父親身上。她的父親田先生回家后,先把田太太教訓一通,接下來卻說出了反對這樁婚事的另一項理由:“兩千五百年前,姓陳的和姓田的只是一家。后來年代久了,那寫做田的便認定姓田,寫做陳的便認定姓陳,外面看起來,好像是兩姓,其實是一家。所以兩姓的祠堂里都不準通婚?!?/p>
田先生因為害怕被革出宗族祠堂并且被老先生們笑罵,竟然搬出了“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道學把戲:“要是你這位姓陳的朋友是沒有錢的,倒也罷了;不幸他又是很有錢的人家。我要把你嫁了他,那班老先生們必定說我貪圖他有錢,所以連祖宗都不顧,就把女兒賣給他了?!?/p>
田亞梅在絕望中看到女仆李媽替陳先生送來的情書,上面寫著:“此事只關系我們兩人,與別人無關,你該自己決斷!”她因此當機立斷,在桌子上留下一張字條就離開了家庭。她在字條上寫道:“這是孩兒的終身大事。孩兒應該自己決斷。孩兒現(xiàn)在坐了陳先生的汽車去了。暫時告辭了?!?/p>
《終身大事》是很短的一部獨幕戲,戲中的觀音菩薩是中國傳統(tǒng)佛教的化身,算命瞎子是中國傳統(tǒng)道教的縮影,田太太所充當?shù)钠鋵嵕褪欠鸾?、道教兩教的代言人的角色。而自以為文明新派的田先生,卻是一直以正統(tǒng)自居的孔教儒學的代言人。田亞梅的離家出走,一方面是她自己主宰自己命運的第一步,同時也是以現(xiàn)代人道反抗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傳統(tǒng)神道文化的第一步。
《終身大事》在當年曾經(jīng)引起很大反響。1919年6月19日,北京學生聯(lián)合會為了給學生運動籌集經(jīng)費,邀請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院和北京農(nóng)業(yè)專科學校的新劇團,在珠市口第一舞臺舉行聯(lián)合公演。第一天晚上由北大學生演出《新村正》和《終身大事》;第二天晚上由高師學生演出《波蘭亡國慘》和《劫余淚》;第三天晚上由農(nóng)專學生演出《美人劍》和《笑死你》。
周作人于6月17日從劉半農(nóng)手中購票兩張,6月19日晚上與魯迅一起觀看了演出。魯迅在當天日記中寫道:“晚與二弟同至第一舞臺觀學生演劇,計《終身大事》一幕,胡適之作,《新村正》四幕,南開學校本也,夜半歸?!?/p>
魯迅:《魯迅全集》第14卷,第359頁。
被胡適稱贊為“頗有新劇的意味”
胡適:《與TEC關于《論譯戲劇》的通信》,《新青年》第6卷第3期。的《新村正》,是他的留美同學張彭春為南開新劇團編寫和導演的,1918年10月17日首演于天津南開學校。如果說胡適的《終身大事》是直接脫胎于《新青年》“易卜生號”所翻譯介紹的《挪拉》一劇的話,張彭春的《新村正》可以說是直接脫胎于《新青年》“易卜生號”所翻譯介紹的《國民公敵》。
與胡適、羅家倫、張彭春等人一上手就介紹引進世界一流的戲劇作品相比,魯迅、周作人兄弟對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實篤的四幕反戰(zhàn)戲劇《一個青年的夢》情有獨鐘。
1919年8月2日,魯迅在周作人影響之下應《國民公報》副刊編輯孫伏園的約稿,開始翻譯《一個青年的夢》,并且在當天寫作的《〈一個青年的夢〉譯者序》中,正面介紹了自己理想中的人類、國家和個人之間的和諧關系:
我對于“人人都是人類的相待,不是國家的相待,才得永久和平,但非從民眾覺醒不可”這意思,極以為然,而且也相信將來總要做到?,F(xiàn)在國家這個東西,雖然依舊存在;但人的真性,卻一天比一天的流露:歐戰(zhàn)未完時候,在外國報紙上,時時可以看到兩軍在停戰(zhàn)中往來的美譚,戰(zhàn)后相愛的至情。他們雖然蒙在國的鼓子里,然而已經(jīng)像競走一般,走時是競爭者,走了是朋友了。魯迅:《魯迅全集》第10卷,第193頁。
接下來,魯迅解剖了自己擔心《一個青年的夢》“未必有人高興看”的“自己的根性”:“武者小路氏《新村雜感》說,‘家里有火的人呵,不要將火在隱僻處擱著,放在我們能見的地方,并且通知說,這里也有你們的兄弟。他們在大風雨中,擎出了火把,我卻想用黑幔去遮蓋他,在睡著的人們的面前討好嗎?”
換言之,魯迅翻譯這部反戰(zhàn)戲劇就是要像武者小路那樣“擎出了火把”而不是掩蓋光明。縱觀魯迅一生中所留下的所有文字,這篇序言是他最為光明的一篇。然而,一年之后,魯迅在小說《頭發(fā)的故事》中,卻借著“恨人”N先生之口,否定了包括娜拉式的爭取女子剪發(fā)、婚姻自由的女權運動和武者小路式的新村運動在內(nèi)的幾乎所有的理想追求:
“改革么,武器在那里?工讀么,工廠在那里?”
“仍然留起,嫁給人家做媳婦去:忘卻了一切還是幸福,倘使伊記著些平等自由的話,便要苦痛一生世!”
“我要借了阿爾志跋綏夫的話問你們:你們將黃金時代的出現(xiàn)預約給這些人們的子孫了,但有什么給這些人們自己呢?”
“阿,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梁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決不肯自己改變一支毫毛!”
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第465頁。
1923年12月26日,魯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發(fā)表標題為《娜拉走后怎樣》的演講,他在演講中給出的答案是:“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濒斞福骸遏斞溉返?卷,第162頁。
1925年3月,魯迅創(chuàng)作戲劇小品《過客》。這位“過客”依然是一位魯迅式的以劣勢者自居卻又不甘心失敗的失敗“超人”。他“困頓倔強、眼光陰沉、黑須亂發(fā)、赤足破鞋”,決絕于“沒一處沒有名目,沒一處沒有地主,沒一處沒有驅(qū)逐和牢籠,沒一處沒有皮面的笑容,沒一處沒有眶外的眼淚”的現(xiàn)實世界;懷抱著孤注一擲自蹈死地的殉道信念,從記事起就迎著前面的聲音,去尋找“走完了那墳地之后”的所在。魯迅通過他筆下的“過客”展現(xiàn)出的,恰恰是他此前在《娜拉走后怎樣》中所說的“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的虛無黑暗的精神境界和絕望的心理狀態(tài)。
1925年8月14日,魯迅因為支持許廣平等人鬧學潮而被教育總長章士釗免職。于是,他一邊與許廣平秘密戀愛,一邊在小說《傷逝》中再一次提到易卜生和他的戲劇。
《傷逝》中的涓生,和魯迅一樣是曾經(jīng)寄居在會館里的小京官。他在孤獨中認識了子君,然后背誦著《娜拉》的臺詞背叛家庭過起了同居生活。涓生被免職后無力供養(yǎng)子君,便在一整套大道理的偽裝之下,向子君提出分手要求。子君跟著從外地趕來的父親返回家中,不久便在父親和旁人的冷眼中默默死去。連自己和自己的愛人都養(yǎng)活不了的涓生,卻依然在自欺欺人地表白說:“我要向著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chuàng)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
由反抗絕望的“過客”到背叛愛情的涓生,1925年的魯迅在為中國娜拉劃定“不是墮落,就是回來”的人生道路的同時,并沒有找到自己的“新的生路”。
心態(tài)陽光、富于朝氣的胡適,對于周作人所提倡的武者小路式的“新村運動”和城市大學生所謂的“工讀主義”,給出的是另一種以人為本、自我健全、腳踏實地、逐步改良的建設性批評和建議:
我希望用組織來幫助那極平常的工讀主義,并不希望用這種組織來“另外產(chǎn)生一種新生活新組織”。……新生活和新組織也許都是很該提倡的東西,但是我很誠懇的希望我的朋友們不要借“工讀主義”來提倡新生活新組織。工讀主義只不過是靠自己的工作去換一點教育經(jīng)費,是一件極平常的事,——美國至少有幾萬人做這事——算不得什么“了不得”的新生活。
胡適:《工讀主義試行的觀察》,原載1920年4月《新青年》7卷5號,見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第2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559-563頁。
1922年6月,胡適在為《努力周刊》寫作的《這一周》中,針對李大釗在《再論問題與主義》中所推崇的俄國革命式的“根本解決”進一步寫道:
我們是不承認政治上有什么根本解決的。世界上兩個大革命,一個法國革命,一個俄國革命,表面上可算是根本解決了,然而骨子里總逃不了那枝枝節(jié)節(jié)的具體問題;雖然快意一時,震動百世,而法國與俄國終不能不應付那一點一滴的問題。我們因為不相信根本改造的話,只信那一點一滴的改造,所以我們不談主義,只談問題……只存一個“得尺進尺,得寸進寸”的希望,然后可以冷靜地估量那現(xiàn)實的政治上的變遷。
胡適:《這一周》,原載1922年6月18日《努力》第7號,見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第3卷,第401頁。
在此后的歲月中,中國社會既沒有完全按照胡適所選擇的以人為本、自我健全、腳踏實地、逐步改良的現(xiàn)代化的文明路徑走下去,也沒有完全按照魯迅以反抗絕望的虛無心態(tài)從事思想革命及政治革命的道路走下去。盡管如此,胡適通過對于易卜生戲劇的直接引進和完整介紹,還是為中國現(xiàn)代戲劇樹立了一個直到今天也沒有能夠充分實現(xiàn)的以塑造以人為本、自我健全的戲劇人物為首要目標的文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