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晨暉
【摘要】1926年蔣介石借口中山艦無故調動,誣陷共產黨人要陰謀暴動,隨即逮捕了共產黨員,破壞了國共合作,這次事件讓國共合作險些破裂。而譚延闿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國民黨元老之一。在此次事件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調停作用。
【關鍵詞】譚延闿;國共合作;中山艦事件
譚延闿是國民黨元老之一。早期曾在追隨孫中山,國共合作時曾和共產黨人親密合作,在中山艦事件中他居中調停,為解決這一事件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1925年,孫中山病逝后,國民黨內部對共產黨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微妙的轉變。陳公博在其回憶錄《苦笑錄》中提到:“那時國民黨人心目之中,不論其為左派或右派,無不想限制共產黨的活動。”終于這種情緒在孫中山先生逝世一年后爆發(fā)了出來。
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懷疑中山艦無故調動,是共產黨要加害自己,突然下令廣州全城戒嚴,占領中山艦,大肆逮捕李之龍等共產黨員50余人,派兵包圍省港罷工委員會等多處共產黨機關以及蘇聯(lián)顧問的住宅,工人糾察隊也被繳械。該事件史稱“三·二〇事件”或“中山艦事件”。
而和蔣介石關系甚密的譚延闿,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調停者的角色。在事件的調停中,他一方面對蔣介石的反共行為表示理解,一方面表達出對共產黨的友好態(tài)度,這說明此時譚延闿的政治態(tài)度是矛盾的。
在事件爆發(fā)當天,譚延闿對蔣介石的突然發(fā)難表示很是不滿,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時間,立刻前往蔣介石處勸阻,當面譚對蔣說:“總理(孫中山)逝世才一年,骨頭還沒有冷,你干什么呢?國共合作是總理生前的主張,遺囑也說要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你現(xiàn)在的行動,總理在天之靈能允許嗎?”譚延闿這幾句話,說得蔣無言可答,低頭不語。”然而勸阻并沒有效果,“見面乃知疑云正布,剖析不易,反復論列,無結果而止。適宋子文來,遂同出,訪精衛(wèi)……”并給汪精衛(wèi)帶來了蔣介石的親筆信。在汪精衛(wèi)面前,譚延闿公開表達了對蔣介石的不滿:“我看介石是有點神經病,這人在我們看來,平常就有神經病的,我看我們還得再走一趟,問問他想什么和要什么再說?!焙笥謨纱吻巴Y介石處商談。
他一面往返于蔣汪之間協(xié)調斡旋,另一們面,譚延闿也做了軍事準備,準備武裝反蔣。據陳公博回憶,在譚延闿和朱培德再次前往造幣廠回見蔣介石之前對自己說:“我們是去了,但會不會給蔣介石扣留,實不可必?,F(xiàn)在更沒有別人,我們想托公博先生通知魯詠庵和黃蘅秋,吩咐軍隊準備,以備萬一之變?!彪m然譚延闿在日記中并未提到要武裝反蔣。但據事后多人的回憶錄中都提到了譚延闿當時是主張軍事反蔣的。“據親歷者的回憶,譚延閣曾傷令:準備專車,擬赴韶關調兵(當時第二軍駐扎北江一帶)。”周恩來也回憶說:“這時,譚延閣、程潛、李濟深都對蔣不滿”,“各軍都想同蔣介石干一下”。當天他還前往蘇聯(lián)顧問家中致歉,“吾輩至可園見基散家(季山嘉)……略致歉仄之忱出。遇羅加怯夫、曾勃洛思基,談數(shù)語?!边€“稱蔣介石為‘反革命”,提議“嚴厲反蔣之法”。據方鼎英回憶:“事件發(fā)生后,二軍將領義憤填膺,欲謀聯(lián)合三、四各軍共同討蔣,軍長譚延閩已準備上火車返曲江防地正式發(fā)動?!?/p>
但是譚延闿處事一向以沉穩(wěn)圓滑著稱,被稱為“水晶球”,是國民黨內部緩和矛盾,團結各派的重要人物,武裝斗爭并不是他所提倡和擅長的。他擅長的是運用政治手腕,調停斡旋?!白T的政治手腕老練圓滑,他常滔滔不絕的安坐漫談,除斤斤以大局為重外,不大解除實際政治問題,但就在他這種談笑風生的談話中,產生了調協(xié)作用?!?/p>
他多次向各方提出“武裝反蔣”,并不是真的想用武力解決蔣介石,而是有兩方面考慮。一方面就像他自己告訴汪精衛(wèi)陳公博的那樣:“以備萬一之變”,因為事出突然,沒人知道蔣介石到底要干嘛,做最壞的打算是一個政治家最基本的敏感。而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安撫各派情緒,尤其是共產黨方面。當時國共兩黨關系雖有間隙,但矛盾并不深。蔣介石發(fā)動“中山艦事件”不僅讓共產黨對大呼冤枉,對他憤恨不已。也讓國民黨各派對蔣介石的行為都極其憤慨和不滿。譚延闿為了事件的和平解決,向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各派提出最極端也是最不可能的反制措施——“武裝反蔣”,讓義憤填膺的各派人馬都平息一下自己的怒氣,不讓矛盾進一步激化。用以進為退的手段,緩和了各派對蔣介石喊打喊殺的態(tài)度,避免武裝沖突的可能。
譚延闿多次往返于蔣汪之間,和國民黨各派以及共產黨、蘇聯(lián)顧問方面多方溝通協(xié)調?!叭螄裾飨淖T延闿氏充當溝通各方意見的角色。他似不受國民政府日常事務的拘束,大部分時間都在與各政要人物周旋。他的這種活動確曾對時局產生了穩(wěn)定作用。”在他的日記中詳細記載了他居中調停的經過。
3月21日的日記記載:“出訪精衛(wèi),遇蔭潮、季寬。又過介石,遇蔭潮,吾后出。仍至精衛(wèi)家,遇周恩來。……李、鄧復來,偕至精衛(wèi)家,介石在坐,乃偕過精衛(wèi)。遇介石談久,仍逐客者說。……與詠安諸人談久之。喫麫兩碗。抱冰、護芳來。富春來談,醉六今移居后樓,亦來共談,遂不復出?!?/p>
3月22日的日記記載:“益之來,偕赴精衛(wèi)家,開政治委員會。蘇俄參贊沙勒偉也夫來,言已見介石,商有辦法。有頃,諸人畢集,介石亦來。沙提出基散家、羅加怯夫、奧斯堅辭職,以鐵里班諾夫代之。介石贊成,問題遂結,更數(shù)語先去。余輩繼續(xù)議事,十二時始散。介石云諸已捕黨代表皆他調,不奉行而妄行之軍官亦懲處,事可了云。”
雖然事件開始時譚延闿對蔣有些不滿,但他日記中記載在3月22日事件解決后,他與蔣介石有一次長談。“至介石電話來,吾遂起赴其約,談甚久。于此事起原及經過言之甚詳,初疑介石不至于此,今乃釋然?!倍鴱氖Y介石處出來后,又“訪精衛(wèi),告以介石主張?!边@表明譚延闿聽了蔣介石的訴苦后,開始同情并理解蔣的做法。
然而此時譚延闿的態(tài)度陷入了矛盾。一方面他理解蔣介石的做法,在政治上跟隨蔣介石;但此時的他依然對共產黨依舊表現(xiàn)出友好和合作的態(tài)度,也對蘇聯(lián)顧問的離開表示不舍。這說明譚延闿夾在左右兩邊之間態(tài)度十分矛盾。在同一天的日記中他還寫道:“晚,出送基、羅之行,頗有犧牲己見以求我處之安全,意殊誠摯?!?/p>
他在和張國燾的談話中表現(xiàn)出對共產黨友好的態(tài)度?!耙苍S中共和國民黨左派不免要吃一點虧,例如中共黨員甚至左派人物不好再在第一軍工作,但仍舊可在其他各軍中工作。各軍均缺乏精干人員,一定會歡迎原在第一軍的工作者來參加。并向我保證,他并向我保證,他所統(tǒng)率的第二軍就能這樣辦?!绷硗?,他還對張國燾說:“中共和左派所領導的民眾運動沒有人能夠代替。”
譚延闿由于自身跟蔣介石關系比較緊密,在事件初期想及時勸阻蔣介石的過激行為,在勸阻無效后,名義上打出“武裝反蔣”,事實上在各派之間調停矛盾。在談判中妥協(xié)讓步,滿足了蔣介石撤換蘇聯(lián)顧問和限共的無理要求,最終思想上還受到蔣的影響,同情和理解蔣的反共做法。
雖然中山艦事件最終以向蔣介石妥協(xié)而達成解決,但譚延闿在其中的斡旋調停,為中山艦事件的和平解決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公博. 苦笑錄[M]. 北京: 東方出版社, 2003.
[2] 謝 華. 大革命的一點經歷,崢嶸歲月(第三集)[M]. 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3] 周恩來. 關于一九二四至二六年黨對國民黨的關系[M]. // 周恩來. 周恩來選集(上).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0.
[4] 楊天石. 中山艦之后[J]. 歷史研究, 1998(2).
[5] 方鼎英. 略談中山艦事件——《文史資料選輯合訂本》第十一輯[M].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1.
[6] 張國燾. 我的回憶[M]. 現(xiàn)代史料編刊社,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