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慧
(閩侯縣上街紅峰小學,福建 閩侯 350108)
找準切入點 架起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銜接橋
林志慧
(閩侯縣上街紅峰小學,福建 閩侯 350108)
語文教學中存在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脫節(jié)現象。教師關注課內文本分析講解,輕視課外閱讀指導,導致學生課外閱讀不得法,閱讀量不足,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教材內容為依托,找準切入點,通過合理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熱學閱讀的興趣和習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閱讀;銜接
葉圣陶強調,語文教材不過是些例子,教師應從語文教材入手,目的卻在閱讀種種的書[1]。也就是說,語文教學應該立足于課堂,著眼于課外,使學生“課內得法,課外延伸”。
筆者多年教學研究中發(fā)現一些學生并不是發(fā)自內心地“我要看書”,而是父母或教師“要我看書”。在這種情況下,課外閱讀顯得那么蒼白無力,教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搜尋、推薦一些自認為適合該年齡孩子閱讀的書籍,結果卻發(fā)現由于沒有明確的閱讀目標,孩子們是課堂上呼聲高,課后執(zhí)行少,一切只是教師的一廂情愿。因此,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是解決問題的重中之重。個人認為此時可以從學習陣地——課堂著手。
很多課文能延伸出許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是孩子們想了解的。我們可以抓住這一契機,從教材出發(fā),以課文中值得探索的疑難問題為切入點,推薦課外閱讀資料,不僅解決疑難問題,深入把握文章情感,又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一)讓課外閱讀為教材難點解惑
例如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時,要解決“兄弟為什么登高處,為什么要插茱萸?”這些問題,就必須查找、閱讀課外資料。筆者適時向學生推薦《驪山傳說》《重陽節(jié)神話傳說》這兩篇神話故事,引導學生帶著“為什么”去閱讀這兩篇神話故事,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故事內容,這樣前面提出的問題也豁然開朗了,從而既有助于對詩歌的理解,又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對于教師來說,提問是課堂教學技能,也是一種閱讀教學策略,以問題作為“腳手架”貫穿于教學始終,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思維潛能,幫助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2]
(二)課外閱讀成為教材難點的補充
對于教學的重難點,教師總是不厭其煩地一講再講,分析再分析,總擔心講得不夠透徹,學生重點還沒掌握好。但結果呢,教師講得汗流浹背,相當賣力,但學生照樣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在這種情況下,不如讓學生閱讀一些與重難點有關的補充材料,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解決難點。在三年級下冊《太陽是大家的》一課學到第三節(jié)“她要去哪兒?她要趁人們睡覺的時候,走向另外的國家”時,學生不理解太陽怎么到另外的國家。筆者就出示閱讀資料: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還自西向東地自轉的,旋轉一周要24小時。太陽照在哪,哪里就是白天,當地球繼續(xù)旋轉,太陽就照到別的地方了。就這樣地球出現了白天、黑夜。
閱讀了這樣的材料后,結合地球儀演示,學生的腦海里就清晰地浮現出太陽走向另外的國家——其實是由于地球的自轉,太陽照耀別的國家,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促進課內閱讀向課外延伸,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相同主題的課外讀物,促進課內外結合。
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四篇科普文章,分別介紹有關太陽、月亮、信息技術、機器人等科普知識。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人類不斷探索宇宙的奧秘,不斷改變人們的生活,筆者在學習了《太陽》《月球之謎》后向大家推薦《太空知識探秘》《宇宙有多大》《太空知識》,學習了《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果園機器人》后,筆者帶領孩子閱讀了有關機器人排險、潛海尋寶的文章。孩子們在課外科普讀物的海洋中遨游,進一步豐富了科學知識。
在上完《盤古開天地》之后,學生都對盤古的獻身精神感到佩服,沉浸在神話的生動形象、大膽合理的想象之中。筆者趁熱打鐵:“天地創(chuàng)造出來了,世界萬物還差了聰明的人類,大家知道傳說中人是怎么來的嗎?”學生向筆者投來了探求的眼神,筆者用夸張的表情說:“想要知道答案,《女媧造人》講得很清楚?!庇纱讼蚝⒆觽兺扑]《中國神話故事》。
在閱讀教材的時候,應培養(yǎng)學生分析閱讀能力,并運用這種能力閱讀其他文本,這樣閱讀能力才會越來越強。這便是“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三篇課文描寫祖國的風光和物產為主題,且都按“總——分——總”的寫作順序來表達。為此,筆者在執(zhí)教這一單元時,以《美麗的西沙群島》為重點,引導學生學習之后知道,該課第一自然段開門見山點出西沙群島“風景優(yōu)美”“物產豐富”的特點,這叫總述,而后2-6自然段圍繞這兩個特點分別介紹了西沙群島的海面、海底、海灘、海島這叫分述;最后一個自然段進行總結,篇末點題。所以這篇課文采取的寫作方法是“總述——分述——總結”。而后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和《香港,璀璨的明珠》兩課時,引導學生進一步鞏固這種寫作方法。習得方法后,鼓勵學生回家用這種方法學習閱讀描寫家鄉(xiāng)、校園、祖國的文章,如《桂林山水》《林?!返取?/p>
教材中經常節(jié)選、改編一些名篇,或把名著進行縮寫。只學一篇課文,對人物形象、品質不能全面理解,原文所要表達的精神、情感無法深入領會。因此,教師有必要在教學前后讓學生閱讀原文、原著。
例如,學完人教版第十一冊《少年閏土》一課,相信孩子們跟魯迅先生一樣,一個淳樸健康、見多識廣、聰明勇敢的少年閏土形象深入腦海。學習這課之后,筆者出示《故鄉(xiāng)》中描寫三十年后閏土的句子: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p>
學生閱讀完,一下子震驚了,臉上露出迷惑的神情,火候已到,筆者問孩子們:“你知道閏土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嗎?那請同學們回家好好閱讀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找找是什么原因讓一個健康活潑勇敢可愛的小閏土變成這個樣子。
興趣與好奇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取知識的內驅力[3]。上例中,以“閏土三十年后鮮明的外貌變化”為切入點,這個點,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發(fā)自內心地積極去讀原文,去讀魯訊先生著作,擴展教材內涵。
如此的閱讀才能使學生牢固理解課內所學知識,并深入洞察人物的內心世界,使學生模糊的閱讀走向清晰,淺顯走向深刻,把握文本實質,提高學生的文本品味,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總之,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小學語文教學應讓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和鼓勵,注意方法的指導,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1]葉圣陶.葉圣陶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
[2]林文思.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文本問題設計與思維能力培養(yǎng)[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7).
[3]林蔭.激發(fā)課外閱讀興趣,培養(yǎng)良好閱讀習慣[J].四川教育學院學院,2001(4).
G424.1
A
1673-9884(2017)08-0035-03
2017-06-16
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常規(guī)課題(FJJK15-288)
林志慧,女,閩侯縣上街紅峰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