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艷艷 張晨暉
【教學目標】
1. 認識田字格里10個生字,進一步學會用形聲字的識字方法識記生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水鄉(xiāng)水多、船多、歌多的美麗景象和水鄉(xiāng)人幸福的生活。
3. 在田字格里正確、美觀地書寫三個生字“蕩”“清”“湖”。
【教學重難點】
1. 進一步掌握用形聲字的識字方法識記本課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詩歌的美。
【教學設計】
一、拾記憶,走進水鄉(xiāng)
1.出示詞語:菱藕 荷塘 歸舟 漁歌
(1)認識嗎?
(2)你想到了什么地方?
2. 齊讀課題。
二、據經驗,認識生字
1.生字認識了嗎?
(1)飄。
老師沒有教你們是怎么認識的?風字旁表示意思,“票”和“飄”的讀音很接近。
(2)裝。
哪里和讀音很像?哪里藏著意思?
小結:識字小竅門:這兩個字一部分表示讀音,一部分表示意思。
2.田字格里還有這樣的生字嗎,你認識了誰?
(1)指名說。
(2)有的讀音和一部分完全一樣,有的相近,認得對不對、讀得準不準呢?拼音來驗證。誰做小老師領著大家讀一遍?
(3)打亂順序還認識嗎?
三、探秘密,朗讀詩歌
1.整體感知詩歌結構。
過渡:看!畫家用筆畫出了水鄉(xiāng)的美;聽,歌唱家用歌聲唱出了水鄉(xiāng)的美;攝影家用鏡頭拍出了水鄉(xiāng)的美。詩人會怎么寫出水鄉(xiāng)的美呢?
(1)指名三人讀。
(2)提問:水鄉(xiāng)什么多?
(3)一問一答,體會詩歌韻味。
2.學習第1、第2小節(jié)。
板塊一:發(fā)現詞串精妙,讀出“多”
(1)你從哪些地方能感覺到“水多、船多”,再去讀第1、第2小節(jié)。
(2)出示:千條渠 萬條河
千只船 萬只駁
①指名讀。追問:真的是一千條、一萬條嗎?齊讀。
②字數不多,用詞講究。
體會“渠”和“駁”用詞不重復。
③引讀:
水鄉(xiāng)有天然的河,也有人工開鑿的渠——千條渠、萬條河
有大的貨船,也有小的駁船——千只船、萬只駁
(3)出示:處處 片片 飄滿 一個連一個
詩人寫“多”不用“多”,而是用——齊讀。
(4)把這些詞送到詩歌里,讀出“水多”“船多”。同桌互相練習、展示。
板塊二:探索文字秘密,讀出“美”
師:詩人的筆很神奇,除了寫多,他還寫出了什么?豎起小耳朵聽老師讀,你一定有新的
發(fā)現。
(1)你發(fā)現了什么?
(2)詩人寫多不用多,寫美不用美。這就是詩人寫作的秘密。誰愿意和老師一起讀出水鄉(xiāng)的美?
(3)配樂全班齊讀。
四、辨偏旁,書寫生字
1. 出示三個生字“蕩”“清”“湖”,準備聽寫。
(1)聽寫反饋,關注三點水的位置,寫正確。
(2)“清”和“湖”這兩個左右結構的字怎么寫好看?你們來教老師寫。
2.反饋點評生字書寫。
3.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讀了水鄉(xiāng)的水多、船多,還有歌多。追問:詩人寫水鄉(xiāng)歌僅僅只是想寫水多、船多、歌多嗎?
【評析】
有人說:“誰真正發(fā)現了兒童,誰就贏得了真正的教育?!蹦敲?,誰真正發(fā)現了兒童與教材之間的密碼,誰就真正贏得了課堂教學。本節(jié)課教學就是從兒童立場出發(fā),以學生已有經驗和知識基礎為切入點,尋找學生與教材之間的熟悉點和陌生處,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課堂上,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活躍,識字能力得到提升。
1.指向別離,立足兒童的起點提升學力。二年級學生有一定的識字基礎,課文中的生字在他們眼里未必都是生字,因此,教學時需要正視兒童已有經驗,找準起點。本課教學伊始,教師以“飄”和“裝”的自主認讀和發(fā)現規(guī)律為點,然后以點帶面,放手讓學生借助形聲字特點嘗試認讀本課生字。那些已經會認讀的學生開始重新打量這些生字,獲得新的體驗;而那些不會認讀的學生,則可以借助伙伴們的提示,借助生字特點猜讀。如此,不同起點的學生在本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有進步。更重要的是,教師突破了就字教字的短期教學行為,而是借助本課均是形聲字的特點,引導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積累識字經驗,為提升學生的識字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有人說,以別離為目的的教育才更接近生命的本質,我深以為然。在課堂上,我們要關注當下,讓學生識幾個字,但我們又不能囿于識幾個字,而要為學生識字能力的持續(xù)發(fā)展積蓄力量。
2.留有空間,找準盲點讓兒童經歷過程。課堂中要想有空間讓兒童充分經歷,就意味著教學內容要有所選擇。哪里是學生學習的盲點,哪里是他們的生長點,教者都要做到心中有數。沈老師充分認識到本文生字中較難理解的是“駁”和“渠”,字形上易錯的是“蕩”,于是,教有重點。對于難理解的,選擇直觀看圖或者直接告訴的方式幫助理解是方法之一。沈老師顯然沒有選擇此方法,而是借助多媒體先將文中對應的河與渠、船與駁兩兩相連,讓學生意會它們之間的微妙聯系,再借助字形讓他們觀察,接著出示相關圖片驗證猜想,最后通過引讀發(fā)現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別。這一過程需要的時間較直接告訴要多得多,但,我們教語文不僅是傳遞知識,還要點燃智慧,讓學生經歷思考的過程更為重要。課堂時間是個常數,面面俱到,往往是面面不到。因此,教者只有分析學情,將時間和空間用在該用的地方,學生才有充分實踐和經歷的可能,教學活動才能變走過場為經歷扎扎實實的過程。
(作者單位:江蘇句容市崇明小學/江蘇鎮(zhèn)江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