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迎迎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和投資環(huán)境的不斷改善,流入我國的FDI規(guī)模也在不斷擴大。本文基于2000-2015年時間序列數據,通過構建模型實證分析了FDI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計量分析結果表明:FDI的流入和GDP增長之間存在著長期穩(wěn)定的關系;FDI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增長且效應僅次于內資;FDI與國內投資、進出口、市場化水平之間具有明顯的“互補效應”?;谏鲜鼋Y論,本文相應地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利用FDI來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對策。
關鍵詞:FDI;經濟增長;實證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F0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866 (2017) 04-001-08
引言
FDI,即外商直接投資,指是一國投資者跨越國境投入資本或其他生產要素,以獲取或控制相應的企業(yè)經營管理權為核心,以獲得利潤或稀缺生產要素為目的的投資活動[1]。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一系列招商引資優(yōu)惠政策的制定、投資環(huán)境的不斷改善,我國實際利用FDI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結構不斷優(yōu)化、質量不斷提高。2002年,我國實際利用FDI金額達527.43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FDI接受國。2016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yè)27900家,同比增長5%,實際使用FDI金額達1260億美元,同比增長4.1%。2016年,我國FDI來源的前三位國家和地區(qū)為:中國香港(871.8億美元)、新加坡(61.8億美元)、韓國(47.5億美元)。 在FDI大規(guī)模流入的同時,我國GDP保持了高速增長,創(chuàng)造了世界奇跡。如今,我國經濟發(fā)展已經進入新常態(tài),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緩,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即便如此,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GDP的增速依然處于領軍地位。我們知道,一國的經濟增長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FDI作為以資本為核心的一攬子要素投入對我國的經濟增長究竟有什么樣的影響?效應的大小如何及與什么因素有關?如何更好地發(fā)揮FDI經濟增長效應?對于以上幾個問題,本文接下來將進行分析回答。
有許多國內外學者對FDI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其中大多數學者支持FDI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Peter J. Buckley & Jeremy Clegg(2002)[2]采用面板數據分析了FDI對我國東、中、西三大區(qū)域的影響,結論是:FDI對我國區(qū)域經濟增長產生正效應,效應大小由東向西依次遞減;市場化水平和人力資本是影響FDI與經濟增長效應的重要因素。Chyau Tuan , Linda F.Y. Ng & Bo Zhao(2009)[3]研究了1978——2004年FDI在我國長三角和珠三角23個城市的分布情況,結論是:FDI對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FDI不僅作為資本的一種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技術溢出效應。范東君、喻微鋒(2009)[4]基于1999-2006年省際面板數據分析FDI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結果表明:FDI對東部地區(qū)經濟增長較明顯,雖然FDI不是影響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原因,但FDI流入一個地區(qū)的多寡會影響該區(qū)域的經濟增長水平。秦曉麗等(2014)[5]研究了FDI 對同行業(yè)和上下游行業(yè)的內資企業(yè)出口增長的貢獻,認為FDI具有正向的行業(yè)內和行業(yè)間出口溢出效應,從而通過影響出口來促進經濟增長。
一、我國利用FDI的發(fā)展歷程回顧
(一)我國利用FDI的起步階段(1979年——1986年)
1979至1986年這一時期為我國利用FDI的起步階段,我國利用外資的政策逐步確立。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而積極吸引外資則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1979年,我國制定并頒布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法》和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文件,從而在法律上確立和保障了我國利用外資的既定政策。然而,由于我國投資環(huán)境比較落后,基礎設施很不完善,這一時期我國利用外資的數量很少,并且以間接利用外資為主。1979至1986年,我國累積實際利用FDI只有83.04億美元,對外借款達205.61億美元,FDI不到對外借款的一半。
(二)我國利用FDI的緩慢增長階段(1986年——1992年)
1986至1992年這一時期為我國利用FDI的緩慢增長階段,FDI以小規(guī)模的方式不斷進入我國市場。1986至1991年,我國實際利用FDI分別為22.44、23.14、31.94、33.92、34.87和43.66億美元,利用FDI的數量呈現出一定程度的緩慢增長。1986年,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鼓勵外商投資的規(guī)定》,對外資給予全面的鼓勵和政策上的優(yōu)惠,我國利用外商進入全面優(yōu)惠階段。與此同時,《外資企業(yè)法》、《中外合作企業(yè)法》等法律法規(guī)的頒布實施,進一步擴大了對外資的優(yōu)惠,增強了外來投資者的信心。
(三)我國利用FDI的高速增長階段(1992年——1995年)
1992至1995年這一時期為我國利用FDI的高速增長階段,流入我國的FDI數量大幅度增長。1992年,我國實際利用FDI110.08億美元,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并超過間接利用外資,成為我國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這一時期,一方面我國進一步健全了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法律法規(guī),將利用外資的經濟政策寫入憲法;另一方面,我國進一步拓寬了外商投資領域,頒布了一系列法律規(guī)章,有條件地開放金融、保險等服務貿易領域。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斷增大,流入我國的 FDI在數量上高速增長。
(四)我國利用FDI的調整發(fā)展階段(1995年——今)
1995年,我國頒布了《指導外商投資方向暫行規(guī)定》和《外商投資產業(yè)指導目錄》,積極引導外資投向,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我國利用外資進入了調整發(fā)展階段。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為了在更大程度上參與國際競爭、優(yōu)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yè)結構調整,在FDI不斷進入我國的同時,我國開始注重利用外資的效率。同時,為了促進中西部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我國積極采取措施引導外資投向中西部地區(qū)。這一時期,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依然保持了快速發(fā)展的勢頭,2016年,我國實際利用FDI高達1260億美元,質量和水平也不斷優(yōu)化。
二、FDI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分析
(一)FDI通過增加資本形成,促進經濟增長
FDI作為外來投資流入我國,直接參與國內資本形成,通過投資來拉動我國經濟增長,這也是FDI最直接的效應。首先,從FDI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來看,2000至2015年間,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從2000年的32917.7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561999.8億元 ,增長了16倍。FDI從2000年的3371.20 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7866.43 億元,增長了1.3倍。2000至2015年,FDI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平均比重為4.88%。其次,從FDI占GDP的比重來看,2000至2015年間,FDI占GDP的平均比重為2.23%,最高年份為2002年的3.59%。由此可以看出,FDI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資金來源,其在資本形成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從而通過資本形成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經濟增長。
(二)FDI通過擴大外貿出口,促進經濟增長
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在推動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外商投資企業(yè)作為對外貿易的主體,已經成為我國出口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近年來,外商投資企的出口增長速度明顯超過了我國出口總額的增長率,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不斷上升。2000年至2015年,外商投資企業(yè)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平均比重為52.68%,而這一數字在20世紀80年代只有5%左右。2015年,外商投資企業(yè)出口額為18334.80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的46.53%。這也就是說,外商投資企業(yè)的出口額已經占據了我國外貿出口的半壁江山,成為我國對外貿易增長的重要動力。與此同時,外商投資企業(yè)出口商品結構也不斷優(yōu)化,多為低成本高附加值的工業(yè)制成品,在國際市場上擁有較強的競爭力,從而通過出口拉動我國經濟增長。
(三)FDI通過創(chuàng)造勞動力就業(yè),促進經濟增長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勞動力就業(yè)問題十分突出。FDI對于擴大我國勞動力就業(yè),吸納剩余勞動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從而通過增加產出來我國經濟的增長。近年來,我國外商投資企業(yè)的就業(yè)人數不斷增長,2000年,外資企業(yè)就業(yè)人數為332萬人,占全國就業(yè)人員比重為0.46%。2015年,港澳臺投資企業(yè)的就業(yè)人數為1344萬人。雖然外商投資企業(yè)吸納的就業(yè)人數并不多,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勞動力的就業(yè)壓力。另外,FDI大部分投資于我國的制造業(yè),比重達70%以上,對勞動力需求潛力較大。因此,FDI已經日益成為擴大勞動力就業(yè),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FDI通過加快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
FDI不僅作為資本的一種形式,而且作為資金、技術、設備等一攬子資源的載體,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跨國公司在我國投資項目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產生了明顯的技術溢出效應。技術溢出效應是指外國投資者所具有的研發(fā)技術、管理技術和產品技術從外商投資企業(yè)內部向東道國企業(yè)轉移的效應。FDI的技術溢出效應主要是從通過技術交流與合作、人才流動、配套設施及當地化等多種途徑來促進東道國經濟的發(fā)展。如今,跨國公司在我國投資的電子行業(yè)、汽車制造、通訊設備、儀表儀器等行業(yè),大部分都是技術密集型行業(yè),技術溢出效應更加明顯。這些技術大部分都屬于成熟適用型技術,能夠有效地提高國內企業(yè)的技術水平,從而提升產品質量,增強國際競爭力。一國經濟的長期增長要靠技術進步來實現,而FDI技術溢出效應的發(fā)揮有效地促進先進技術在我國的擴散和轉移。
三、模型的構建與實證分析
(一)模型的構建
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基礎建立經濟增長模型,同時綜合考慮了影響經濟增長的諸多因素,通過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來分析FDI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一般形式為:
Y為總產出,K為資本存量、L為勞動投入量、A為全要素生產率、α和β分別表示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接下來,本文對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進行擴展,把K分為國內投資Kd和外商直接投資Kf。那么,生產函數表達式為:
對上式兩邊分別取對數,變?yōu)椋?/p>
綜合考慮到其他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本文在模型的構建中增加了進出口EI、市場化水平M兩個變量,本文的基礎計量經濟模型構建如下:
上述模型中,左邊Y代表GDP,右邊A為截距項、Kd為國內投資,Kf為FDI,L為勞動投入、EI代表進出口、M代表市場化水平、ε為隨機擾動項,α、β、γ、θ、φ分別表示Kd、Kf、L、EI、M的產出彈性。相關各個變量的具體度量方法如下:Y用國內生產總值進行衡量;Kd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來減去外商直接投資來衡量;Kf用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來衡量,并用每年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中間價折算成人民幣;L用每年就業(yè)總人數衡量;EI用每年進出口總額衡量;M市場化水平按通行的做法用私營企業(yè)和個體就業(yè)人數占總就業(yè)人數比重來表示。本文所用的數據來源于2001-2016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
(二)實證分析
1. 協(xié)整分析
協(xié)整分析主要用來分析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wěn)定的比例關系,其定義如下:如果時間序列ylt,ylt,…,ynt都是d階單整,存在一個向量α=(α1,α2,…,αn),使αyt~I(d-b),這里yt=(ylt,ylt,…,ynt),d≥b≥0,則時間序列ylt,ylt,…,ynt為(d,b)階協(xié)整,α是協(xié)整向量。兩變量的協(xié)整檢驗一般采用EG兩步檢驗法,第一步:在xt,yt都是同階單整的情況下,用yt對xt進行回歸,即有:
模型的殘差為:
第二步,對回歸的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如果是平穩(wěn)時間序列,即,則說明xt,yt間存在協(xié)整關系。
下面,本文利用計量分析軟件EVIEWS8.0來具體分析LOG(Y)和LOG(Kf)之間是否存在協(xié)整關系?;貧w結果為:
模型的總體擬合度很高,調整的,接近于1,各個參數的估計值均通過了T檢驗。
接下來對殘差序列進行ADF檢驗,輸出結果見表1。
殘差序列ADF的值為-2.248,小于5%水平下的臨界值-1.968,因而殘差序列是平穩(wěn)時間序列,LOG(Y)和LOG(Kf)之間存在著協(xié)整關系,即GDP和FDI兩者之間存在長期穩(wěn)定的比例關系。這充分說明了FDI是促進區(qū)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同時隨著經濟的增長也吸引了更多的FDI來華投資。
2.模型的計量分析
接下來運用模型4.4來分析FDI對我國區(qū)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對模型進行最小二乘估計(LS),EVIEWS8.0的回歸結果見表2。
因此,模型表達式為:
由表2可以看出, 調整的為0.998,模型整體擬合度較高。 回歸結果表明:除θ、φ 外,各參數估計值在統(tǒng)計上十分顯著,均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模型包含了LOG(Kd)、LOG(Kf)、LOG(L)、LOG(EI)、LOG(M)5個變量,從各變量的系數大小來看,LOG(Kf)的系數為0.486,表明了在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情況下,FDI每增長1%,可以帶動GDP增長0.486%,FDI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增長;LOG(Kd)的系數0.675,表示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國內投資每增長1%,將帶動GDP增長0.675%,并且國內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要大于外商直接投資;LOG(L)的系數為-10.493,并且統(tǒng)計上十分顯著,反映了勞動力的增長對經濟的增長產生了負效應,這違背了傳統(tǒng)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的勞動力作為一種生產要素能夠促進經濟增長這一觀點。筆者認為,造成勞動力增長效應為負的主要原因是勞動力的結構性因素造成的,即勞動力素質的高低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不一樣。高技能勞動力就業(yè)比重增加、技能偏向性技術進步與技能互補推動經濟持續(xù)增長;以農民工為主要代表的低技能勞動力支撐了我國低成本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的快速發(fā)展,但其難以給經濟增長帶來持久動力[6]。這也符合新經濟增長理論的觀點。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持久增長需要依靠技術進步,而技術進步來源于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需要具有一定數量知識、技術的人即人力資本。這也能夠很好解釋新常態(tài)下我國經濟增長為什么面臨著動力轉換,從單純依賴勞動力數量投入的粗放增長轉變?yōu)橐蕾嚾肆Y本和技術的創(chuàng)新增長。LOG(EI)、LOG(M的系數分別為0.055、0.208,表明進出口、市場化水平的提高都是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接下來,本文引入FDI的幾個交互項,來考察FDI和其他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經濟增長的“互補效應”,計量分析結果見表3。
首先,回歸(1)中包含了用來分析國內投資和FDI之間是否存在“互補效應”的一個交互項LOG(Kd)*LOG(Kf)。結果顯示交互項LOG(Kd)*LOG(Kf)的系數顯著為正,為0.061,這表明FDI和內資之間存在明顯的“互補效應”。這種“互補效應”來源于外資企業(yè)對內資企業(yè)的技術外溢,外資企業(yè)具有先進的技術及管理水平,內資企業(yè)可以通過模仿、人員流動、企業(yè)合作等多方面吸收外資企業(yè)的技術,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進而有力地促進經濟增長[7]。
其次,回歸(2)中包含了用來檢驗FDI和進出口對經濟增長是否存在“互補效應”的交互項LOG(Kf)*LOG(EI)。其系數為0.013,通過了10%水平的顯著性檢驗。這反映了FDI不僅是促進進出口的重要主體,同時又通過出口來進一步拉動經濟的增長。
最后,回歸(3)中包含了外商直接投資和市場化水平的聯合效應的交互項LOG(Kf)*LOG(M),其系數是0.029,但顯著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市場化進程是影響FDI效應發(fā)揮的重要因素之一,市場化水平越高的地區(qū),FDI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越大。
四、結論及對策
(一)FDI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經濟增長,其增長效應僅次于國內投資
協(xié)整分析表明:GDP和FDI之間存在著長期穩(wěn)定的關系。模型計量分析結果表明:FDI每增長1%,可以帶動GDP增長0.486%,僅次于國內投資的0.675%。因此,FDI作為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等一攬子資源的轉移,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增長。FDI作為我國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直接參與生產經營活動,它不同于對外借款等間接利用外資的形式,對國際收支的沖擊較小,產生的金融風險也比較小。我國應抓住這一機遇,不斷完善市場機制,加大對外商直接投資的政策優(yōu)惠,從而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資來發(fā)展本國經濟。同時,我們也要看到,FDI在我國的區(qū)域分布嚴重失衡,近90%的FDI流向我國東部地區(qū),中西部地區(qū)FDI只占10%。因此,在地區(qū)政策上要積極引導FDI流向中西部地區(qū),從而促進區(qū)域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
(二)FDI與國內投資、進出口、市場化水平具有明顯的“互補效應”,應充分發(fā)揮FDI的聯動效應,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
在計量分析中,增加FDI的交互項LOG(Kd)*LOG(Kf)、LOG(Kf)*LOG(EI)、LOG(Kf)*LOG(M)能夠對經濟增長產生顯著的影響,這說明了FDI和內資、FDI與進出口、FDI與市場化水平對經濟增長具有“互補效應”。即內資增長越快、外向型經濟發(fā)展越發(fā)達、市場化水平越高,FDI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也就越大。政策啟示是應不斷改善國內經濟運行環(huán)境,從而充分發(fā)揮FDI的聯動效應,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具體而言:首先,在市場化水平方面,要深入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尊重價值規(guī)律,切實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要轉變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對企業(yè)日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干預,為私營企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huán)境。其次,在對外開放上,要進一步擴大中西部地區(qū)的對外開放水平,大力發(fā)展外向型經濟,增加進出口。各地區(qū)應積極參與 “一帶一路”倡議,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推動區(qū)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最后,在國內投資方面,應不斷加強基礎設施投資,尤其中、西部地區(qū)應加強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外商投資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便利,從而降低外資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成本,提高FDI的經濟增長效率,使其更好地為我國經濟發(fā)展服務。
(三)積極引導FDI投向高新技術領域,擴大FDI的技術外溢效應
經濟的發(fā)展最終需要依靠技術進步,我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大國,技術水平與發(fā)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要實現技術趕超,除了加強國內技術的研發(fā)投入外,積極引導FDI投向高新技術領域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我國應鼓勵引導外資進入通訊、生物工程、微電子等高科技行業(yè),充分發(fā)揮FDI的技術外溢效應,通過學習和合作來實現技術趕超。尤其要鼓勵外資企業(yè)投資于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促進我國產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升級。在我國鼓勵外資進入高科技領域的同時,我國也要注重培育國內企業(yè)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這就需要國內企業(yè)加強與外資企業(yè)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加強產品和技術聯系,對引進的技術進行吸收、消化與創(chuàng)新,從而通過擴大FDI的技術外溢來促進經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葉軍.中國利用外資研究[M].中國商務出版社,2007年8月.
[2] Peter J. Buckley, Jeremy Clegg. FDI,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economic growth: panel data evidence from China.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Volume 11, Number 1, April 2002.
[3] Chyau Tuan, Linda F.Y., Ng Bo Zhao. China's post-economic reform growth: The role of FDI and productivity progress.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 (2009).
[4] 范東君,喻微鋒.FDI分布不平衡對我國區(qū)域經濟增長影響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5] 秦曉麗,張艷磊,方俊森.FDI在行業(yè)內和行業(yè)間的出口溢出效應分析——基于中國微觀企業(yè)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4年第11期.
[6] 秦曉麗,張艷磊,方俊森. 勞動力“極化”的經濟效應分析——基于經濟增長和收入不平等的雙重視角[J].華東經濟管理,2017年第2期.
[7] 魏后凱,賀燦飛,王新.中國外商投資區(qū)位決策與公共政策[M].商務印書館,20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