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林
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和最佳期,幼兒教師應該重視幼兒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讓語言教育有機地融入幼兒的生活,這樣才能夠為他們今后的語言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日常生活中要為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豐富的運用語言的發(fā)展環(huán)境,讓幼兒從而學習、發(fā)展語言。
經過實踐分析,教師首要任務就是努力為幼兒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到語言交流的樂趣。在這樣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中,幼兒心態(tài)比較放松,和教師的交流是平等的,沒有任何壓力;可以讓幼兒開心,并能夠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只有這種能夠使幼兒感覺自由放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才能讓幼兒成為積極的語言運用者,在交往中逐漸學習、理解和表達不同的意圖。教師除了要營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之外,還要在具體的指導方法上下工夫。
一、選擇的交談話題,必須要貼近幼生活。
一般來說,幼兒早上進園時,都會主動和教師問好,然后和爸爸媽媽說再見,自己去找同伴玩。所以,在這樣的時間里要進行語言教育的滲透,教師應該“主動出擊”,主動尋找話題和幼兒交談,或者主動融入幼兒的同伴交談中,引導、鼓勵幼兒運用語言,隨機滲透語言教育。因此,教師選擇交流話題很重要,必須要貼近幼生活,是幼兒所感興趣的,而且不需要很長時間就可以結束的,這樣既達到讓幼兒鍛煉語言表達的目的,又不會耽誤很長時間影響其他的活動和幼兒的活動。那么,究竟選擇什么樣的話題和幼兒交流呢?首先,教師要細心地觀察幼兒,及時發(fā)現幼兒的表達需求。如幼兒穿了新買的衣服、鞋子,帶來新玩具、與大家分享的食品等,或者在來園路上遇到了什么新鮮事等,他們都會把想和教師說說的急切愿望表現在臉上,這時教師一定要抓住機會,滿足幼兒語畝表達的欲望,在此過程中也可以隨機地劉‘幼兒進行語言教育,如糾正發(fā)音、準確用詞、把話講完整等。其次,如果幼兒沒有表現出表達愿望,尤其是對于那些平時不太善于主動的幼兒,教師就應該主動地和幼兒交流,如昨天晚上看了什么電視節(jié)目、今天的天氣怎么樣、誰送你來幼兒園的等。教師還可以根據幼兒“進園”后所參與的活動,如“娃娃家”、“小醫(yī)院”、“理發(fā)店”、“植物角”等,通過觀察隨機地滲透語言教育。教師應該積極地抓住這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幼兒,教育幼兒要成為講文明、講禮貌的好孩子。
二、利用多種渠道和形式把語言教育融入幼兒的生活。
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去擴展幼兒的經驗,要提供促進幼兒語言發(fā)展的條件,語言運用中得到發(fā)展。同樣,教師要注意教育形式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因為這是隨機滲透的語言教育,不能目的性太強,要寓教育于無形之中。一般來說,有三種組織形式。
1. 教師只充當一個傾聽者、觀察者。
幼兒進園后,一般都會主動地參與到自己喜歡的同伴游戲中,和其他幼兒一起交談、扮演角色。這時候,教師要本著“自由”原則,讓幼兒自由參與游戲,與同伴交流,談自己喜歡的或感興趣的話題。教師只要充當一個傾聽者、觀察者,觀察幼兒與同伴交談時所表現出的語言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以作為今后開展有針對性的語言教育指導的參考。
2. 教師可以適當參與幼兒之間的交談。
在幼兒進園以后所參與的活動中,為了了解幼兒、引導幼兒的游戲,教師也可以適當參與幼兒之間的交談。在與幼兒交談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可以適當地給予語言方面的指導,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幼兒的共同關注點,即哪些方面的內容可以引起幼兒的討論和爭論。這些都可以為以后組織語言教育活動、進一步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提供依據。
3.有目的地與語言能力較弱的幼兒單獨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語言能力較弱、發(fā)展緩慢的幼兒一般都表現為不主動和同伴、教師說話,來園后自己一個人玩等。對于這樣的幼兒,教師要主動地和他們進行個別交談。如注意觀察幼兒,積極尋找與幼兒有關的、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幼兒積極運用語言表達;當幼兒取得一點進步時,要及時給以表揚和鼓勵;當幼兒在表達遇到困難的時候,要有耐心,引導幼兒把話說完整、說清楚、說連貫,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
總之,幼兒的語言教育,要追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我們的意圖在于培養(yǎng)幼兒“想說”、“敢說”、“會說”。在這個交流的過程中,幼兒自然地習得了一些新的知識、新的詞匯,積累了新的語言經驗,也充分體驗到語言交流的樂趣,樹立了運用語言交流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