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花
曾幾何時,“講”成了課堂上的忌諱,少數(shù)教師甚至談“講”色變,生怕一講就違背了“現(xiàn)代課堂教學理念”,實際上這是對講授和新課程理念的誤讀。學生經(jīng)常會因人生閱歷不足、知識積累薄弱以及信息處理能力不夠等原因,出現(xiàn)欲“對話”而不能、欲“體驗”而不致、欲“探究”而不得等現(xiàn)象。此時老師就不能袖手旁觀,需要大膽“講”出來。
一、時代背景,大膽講清
許多經(jīng)典作品是在一定時代背景下產(chǎn)生的,只有了解時代背景,才能更深刻地領會其中內涵,與作者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如若只放手讓學生自己誦讀領悟,得到的或許只是字面上的意思,無法真正領悟作品的精髓。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古詩《泊船瓜洲》。從表面上看,該詩流露著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之情。但在字里行間也透露出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欲望。詩中“春風”一詞,既是寫實,又有政治寓意。宋神宗下詔恢復王安石的相位,決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對此,詩人希望憑借這股溫暖的春風驅散政治上的寒流,開創(chuàng)變法的新局面。這種心情,詩中一“綠”字表達得最微妙,最含蓄,“綠”字還透露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而這正是本詩的主旨。詩中蘊含的歷史背景學生是不明白的,老師執(zhí)教時若沒有講清,學生就會難以真正理解詩文的深意,
無法領悟詩人復雜的內心
世界。
二、遇到瓶頸,大膽講通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文在寫法上具有借物抒情、以樹喻人的特點。引導學生領會樟樹的象征意義及體現(xiàn)的高貴品質,是教學的重難點。在理解課后“說說人們?yōu)槭裁纯倫墼谒示拥膬煽谜翗淝傲粲凹o念”這個問題時,學生反反復復只能從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理解。教師此時應介紹宋慶齡的個人資料,讓學生明白:樟樹所表現(xiàn)出的特點與宋慶齡的偉大人格有相似之處,樟樹的特點反襯出宋慶齡崇高的人格風范和高貴品質。這樣的講解更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三、進入誤區(qū),大膽講明
每當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狐貍和烏鴉》后,讓學生說說“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總有一些學生這樣理解:“這是一只足智多謀的狐貍,因為它通過想辦法吃到了想吃的肉”或“這只烏鴉為什么不吃了肉再唱歌呢”等這些對角色定位的錯位、偏離文本立意的理解。面對學生如此僅憑直覺的錯誤理解,教師不妨直指問題,大膽點破:狐貍是很有辦法,但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別人的利益不能叫足智多謀,只能稱為詭計多端,這樣的行為也不能稱之為聰明,只能說狡猾……教師一針見血直指學生的錯誤理解,及時疏導,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刻體會文本寓意。學生年齡小,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往往不夠準確、深入,有時還會根據(jù)自己的喜好或周邊事物的影響而進入理解的誤區(qū),此時教師作為引導者應該及時糾正,把道理講清、
說明。
許多老師在教學中,特別是公開課探討中生怕“話太多了”,體現(xiàn)不了“將課堂時間還給學生”的新理念,結果可能會出現(xiàn):該說的東西沒說明白,沒必要說的讓學生海闊天空,侃侃而談。其實,只要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老師有話不妨大膽講,讓學生在有溫度、廣度和深度的“講”中日漸茁壯,從而在廣闊的精神空間中自由馳騁,在思想的恣肆狂濤中體驗生命頓悟的喜悅。
(作者單位:福建福安市實驗小學龍江校區(qū))
責任編輯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