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嶸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近代中國譯學先驅者:墨海書館秉筆華士研究
張瑞嶸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對墨海書館秉筆華士這一近代重要譯學人物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入,必須將其放在歷史與文化的大背景中,結合其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譯學作品,對他們的產(chǎn)生、興起、譯述以及其對譯學的貢獻和影響進行梳理,肯定這一群體在譯學史上所具有的先驅者地位,從而深刻揭示近代中國譯學艱難曲折的發(fā)展歷程。
譯學先驅者;墨海書館;秉筆華士
對于近代中國早期譯學界的一類特殊人物——秉筆華士,近年來學界有一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代歷史背景、人物思想轉變以及代表性譯作等方面,但大多將秉筆華士作為近代“條約口岸知識分子”的一個組成部分進行分析,或者對其中的代表人物如王韜、李善蘭等人的翻譯活動進行個案分析。而將秉筆華士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專門研究,開展得還并不充分。本文側重于將秉筆華士群體作為一個具有共性的整體進行研究與考量,以人物還原作品和以作品追溯人物,進而梳理中國近代早期譯學的曲折發(fā)展脈絡,以期對這一領域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一)墨海書館創(chuàng)立之時代背景。
鴉片戰(zhàn)爭前的英國,通過對外戰(zhàn)爭獲得了海上霸權,又通過工業(yè)革命建立了強大的國家機器。而經(jīng)歷康乾盛世后的中國,卻陷入閉關鎖國的局面。鴉片戰(zhàn)爭中國的失敗,正反映出這種此消彼長的世界格局。任何殖民戰(zhàn)爭都會伴著經(jīng)濟利益的獲得和文化思想的輸入,19世紀以降,一大批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在傳播宗教教義的同時,也傳播了西方的文化科技知識。正如美國傳教士林樂知所言:“闡釋耶教,介紹西學,決難囿于講壇,徒恃口舌,必須利用文字,憑借印刷,方能廣布深入,傳之久遠?!盵1](p221)來華的傳教士們深刻了解出版物在其傳播思想過程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很短的時期內(nèi),大量的書館應運而生,出現(xiàn)了如墨海書館、美華書館、廣學會、益智書會、上海土山灣印書館等較為知名的出版機構。其中墨海書館是上海第一家由西方人設立的,同時也是中國最早的出版機構之一。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近代中國出版業(yè)的興起,也催生出最早的一批民間翻譯者,他們受雇于傳教士開設的書館,與傳教士們合作翻譯西方宗教、文化與科技著作,在歷史上被稱為秉筆華士。
1843年12月23日,英國基督教新教倫敦會傳教士麥都思將巴達維亞的印刷所遷往上海,改名為墨海書館(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Press),至1863年停辦,歷時凡20年。開辦墨海書館旨在向中國人傳播基督的教義,“唯一目的是在異教徒和其他蒙昧民族中傳播基督的知識”。[2](p29)1843年到1848年,包括麥都思、雒魏林、偉烈亞力、施敦力約翰、美魏茶、慕維廉、艾約瑟等一大批傳教士陸續(xù)加入墨海書館,形成了館內(nèi)最早的翻譯團隊。墨海書館早期以翻譯和出版《圣經(jīng)》為主。隨著書館的運營,開始出現(xiàn)了兩個新問題:一是書館中的傳教士們發(fā)現(xiàn)中文實在是博大精深,并且文化上也存在不小的隔膜,“是時西學初入中國,鉤辀詰屈,讀而能解之者寥寥無幾”,[3](p308)很難將英文準確流暢地翻譯為這種復雜的東方語言;二是他們發(fā)現(xiàn),中國從士大夫階層到普通讀書人對于西學的興趣,遠遠大于對于《圣經(jīng)》的渴求,介紹科技知識有助于傳播基督福音。因此,書館開始擴大翻譯的范圍,轉向同時翻譯西方科技文化著作。在此背景下,單純依靠館內(nèi)的外國傳教士已經(jīng)無力完成這樣浩繁的工作,一批受過良好中國傳統(tǒng)教育,熟悉西方語言文化的中國讀書人,受雇進入到了墨海書館。
(二)秉筆華士翻譯活動之個人背景。
對于秉筆華士們進入墨海書館的背景,后世的研究者往往以“匡時濟世”、“憂國憂民”等偉大理想來描述,這也許是其中的出發(fā)點之一,但背后還有著更為現(xiàn)實而直觀的歷史原因。在清代,知識分子的主要上升通道就是科舉出仕,可是當時的科舉考試名額極其有限,要求和標準又非常之高,這使得大部分讀書人終其一生都只能止步于官場之外。而中國歷代重農(nóng)抑商政策以及知識界對于經(jīng)商的蔑視,使得無法通過科舉進入官場的讀書人,又不屑于通過經(jīng)商獲取財富。這樣,他們只能長期徘徊在社會的底層,進入墨海書館,在某種程度上正是他們?yōu)橹\生計的一種被動選擇。王韜曾寫道:“徒以全家衣食為憂,此一失足,后會莫追”。[4](p92)作為秉筆華士的代表人物,王韜居然將進入墨海書館比喻為“失足”,可見拋棄科舉入仕的追求,因為“衣食之憂”選擇去當時受到整個社會懷疑、排斥甚至敵視洋人書館求職,他們所經(jīng)歷內(nèi)心掙扎與沖擊是何其強烈。雖然與當代翻譯家對于從事翻譯事業(yè)的自我選擇和價值實現(xiàn)不同,這批“秉筆華士”認為進入墨海書館“勞同負販,賤等賃舂,名為秉筆,實供指揮”,[4](p10)內(nèi)心充滿了屈辱和痛苦,但是,以王韜等為代表的這批中國知識分子,卻在仕進無門后“著書都為稻粱謀”的這種也許在讀書人看來并不算特別高尚的動力驅使下,受雇于墨海書館,翻譯了一大批西方宗教、歷史、地理、科技和文化著作,開拓了中國人的視野,啟蒙了先進思想,成了近代中國譯學的先驅者。
目前,學界公認墨海書館中秉筆華士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王韜、李善蘭、蔣敦復、管嗣復和張福僖等人。王韜,秀才,1849年至1862年在墨海書館中任職,后赴港主辦《循環(huán)日報》,晚年在上海主持格致書院。他在墨海書館中工作時間最長,翻譯了多部著作,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李善蘭,早年就以算學聞名,1852年至1859年在墨海書館工作期間,翻譯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科技書籍,后入京師同文館,“充算學總教席,三品卿銜”,是秉筆華士中入仕品級最高者。蔣敦復,諸生(古代經(jīng)考試錄取而進入中央、府、州、縣各級學校,包括太學學習的生員),曾短期出家為僧,1853年經(jīng)王韜推薦進入墨海書館,晚年寓居上海,著名詞人,清詞后七家之一。管嗣復,諸生,1853年進入墨海書館,以醫(yī)學翻譯見長。張福僖,秀才,1853年經(jīng)李善蘭介紹進入墨海書館,精于算學。
表1 墨海書館秉筆華士代表人物表
墨海書館秉筆華士中的主要人物具有以下幾個共性特點:首先,他們都來自江浙,區(qū)位上靠近上海,經(jīng)濟發(fā)達,學風昌盛,視野較為開闊,更容易接受西方的科學與思想。其次,他們雖然都具備一定的科舉功名,但大多仕途坎坷。第三,他們早年都嚴格接受過中國傳統(tǒng)教育,又通曉一定的西方科技知識,在某一些方面有所專長。這些都是他們后來成為秉筆華士所不可或缺的個人條件。雖然他們在墨海書館的工作時間長短不一,但總體來看,秉筆華士的主要翻譯工作可以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圣經(jīng)》翻譯——欣賞與抗拒并存的經(jīng)典。
從1844年到1860年間,墨海書館出版的171種書刊中,屬于基督教宗教類書籍有138種,占總數(shù)80.7%。[5](p106)其中秉筆華士所參與的最具代表意義的譯著就是《圣經(jīng)》(Holy Bible)。因此,以《圣經(jīng)》翻譯為標志,將秉筆華士的前期宗教類著作的翻譯列為第一階段。
1822年和1823年,英國津禮會傳教士馬什曼版的《圣經(jīng)》和傳教士馬禮遜版的《圣經(jīng)》相繼面世,這是早期較有影響力的兩部《圣經(jīng)》中文譯本。1847年,麥都思、文惠廉、美魏茶、施敦力約翰、裨治文等傳教士,在先前各版本的基礎上進行《圣經(jīng)》委辦本的翻譯工作。王韜、管嗣復等人收到了翻譯邀請。管嗣復直接表示不愿參與,他認為“教中書籍大悖儒教,素不愿譯,竟辭不往”;而王韜雖然接受了這項工作,但出發(fā)點卻是“譬如賃舂負販,只為衣食計,但求心之所安,勿問其操何業(yè)”。[4](p92)由此看來,王韜、管嗣復等秉筆華士雖然對于西學有一定的欣賞,但對于以宗教為代表的西方哲學思想?yún)s心存抗拒。這主要是源于中國知識分子飽受儒家思想教化,雖然對西方國家的先進科技抱有積極的態(tài)度,然而在思想上仍固守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道統(tǒng),“華尊夷卑”觀念依然根深蒂固。技術層面的欣賞與思想層面的抗拒,這一態(tài)度幾乎貫穿了秉筆華士們在墨海書館的整個翻譯生涯,其實也是當時整個中國知識界對于西學的看法,并在后來洋務運動中“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盡管如此,秉筆華士們的工作仍然非常出色,他們從詞匯的選擇、句子的使用以及文法文風方面精心構思,努力彌合中英文在表達習慣、文化差異、歷史傳統(tǒng)和宗教習俗方面存在的鴻溝,使譯本更能夠適應當時的中國人閱讀。如在《舊約全書》中《創(chuàng)世紀》第一章第一節(jié)的中,馬什曼版譯為:“原始神創(chuàng)造天地地未戰(zhàn)形陰氣蘊于空虛幽邃之內(nèi)神氣運行水上神日光而遂光為神見光好以暗分之神呼光為晝呼暗為夜斯朝暮乃首日之朝暮也。”而秉筆華士們所參與的委辦本則譯為:“太初之時,上帝創(chuàng)造天地。地乃虛曠,淵際晦暝,上帝之神煦育乎水面。上帝曰,宜有光,即有光。上帝視光為善,遂判光暗,謂光為晝,謂暗為夜,有夕有朝,是乃首日?!盵6](p57)
前者語言詰屈拗口,意思復雜深奧,而后者優(yōu)美的文言體翻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由此可見秉筆華士深厚的譯學素養(yǎng)。1855年,《舊約全書》由墨海書館出版,由于秉筆華士們杰出的中文翻譯和潤色,這部譯著被英國圣經(jīng)會正式采用并推廣,再版達11次之多。《圣經(jīng)》委辦本翻譯成為秉筆華士在墨海書館第一階段翻譯工作中最重要的成果,它也成為《圣經(jīng)》漢譯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
(二)第二階段:科技文化書籍的翻譯——“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西方早期科學屬于自然哲學的范疇,近代以來始脫胎于宗教與哲學而獨立。晚清傳教士在中國傳播科學是以“以學輔教”為出發(fā)點和價值取向的,傳播科學知識只是其傳播宗教思想的副產(chǎn)品,以獲得中國官方與知識界的支持。[7](p136)墨海書館雖然是一家非盈利的出版機構,經(jīng)費主要是來自倫敦會,可是在長期的運營過程中,麥都思等人也敏銳地意識到中國內(nèi)部從官僚士大夫階層到普通讀書人,對于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有著強烈的學習欲望,以圖振興衰亡的國家。因此,墨海書館順應歷史潮流,將重點由專印《圣經(jīng)》等宗教書籍逐漸轉向了同時翻譯出版西方文化與科技著作。
墨海書館這一時期翻譯出版了數(shù)量眾多的西方歷史、文化與科技著作,這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后來的研究者將其歸納為“顯其獨得之學”,[8](p61)他們的確引領了那一時期西學的潮流。秉筆華士的主要譯述著作大多出版于1853年到1861年間,正是太平天國起義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等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期間,中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內(nèi)憂外患,國內(nèi)對于富國強兵,抵御外侮的呼聲日益強烈,從官方到民間,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正在形成一股熱潮。秉筆華士翻譯的科技著作主要涵蓋數(shù)學、物理、醫(yī)學、天文學和植物學等領域,這是當時發(fā)展科技、振興軍事以及增強國民體質所必需的前沿學科,所以受到了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重視。
在墨海書館出版的171種圖書中,科技文化類的書籍有33種,占總數(shù)的19.3%。[5](p106)其中秉筆華士所參與翻譯的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代表性作品涉及六個門類,計17種。
物理學方面的主要譯著為《重學淺說》與《重學》,前者為偉烈亞力與王韜合譯出版于1858年的普通力學論文,后者是艾約瑟與李善蘭合譯出版于1859年的重學作品,這也是近代中國所譯介的第一部系統(tǒng)介紹西方力學知識的著作。天文學方面的代表譯著是1859年出版的《談天》,為偉烈亞力和李善蘭合譯。書中著重介紹了太陽系的結構、行星運動、歷法、測量、經(jīng)緯度等內(nèi)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還涉及萬有引力定律和太陽黑子理論等當時中國人看來非常新穎的物理學知識。此書內(nèi)容全面而深入,成為晚清享有盛譽的天文學譯作。數(shù)學方面的主要有《續(xù)幾何原本》《代數(shù)學》和《代微積拾級》等。1857年偉烈亞力和李善蘭合譯的《續(xù)幾何原本》是在明末利瑪竇和徐光啟翻譯的《幾何原本》基礎上的補全之作,但此書的譯文水平非常高,當時就有學者認為其功不在利瑪竇和徐光啟之下。1859年翻譯出版的《代數(shù)學》首次向中國學界介紹了虛數(shù)的知識,而《代微積拾級》則是譯介到中國的第一部高等數(shù)學著作。這幾部重要的數(shù)學譯著,后來成了各地新式學堂里使用的教材,推動了近代中國數(shù)學教育的發(fā)展。此外,合信著、管嗣復譯述的醫(yī)學著作《西醫(yī)略論》《婦嬰新說》和《內(nèi)科新說》,韋廉臣、艾約瑟與李善蘭譯述的《植物學》,以及蔣敦復譯述《大英國志》,管嗣復譯述的《聯(lián)邦志略》等著作,都系統(tǒng)介紹各自領域的相關知識,使得以孔孟門徒自居的中國讀書人首次接觸到了從未涉足過的新領域和新知識,產(chǎn)生了廣泛而又積極的影響。
表2 秉筆華士譯述之代表作品表
秉筆華士們在翻譯這些科技文化類著作時的態(tài)度與翻譯《圣經(jīng)》時有很大的不同,他們非常看重自己所譯的這些作品。比如管嗣復對待《圣經(jīng)》翻譯時說“終生不譯彼教中書,以顯悖圣人”,[4](p92)他卻積極參與了合信的醫(yī)學著作的譯述。蔣敦復在《大英國志》翻譯時說“翻譯成書,由是英國二千年來治亂興衰山川疆域財賦兵刑數(shù)大端,了如指掌”,并有信心的認為《大英國志》“必傳無疑?!盵9]對于他們來說雖然仕途漸行漸遠,可是以“兼濟天下”為己任的“濟世”情懷,讓他們把科技文化著作翻譯作為自己在某種意義上實現(xiàn)自我價值與抱負的手段,甚至不排除將來被當政者見用,從而為國家時局有所貢獻。他們的這些科技文化類譯著,以當時人們能夠接受的表達方式,詳細介紹了一批西方近代科技文化成果,拓寬了仍然身處蒙昧中的中國人的視野,減弱了中西之間的文化隔閡,打開了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使得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文化逐漸成為一股不可遏制的時代潮流,
(三)第三階段:為傳教士刊物潤色和寫稿——近代報刊業(yè)的推手。
秉筆華士不但協(xié)助墨海書館大量著作的翻譯出版,而且還深度參與了它所創(chuàng)辦的刊物的翻譯、潤色與寫稿。他們的工作,對近代中國的報刊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年鑒類的圭臬:《中西通書》。
《中西通書》(Chinese Western Almanac)是由墨海書館發(fā)行的一部年鑒。1852年第一期出版,名為《東洋和合通書》,其后各期始改名為《中西通書》,主編為艾約瑟和偉烈亞力。年鑒各期涉及中英日歷對照表、猶太教歷史分支圖、物理學知識、宗教知識、科學發(fā)明等內(nèi)容。王韜等秉筆華士參與了這部年鑒的翻譯及撰稿工作。王韜曾為《中西通書》作序,他寫道:“泰西文史之邦,夙稱猶太。自開辟至今,五千余年,歷歷可稽。其最古老之書曰《舊約全書》所用歷與今歷大異”。[4](p22)有了秉筆華士們的參與翻譯和編撰,這部年鑒所刊載的內(nèi)容得到了有效的“中國化”,以年鑒為窗口,中國讀者了解到了許多西方宗教、科技與文化知識,讀者群體增加,影響力迅速擴大?!吨形魍〞返膬?nèi)容選擇、編寫體例等逐漸為同類的刊物所借鑒和效法,它也成為近代中國年鑒類刊物的圭臬。
2.百科全書式的報刊:《六合叢談》。
中國古代也有類似報刊的讀物,比如唐代的“進奏院狀報”,宋代的官府“邸報”,但大多數(shù)是針對政府官員和士大夫階層的,而以普通百姓為讀者的近代報刊則起源于西方。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近代意義上的報刊由來華的傳教士們創(chuàng)立。1857年,偉烈亞力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中文刊物《六合叢談》(Shanghae Serial),傳教士米憐認為:“首要目標是宣傳基督教,其他方面的內(nèi)容盡管被置于基督教的從屬之下,但也不能忽視。知識和科學是宗教的婢女,而且也會成為美德的輔助者”。[10](p72)可見,他們創(chuàng)立刊物的初衷仍然是傳播宗教福音。《六合叢談》于1857年1月創(chuàng)刊,1858年2月??渤霭鎯删?5號,涉及宗教、地理、天文、歷史、傳記、數(shù)理化、文化風俗和時政等多個領域,堪稱一本百科全書式的刊物。
墨海書館的秉筆華士們利用他們所掌握的淵博的漢語知識和西方科技文化知識,為《六合叢談》進行翻譯和撰稿。如王韜譯述的《華英通商事略》《西國天學淵流》《重學淺說》等譯著在《六合叢談》上進行了連載。而蔣敦復根據(jù)英文原著改寫的傳記《海外異人傳:該撒》,發(fā)表在《六合叢談》第2號上?!读蠀舱劇防镞€專門辟出“新出書籍”一欄,專門介紹墨海書館出版的各種譯著,蔣敦復譯述的《大英國志》,管嗣復譯述的《西醫(yī)略論》等都在該欄目內(nèi)得到詳細介紹。秉筆華士們的翻譯工作,為近代報刊業(yè)開啟了一個新的篇章,同時自身也積累了一定的辦報經(jīng)驗。
第一,秉筆華士的西學翻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近代中國思想觀念的更新。秉筆華士是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成長起來的近代中國第一代民間翻譯家,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在他們之前,中國的讀書人以儒家思想為精神內(nèi)核,科舉出仕為人生追求,華尊夷卑為看待西方的標準。價值觀念重“義理”而輕“末技”,將“巫醫(yī)樂師百工”即現(xiàn)代意義上的科學、藝術及技術等工作視為低賤的行業(yè),為“君子所不齒”。[11](p106)可是,在時代發(fā)生巨變,國家面臨危機,西學漸成潮流,自身的科舉之路又舉步維艱的背景下,以墨海書館秉筆華士為代表的近代翻譯家,將大量的西方文化科技著作譯述為中文后,中國上述傳統(tǒng)觀念開始受到?jīng)_擊。在這些西學著作的影響下,面對國家衰亡和列強環(huán)伺的現(xiàn)實,中國從官方到民間,開始反思傳統(tǒng)觀念,逐步接受西方思想,重新評價科技的價值。這一重要轉變,成了近代思想啟蒙運動以及后來的洋務運動的先聲。
第二,秉筆華士將“洋譯華述”的翻譯方法發(fā)揚光大。秉筆華士繼承了利瑪竇、徐光啟以來的“洋譯華述”的翻譯方法,即傳教士根據(jù)原著原意進行分析、講解和口述,秉筆華士則對此用中文進行譯述,雙方協(xié)作共同完成英文作品的漢譯工作,這是當時歷史條件下最具準確性和可行性的翻譯方法。秉筆華士們以精湛的中國文字功底為依托,深入學習西方科技知識,積極配合傳教士進行翻譯,力求做到忠實于原文,又符合漢語的閱讀習慣。在傳教士和秉筆華士們的不懈努力下,墨海書館的翻譯作品達到了當時中國翻譯界的最高水準,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偉烈亞力在《續(xù)幾何原本》序言中寫道:“君因精于數(shù)學,于幾何之術,心領神悟,能言其故。于是相與翻譯,余口之,君筆之,刪蕪正訛,反復評審,使其無有疵”。[12](p185)這既是對當時“洋譯華述”翻譯流程的一個生動描述,也是對李善蘭等為代表的秉筆華士們翻譯工作的高度評價。
第三,秉筆華士的譯本體例仿照中國傳統(tǒng)書籍的范式,減弱了文化隔閡帶來的困擾,有利于西方科技在中國的傳播。西學著作對于習慣于經(jīng)史子集的中國讀書人來說畢竟是完全陌生的,為使譯本更易于為中國讀者接受,秉筆華士的西學譯著參照了中國傳統(tǒng)書籍的編排體例。例如李善蘭譯述的《談天》一書,各章節(jié)以“卷”命名,目錄后為序,序后為凡例,凡例后有作者傳,以利于讀者了解作者生平。圖表等以附表的形式列于書后,表中不同線段以中國天干地支名稱分別標明等等。而蔣敦復在譯述《大英國志》時,更是參照中國歷代紀傳體正史,將第八卷確定為“略述職政地理等志”,編撰了職政、刑法、教會、財賦、學校、兵、農(nóng)商、地理等八種“志”,加上全書前列的維多利亞女王世系表、英國疆域圖,本紀、表、志、圖齊備,具有了中國“本紀體”正史的特征。[13](p41)這些傳統(tǒng)范式的使用,使得從未接觸過西學的中國讀書人得以通過這些熟悉的學術脈絡,較為容易地學習新知識。
第四,秉筆華士的科技著作翻譯拓展了中國傳統(tǒng)的學術領域,推動了近代科學的啟蒙與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的學術領域主要有經(jīng)學、史學、辭章學、考據(jù)學、算學、天文學等,重心在以儒家經(jīng)典為核心,程朱理學為正朔的相關領域,自然科學長期以來根本無法與之相提并論,遠遠落后于工業(yè)革命后的西方。秉筆華士們的科技翻譯作品涵蓋了包括天文、地理、物理、化學、植物學、醫(yī)學等在內(nèi)的眾多門類,突破了中國傳統(tǒng)的學科分類限制,引進了許多新的學科領域和門類,使得中國學術界的學科結構逐漸發(fā)生了改變。他們的許多科技類譯著,成了相關領域開拓性的作品,推動了近代中國科技的發(fā)展。
今天,我們梳理墨海書館秉筆華士的翻譯史,分析其歷史背景和譯學作品,不但是要確立秉筆華士在中國近代翻譯史上先驅者的地位,更為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與肯定以秉筆華士為代表的近代翻譯家,在復雜的個人與時代背景下所譯出的大量西學作品所具有的歷史價值,這對于我們今后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將具有極其重要的啟示意義。
[1]顧衛(wèi)民.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吳義雄.在宗教和世俗之間——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早期活動研究[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
[3]鐘叔河.走向世界[M].北京:中華書局,1985.
[4]王韜.王韜日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7.
[5]錢中兵.墨海書館與中國近代科技傳播[J].大眾科技,2005,(12).
[6]任莎莎.墨海書館研究[D].蘇州大學,2013.
[7]李益順.試析晚清期刊中的科學概念認知[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8]張靜廬.中國出版史料補編[M].北京:中華書局,1957.
[9]蔣敦復.麗農(nóng)山人自序[A].嘯古堂文集[C].同治七年刊本.
[10]米憐.新教在華傳教前十年回顧[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
[11]劉四平,朱良.試論墨海書館在傳播西學中的作用[J].船山學刊,2002,(1).
[12]黎難秋.中國口譯史[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2.
[13]鄒振環(huán).《大英國志》與晚清國人對英國歷史的認識[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責任編輯鄧年
H059
A
1003-8477(2017)04-0135-06
張瑞嶸(1976—),男,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