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吉卓瑪
【摘 要】在藏區(qū)各地我們隨處都可以看到祭祀山神的插箭臺和煨桑臺,每逢佳節(jié)人們放飛風馬,經(jīng)幡飄揚,桑煙裊裊,宏大的祭祀山神的場面顯得尤為神秘。神山崇拜作為遠古藏族祖先的信仰方式,經(jīng)歷了從原生型苯教到雍仲苯教、再到藏傳佛教的發(fā)展階段。其間,佛教和苯教都采納了神山崇拜這一信仰方式。由此,神山崇拜從“自然宗教”過渡到了“倫理宗教”。神山崇拜觀念是遠古藏人自然崇拜的主要形式之一,并且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發(fā)生著深刻的影響。
【關鍵詞】藏族;神山崇拜;祭祀文化;苯教
神山崇拜作為藏族先民自然崇拜的主要形勢之一,是藏族原始信仰體系的基礎。藏區(qū)多山,南有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脈;北有昆侖山脈和唐古拉山脈;橫亙中西部的眾山之主岡底斯山脈和最著名護法神的念青唐古拉山脈;東部蜿蜒著縱橫南北的橫斷山脈。在群山環(huán)繞之下,藏人民的生產生活都與山息息相關,因此,藏族先民把山看做是神靈棲息的處所。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對某種自然物進行祭祀崇拜,主要是相信自然物背后隱藏著具有超自然力的神靈。
一、神山崇拜的概念
藏族原始的宇宙觀將宇宙分為天界、人界和地界三部分。其中,掌管天界的是“拉”意為神,掌管人界的是“贊”神和“年”神,“魯”神則掌管地界,每一界又衍生出更多的神靈。這些神靈所依附的自然物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把山作為處所的神靈居多。藏族學者格勒認為:“山神之所以成為年神,是因為山是年神附著之地”,“年神的根基雖在空中和光明之處,但其主要活動場所在高山峽谷之中”。
人們在藏區(qū)各地隨處都可以見到祭祀山神的五彩箭臺和煙霧繚繞的煨桑臺。每逢宗教節(jié)日,藏族信眾便會圍山而轉,經(jīng)幡飄揚,桑煙裊裊,攜帶著刻有六字真言的牛頭和石塊來到神山面前,畢恭畢敬地放置在山崖上。藏族人民認為,一切自然現(xiàn)象都是神靈的安排,通過祭祀祈禱、叩頭誦經(jīng)與神靈溝通,得到神靈的庇佑和幫助。他們相信這些山神擁有權力,主宰著風雨雷電,其喜怒哀樂決定著人們的吉兇禍福,甚至狩獵而得的獵物都是山神賜予的。
二、神山崇拜的不同歷史階段及形式
神山崇拜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式。
首先是從自然崇拜到神靈崇拜。對于大自然的種種現(xiàn)象,藏族先民無法正確認識,認為存在著擁有超自然力的神靈掌控著萬物,于是把自然神話并通過崇拜神靈祈求幫助。大量苯教和藏傳佛教典籍中,記載著天、地和山為最初的崇拜對象。隨后出現(xiàn)了各種祭天、祭地和拜山的儀式。毋庸置疑,神山崇拜的最初形式就是自然崇拜。
《苯教知識寶典》中記載,因為最初的天神古拉格闊來到人間后住在岡底斯山中,人們才尊稱岡底斯山為神山。青海省果洛州的阿尼瑪卿神山祭文中寫道,“威嚴雄偉的無量殿中,戰(zhàn)神之王、所有神山之主,威力無邊的瑪卿崗熱,通過無著幻化來到這里?!笨梢钥闯觯斍鋶彑岬牡絹?,使原本沒有神靈的山變成了擁有神靈的神山。例如,藏民族認為,在藏區(qū)不能隨意焚燒垃圾,因為這種行為會惹怒神靈,冰雹、干旱等災害就會隨之而來。在山神居住的地方不能隨意破壞草木,如果需要砍樹,必須馬上用土把樹樁埋上,否則將會受到山神的懲罰,砍樹的人就會生病。隨著歷史的變遷,崇拜自然的歷史階段發(fā)生了變化,人們更加注重對神山中神靈的崇拜,不再是對山本身的崇拜。神靈崇拜最初是山神一體,到后期逐漸發(fā)生變化,出現(xiàn)了山神分離。
其次是從祖先崇拜到英雄崇拜。許多藏區(qū)的神山前面常常冠以“阿尼”一詞。例如:青海省果洛州瑪沁縣的阿尼瑪卿雪山、四川省甘孜州的阿尼青波山、甘肅省合作市的阿尼念卿山等,“阿尼”在藏語中有爺爺、祖先的意思。阿尼神山的出現(xiàn),說明藏族神山崇拜把人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山神的崇拜已經(jīng)從之前的單一化趨于多元化,進而出現(xiàn)了英雄崇拜,把英雄看作是山中的神靈加以崇拜。把神山當做英雄來崇拜,表達了人們對英雄的尊敬和感激。
三、神山崇拜的意義
神山崇拜在藏族社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藏族人民對神山的崇拜極其虔誠,每年都要舉行各種祭祀山神的活動,以此方式來表達他們對神山的敬崇心情,祈求山神降福保佑。祭山儀式因地區(qū)以及每個神山的神性之不同而有所差異。如:青海省貴德縣河東鄉(xiāng)藏族群眾把阿尼神寶山作為祖先來供養(yǎng)、敬奉,認為河東一帶的各個山都是神寶山的后裔。其祭祀儀式也尤為隆重,祭祀儀式包括如下一些內容:一是放風馬。據(jù)說山神以風作馬穿越在高山峽谷之中。所以祭祀時風馬撒的越多、飄的越高越好,象征著美好生活的一種愿望實現(xiàn)。二是煨桑;三是插箭植桿,箭桿,武器的象征,山神用它守衛(wèi)土地,保護人畜安全興旺。這些是各地祭祀山神必不可少的主要內容,構成藏族神山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由于神山寄托著藏族人民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神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繼而對人們的行為有了一定的約束,產生了一些禁忌,要求人們去遵守。例如不能隨便在神山砍伐樹木,亂采濫挖,破壞森林,打獵殺生,甚至神山上的一草一木都不能破壞。如果人觸犯了禁忌,將會遭到山神的懲罰,殃及人的健康,或牲畜的興旺,或牧草的茂盛等等。同時,一些禁忌跟藏族信仰的藏傳佛教所宣傳的教義是一致的。佛教主張“普度眾生”、“不殺生”的思想,認為人生如苦海,把盼望美好生活的實現(xiàn)寄托于來世,要求人要不斷地修煉,擺脫世俗的煩念,才能進入美好的天堂世界。藏民族的這種生活態(tài)度對身居其中的自然環(huán)境也就不去刻意地進行開發(fā)和改造,只是利用而已,這在客觀上都起到了保護這些地方自然生物物種、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作用。
首先,它保護了高原的多種特種和稀有生物。青藏高原特有的自然地域單元、地理位置、地勢結構、氣候特征及獨特的資源,使它在人類生存環(huán)境和中華民族未來發(fā)展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由于宗教觀念的約束和維護,寺院、神山和圣湖成了高原特有生物物種棲息的重要基地之一。藏民族的佛教文化不僅要求百姓呵護這里的一草一木及所有動物,還從宗教角度出發(fā)種植了不少特殊的植物,當然在這里檀香樹具有特殊的含義,它與佛、菩薩聯(lián)系在一起,佛教徒認為檀香樹“匯集了宗喀巴大師的靈佑、諸佛菩薩的慈悲”,故也稱為“菩提樹”,樹葉既可治病、又可消災,被藏族人民視為圣物,非常珍惜。神寶山上有遍山的檀香樹,神山崇拜的藏族傳統(tǒng)文化對保護上述動植物發(fā)揮了特殊的功效。
其次,藏族傳統(tǒng)文化獨特的神山崇拜為人們欣賞、享受迷人的自然風光和獨具特色的文化景觀提供了場所,從而吸引大批游客前來旅游觀光,陶冶人的行操,也凈化了人的心靈。
再次,藏民族敬山養(yǎng)山,為高原生物營造了較好的生存環(huán)境,這為高原物種基因之間的交配、繁殖提供了可能,奠定了基礎,豐富了高原生物物種的種類,進一步擴大了高原自然界多種生物資源,成為世界生物資源的富礦區(qū),這無疑也是對世界生物資源的研究作出的巨大貢獻。
四、從神山崇拜中得出的啟示
回眸人類發(fā)展的歷史,在人類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的進程中,宗教對人們的各種征服行為曾經(jīng)有過十分衷肯和告誡與規(guī)勸,只是因為人類文化固有的缺憾而未能給予應有的重視。今天,我們已經(jīng)處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急劇惡化的態(tài)勢中,所以,人應該更清楚自身在自然界的地位,人與自然結成一種伙伴、平等、和諧的關系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總之,藏族神山崇拜所反映的生態(tài)文化觀指導下,藏族對森林、草地、牧場、動植物以及他們自身生存環(huán)境抱有一種與之和睦共處的態(tài)度,與之相適也形成了藏民族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特殊管理方法。藏民族對神山神湖倍加崇敬,虔心維護,客觀上對青藏高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舉國呼喚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再造秀美山川的今天,重新審視藏族神山崇拜文化,其現(xiàn)實意義和文化價值實在不可低估。
【參考文獻】
[1]南文淵.《藏族神山崇拜觀念淺述》{M} 2000(2):111-116
[2]周拉.《略論藏族神山崇拜的文化特征及功能》{J}2006(4):86-91
[3]陳亞艷.《藏族神山崇拜與自然保護》{J}2000(4):80-83
[4]丹真多杰,旦正加《淺談藏族神山崇拜與生態(tài)保護》{J}2010(1):85-88
[5]班瑪才讓.《談藏族的神山崇拜》{J}2013(10):495-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