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關于青銅觶的定名和器用問題

2017-05-30 10:48:04曹斌
收藏與投資 2017年1期
關鍵詞:儀禮酒器銅器

曹斌

觶得名于《博古圖》,自北宋以來學界一直沿用。觶的器用,學界也基本依據(jù)文獻將其歸為飲酒器,容庚更是直接劃歸飲酒器門之下。所以青銅觶的定名和器用問題,學界一直討論較少。早年我們曾專門對這兩個問題進行過論述,特別指出出現(xiàn)在橢方粗體觶上的“孰”不能作為銅觶的共用名稱,另外銅觶除了墓葬中常見的酒器組合外,還有粗體觶與斗相配(加徊於觶)舀而飲用甜酒(醴)的禮制用法(建柶之禮)。近年,隨著新材料的不斷出現(xiàn),如澳門崇源國際拍賣會出現(xiàn)1件自名為“飲罐”的銅觶,葉家山M27發(fā)現(xiàn)斗置于粗體銅觶內(nèi)的現(xiàn)象,有學者重新關注這一問題但鮮有提及前人成果者。因此,我們在陳述舊文的同時,也想結合新的材料,再對這一問題做些討論,以明達于學界。

一、青銅觶的定名問題

由于青銅觶無自名,學界對其定名討論較少。本文首先通過對文獻和金文中共名、自名現(xiàn)象的梳理,討論銅觶的定名問題。

1、文獻中的青銅“觶”

“觶”早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就有記載?!秲x禮·鄉(xiāng)飲酒禮》曰:主人“實觶酬賓”?!抖Y記·禮器》:“尊者舉觶,卑者舉角?!薄俄n詩》說:“一升日爵,二升日觚,三升日觶,四升日角,五升日散。”東漢時期,許慎在《說文解字》曰:“觶,鄉(xiāng)飲酒角也?!笨梢?,從東周至東漢時期,古人都將觶視為一種飲酒器。但是我們也注意到,“觶”在文獻中出現(xiàn)時已是戰(zhàn)國,此時觶已經(jīng)消失很久,戰(zhàn)國文獻中的觶是否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認同的器形?例如有學者注意到了《儀禮》古、今文本中爵、觚、觶互有異文的現(xiàn)象,并舉出多例。如武威《儀禮·特牲》:“尸左執(zhí)爵,右取菹,襦醢,祭于豆間?!标悏艏摇缎S洝吩疲骸熬?,今本作觶?!蓖蹶P仕云:“觶、爵義無別?!薄抖Y記·檀弓》:“杜蕢洗而揚觶,公謂侍者日:如我死,則必無廢斯爵也?!鼻医窦妆厩把韵从z,后言卒爵者多,《士冠》:“實勺觶?!编嵶ⅲ骸熬羧沼z?!眲t爵為總名?!队兴尽罚骸靶值苤笊吲e觶于其長?!弊ⅲ骸肮盼挠z皆為爵,延熹詔中校書定作觶?!鼻乙嘁娪小秲x禮》經(jīng)文中觚觶、觚爵或觶觚互文的例子,如《儀禮·燕禮》主人獻賓:“主人北面盥,坐取觚洗?!魅俗祯扼酢!编嵶ⅲ骸肮盼孽?,皆為觶?!庇帧秲x禮·燕禮》賓酢主人:“主人降,賓洗,南坐奠觚?!编嵶ⅲ骸敖裎膹拇艘韵拢詾榫?。”《儀禮·燕禮》賓媵觶于公:“賓降洗,升媵觚于公。”鄭注:“此當言媵觶,酬之禮,皆用觶,言觚者,字之誤也。古者字或作角旁氏,由此誤爾?!薄毒渥x》:“陸氏觚依注音觶?!薄秲x禮·大射》主人獻士及旅食:“士長升拜受觶。”鄭注:“今文觶乍觚?!庇帧秲x禮·大射》賓舉爵為士旅酬:“賓降洗,升媵觶于公。”鄭注:“今文觶為觚?!庇帧百e降洗象觚?!编嵶ⅲ骸按缩敒橛z?!薄毒渥x》云:“凡旅酬皆用觶,故知觚當為觶?!彼缘搅吮彼螘r期,金石學家也無法辨別何種為觶。呂大臨《考古圖》中并無觶屬,將持戈父癸觶、父乙觶、木父已觶、父己足跡觶稱之為卣。首先將觶這種商周時期的酒器與器物對應起來,是在王黼等所著的《博古圖》。他們大致依據(jù)容量,將一類侈口、束頸、鼓腹、帶圈足的器物,如:立戈父辛觶、立戈觶、山觶、父貝觶、饕餮觶5件器物稱之為觶,以別于其他器物,但仍不能將蛙觶、辣觶等從尊中辨識出來。王黼在對觶定名時具體依據(jù)為何今已難弄清。清人的著錄書籍,基本延續(xù)了對“觶”的稱謂,“西清四鑒”共著錄銅觶了9件,但也常常將觶與卣、尊、觚等混淆。乃至今日,對于個別器物仍有較大爭議。要搞清楚何種為觶,我們首先來看被王黼稱為“觶”的器物的自名情況。

2、青銅觶的共名和自名

自名原則是青銅器定名的第一標準,即根據(jù)器銘中的自稱來定名,如鼎、覷、鬲、豆等器類都是依此命名。要解決銅觶的定名問題,自然首先要從自名現(xiàn)象出發(fā)。但尋遍各個器類的自名銘文,都未找到“觶”字。而就在王黼所定的“觶”中,多見的也是“共名”現(xiàn)象(表一)。通過簡單的收集,我們注意到除了銅器中常見的“尊”、“彝”共名外,還有“寶尊”、“寶彝”、“寶”、“寶尊彝”、“旅彝”、“旅”、“宗彝”,而后三者中,“旅彝”、“旅”可能與行軍、征戰(zhàn)有關,“宗彝”與宗廟等祭祀有關,可以說共名涉及的范圍相當廣。至于為何共名現(xiàn)象多見于西周的金文,主要與商代晚期銅觶上銘文以日名、族徽為主有關。。而在共名之外,我們注意到也有個別疑似自名的情況存在。1981年冬長安斗門鎮(zhèn)花園村M17出土一件橢方體銅器自名為“融”,2006年澳門崇源國際拍賣會亦出現(xiàn)1件橢方體器自名為“飲罐”,光緒十四年江西高安縣發(fā)現(xiàn)的3件銅器自名為“齋”。前兩者時代為西周早期偏晚到西周早、中期之際,后者時代為春秋晚期。但三者的字、形、義差別較大,所以自名也無統(tǒng)一標準。

3、青銅觶的定名

文獻和自名、共名現(xiàn)象的梳理,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考慮銅觶的定名問題。長安斗門鎮(zhèn)花園村M17在發(fā)掘之初,李學勤先生就認為橢方體銅器上的“融”字似從、欠會意、羊聲,故讀其為觶。。而黃盛璋先生認為“里”為方壺專名。。但此時方壺并未興起,稱之為壺似有不妥。從該器器形看,此是我們現(xiàn)在慣稱的橢方體觶,李先生的說法更為妥當。但“鼓”字并未出現(xiàn)在常見的橢圓體及圓體觶上,而出現(xiàn)在數(shù)量較少的橢方體觶上,且“鼓”字單獨出現(xiàn)的僅此一例,顯然不能作為這一類器的通稱。但是其是否是橢方體觶的專稱?通過收集我們注意到,這類橢方體銅器已有一定數(shù)量,花園村出土的這件為橢方形粗體,時代在西周中期偏早或略早,在此之前以及之后都有一定數(shù)量該類器的出土,就在此器出現(xiàn)后,同為橢方形粗體的西周中期的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光觶、英國博物院藏作寶尊彝觶也都未采用“融”的稱法,因此其是否為該類器的專稱也很難確定。此外,2006年澳門崇源國際拍賣會出現(xiàn)1件自名為“飲罐”的橢方體觶。由于此種自名也只有1件,而時代、形制都與前者接近而略早,基于同樣理由我們認為其不能替代觶的名稱。此外,與以上兩器形制接近的還有3件自名為“飲壺”的銅器,我們也曾專文討論其都應是橢方粗體銅觶。,因此在此類橢方粗體銅觶自名都如此不統(tǒng)一的情形下,其更不能作為銅觶共同的名稱來理解。至于江西高安縣的3件齋,王國維先生在一文認為觶膽卮五字同聲,亦當為同物。但是無論從器形上,還是時代上看,“觶”、“卮”都不是同一類器物,流行的時代也有差異。而3件齋的時代,是觶早已消失的春秋晚期,結合徐王銅器群的情況看,其只是一種對西周銅器的復古,最多只能算銅觶的孑遺,并不具有共通性。而且在此之前的商周時期,和齋形制一致的細體觶,特別是西周中期的細體觶也均不見這樣的自名,同時此時還依然流行“寶尊彝”(《集成》06473)這樣的共名,因此也不能說“齋”一定就是“觶”。假如我們再回到文獻,從容量上分析,“一升日爵,二升日觚,三升日觶,四升日角,五升日散”的記載基本與觶相符。禮書講的都是周禮,西周時期觚變的細長,腰部相當細,容量自然有限,而粗體觶在此時更加矮胖,容量自不必說,就是細體觶也不斷細高,容量有所增加,所以容量大于觚或與事實基本相符。但是,文獻也有混淆的地方,如上文提到的異文和互文的現(xiàn)象,一方面可能與細體觶與觚形制、用途接近有關,另一方面與戰(zhàn)國距西周時代已久遠,禮學家在“復周禮”的過程中難免有所錯誤以及理想化有關。這在“尊者舉觶,卑者舉角”的記載中也有所體現(xiàn)。我們知道,角的數(shù)量并不是非常多,一般都出在等級相對較高的墓中。在它與觶并存的時代里,看不出“觶”比“角”地位高的例子,反而是“角”的地位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高于“爵”,自然也不低于常與“爵”組合的銅觶,所以個別混淆的情況也可以理解。但總體而言,先秦文獻中記載觶為飲酒器與事實完全一致,且容積也基本相符。那么宋人將這種侈口、束頸、鼓腹、帶圈足的飲酒器定名為“觶”基本還是與先秦文獻記載相吻合的。誠如王國維先生所言“知宋人古器之學,其說雖疏,其識則不可及也。”在新的材料未出現(xiàn)之前,為避免不必要的混亂,我們還是沿用宋人的稱法。

二、青銅觶的器用問題

在討論青銅觶的定名問題之后,我們主要將禮書記載與考古發(fā)現(xiàn)相結合,重新探討銅觶的用途和器用制度。

1、青銅觶的用途

關于青銅觶的用途,文獻中有大量記載?!秲x禮·鄉(xiāng)飲酒禮》云:“主人實觶酬賓?!编嵭ⅲ骸俺辏瑒窬埔?。酬之言,忠信為周。”賈公彥疏:“此解主人將酬賓,先自飲之意……示忠信之道,故先自飲。”《儀禮·鄉(xiāng)射禮》曰:“勝者之弟子,洗觶升酌,南面坐,奠于矍上。”鄭樵在《通志·器服略第一·尊彝爵觶之制》中更是明確記載:“爵與觶皆飲器,觶大而爵小……觶與爵同為飲器……”可見,在先秦禮書及宋人記載中,觶均為飲酒器,主要用于飲酒。《禮記·禮器》日:“宗廟之祭,貴者獻于爵,賤者獻于散。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儀禮·特性饋食禮》曰:“實二爵、二觚、四觶、一角、一散?!笨芍z又為一種地位較高的禮器,用于祭祀或禮儀性場合。

在近代研究青銅器的學者中,青銅觶也都被定為飲酒器。容庚先生在《殷周禮樂器考略》中,首先將觶歸為酒器。其后又在《殷周青銅器通論》中,將觶歸入“酒器部”的“飲酒器門”,朱鳳瀚先生亦明確指出觶為飲酒器。我們也支持這樣的看法,因為無論從青銅觶的體量、形制,亦或組合等方面都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從體量方面看,粗體觶高度一般均在15厘米以下(個別高至17厘米),口徑在14厘米以內(nèi);細體觶高度一般在20厘米以下,口徑在12厘米以內(nèi),體量為酒器中最小者之一。從形制上看,銅觶基本都是口部外侈,口沿部分圓潤利于飲用,這與帶流器完全屬于兩類不同器形。從容量上看,銅觶容積太小,所盛之酒僅供飲用,作為盛酒器的可能較小。如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的6件銅觶中,容量最大的粗體觶僅400毫升(M85:4),且該觶的時代已經(jīng)進入西周中期,是銅觶最粗矮、容量最大的時期,也是粗體觶的最后形態(tài)。而該墓地容量最小者僅55毫升,其它的也都在200、300多毫升,這與一般的盛酒器相比容量差距明顯(圖一);從功能看,觶為圈足器而非三足器,亦無法、也不可能用于溫酒;從組合上看,商代晚期酒器基本組合多為觚、爵、觶,西周早期過渡為爵、觶的組合,觶取代的是另一種飲酒器觚;從發(fā)展流變看,粗體觶器形較矮胖,最早一件見于婦好墓(M5:783),帶蓋且制作精美,滿足了殷人大量飲酒的需要。自西周早期始,粗體觶有減少的趨勢,而細體觶大量流行,一般無蓋,裝飾也不似殷墟時期繁縟。這有時代的因素,但也可能與觶由貴重的飲酒器轉(zhuǎn)化為取代觚的基本飲酒器有關。最后,近年考古材料又進一步支持了以上結論。2008年發(fā)掘的山西翼城大河口M1出土的最大1件銅卣(M1:276),內(nèi)置青銅酒器一套7件,分別為5件細體觶、1件單耳罐和1件斗。卣為盛酒器學界并無其它意見,斗置于卣內(nèi)已有多例考古發(fā)現(xiàn)。5件細體觶置于盛酒器之中(圖二),很容易理解為飲酒器和盛酒器配套放置的情形,而這樣的放置方式在現(xiàn)今的生活中亦很常見,都說明體量大者為盛酒器,小者為飲酒器。因此,青銅觶為青銅禮器中的飲酒器無疑。但是,觶在商周時期主要是作為禮器用于祭祀等場合。盡管目前所出帶蓋觶,基本上器為母口,蓋為子口,其口沿較薄且外侈,利于飲酒,但我們依然發(fā)現(xiàn)有像守婦觶這種器為短子口的個別器形,其口沿對直接飲酒可能略有影響。這種觶數(shù)量很少,似乎反映了青銅器禮器化高度發(fā)展的商周時期,銅觶主要是作為禮器,應用于祭祀等場合的功用。因此,觶作為禮器的性質(zhì)是第一位的,實用器僅是少數(shù),這與其他銅器的情況一致。

2、青銅觶的器用制度

在青銅觶的器用制度中,有粗體觶和斗相配(加柶於觶)舀而飲用甜酒(醴)的方式長期為學界所忽視。對于這種用法,我們在2006年就據(jù)寶雞竹園溝M4麥伯觶內(nèi)置斗的現(xiàn)象明確指出,而近年考古材料也進一步支持這樣的提法。

《儀禮·土冠禮》記:“冠者即筵坐,左執(zhí)觶,右祭脯醢,以柶祭醴三。興,筵末坐。啐醴,建柶。興……”。唐人杜佑在《通典》卷一百二十九又云:“盥手洗觶酌醴加柶於觶?!逼鋵嵵傅亩际怯z盛醴酒與柶搭配的建柶之禮。多年來,研究青銅器的學者受l件商代晚期銅尊族徽銘文的影響,以為其是指銅觚與柶相配的建柶之形。其實這件族徽銘文(圖三-1)的載體為銅尊,而晚商至西周早期偏早階段的銅尊形制多為此類觚形尊,其描述的更可能是墓葬中常見的盛酒器與銅斗共出的情形,而與東周禮書記載的“建柶”無關。至于近年有學者引用戰(zhàn)國銅器上的宴射、宴飲圖像進行補正,從而認為建柶之禮指的是細體觶與勺、匕等相配的形式的看法亦不能成立。首先,戰(zhàn)國距離銅觚、觶等的消失時代已久,其在宴飲、宴射中使用流行于晚商、西周前期銅禮器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其次,這些圖像中飲者所舉器形不一,看不出似觚、也看不出似觶,甚至是否為銅器都很難確定(圖三一2、圖三-3)。再次,將戰(zhàn)國銅器紋飾中的器形指為細體觶并無考古證據(jù)佐證,細體觶與斗建柶的形式亦無考古證據(jù)佐證,而細體觶從體量、形制上分析其內(nèi)也沒有可以放入銅斗、匕或勺的空間。最后,《儀禮》雖成書于東周,但其都是在試圖記述西周的禮制,因此這樣的建柶之形應在西周時期的器用之法中尋找,而巧合的是考古發(fā)現(xiàn)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證據(jù)。

早年在發(fā)掘?qū)氹u竹園溝M4時,甲組出土有觶2件、斗1件、勺1件,其中這件斗就放在麥伯觶(BZM4:3)中。近年在隨州葉家山墓地又發(fā)現(xiàn)一例,該墓出土的祖南默觶(M27:10)內(nèi)亦放置1件銅斗(圖四)2。這兩墓時代同處在西周早期偏晚階段,且前者為赫季墓,后者為曾侯夫人之墓,墓葬等級均很高。而這2件銅觶又均為粗體帶蓋觶且形制、紋飾近同,帶蓋觶同樣是銅觶中等級較高的器形。高等級墓中出土粗體帶蓋觶與斗相配的情況可能就是文獻中“酌醴加柶於觶”的真實寫照。醴,甜酒也。其記述了粗體觶帶蓋觶與斗相配,用斗(作匙之用)舀取而飲甜酒(醴)的情形?!秲x禮·土冠禮》記述的在盛醴(甜酒)的酒器中建柶之形,與斗放在觶中的情形正好相同,這應該就是禮書中所記的建柶之禮。而能采用此種禮制并食用醴酒的,在文獻中都是大貴族,這也與墓葬等級相合。這種器用制度應是“周禮”的體現(xiàn),因為晚商尚未發(fā)現(xiàn)斗置于觶內(nèi)的現(xiàn)象,而文獻所記也是周代禮制。進入西周后,粗體觶仍在使用,但是周人對其用法做了一些改變。這也可以解釋粗體觶自西周早期開始,越加矮粗的原因,如趣觶因其粗壯,有學者都稱之為尊,有了與斗相配的器用制度之后,西周粗體觶的形制當容易理解。此外,粗體觶與斗相配的器用制度的也可解決器子口類粗體觶不易直接舉而飲用的問題,所以在西周還會繼續(xù)發(fā)現(xiàn)矢王觶這樣的器子口、蓋母口的個別形制,這可能都與此類觶在西周前期有與斗相配的器用之法有關。

此外,青銅觶的基本器用之法,還是與尊、卣、觚、爵等相配,構成一套酒器組合。由于商周宗廟祭祀的情形現(xiàn)已無法復原,這方面只能依靠墓葬的材料去了解。在晚商時期,銅觶基本是與觚、爵組合,構成酒器的基本組合。然此時期觶的地位尚不如銅觚,在各個等級的墓葬中觚、爵似乎都是核心組合的必須成員,而觶則是可以被舍棄的對象。在進入西周后,這種情形發(fā)生了變化。觶開始逐漸取代觚的地位,觚的數(shù)量開始減少,僅主要見于商文化性質(zhì)的墓葬之中,且形制快速向細高的極端方向發(fā)展,似已不合適與爵配對。而此時期觶的地位大大提升,常與爵搭配以酒器的核心組合成員身份出現(xiàn)。此時期觚、爵、觶的組合多見于等級較高的墓葬,而小貴族墓則較多的以爵、觶的組合形式出現(xiàn)。有證據(jù)表明,西周時期銅觶組合的變化首先于西周早期偏早階段出現(xiàn)于王畿地區(qū)的小貴族墓葬之中,之后逐漸擴大至上層貴族。此時期的觶是酒器核心組合的必然成員之一,甚至在西周中期偏早階段的墓葬中還有一件觶的情形。青銅觶的組合以及在墓葬中的器用問題我們專文有詳細的討論,此處不再敷言??傊?,青銅觶在晚商與觚、爵組合,西周前期較多的與爵組合或單件觶獨立存在,特別粗體觶與斗相配的形式,都是商周時期青銅觶器用制度的寫照。

三、小結

觶得名自《博古圖》,由于銅觶無自名,此類器形制、容量又與禮書中的“觶”近同,因此學界也基本沿用了《博古圖》的說法。雖然幾件橢方體粗體銅觶上有“融”、“飲壺”、“飲罐”這樣的自名現(xiàn)象,但其一是出現(xiàn)在銅觶開始衰落的西周中期偏早階段,其前、其后的橢方粗體銅觶均不見采用此類名稱;其次是即便發(fā)現(xiàn)有5件,名稱還很不一致,出現(xiàn)三種不同的自名現(xiàn)象。因此,在“融”、“飲壺”、“飲罐”是否為橢方粗體銅觶專名都不能肯定的前提下,其更不能作為數(shù)量上占絕大多數(shù)的橢圓體、圓體銅觶的共同名稱來理解。而3件齋的時代,更是觶早已消失的春秋晚期,只是一種對西周銅器的復古,最多只能算銅觶的孑遺,并不具有共通性。所以還是沿用宋人的名稱以避免不必要的混亂為好。

青銅觶的基本用途為飲酒器,近年在大河口M1的一件卣內(nèi)置有七件銅觶,盛酒器和飲酒器的對比一目了然。但是銅觶主要還是作為禮器使用,在殷墟晚期墓葬中主要與觚、爵組合,然此時期觶的地位尚不如銅觚,在各個等級的墓葬中觚、爵似乎都是核心組合的必須成員。在進入西周后,這種情形發(fā)生了變化。觶開始逐漸取代觚的地位,特別是細體觶。觚的數(shù)量開始減少,僅主要見于商文化性質(zhì)的墓葬之中,且形制快速向細高的極端方向發(fā)展,似已不合適與爵配對。而此時期觶的地位大大提升,成為酒器的核心組合成員,常與爵搭配出現(xiàn)。此時期的觶是酒器核心組合的必然成員之一,甚至在西周中期偏早階段的墓葬中還有一件觶的情形。除了上面談到的銅觶的器用之法,還有一種與斗相配的形式為學界所忽視。禮書記載有“建柶”之制,通過文獻記載,特別是多件粗體銅觶與斗(斗置于觶內(nèi))同時出土的現(xiàn)象表明其與文獻中“酌醴加柶於觶”有一定關系,因此粗體觶還有與斗配對舀取而飲甜酒(醴)的器用之法,當然此類用法以粗體觶中的帶蓋觶為主,是“周禮”器用制度的一種體現(xiàn),而帶蓋觶等級較高的特點也正與文獻記載的用法暗合。

猜你喜歡
儀禮酒器銅器
楊復《儀禮圖》明清版本考——兼論《儀禮圖》的版本源流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2
由新見陽小叔父鼎看叔姬鼎等銅器及相關問題
東方考古(2018年0期)2018-08-28 10:04:54
壽縣朱家集楚銅器“前”字補說
銅婚
北票博物館收藏明火溫酒器
山西定襄中霍墓地出土銅器的初步科學分析
唐代酒器“雙魚榼”
大眾考古(2015年2期)2015-06-26 07:21:38
B4RM4N智能調(diào)酒器
朱鼎煦與顧校《儀禮注疏》
天一閣文叢(2013年1期)2013-11-06 10:01:20
論盧文弨之學術、生平及其他——《儀禮注疏詳校(外三種)》點校前言
天一閣文叢(2011年1期)2011-10-23 01:44:03
中方县| 沁阳市| 瓦房店市| 呼和浩特市| 万源市| 苍南县| 南丹县| 关岭| 农安县| 上林县| 阳原县| 葫芦岛市| 鹤壁市| 禄丰县| 什邡市| 连州市| 新龙县| 沙坪坝区| 长葛市| 额尔古纳市| 温州市| 伊金霍洛旗| 前郭尔| 大英县| 鹿泉市| 长沙市| 马龙县| 呼图壁县| 黄石市| 武胜县| 军事| 齐齐哈尔市| 康定县| 安宁市| 页游| 常熟市| 舒城县| 黔西| 丹巴县| 桐乡市| 兴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