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鄉(xiāng)
合同在履行過程中,債務人故意放棄其到期債權或無償轉讓其財產的行為,都會對債權人的利益造成損害。撤銷權的確立,通過恢復債務人的責任財產,維持債務人的財產狀況,可以有效地保護債權人債權得以實現。通過分析撤銷權的性質、撤銷權的行使要件、范圍、效力及期限,旨在指導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正確行使撤銷權,保護其合法權益不受損害。
合同在履行過程中,因債務人的原因,導致其財產減少或滅失。失去償債能力現象時有發(fā)生。如何保證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我國合同法確立了合同保全制度,這項制度的確立旨在保全債務人責任財產的完整性,使債權人的到期債權能夠得到有效清償。合同保全制度包括兩種,一是債權人的代位權。二是債權人的撤銷權。合同保全制度的確立體現了現代民法對債權人保護措施日趨完善。
撤銷權概述
撤銷權定義的理解。根據《合同法》第74條規(guī)定。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并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撤銷權的行使,不是債權人的當然行為,比如,債權人宣布債務人的轉移財產行為無效就可以實現的,必須依一定的法律程序進行,也就是說,債權人必須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由法院作出撤銷債務人行為的判決才能發(fā)生撤銷的后果,因此,撤銷權又被稱為撤銷訴權或廢罷訴權。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不得超越其債權范圍。
撤銷權性質理解。撤銷權作為債權的一項權能。本質上具有債權的層陸。債權雖然不等同于請求權。但債權屬于請求權。故撤銷權兼具請求權和形成權的特點。撤銷權行使的法律后果是撤銷債務人與第三人民事行為,而返還財產只是因行為的撤銷所產生的后果。撤銷權作為債權的一項依附權能。它并不是一項與物權、債權相對應的獨立的民事權利,而只是附屬于債權的實體權利。也就是說,一方面,它必須依附于債權而存在,另一方面。它不能產生物權的效果。
撤銷權制度確立的意義。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我國民事立法也在逐步走向完善,撤銷權制度的規(guī)定。為債權人督促債務人切實履行合同義務提供了法律依據,對打擊債務人故意侵害債權行為提供了法律保障。對保護市場經濟秩序,促進市場形成良好的信用制度和商業(yè)道德具有重要意義。
撤銷權行使的主客觀要件
在司法實踐中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條件是否成就。也是審判人員予以裁斷時需要考量的問題。根據合同法規(guī)定,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必須具備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且因債務人所為的行為是否有償而有所不同。我國法律對債權人撤銷權成立要件規(guī)定的相對簡略,根據是否有償行為與無償行為有所區(qū)分。假如第三人的行為是有償的,撤銷權的行使要件包括主客觀要件。即在客觀上既要求債權人享有合法有效的債權又要求債務人實施了有害于債權的行為。在主觀上要求債務人與第三人惡意,若第三人行為無償。則只要求客觀要件。不需要主觀要件。無償處分財產和以不合理低價轉讓財產對第三人主觀惡意有不同的要求。在無償受讓財產的情況下,無論第三人是否存有惡意,債權人都可以行使撤銷權。因為放棄到期債權和無償轉讓財產,不是真正地交易行為,是受讓人純獲利益的行為,不需要擔當任何責任,即使撤銷。并不會損害受讓人原有的利益。而在以不合理低價受讓財產的情況下,出于維護交易秩序,保護善意第三人的考慮,債權人在行使撤銷權時需舉證證明第三人明知債務人的處分行為會導致其債權人的債權受損。
客觀要件
債務人處分財產行為是撤銷權產生的主要條件,沒有此條件也就沒有行使撤銷權的必要。撤銷權的行使首先要求債務人實施了一定的處分財產的行為。如放棄到期債權、無償轉讓財產、在財產上設立抵押、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出讓財產等都屬于處分財產行為。
債務人實施了一定的處分財產的行為。撤銷權行使要件中的處分行為,僅限于法律上的處分行為,對于事實行為和無效行為不在此范圍。事實行為無法撤銷。無效行為不
需要撤銷。通常處分行為涵蓋三類[青形債務人放棄到期債權隋形,如作為債務人的張三,明確表示不要李四償還到期的借款5萬元。無償轉讓財產情形,例如,債務人張三無償地將自有的一輛小汽車贈送于他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情形。如債務人張三將價值2。萬的汽車故意以3萬價格賣掉。當然,債務人實施處分財產的行為,并非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予以撤銷。在下列情況下,撤銷權行使是受限的:第一,債務人拒絕接受贈與、拒絕從事一定的行為而獲得利益;第二。債務人從事一定有可能減少其財產的身份行為。如收養(yǎng)子女、放棄繼承權等。第三,不作為的行為或無效的民事行為。這幾條都是基于債務人的消極行為和身份行為而失去利益。第四,債務人無償向他人提供一定勞務的行為。第五。債務人在財產上設立負擔的行為,如將其財產出租給他人,這種行為能否撤銷,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債務人在其財產之上為他人設定用益物權,自己本身不獲取任何利益,這種行為是可以撤銷的。如果出租行為使債務人獲得租金,則不能撤銷。
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債權人之所以要行使撤銷權,是因為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已經生效,財產將要或已經發(fā)生了轉移。如果債務人轉讓財產的行為并沒有成立和生效,或者屬于法律上當然無效的行為,如債務人與第三人惡意串通以無償方式轉讓財產?;蛘咴撔袨橐呀洷恍鏌o效等。都不必由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對債務人與第三人實施的無效行為。債權^可基于無效制度請求法院予以干預。宣告該行為無效。
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已經或將要嚴重損害債權。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有害于債權人的債權。這是撤銷權構成的一個重要判定標準。判斷債務人的行為是否有害于債權。一股要從三個方面考慮。首先。債務人的行為是否導致其財產減少。其次,債務人財產的減少是否導致債務人無資力。如果債務人的行為雖然導致其財產減少,但并未達到債務人沒有清償資力的程度,即無資力狀態(tài)時,則不能說該行為有害于債權。最后,債務人行為與無資力之間具有相當的因果關系。否則其無資力系由其他原因引起。則不發(fā)生撤銷權。
主觀要件
這一要件依債務人所為的行為是有償或無償而有所不同,若為有償行為。則須債務人、受益人均為惡意時,債權人才可以行使撤銷權。而對于無償行為,則不以債務人和第三人的惡意為要件。
關于債務人的惡意。債務人有無惡意。一般應實行推定原則。即只要債務人放棄到期債權,無償轉讓其財產行為而使其無資力,就推定為有惡意。對于有償轉讓其財產的行為。原則上不能對債務人是否存在惡意進行推定。一般來說,如果第三人支付了合理對價,則不認為具有惡意,如果轉讓財產價格明顯低廉。又不是因為債務人沒有經驗或疏忽大意等原因造成,則構成主觀惡意。
關于第三人的惡意。第三人是指與債務人發(fā)生交易行為的相對人或是由該相對人處取得權利和利益的人,在實踐中,如果與債務人發(fā)生有償交易的第三人在主觀上是善意的、無過失的。對這種有償交易的成立和生效,法律應該支持和保護。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并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是可以行使撤銷權的。
如何正確行使撤銷權
加強經濟法律知識學習
權利的行使,依賴權利的存在,當債權人不知道有撤銷權存在時,也就無從談起行使撤銷權。合同保全制度中債權人撤銷權的確立,為保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提供了法律依據。但實際生活中,作為有債權債務關系的當事人,大多數并不知道有該項權能的存在,在實際債權受到損害時,也是不知所措,不能有效地利用法律所賦予的權利保護自己。往往導致權利消滅。故需要在國家層面完善立法。凸顯法律的科學性、實效性、可行陸。在社會層面要加大普法力度。在經濟生活領域,尤其要加大對經濟方面的法律知識普及,營造良好的法律學習氛圍。個人層面,要不斷學習新的法律法規(guī),完善法律知識體系,增強學法意識,有效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債權。政府應加大法律援助服務投入,在各地市設立免費法律援助服務中心,承擔法律宣傳、咨詢、訴訟等任務,使經濟糾紛的解決渠道更暢通。
明確撤銷權行使的范圍
合同法第七十四條第2款規(guī)定:“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就是說,某一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只能以自身的債權為基礎。不能以未行使撤銷權的全體債權人的債權為保全的范圍。數個債權人以同一債務人為被告,就同一標的提起撤銷權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合并審理。債權人在行使撤銷權時,其請求撤銷的數額必須與其債權數額相一致。但在實踐中。債權人請求撤銷的債務人處分財產很難與債權人需要實現的債權一致。所以,撤銷的范圍原則上應僅及于債權保全的范圍。對超出債權保全的必要的部分,不應發(fā)生撤銷的效力。
正確行使撤銷權
權利人在行使撤銷權時。并不是自己宣布撤銷債務人的過錯不當行為就可以產生撤銷的效果的,必須要經過法定的程序,通過人民法院審理,作出判決才能對當事人或第三人產生拘束力。債權人可以自己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委托法律專業(yè)人士代理訴訟。在行使撤銷權時要遵循法律關于該項權能的時效規(guī)定。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后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也失去撤銷權資格。另外。自債務人的行為發(fā)生之日起5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合同法之所以如此規(guī)定,也是出于維護市場經濟的穩(wěn)定,不能使可撤銷的民事行為長期處于一種不確定的狀態(tài)。
撤銷權行使的法律后果
具備撤銷權行使要件。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以人民法院判決撤銷而產生對債權人、債務人和相對人產生法律效力的后果。被撤銷的民事行為,一旦被撤銷,則該行為自始無效。對于債務人單方免除債務的行為,一經撤銷。視為債務自始沒有被免除。如果債務人處分行為被撤銷,則債務人免除他人債務的行為視為沒有免除,承擔他人債務的行為,視為沒有承擔,為他人設定擔保的行為視為沒有設定。讓與財產的行為視為沒有讓與,債務人不當處分財產的行為被撤銷的法律后果是受讓人(受益人)應向撤銷權人返還財產和收益,在原物不能返還的情況下,應當折價賠償。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后。對返還的財產能否優(yōu)先受償。在各國和有關地區(qū)的法律規(guī)定中不完全相同。就我國法律實踐來看,撤銷權和代位權一樣,在本質上不是一種物權,所以不具有物權的優(yōu)先性。不能使撤銷權人享有優(yōu)先受償的權利。其實這種觀點不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根據合同法相關規(guī)定,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時,負有舉證受讓人主觀上的惡意,既然,受讓人主觀上有惡意,要求其負有返還的義務也是理所當然的,再者,如果不能請求受讓人返還財產,債權人撤銷權行使后的目的就很難達到。故不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我國《合同法》第74條規(guī)定了債權人撤銷權制度,雖然規(guī)定的內容比較簡單,但填補了中國民事立法的空白。對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具有重大意義。在經濟生活過程中,作為債權人要關注債務人的動態(tài),及時了解相關的權能。正確行使法律賦于的合同保全措施。使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