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波
我國是詩的國度,自公元前六世紀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問世以來,產生過無數(shù)的優(yōu)秀詩人和詩歌作品,到了唐宋時期,我國的詩歌藝術達到了巔峰。詩歌教學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語文課程標準》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yōu)秀詩文160篇(段),7~9年級背誦80篇(段),并提出7~9年級階段目標,即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然而,由于我們的古詩詞教學理念的滯后、方法的單一,越來越多的古詩詞教學課堂走進了死胡同。如何走出這一困境建構有質量的古詩詞教學課堂,是筆者一直思考的問題。
一、力求“簡約、本真”
《語文課程標準》在“古詩文閱讀的評價”一段明確指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顯文言文,重點在于考查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查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的大意,而不是考查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边@就表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要以閱讀和記誦為主,強調要有一個對古詩文記誦的“過程”。
然而如今的古詩詞教學課堂常常變成了文言詞句與語法章法的分析課,隨之而來的是課堂氣氛的沉悶和師生雙方的疲憊,即古詩文“有言而無文”;而當教師積極關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一層面時,教學又往往流于空疏浮泛乃至花哨,最終直接導致學生文言水平的迅速下滑。這促使我們必須使古詩詞教學課堂回歸本真。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詩詞的節(jié)奏。節(jié)奏是指音響運動中,有規(guī)律地交替出現(xiàn)的長短、強弱的現(xiàn)象。一首詩中各句詩的節(jié)奏相同或大體相同,讀起來就會產生一種暢通感和舒適感。古詩詞的節(jié)奏并不復雜,如七言詩一般可以分為“二/二/三”或“二/二/二/一”的形式,五言詩一般可以分為“二/三”或“二/一/二”的形式。
其次,在把握節(jié)奏的基礎上注意語調、聲調。在語調的處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調的高低、節(jié)奏的緩急升降等。重讀則要體現(xiàn)在詩句的關鍵字詞上,尤其是那些能夠體現(xiàn)作者內心情感的詞語上。
再次,要理解詩文的內涵。由于古詩詞語言精練、含蓄、優(yōu)美,所以對于重點字詞字形、字義的了解,也至關重要。如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教材十二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石灰吟》和《墨梅》,前一首的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和后一首的“只留清氣滿乾坤”往往有學生混淆。教師引導學生對“留”“流”加以理解,學生很快就牢牢記住了這兩個字包含的深刻內涵,對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把握得更加精準。
最后,讀的過程中還應注重情感的投入。每首古詩詞的感情基調是不一樣的,或昂揚激越或低沉悲涼,或痛心悲憤或恬淡寧靜。一般來說,平聲流暢舒緩,仄聲雄健挺拔,平仄的高低錯落,自然形成情感的波動。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抓住讀的環(huán)節(jié),讓文字符號轉為可感聲音形象,讀出感情,最后主客體感情互為交融,完成情感教育。
二、力求“高效、趣味”
在有效的古詩詞教學課堂中,教師首先要有求真務實的古詩詞教學觀,緊扣文本,著眼學生的能力發(fā)展與興趣培養(yǎng),追求教學目標的簡明、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簡化、教學資源的整合、教學過程的有趣。唯有如此,古詩詞課堂教學才能高效,教師傳承祖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才得以突顯。
首先,教師應找準切入點。例如,在教授《漁歌子》這首詞時,教師就可以以“不須歸”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感悟意境,體會情感,使學生很快感悟出張志和“不須歸”不僅僅因為景色優(yōu)美,垂釣悠閑自在,還因為他看破官場,完成了教學目標的突破。
其次,教師應多找興趣點??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睒穼W是保證學習熱情的基礎,小學生的學習頗受情緒興趣的影響。情緒興趣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寓教于樂,共同參與古詩詞意義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對滿足學生學習的好奇心有重要意義?!芭d趣點”的價值在于可以營造學習主體接受心理節(jié)奏的起落跌宕,可以影響古詩文教學的整體節(jié)奏、氛圍、效果。為引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好奇心,教師要做一位法力無邊的魔法師,去升華學生的聯(lián)想。例如,教學于謙《石灰吟》時,可先講述于謙的生平及“兩袖清風”的古詩,這樣既便于學生對詩人借石灰表達自己不畏艱險、不怕磨煉、敢于粉身碎骨的獻身精神和清白高潔的優(yōu)秀品格的理解,又大大增強學生學詩的積極性。
最后,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想象。學習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潭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是一幅多么美的江南垂釣圖??!教學時,主要應引導學生想象:詩人描寫了什么?詩人又是抓住什么特點,按什么順序把這些景物集于一幅畫上的?先讓學生們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一幅清新的江南春景圖,再讓學生們動手把腦海里浮現(xiàn)出的畫面畫出來:遠處是樹木蔥郁的西塞山,山前是飛舞的白鷺。深紅、淺紅的桃花乘著江流慢慢逝去,而流水中的鱖魚又是那樣的肥美。青的箬笠,綠的蓑衣……然后讓學生相互比較討論,說說自己的創(chuàng)意。這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還可以使學生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三、力求“魅力、和諧”
古詩詞把融意境美、音韻美、哲理美于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學生可以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建構有質量的古詩詞教學課堂,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智慧和一定的教學技藝。“吟誦”這一古代童蒙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失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何為吟誦?“吟誦”介于“唱歌”和“朗讀”之間,是過去讀書人人人皆會的東西,它實際上也是人人不學而會的東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時來了興致會不依曲譜自編自唱,這便是吟唱。念書時為了省力氣,將有些字拖點腔,讀得有韻律一些,便是吟誦。它的法則只有一條:依字行腔,即字的四聲分明,仄聲字念得短,而平聲字可拖得長。至于腔的長短,韻律的組合,吟誦者可根據(jù)作品的內容與自己的情感隨意調整。然而離我們最近的“吟誦”隨著百年前私塾的廢除瀕臨失傳。好在經(jīng)過吟誦愛好者對中國最后一代會吟誦的老先生的錄音采集,并同時開展對吟誦的整理、修復、研究和宣傳,“吟誦”又漸漸復蘇。
筆者有幸學習了吟誦,在近兩年的學習中,也嘗試將吟誦帶進古詩詞教學課堂。經(jīng)過實踐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吟誦確實是高效的學習方法,用這種方法,不僅記得牢,而且理解得深。很多詩詞,我們可能背誦很多遍都記不住,但是通過吟誦,卻能快速、牢固地記住。筆者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學生對曹操寫的《短歌行》的識記。初次接觸《短歌行》學生因要背出它而感到惶恐,于是筆者嘗試用吟誦的方式幫助學生識記。就像學唱歌一樣,學生被抑揚頓挫的吟誦音韻深深吸引,多半學生不到一節(jié)課就能熟練地吟誦《短歌行》了。更奇妙的是,時隔半年之久,一次組織經(jīng)典誦讀活動,學生竟對吟誦過的每一首詩詞依然熟記于心。
當然吟誦的價值不僅于此,吟誦還是傳承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吟誦里面,包含了中國文化精神的精髓,無處不滲透著中國文化對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吟誦的方法,以及經(jīng)過吟誦以后的詩文內容,都把中國文化的精神本質表現(xiàn)出來,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學習吟誦,不僅能促使古詩詞教學課堂更加扎實有效,學生徜徉在有吟誦魅力的古詩詞教學課堂中,他們的人生也必將變得詩意幸福。
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的古詩詞,在啟迪學生智慧、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凈化學生情感、陶冶學生性情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作為一名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筆者深感傳統(tǒng)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身為教者,我們應更新教學觀念,根據(jù)小學生認知心理發(fā)展,結合教學現(xiàn)狀,探尋更有效的小學古詩詞教學方法,讓古詩詞成為學生重要而豐富的精神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