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馬忠興++丁俊杰
[摘要]通過對獨立學院學生進行調查,了解當前大學生心理自我保健意識及行為特點,為今后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獨立學院 心理 自我保健
[中圖分類號]G5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4-0098-02
心理健康是保證大學生完成學業(yè)并順利走向社會的基本保障之一。近年來,我國高校存在異常心理障礙甚至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比例持續(xù)升高,一方面受客觀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大學生缺乏心理自我保健意識和心理自我保健技能。獨立學院作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大教育集群,所培養(yǎng)的學生在自我意識發(fā)展、行為自控品質等方面有其獨特性。目前,心理健康課程已經陸續(xù)列為獨立學院的必修課,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但是,作為受眾群體,獨立學院學生的主觀接受水平是重要的中介因素,決定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基于這種考慮,有必要針對獨立學院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教育環(huán)境,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以圖找到更加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入點,更有針對性地面向獨立學院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谝陨纤伎?,我們面向某獨立學院學生開展心理自我保健方面的調查研究。
一、調查方法
我們對大學生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從自我保健意識、自我保健行為兩個緯度來考察,設計調查問卷,隨機抽取某獨立學院大一至大四各年級共計120人參與調查,通過整理篩查,對116份有效問卷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二、調查結果
(一)當前獨立學院學生心理自我保健意識發(fā)展狀況
心理自我保健意識的發(fā)展,可以從心理健康關注度、心理健康重要性認可度以及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方面進行考量。
從調查數據看,關注心理健康的同學占被調查群體的97.4%,認為心理健康很重要的占98.7%,這說明絕大多數同學已意識到心理健康對個體發(fā)展的意義;認為當代大學生群體心理很健康的占47.8%,表明同學普遍意識到心理健康已經成為影響大學生成才的重要因素,這也是當前大學生面臨的成長困擾。隨著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當代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面臨方方面面的挑戰(zhàn),尤其對獨立學院的學生而言,在高等教育整個培養(yǎng)序列中處境并不樂觀,不少同學存在一定的學習壓力、生涯規(guī)劃壓力等,在這種大背景下,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很高??梢哉f,此次對獨立學院學生群體的調查結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大學生的共性,即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獲得廣泛認可。
在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方面,認為心理學知識很有幫助的同學占91.2%,認為開設心理學課程很有作用的占88.1%,說明當前高校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效果很好,尤其是近幾年來在國家和地方教育部門的要求下,許多高校都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所有學生的必修課,在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上成績突出。同時,我們也看到,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不夠豐富的同學占82.9%,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因為獨立學院的學生個性發(fā)展更偏向于活潑多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有賴于課堂教學等傳統(tǒng)方式以外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從所調查的獨立學院來看,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徑方法上確實存在一定的條件局限,除了大一學年的心理健康必修課,以及個別非心理學專業(yè)開設的小范圍心理相關選修課外,沒有團體心理輔導、生涯規(guī)劃等系統(tǒng)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當前獨立學院學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自我意識題目采用5點評分,通過對樣本學生心理自我保健意識題目的得分進行描述統(tǒng)計與獨立樣本t檢驗(表1,表2),結果表明,所調查學生群體得分與均值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t=9.716,P<.01),可以認為,樣本群體心理自我保健意識水平明顯高于平均值。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考察不同性別和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在心理自我保健意識水平上的差異(表3),結果表明:不同性別大學生之間心理自我保健意識發(fā)展水平差異不顯著;文科生與理科生心理自我保健意識發(fā)展水平差異顯著(p<.01),文科學生明顯好于理科學生。
注:**P<.01
(二)當前獨立學院學生心理自我保健行為發(fā)展特點
具備較高心理自我保健意識是心理健康的基礎性條件之一。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獨立學院學生是否能學以致用,掌握心理自我保健的基本方法并注意使用,才是關鍵。我們從知識獲取、壓力排解、情緒疏泄、困惑求助、挫折應對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具體如下:
1.遇到心理困惑時
最愿意采取的方式方面,大多數同學選擇與朋友或家人分享并求助(62.7%),尋求老師或專業(yè)心理咨詢幫助的學生比例偏低(33.1%),這可能源于學生對心理困擾還存有偏見與羞怯心理,也可能與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很好地融入學生日常生活有關。但是,我們也看到,很少學生(4.2%)遇到心理困惑會選擇憋在心里或自我勸慰,這說明作為“90后”的當代大學生,獨特的成長環(huán)境形成了他們獨特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對環(huán)境的依賴心理更強,遇到問題時更傾向于向外界求助。
2.生活或學習中壓力過大時
更多同學傾向于找人傾訴(57.2%),這與上文調查結果一致,也有約1/5的同學選擇聽音樂這種時代感更強的自我解壓方式。約10%的同學選擇順其自然,不采取任何應對方式。當然,與以上幾種應對方式相比,選擇自我暗示和心理咨詢(<5%)的同學更少,這表明,盡管當今社會心理咨詢已經司空見慣,但是作為當代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接受性并不高。結合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們認為,這很可能是大學生的高自尊以及從自我隱私風險方面的考慮而導致的,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引導。
3.獲取心理知識的主要渠道方面
選擇網絡電視的學生比例最高(41.6%),其次是學校課堂(30.4%),再次是同學朋友(16.8%),而選擇報刊雜志與自我經驗的很少。這一調查結果表明,隨著當代媒體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快捷的知識獲取渠道更受學生歡迎,其中電腦、手機網絡學習與交流平臺,是學生獲取心理健康知識的主要渠道。同時我們看到,這幾年浙江省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入學必修課,課堂教學的作用凸顯,與網絡等媒體渠道相比,學生獲取到的知識更加科學、系統(tǒng)。
4.不良情緒宣泄上
向朋友傾訴是所調查學生宣泄不良情緒的最主要方式(79.4%),這表明,同伴支持對他們的成長尤為重要,當前高校心理輔導中,同輩互助的意義重大。而與之相比,求助心理咨詢的學生比例很低(7.2%),少數學生選擇通過聽音樂、體育運動等方式來宣泄情緒(8.4%),另外也有少數學生沒有通過任何途徑來及時宣泄不良情緒。與同學鬧矛盾時,學生選擇隨時間淡化(40.9%)和尋找原因(36.5%)的較多,只有17.6%的學生選擇主動和好,少數學生選擇回避交往,這說明,“90后”大學生普遍缺乏人際矛盾協(xié)調能力,需要今后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加以教育與引導。
三、討論
通過此次調查,我們可以看出,盡管近些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健康問題導致突發(fā)事件頻頻見諸報端,但是從心理自我保健角度來看,大學生此方面意識較強,能夠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刻意獲取心理健康知識并使用這些知識來調節(jié)自我心理狀況。但是,由于“90后”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特殊性,以及獨立學院學生群體在同齡人中的特殊性,被調查人群心理自我保健方面的不足也很明顯,如人際協(xié)調能力較差,自我反思能力不夠強等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引導。另外,此次調查也表明,盡管目前各高校已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到重要的位置,不斷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包括心理必修課的設置,但是,在教育途徑方面還略顯單一,不能夠滿足當前“90后”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另外,心理咨詢這一輔導方式的作用尚未完全發(fā)揮,不少學生還排斥,需要今后加大此方面的觀念引導與知識宣傳。
針對調查結果,在具體提高途徑上,可采取以下做法:
(一)大力加強心理自我保健知識宣傳,豐富知識普及途徑
由于缺乏知識背景,大多數學生不具備較為系統(tǒng)全面的心理學知識,對心理健康知識和促進方法的認識也停留在“知其然”的層次,對具體的保健方法較為欠缺,有些學生甚至懷著一勞永逸的想法,總想通過某個心理技巧達到自我心理的完善,這就導致一部分學生在嘗試后出現(xiàn)失望甚至懷疑的態(tài)度。因此,從高校教育管理的角度,應該加強心理自我保健知識的宣傳,除課堂教學外,充分發(fā)揮第二、第三課堂的教育作用,利用好校園廣播、宣傳欄等校園平臺,加大宣傳力度,讓心理保健意識更加深入人心。另外,要不斷豐富宣傳教育途徑,除了知識講授和靜態(tài)宣傳,還要將團體心理訓練、團體輔導、心理情景劇等運用到日常教育活動中,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增強體驗性。
(二)開展分類教學與指導,增加教育的針對性
學生的多樣化決定了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亦如此。不同性別、年級等學生群體的特點不同,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分類教學,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開展不同水平的健康教育。另外,對存在心理困擾的同學,也要根據不同類別開展形式多樣的團體輔導、工作坊等輔導活動,提供更加專業(yè)的心理保健方法,解決他們存在的實際問題,優(yōu)化他們的心理素質。另外,要充分挖掘心理咨詢的價值,為心理偏態(tài)學生提供更加專業(yè)的輔導服務。
【參考文獻】
[1]李云飛,閆雯.獨立學院“90后”大學生的心理特征調查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12).
[2]郭俊汝,范成博.體驗式教學在獨立學院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03).
[3]郭占欣,鄭建村.獨立學院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2(09).
[4]萬勇華.道家思想啟迪下的大學生心理保健方式探微[J].泰山學院學報,2016(03).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