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繼文 趙紀梅
( 1.山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2.濰坊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濰坊,261061)
列寧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的光輝永存
——列寧最后口授文獻的重要思想及其現實意義*①
高繼文1趙紀梅2
( 1.山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2.濰坊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濰坊,261061)
列寧在口授文獻中闡發(fā)的精辟思想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他多年艱苦探索俄國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建設社會主義的最終理論結晶。這主要包括 :從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和俄國社會特殊矛盾的辯證統一上,論證十月革命的合理性,堅定社會主義信心;世界革命進入低潮后,蘇聯一國建設社會主義必須依靠工農聯盟的力量,堅持和發(fā)展新經濟政策,探索本國的建設道路;在經濟上亟需建立大工業(yè)基礎,發(fā)展合作社,逐步使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同時相應進行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設。這些思想在當時關系到蘇聯黨和國家事業(yè)的前途命運,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列寧;俄國十月革命;建設社會主義;合作社;政治改革;文化建設
國際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DOI) :10.16456/j.cnki.1001-5973.2017.01.007
從1922年12月23日至1923年3月2日,列寧在病重期間口授了《給代表大會的信》《關于賦予國家計劃委員會以立法職能》《關于民族或“自治化”問題》三封書信和《日記摘錄》《論合作社》《論我國革命》《我們怎樣改組工農檢查院》《寧肯少些,但要好些》五篇文章。在這些文獻中,列寧總結了十月革命以來,特別是實行新經濟政策以來蘇俄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發(fā)展了他以前的思想,從戰(zhàn)略上對國家建設和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進一步思考,提出了許多精辟見解。部分國內外學者稱這是列寧的“政治遺囑”,我們可以把這看作是列寧對社會主義的最后規(guī)劃。這個規(guī)劃的思想內容全面深刻,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其實質是堅持和發(fā)展新經濟政策,相應進行政治改革和提高人民文化水平。這是列寧社會主義思想發(fā)展的頂峰,是他多年艱苦探索俄國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建設社會主義的最終理論結晶。這些思想在當時關系到蘇聯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后來大多得到了實踐驗證,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今年是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100周年,我們重讀這些文獻,深刻領會和踐行列寧的思想,是對列寧和十月革命的最好紀念。
馬克思主義理論有一個基本觀點,即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不斷發(fā)展的結果,建設社會主義需要資本主義創(chuàng)造的條件。而俄國發(fā)展資本主義比較晚,經濟文化不發(fā)達,到20世紀初還是有濃厚封建殘余的后起資本主義國家,比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明顯落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俄國成了國內外多種尖銳矛盾的焦點,形勢危急,處于社會革命的前夜。列寧從這種客觀實際出發(fā),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在《論歐洲聯邦口號》《無產階級革命的軍事綱領》等著作中,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單獨一個國家,甚至是俄國這樣的落后國家首先發(fā)生。他認識到,社會主義革命是經濟、政治、外交等各方面條件綜合起作用的結果,不僅需要經濟條件,關鍵是有革命形勢。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列寧堅定領導黨和人民贏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率先在俄國開始建設社會主義。
但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十月革命以來,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在俄國國內黨內,俄國能否先于西方發(fā)達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一直是頗具爭議的一個大問題。第二國際的一些理論家和俄國小資產階級理論家認為,俄國不具備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革命不會成功。俄共黨內的少數領導人一度也這樣認為。應該說,在經歷了十月革命勝利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初步成就后,實踐已對這個爭論作出了回答。但仍有一些人對十月革命和俄國建設持懷疑態(tài)度,將實行新經濟政策看作是資本主義復辟和社會主義破產。不澄清這方面的錯誤認識,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就會受到嚴重干擾。列寧在口授文章《論我國革命》中,以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從馬克思主義辨證法的高度,批駁了尼·蘇漢諾夫等人的觀點,有力論述了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和特殊性、世界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和特殊表現形式。
第一,列寧批駁了蘇漢諾夫等人的機械革命論,分析了俄國革命的原因和新的特征。蘇漢諾夫等人以社會主義革命只能在資本主義發(fā)達、無產階級占人口多數的國家首先發(fā)生為理由,宣揚“俄國生產力還沒有發(fā)展到可以實行社會主義的高度”,“還沒有實行社會主義的客觀經濟前提”,反對、攻擊俄國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列寧尖銳指出,他們自認為熟知馬克思主義,但是,“馬克思主義中有決定意義的東西,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辨證法,他們一點也不理解”*《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75頁。。他們完全不理解“馬克思說在革命時刻要有極大的靈活性”*《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75頁。,可以變更歷史發(fā)展的順序,完全不理解馬克思曾預想過的無產階級革命和農民革命相結合的思想,只看到過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民主在西歐的發(fā)展這條固定道路,只知道要等到生產力發(fā)展起來后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實際上,社會主義革命并不只有西方一條道路。列寧說,俄國十月革命是特定的國際國內形勢下的產物,是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相聯系的革命,也是實現了工人革命與農民革命相結合的革命,具有歷史必然性和新的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加劇了俄國社會的各種矛盾,激發(fā)了人民的力量,出現了城市工人革命與農民革命相結合的情況。無產階級政黨抓住這種罕見的歷史時機,利用好革命形勢,奪取了政權,開辟了不同于西方革命的發(fā)展道路,是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舉。如果以生產力不發(fā)達為借口,在革命形勢到來后不敢奪取政權,坐等生產力發(fā)達,就會失去大好歷史時機。針對蘇漢諾夫的攻擊,列寧進一步從歷史觀的高度予以批駁,指出 :“世界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fā)展階段在發(fā)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76頁。他說,俄國革命的這種特殊表現,“當然符合世界發(fā)展的總的路線,但卻使俄國革命有別于以前西歐各國的革命”*《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76頁。。這一論斷堅持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揭示了世界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和特殊表現、共性和個性的關系,是一個很重要的思想。
第二,列寧指出了俄國利用先進政權發(fā)展生產力,實現文明、趕上發(fā)達國家的建設道路。列寧并不否認社會主義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前提,他也認為這是“無可爭辯的論點”*《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77頁。,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列寧批判蘇漢諾夫,并不是因為他堅持這個觀點,而是批判他以此為由,以俄國落后為名,反對十月革命的合理性,死守關于歷史發(fā)展的一般教條而不敢改變歷史順序。他認為,在具有了革命形勢的情況下,可以改變歷史發(fā)展順序,先進行政治革命,再利用先進政權創(chuàng)造社會主義的物質條件。他也強調 :“我們的文明程度也還夠不上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雖然我們已經具有這樣做的政治前提?!?《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96頁。但他并不因此認為俄國不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指出 :“既然建立社會主義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們?yōu)槭裁床荒苁紫扔酶锩侄稳〉眠_到這個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趕上別國人民呢?”*《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77頁。列寧正是這樣做的。十月革命后,他一再強調發(fā)展生產力對于鞏固新政權的重要性,要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在口授文章《論合作社》中,他再次明確提出把工作重點轉向和平的“文化”組織工作上去。*《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73頁。他引用拿破侖的一句格言“首先要投入真正的戰(zhàn)斗,然后便見分曉”,指出我們在1917年10月投入了真正的戰(zhàn)斗,在后來的建設中取得了勝利,“現在已經毫無疑問,我們基本上是勝利了”*《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78頁。。
第三,列寧還指出,俄國革命所表現的某些特殊性,“到了東方國家又會產生某些局部的新東西”,“在東方那些人口無比眾多、社會情況無比復雜的國家里,今后的革命無疑會比俄國革命帶有更多的特殊性”*《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76、 778頁。??梢?,列寧在認識到俄國革命與西方革命具有不同特點的基礎上,還預見到東方一些更落后國家的革命又會有自己的特點,這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方法在革命問題上的運用。對于俄國革命的經驗,列寧也區(qū)分了其普遍性和特殊性。早在1920年《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列寧就全面論述了應如何理解俄國革命和建設經驗的國際意義,并警告其他共產黨組織不要照搬俄國經驗。
綜上所述,列寧對十月革命必然性和俄國建設社會主義特殊性的重要論述,特別是關于落后國家在特定形勢下先奪取政權,然后大力發(fā)展經濟文化,為社會主義奠定堅實基礎的重要思想,包含著豐富內涵和重大意義,已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所證實。它深刻啟發(fā)我們,落后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后,在建設中要從實際出發(fā),牢牢抓住發(fā)展生產力這個根本任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探索適合自己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規(guī)律,既不要因為經濟文化落后而不敢建設社會主義,也不要因為搞社會主義而照搬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結合當代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經驗教訓,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經驗,我們更加認識到列寧對落后國家獨特發(fā)展道路的辯證分析具有深遠意義。現在看來,落后國家不是不能建設社會主義,問題是怎樣建設。列寧以科學態(tài)度對待馬克思主義,而沒有離開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樹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典范。
十月革命后一段時間,世界革命形勢處于高潮。列寧堅持認為,俄國革命的最終成功取決于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支持。離開西方無產階級的支持,俄國革命堅持不下來。1921年春國內戰(zhàn)爭結束后,俄國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西方革命進入低潮。列寧強調依靠自己的力量搞建設,但他從未孤立地看待蘇俄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前景。直到1922年2月,實行新經濟政策一年后,他還指出 :“我們向來篤信并一再重申馬克思主義的一個起碼的真理,即要取得社會主義的勝利,必須有幾個先進國家的工人共同努力。”*《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640頁。由此可見,他非常注重把握國家建設的外部環(huán)境,把社會主義事業(yè)看成是世界性的事業(yè)。
在口授文獻《寧肯少些,但要好些》中,列寧對國際形勢作了辯證分析。他指出,西方國家并沒有能夠用戰(zhàn)爭消滅蘇維埃政權,俄國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了下來,但它們并不甘愿讓社會主義新制度強大起來。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統治階級向被統治階級作了讓步,這些國家出現了某種“社會和平”的局面。所以,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延遲了,眼前不能支持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而在東方,中國、印度等廣大殖民地國家已卷入世界革命運動的總漩渦,成了推動世界革命的動力。列寧說 :“斗爭的結局歸根到底取決于如下這一點 :俄國、印度、中國等等構成世界人口的絕大多數。正是這個人口的大多數,最近幾年來非常迅速地卷入了爭取自身解放的斗爭,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世界斗爭的最終解決將會如何,是不可能有絲毫懷疑的。在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是完全和絕對有保證的?!?《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96頁。
那么,在此背景下,蘇聯國內建設應實行什么戰(zhàn)略呢?列寧指出,我們關心的并不是社會主義最終勝利的這種必然性,而是在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之前,我國蘇維埃政權為阻止西歐反革命國家扼殺我們所應采取的策略。他強調應該采取“自救”政策,使自己文明起來。*《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96頁。
列寧指出 :“我們應當努力建成這樣一個國家,在這個國家里工人能夠保持他們對農民的領導,保持農民對他們的信任,并通過大力節(jié)約把自己社會關系中任何浪費現象的任何痕跡鏟除干凈?!?《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97頁?!爸灰覀兡軌虮3止と穗A級對農民的領導,我們就有可能在我國靠大力節(jié)約把任何一點積蓄都保存起來,以發(fā)展我們的大機器工業(yè),發(fā)展電氣化,發(fā)展泥炭水力開采業(yè),完成沃爾霍夫水電站工程,如此等等?!?《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97頁。他自信地說,如果我們這樣做了,“我們將能夠不是在小農國家的水平上,不是在這種普遍的局限性的水平上堅持下去,而是在不斷地前進、向著大機器工業(yè)前進的水平上堅持下去”*《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97頁。。
列寧這一政策的精神實質,就是立足于本國力量,依靠工農聯盟建設社會主義,發(fā)展壯大自己。這是新經濟政策的經驗。新經濟政策的主要之點,就是把農民看作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力量,依靠商品關系和經濟利益建立國家與農民的經濟聯系,鞏固工農聯盟,引導農民支持社會主義。列寧認為,只要處理好工農兩大階級的關系,新經濟政策的俄國將變?yōu)樯鐣髁x的俄國。
在口述文獻《我們怎樣改組工農檢查院》中,列寧再次強調 :“在我們蘇維埃共和國內,社會制度是以工人和農民這兩個階級的合作為基礎的”,“如果在這兩個階級之間發(fā)生嚴重的階級分歧,那么分裂將是不可避免的”*《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83頁。。他還說,我們的命運歸根到底將取決于工農聯盟的結局如何,并告誡全黨要采取切實措施,防止工農分裂。他所提出的加強黨中央機關建設、防止中央委員會領導分裂、加強黨內民主建設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說都是為了加強工農聯盟。
在經濟上,列寧認為必須依靠工農經濟的結合,發(fā)展大工業(yè),實現電氣化,建立發(fā)達的社會主義物質基礎。在口授文獻中,他沒有專門講工業(yè)化的任務,是把這作為長遠目標提出來的。他指出,在新經濟政策條件下,小農經濟生產率低,在這種水平上堅持到社會主義革命在發(fā)達國家勝利是不容易的,所以,必須發(fā)展工業(yè)。自新經濟政策實施以來,列寧雖重視農業(yè)的恢復和發(fā)展,但卻多次強調大工業(yè)的重要性,指出大工業(yè)是社會主義的唯一物質基礎,在農民國家里尤其如此?!皼]有大工業(yè)是不能建成社會主義的?!?《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89頁。在1922年11月共產國際“四大”上的報告中,列寧又著重指出,發(fā)展經濟單靠農業(yè)和輕工業(yè)是不夠的,必須發(fā)展重工業(yè)?!安煌炀戎毓I(yè),不恢復重工業(yè),我們就不能建成任何工業(yè),而沒有工業(yè),我們就會滅亡,而不能成為獨立國家。”“要挽救俄國,單靠農業(yè)豐收還不夠,而且單靠供給農民消費品的輕工業(yè)情況良好也還不夠,我們還必須有重工業(yè)?!?《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24頁。在口授文獻中,列寧依然強調發(fā)展大工業(yè)的重要性。關于重工業(yè)的資金來源,列寧認為主要應靠內部積累和節(jié)約,包括商業(yè)利潤、提高勞動生產率、勤儉節(jié)約、壓縮和精減機關開支。他還想到依靠租讓獲利、向外國貸款等。他把加強國家機關建設、厲行節(jié)約與發(fā)展大工業(yè)聯系起來,為發(fā)展工業(yè)服務。
列寧在《論合作社》中指出 :“我們面前擺著兩個劃時代的主要任務。第一個任務就是改造我們原封不動地從舊時代接收過來的簡直毫無用處的國家機關”;“第二個任務就是在農民中進行文化工作”。*《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73頁。他認為這是關系到社會主義能否建成的兩大任務。如果我們再聯系其口授文獻中關于實現合作化、發(fā)展大工業(yè)的思想,可以說,列寧在生命最后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建設規(guī)劃。這個規(guī)劃不僅在當時對蘇聯建設社會主義有很強的針對性,也有長遠的指導價值。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改革開放中逐步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列寧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這說明,社會主義應當是全面發(fā)展的社會,各項建設任務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
十月革命后,列寧一直探索如何引導農民向社會主義過渡、走社會主義道路。
在戰(zhàn)時共產主義時期,列寧試圖通過共耕制形式解決這一艱難任務。“共耕制農業(yè)的組織形式統稱集體農莊,其主要特征是土地、農具、牲畜公有,整個集體實行大規(guī)模共同耕作,集中經營,統一分配。集體農莊分為農業(yè)公社、勞動組合和共耕社三種形式。”*高繼文 :《論列寧的農業(yè)合作制理論》,《山東師大學報》2000年第1期。實踐證明,這種形式不利于發(fā)展生產,不受農民擁護。1921年轉向新經濟政策后,列寧總結共耕制的教訓,提出以合作社引導農民走集體合作道路。合作社是俄國歷史上延續(xù)下來的農業(yè)組織形式,以流通領域的合作為主要方式,不改變農民的所有制、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為農民所需要、所歡迎,因此在實行新經濟政策后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在新的實踐中,列寧形成了社會主義合作制理論。
在口授文獻《論合作社》中,列寧深刻論述了新經濟政策條件下合作社的重要意義、性質和特點、政策和措施,堅信合作社是引導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第一,由于實行新經濟政策,找到了通過商業(yè)與小農共處和支持小農發(fā)展個體經濟的正確途徑,“合作社在我國有了非常重大的意義”*《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67頁。。列寧指出 :“在新經濟政策中,我們向作為商人的農民作了讓步,即向私人買賣的原則作了讓步;正是從這一點(這與人們所想的恰恰相反)產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義。從實質上講,在實行新經濟政策的條件下,使俄國居民充分廣泛而深入地合作化,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一切,因為現在我們發(fā)現了私人利益即私人買賣的利益與國家對這種利益的檢查監(jiān)督相結合的合適程度,發(fā)現了私人利益服從共同利益的合適程度,而這是過去許許多多社會主義者碰到的絆腳石?!?《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67-768頁。列寧還指出 :“在我國,人們還輕視合作社,還不了解 :第一,在原則方面(生產資料所有權在國家手中),第二,在采用盡可能使農民感到簡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方法過渡到新制度方面,這種合作社具有多么重大的意義?!?《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68頁。
第二,在無產階級已奪取國家政權、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會主義的制度”*《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71頁。。列寧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合作社受資本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支配,依賴于資本主義工業(yè)、商業(yè)和銀行業(yè)的發(fā)展,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一部分。而在無產階級政權下,合作制的發(fā)展受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的支配,最終將長入社會主義經濟體系?!?高繼文 :《論列寧的農業(yè)合作制理論》,《山東師大學報》2000年第1期。所以,他說舊的合作社工作者的理想是徹頭徹尾的幻想,因為他們沒有估計到推翻剝削階級的統治這個根本問題;但是,“在我國,既然國家政權操在工人階級手中,既然全部生產資料又屬于這個國家政權,我們要解決的任務的確就只剩下實現居民合作化了”*《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67頁。。如此突出合作社的作用,是個新提法。在新經濟政策第一階段,列寧設想通過國家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主要有租讓制和合作制兩種形式。實際上,租讓制并沒有多大發(fā)展,而合作社卻發(fā)展很快,列寧便把合作社看作是通向社會主義的主要渠道。這是他社會主義構想的重大變化。
第三,合作社的優(yōu)勢是,能夠利用市場關系和物質利益引導農民逐步走社會主義道路,使農民感到簡便易行。因為實行新經濟政策后,市場關系和物質利益成為處理國家、合作社、農民個人三者關系的合適尺度。“合作社不根本改變農民個體經濟的占有方式和生產經營方式,適合當時農村生產力水平和農民覺悟水平,能夠滿足他們的利益要求;合作社是做買賣的商業(yè)機關,它從流通領域入手,在供銷、信貸、采購等方面把農民聯系起來,為他們提供社會化、市場化服務,而不要求農民開始就從生產上聯合,實行‘一大二公’”*高繼文 :《論列寧的農業(yè)合作制理論》,《山東師大學報》2000年第1期。;合作社是農民自愿參加的組織,不搞強迫,以家庭生產經營為依托,生產經營形式靈活多樣。合作社能適應個體農民作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經營和貿易自由的要求,同時又有利于國家經由市場對農民進行宏觀調節(jié)。
第四,列寧還闡明了組織合作社的一些重要原則。其一,國家要在經濟、財政等方面支持合作社?!百J給合作社的國家資金,應該比貸給私人企業(yè)的多些,即使稍微多一點也好,甚至和給重工業(yè)等部門的一樣多?!?《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69頁。其二,在農民中進行文化工作,使他們懂得加入合作社的好處,會文明經商。其三,全面的合作化“需要整整一個歷史時代”,“在最好的情況下,我們度過這個時代也要一二十年”。*《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70頁。其四,在合作化過程中,堅持自愿原則,保證農民的物質利益,獎勵積極參加合作社流轉的農民,等等。
總的說,列寧的合作社構想展示了穩(wěn)步變革生產關系,使農村經濟朝社會化、市場化方向演變的藍圖,符合農業(yè)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向前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的新路。因此,列寧說 :“幻想出種種工人聯合體來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回事;學會實際建設這個社會主義,能讓所有小農都參加這項建設,則是另一回事。我們現在達到的就是這級臺階?!?《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68頁。新經濟政策解決了社會主義經濟通過市場關系與個體農民共處的問題,合作社構想則以新的思路解決了使個體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組織形式問題,使列寧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臻于成熟,這也是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無產階級國家政權對小農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的突破。
從十月革命以來近百年的經驗看,落后國家引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組織形式不是蘇聯式的集體農莊,也不是我國曾長期實行的人民公社,而是與市場經濟密切聯系的合作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市場經濟得到了大的發(fā)展,各種自愿互利的合作社形式也興盛起來,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列寧關于發(fā)展合作社的一些重要思想,在今天仍有指導意義。
十月革命前,列寧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巴黎公社直接民主制的經驗,認為未來社會主義國家應當廢除官僚制,實行人民自己管理、社會自治,官吏由人民選舉、受人民監(jiān)督。十月革命勝利后的初期,蘇維埃政權廢除舊的官僚機構,代之以各級蘇維埃及人民委員會,實行普遍選舉和監(jiān)督制,積極吸收勞動者參與國家管理,初步展現了直接民主的理想形態(tài)。然而,這與蘇俄小農經濟占絕對優(yōu)勢、文盲占較大比例的落后國情很不相符。國內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一黨制、政黨代表制、權力集中制、干部委任制發(fā)展起來,導致官僚主義泛濫,引起了列寧的擔憂。國內戰(zhàn)爭結束后,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的弊端顯露了出來,迅速滋長蔓延的官僚主義已經成為蘇維埃國家機關內部“最大的毛病”和“最可惡的敵人”。*《列寧全集》(第52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00頁。列寧為克服政治上的弊端,反對官僚主義,發(fā)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付出了很多心血。
在《給代表大會的信》《我們怎樣改組工農檢查院》等口授文獻中,列寧集中闡述了政治改革與建設問題。他提出,要“對我們的政治制度作一系列的變動”*《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43頁。,“我們國家機關及其改善的問題,是一個非常困難、遠未解決同時又亟待解決的問題”*《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79頁。。這個任務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關系到能否鞏固工農聯盟,避免黨的分裂,沿著新經濟政策的道路建成社會主義。而改革黨和國家政治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反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
第一,列寧認為,官僚主義作風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上層建筑,首先來自從舊社會繼承下來的舊國家機構。他指出 :“我們的機關實質上是從舊制度繼承下來的”,“是從沙皇和資產階級那里拿過來的舊機關”*《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47頁。。從舊機構中留下來的大量的官員雖在新政權下工作,但他們把舊制度的惡習帶到了新制度中來,用消極怠工等辦法反對新政權。除了舊社會的影響外,由于文化落后、經濟管理體制集中等原因,新政權內部也有嚴重的官僚主義傾向。列寧指出,在革命后建立的一大批人民委員部,比較好的只有外交人民委員部和糧食人民委員部。就連作為新政權監(jiān)督機關的工農檢查院的情況也很糟糕,機構很龐大,但卻不能真正發(fā)揮監(jiān)督、檢查和改善國家機關的作用。列寧說 :“工農檢查人民委員部現在沒有絲毫威信。大家都知道,再沒有比我們工農檢查院這個機關辦得更糟的機關了,在目前情況下,對這個人民委員部沒有什么可要求的了。”*《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87頁。此外,在黨的機關里也有嚴重的官僚主義作風,列寧尖銳指出 :“官僚不僅在蘇維埃機關里有,而且在黨的機關里也有?!?《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91頁。當時官僚主義的集中表現是,機構龐大,無人負責,相互推諉,辦事效率低下。反對官僚主義已經成了刻不容緩的任務。
第二,列寧提出的改革措施主要是加強監(jiān)督,充分發(fā)揮人民監(jiān)督和專門機構監(jiān)督的作用。他以改組工農檢查院為核心,提出如下措施 :其一,把工農檢查院和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結合起來。這樣一方面使工農檢查院獲得很高的威信,對黨和國家政權機關進行有效監(jiān)督;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使中央委員會同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一起走上黨的最高代表會議的道路,以便于進行鐵面無私、不顧情面的監(jiān)督。其二,精減工作人員,提高干部素質。列寧設想,把工農檢查院的職員縮減到300—400人,這些人員要經過考試,熟悉業(yè)務,認真負責,兢兢業(yè)業(yè)。其三,加強對檢查機關工作隊伍的建設。列寧提出,吸收工農檢查院職員必須經過各種嚴格的考試,特別是有關國家機關基本原理、行政管理和辦事制度方面的考試。公職人員必須學習組織勞動的科學,特別是組織行政管理事務的科學。另外,列寧還提出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應具備高超的科學技術知識和較強的行政管理能力,使二者結合起來。
第三,列寧從分析最高層領導人的特點及其相互關系的現狀出發(fā),提出了避免黨的分裂,加強集體領導的重大措施。主要有 :其一,增加中央委員會的人數。列寧建議把中央委員會的人數增加到50—100人,新增加的委員應來自普通工人和農民,沒有官僚主義習氣。他們參加中央工作,“第一,能使中央委員會本身具有穩(wěn)定性,第二,能真正致力于革新和改善機關”*《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48頁。。列寧的這一措施體現了他關于“到我國專政根基最深的地方去發(fā)掘新的力量”*《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79頁。的思想。其二,強化監(jiān)督。“代表大會從工人和農民中選出75—100名(這當然是大致的數字)新的中央監(jiān)察委員?!?《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80頁。他們享有中央委員的一切權利,不僅監(jiān)督檢查下級黨組織的工作,而且監(jiān)督檢查黨中央的工作,出席政治局的會議,參與有關問題的討論。其三,加強集體領導?!鞍阎醒肴珪耆兂牲h的最高代表會議,每兩月開會一次,有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參加”*《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80頁。,一些重大問題由中央全會研究決定。這樣便能減少因個別領導人的偶然因素而導致分裂的危險。其四,列寧為防止分裂提出的最后一個措施,是建議黨代表大會解除斯大林的總書記職務。他擔心的是斯大林品行上的“太粗暴”,會在政治上帶來嚴重后果。
列寧關于政治改革和建設的思想,適應了由戰(zhàn)爭轉向和平、由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轉向新經濟政策的需要,堅持了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原則和方向,且有強烈的針對性,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新經濟政策的長期實施。可是,這些思想沒有受到高度重視。斯大林執(zhí)政后,權力越來越集中,黨內民主制度遭到破壞,這是新經濟政策過早結束的一個主要原因。隨著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模式的強化,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不正常的局面多年得不到糾正,為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僵化、劇變埋下了隱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堅定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實行依法治國方略,為國家發(fā)展和穩(wěn)定奠定了堅實基礎,彰顯了列寧國家政權改革和建設思想的現實意義。當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戰(zhàn)略方針,從嚴格黨內政治生活做起,加強監(jiān)督制度建設,將為永葆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制度條件。結合當前形勢和任務,深入領會列寧關于政治改革和建設的系列思想,倍感他的偉大和親切。
十月革命爆發(fā)前,俄國文化落后。革命勝利后,文化落后的局面難以改變。這是俄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制約因素。列寧深刻認識到這一點。1919年3月,他在黨的八大報告中指出 :“我們深深知道,俄國文化不發(fā)達是什么意思,它對蘇維埃政權有什么影響;蘇維埃政權在原則上實行了高得無比的無產階級民主,對全世界作出實行這種民主的榜樣,可是這種文化上的落后卻限制了蘇維埃政權的作用并使官僚制度復活?!?《列寧選集》(第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66頁。轉入新經濟政策后的1921年10月,列寧強調 :“提高文化水平是最迫切的任務之一?!?《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86頁。1922年3月,在黨的十一大報告中,列寧再次指出 :“我們的力量是什么?我們缺少的是什么?政治權力是完全夠了?!韲鵁o產階級國家掌握的經濟力量完全足以保證向共產主義過渡。究竟缺少什么呢?缺什么是很清楚的 :做管理工作的那些共產黨員缺少文化?!?《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79-680頁。鑒于文化落后對社會發(fā)展的制約,列寧多次強調在偉大的政治變革之后,必須進行文化建設,以消化和鞏固政治變革的成果。
在口授文獻《論合作社》《日記摘錄》中,列寧提出要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向文化主義中去,實現文化革命,并專門講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措施。在《論合作社》中,他說 :“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這種根本的改變表現在 :從前我們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應該放在政治斗爭、革命、奪取政權等等方面,而現在重心改變了,轉到和平的‘文化’組織工作上去了。如果不是因為國際關系,不是因為必須為我們在國際范圍內的陣地進行斗爭,我真想說,我們的重心轉移到文化主義上去了?!?《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73頁。“文化主義”是在十月革命前流行于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中的思潮,它回避階級斗爭,主張以單純的文化教育活動去救國救民。這在舊制度下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是幻想。然而,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后,發(fā)展文化卻成了黨和國家的根本任務。列寧在這里是借用“文化主義”來突出把工作重心由奪取政權轉向和平的“文化”組織工作,進行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列寧講的“文化革命”,有廣義和狹義兩方面涵義。廣義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就是通常說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列寧要求社會主義要有高度的文化,他說 :“只要實現了這個文化革命,我們的國家就能成為完全社會主義的國家了?!?《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74頁。關于狹義文化的重要性,列寧指出,實現合作化要求提高農民文化水平,使農民學會文明經商。“要是完全實現了合作化,我們也就在社會主義基地上站穩(wěn)了腳跟。但完全合作化這一條件本身就包含有農民(正是人數眾多的農民)的文化水平的問題,就是說,沒有一場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73頁。同時,改善國家機關,克服官僚主義,吸收勞動者參加國家管理,也需要提高文化水平。列寧說 :“文盲是處在政治之外的,必須先教他們識字。不識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識字只能有流言蜚語、謊話偏見,而沒有政治。”*《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90頁。
除了論證進行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之外,列寧還提出了發(fā)展文化事業(yè)的主要措施。其一,從基礎做起,抓好國民教育,認真做好掃除文盲和國民識字工作。其二,增加教育經費,壓縮其他部門經費開支,甚至壓縮國防費用轉作教育經費,使國家預算首先滿足初級國民教育的需要。其三,提高教師地位,“把我國國民教師的地位提到在資產階級社會里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64頁。,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師的物質生活水平。其四,鼓勵城市工人下農村幫助農民發(fā)展文化,傳播文明,建立城鄉(xiāng)之間的文化聯系,在工人中組成許多以幫助農村發(fā)展文化為宗旨的團體。列寧說,這不是向農村推行共產主義思想,“在我們農村中奠定共產主義的物質基礎之前,這樣做對于共產主義可以說是有害的,可以說是致命的”*《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65頁。。其五,發(fā)展文化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首先要掃除文盲,普及一般文化。列寧極力反對那些把主要精力用在談論無產階級文化和資產階級文化的關系上的革命空談。他在口述的《寧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強調 :“對那些過多地、過于輕率地侈談什么‘無產階級’文化的人,我們就不禁要抱這種態(tài)度,因為在開始的時候,我們能夠有真正的資產階級文化也就夠了,在開始的時候,我們能夠拋掉資產階級制度以前的糟糕之極的文化,即官僚或農奴制等等的文化也就不錯了。在文化問題上,急躁冒進是最有害的?!?《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84頁。
列寧關于實行文化革命、大力發(fā)展文化事業(yè)的思想,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他希望通過文化變革和建設,提升人的素質,提高國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為社會主義新社會的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文化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更深透、更長遠。它不僅直接關系干部群眾的文明素養(yǎng),還會直接影響到國家政治經濟發(fā)展和制度建設的方方面面。蘇聯建設社會主義長達半個多世紀,社會主義制度沒有扎下根來,干部和群眾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不堅定,與俄國的文化傳統有關系,更與社會主義時期沒有實現文化變革有關系。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汲取歷史教訓,堅持和發(fā)展列寧的思想,始終把精神文明建設當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之一,加強文化強國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將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具有正確方向、精神支柱和強大動力。
責任編輯 :寇金玲
Immortal Glory of Lenin’s Thoughts on Socialist Construction——The Important Thoughts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Lenin’s Last Dictated Literature
Gao Jiwen1, Zhao Jimei2
(1.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2. School of Marxism, Weifang University, Weifang Shandong, 261061)
Lenin’s brilliant thoughts in his dictated literature were an organic whole, and also the theoretical crystallization of his long-term and hard exploration of how Russia made the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and constructed socialism. These mainly include: 1. Lenin demonstrate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general laws of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particular contradictions in the Russian society. 2. After the world revolution was at a low ebb,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had to depend on the alliance of the working class and the peasantry, adhere to and develop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and explore its specific construction road. 3. In economy, the basis of a large-scale industry should be established urgently and the cooperative be developed; the peasants should be guided to take the socialist road; at the same time political reforms should be carried out and culture be developed. These thoughts were of critical importance to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the party and state of the Soviet Union at that time, and are of vital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sent time.
Lenin; build socialism; Russia’s the October Revolution; cooperative; political reform; cultural construction
2017-01-09
高繼文(1964— ),男,山東莘縣人,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趙紀梅(1978— ),女,山東五蓮人,濰坊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化發(fā)展研究”(14AZD00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放性特征研究”(10BKS018)的階段性成果。
A821.3
A
1001-5973(2017)01-007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