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危谷
范建華一直實踐著他的導師中國國家畫院名畫家范揚先生的融合南北的美學理想。
在南京師范大學求學時,范建華得益于南方崇尚的傳統(tǒng)文人畫中的淡雅溫婉之氣,講究用筆的精到和墨色的微妙變化。他長期生活在南京,自然耳染目濡新老金陵畫派的滋養(yǎng)。范揚先生調(diào)往北京后,有一方印章“兩京行走,南北相通”,喻示著他個人的親身經(jīng)歷及追求的審美理想。范建華正是以此作為自己的追求目標而又謹慎地避開老師的個人強烈風貌。
范建華注重追求畫面的“氣”和“勢”。這種氣既包含北方高山大川的浩瀚磅礴之氣又兼著文人的書卷氣。中國山水畫所以如此發(fā)達,知識分子對它情有獨鐘,是將它作為“道”來參悟的。從宗炳的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到陶淵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再到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蘇東坡的面對赤壁懷思都包含著對自然、人生、宇宙——道的啟悟。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問學所實踐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似乎一直也是范建華所遵循的。因此他負茭北上,游覽太行,盤桓三晉,足踏川藏高原,遠涉青海新疆西域雪山,近覽江南秀麗風光,又到北京感受集多種藝術風格于一地的多元文化氛圍,拜北方名家李一為師,到中國藝術研究院做博士后,就是為了能夠突破自己過去崇尚溫婉精致的價值取向,向著大氣混蒙的境界靠近。他努力做大塊文章,不滿足于南方畫派的“斤斤計較”。他常常將本來畫得較為精細、安排合度的畫事后用大塊筆墨鋪上,就是為了遠看有一定體積對比,取總體的淋漓混蒙效果。既努力淋漓放縱鋪展伸張,又小心控制不致爛漫無度。既追求自然大化又經(jīng)得起傳統(tǒng)筆墨因素的美學標準衡量。擷取兩者中的長處又避開其中的誤區(qū),因此他的畫里有北方的氣勢又有南方的溫婉。用范建華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想在小心經(jīng)營恪守法度的“南派”與注重氣勢大而化之的“北派”之間找尋契合點。當然,這種“雄心”要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還需要長期的過程探索。
范建華有多方面的修養(yǎng)。他一直將書法作為自己的養(yǎng)心素養(yǎng)儲備,直到現(xiàn)在還時用毛筆書寫信札、手稿,以保持繪畫中的線條分量。攝影、音樂、體育均有一定擅長,還客串影視界做做票友,這種在多種藝術領域中的實踐對他探尋繪畫中的某種“道”是有一定啟悟的。
范建華積極關注社會公益活動,還應中國文聯(lián)之邀,赴新疆建設兵團進行慰問。一路頂風冒雪到基層采風慰問,向官兵贈送數(shù)十幅書畫作品,踐行著藝術家應該“到人民中去”的宗旨。受到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藝術報》等媒體的廣泛報道。文如其人、畫如其人在他的身上似乎特別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