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電力大學(保定) 河北 保定 071000)
公共部門績效指標體系構建研究綜述
王若琛
(華北電力大學(保定)河北保定071000)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應對科技發(fā)展,全球化進程,解決政府財政赤字,提高政府公信力等一些列問題,英、美等發(fā)達國家掀起了一場旨在推動政府更注重提高績效的“新政府運動”。隨后,全世界范圍內的國家加入了這場轟轟烈類的“運動”。
公共部門績效指標體系是政府績效評估的指揮棒,指標體系的成熟與否,直接關系著政府績效評估的水平。因此梳理國內外公共部門績效指標體系建立的歷史、歸納其特點、指出其不足,對于我國公共部門構建指標體系有著重要的意義。
國外關于政府績效評估及其指標體系建立的研究使伴隨著績效評估實踐的發(fā)展而興起的。早在1943年,學者得雷(Ridley)和西蒙(Simon)一開始政府績效測量研究。美國對績效指標體系的建立研究比較先進、成熟。國外聚焦于地方政府的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研究主要以美國Syracuse大學Maxwell學院等高校為主。美國總統(tǒng)辦公室及預算辦公室(OMB)為五個跨部門的政府職能開發(fā)了一套統(tǒng)一的評估指標(通用衡量指標),它們是:低收入住房援助、職業(yè)培訓與就業(yè)、荒地火情管理、減輕水災損失以及災害保險。值得注意的是,通用衡量指標的數(shù)量將隨著時間逐步增加。英國地方自治績效委員會根據公民憲章的精神,構建了包括居民應對、住宅供給、垃圾處理、地方環(huán)境、教育服務等17個領域280多個指標的地方自治績效評價體系。日本實施了《政府政策評估法》,東京市政策報道室通過全面深入的問卷調查,篩選出99個指標構建了東京都政策評價體系。
20世紀70年代,美國、英國、加拿大、瑞典等國的政府績效審計飛速發(fā)展,使得地方政府績效評估的核心指標越來越強調“經濟”(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的“3Es”指標體系。
20世紀90年代,平衡積分卡(Balanced Scorecard)作為一種較為新穎的組織戰(zhàn)略和績效管理工具,開始在美國、加拿大等一些發(fā)達國家的地方政府得到應用。近些年,美國的績效預算,小到私營的全面質量管理,大到美國的《政府績效與結果法》以及績效預算,都越來越重視邏輯模型(Logic Model)。目前,西方大部分學者都認為政府績效指標體系的建立不應再僅僅圍繞“經濟”“效率”此類字眼來建立,而是更加注重政府為公眾提供其所需要的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
綜觀國外相關研究成果可以發(fā)現(xiàn),國外公共部門指標體系的建立原則是隨著社會需要的發(fā)展不斷完善、更新的,從注重“經濟”到注重“質量”;目前國外還沒有出現(xiàn)專門研究政府績效評估指標的成果,相關研究多散于政府績效評估研究的成果中,且大部分都是實證研究,缺乏對地方政府構建指標體系的規(guī)范研究。
國內研究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學者已然不少,但是單獨研究績效指標體系建立的文章鮮有。綜觀來看,我國公共部門績效指標體系的構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1983年——1995年:模式探索階段
這一階段產生的績效實踐模式包括目標責任制、效能監(jiān)察以及社會服務承諾制,1983年至1995年的模式雖然未對地方政府績效評估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新公共管理運動浪潮的“績效”意識已經逐漸深入,并起到積極作用。
(二)1995年——2003年:評估指標確立階段
1995年中共中央組織部下發(fā)了第一個績效考核的文件《關于加強和完善縣(市)黨委、政府領導班子實績考核的通知》,此外,各地紛紛確立了以實績?yōu)橹鞯哪繕丝己酥贫取F渲惺?、縣考核目標體系由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發(fā)展以及黨的建設三部分目標構成。這一階段的政府績效評估形成政績至上的指標價值取向、模式意義大于實際意義、評估指標初現(xiàn)倪端。
(三)2003年至今:價值取向確立階段
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種全會上,胡錦濤要求把經濟增長同人文、資源、環(huán)境和社會發(fā)展指標有機結合,這一時期指標的價值取向趨于平衡、指標增設的臨時性突出。
國內一些學者致力于公共部門績效指標的建立研究:吳建南(2004)通過教育財政支出的理論對政府教育職能有關規(guī)定進行分析,給定了績效評價的模型,并從總體狀況、目標達成、合規(guī)性、直接影響五個方面構建了一種通用指標體系。韓兆洲(2004)選了2大類7中類30項指標組成政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科技、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等。唐任伍(2004)參照MD(瑞士國際管理發(fā)展學院)對政府效率的測度原理,設計了一套測度中國省級政府效率的指標體系:由政府公共服務、公共物品、政府規(guī)模、居民經濟福利等四個因素及其47個指標組成。倪星(2004)從經濟、社會和政治層面構建了一套指標體系,具體指標類型包括:國民經濟、人民生活、科教文衛(wèi)、生態(tài)環(huán)境、社會治安等指標。盛明科(2005)闡述了公共部門績效指標體系構建的詳細流程。近些年來,學者對公共部門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偏向于量化研究,比如趙晏(2012),在構建績效指標時需對數(shù)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后,再經過兩次篩選得出。
綜觀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評估維度體現(xiàn)大致相同的評估內容,大部分研究成果仍然只是分散在地方政府績效評估體系的研究成果中,缺乏對地方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沒有把對指標體系構建的技術規(guī)范和價值原則的研究與實踐結合起來,形成針對特定情境實施特定層級政府或部門的績效評價。但是近些年來,學者們試圖從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層面來研究指標體系的構建,這對于指標體系的規(guī)范化、科學化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績效預算課題組.美國政府績效評價體系[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267.
[2]吳建南,李貴寧.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模型及其通用指標體系構建[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3]韓兆洲.政府政績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實證分析[J].暨南學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版),2004.
[4]唐任伍,唐天偉.政府效率的特殊性及其測度指標的選擇[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5]倪星,李曉慶.試論政府績效評估的價值標準與指標體系[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
[6]盛明科.地方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構建及其應用研究[D].湘潭大學,2005.
[7]趙晏.我國政府公共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研究[D].山東大學,2012.
王若琛(1993-),女,研究生在讀,華北電力大學(保定),研究方向政府管理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