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志強
(陜西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陜西西安 710119)
論“二桃殺三士”文本演變中的情理沖突
牛志強
(陜西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陜西西安 710119)
“二桃殺三士”是中國古代的另類鴻門宴,晏子以其陰謀成功推動了這場殺局,讓三士成為了另類的悲情項羽。晏子的隱忍無情、虛與委蛇一反正史中其睿智英朗的君子風(fēng)度,齊景公一手提拔三士,最后又一手葬了三士,透露出古代朝堂之上的生存斗爭何其慘烈。文章通過比較分析這一故事在歷史演變中的人物性格及各人物間的矛盾變化來探析這場殺局中的情感沖突,透過馮夢龍對原作的改編情況來看當(dāng)時讀者對這一故事的情感立場,闡明三士之死的矛盾演變和根本原因。
三士;晏子;齊景公;情理;死亡
“二桃殺三士”最早見于《晏子春秋》一書,名為“景公養(yǎng)勇士三人無君臣之義晏子諫”,漢代則出現(xiàn)了該故事的大量畫像石,后世如《諸葛亮集》《藝文類聚》《西溪叢語》等書中均有收錄,但受眾不廣。明代馮夢龍將其改寫成為短篇小說,收入《喻世明言》,題為“晏平仲二桃殺三士”。清人蔡元放改編馮夢龍的《新列國志》為《東周列國志》,其中亦收入“晏平仲二桃殺三士”一文。經(jīng)過馮夢龍、蔡元放的改編,這一故事才大量傳播開來。
公孫接、田開疆和古冶子三士因用勇功而受到齊景公的厚待,這是他們?nèi)松靡獾钠瘘c,也是禍胎暗結(jié)的初始,因為中國古代的君臣關(guān)系本就是不對等的?!蛾套哟呵铩分兄皇怯涊d了三士沒有對齊相晏嬰行禮,而并未表現(xiàn)出對齊王有所不敬,但是當(dāng)晏子將三士對他的無禮上升到國家層面時,齊王自然聯(lián)想到了自身的安危,怕有朝一日三士對自己無禮,甚而危害到自己的統(tǒng)治,暗許晏子可以自由處置三士的生死,“二桃”的殺計也順理成章地浮出了水面?!队魇烂餮浴分腥颗c齊王的君臣矛盾公開化了,“三個不知文墨禮讓,在朝廷橫行,視君臣如同草木。景公見三人上殿,如芒刺在背。景公曰:‘此三人如常帶劍上殿,視吾如小兒,久必篡位矣。素欲除之,恨力不及耳?!盵1](P338-341)此段言語頗有強臣欺弱主的意味,三士無禮齊王在先,從而降低了讀者對齊王冤殺功臣的詬病。作者為了突出三士的蠻橫,特地塑造了三士粗獷怪異的相貌,且點出三士是品行霸道的,這為齊王的殺心和晏子的殺計做好了正當(dāng)?shù)匿佋O(shè),因而三士雖有恩于齊景公,但不得善終。
《東周列國志》中,三士與齊景公的關(guān)系則簡單明了,三士以勇功獲得齊王的賞識,雖然粗疏無禮,但景公仍十分惜才,不以為意。齊王為了嘉獎三士的英勇,封三士為“五乘之賓”,“一乘者,四馬也。一馬,其甲七,其蔽五;一乘,其甲二十有八,其蔽二十,白徒三十人奉車兩?!盵2](P29-30)即三士享受各自統(tǒng)領(lǐng)一輛總共有78人的兵車的榮譽,應(yīng)該是很高的待遇了。在此文中,齊景公是被動參與到殺三士的陰謀之中的,且是被晏子裹挾,因為當(dāng)三士自刎之時,“景公急使人止之,已無及矣?!盵3](P725)
要之,《晏子春秋》中,齊景公因晏子的慫恿而默認(rèn)了二桃殺三士的陰謀,《喻世明言》中齊景公則是有心殺之,親自締結(jié)了二桃殺三士的陰謀。《東周列國志》中齊景公則是陷入了晏子的殺局,無力挽救三士的生命。然三士畢竟都曾立下大功,三書中齊景公都以士禮安葬了他們。
《晏子春秋》中,晏子作為齊相,在朝堂之上自是以政治眼光來觀人,深諳政治禮節(jié)。政治人物自具政治權(quán)力,其言行影響國家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的變遷,晏子身居相位,政治敏銳性自是很高,對于潛在的政治威脅自是想方設(shè)法去鏟除。齊景公認(rèn)為三士勇猛過人不好除之,晏子則曰:“此皆力攻勍敵之人也,無長幼之禮?!盵4](P72)透露出晏子對三士的輕蔑,認(rèn)為其無智謀,易除之,且除之對國家沒影響。但是三士的自刎證明了其并無政治野心,如此這一故事就成了“晏子為報一己私仇便利用景公對他的信任和自己的‘奸詐’將他們置于死地。”[5](P155)三士成了可歌可泣的人物,尤其是公孫接面臨晏子的陰謀時仰天大嘆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計吾功者,不受桃,是無勇也,士眾而桃寡,何不計功而食桃矣。”[4](P72)這表明公孫接看破了晏子設(shè)局讓他不得不以功爭桃的困境,但卻沒有想到突圍的辦法,這更加證明了三士并非一味勇武,也頗具智慧眼光,但是這種智慧還不足以和晏子的陰謀一較高下,因而晏子顯得卑瑣陰暗,齊景公放任晏子奸計逞兇,則成了忘恩負義之人。
《喻世明言》中,齊景公對三士的驕橫十分不滿,身為丞相的晏子自是心知肚明,因而義無反顧地站在了殺三士的隊伍之中,導(dǎo)演這一場陰謀殺局。靳尚使齊時因晏子主張齊楚二國以和平為貴而遭到三士的訓(xùn)斥,可見三士是手握重兵的,強橫到無視丞相晏嬰的地步,只能齊景公發(fā)話化解尷尬場面:“丞相既出大言,必有廣學(xué)。且待入楚之后,若果獲利,勝似興兵?!盵1](P339)而三士依舊氣焰囂張,大有咄咄逼人之勢:“且看侏儒小兒這回為使,若折了我國家氣概,回來時砍為肉泥!”[1](P339)這是赤裸裸地對晏子進行生命威脅,身為丞相的他可不會認(rèn)為這是三士的一時氣話,但是晏子隱忍不發(fā),只是禮節(jié)性地回答了景公的搭救:“主上放心。至楚邦,視彼君臣如土壤耳?!盵1](P339)晏子身懷謀略,此去使楚,以其睿智通達使得楚王拜服,接著便向楚王道出了三士是兩國和平友好的阻礙,成功拉上了楚國這個除掉三士的盟友。至此,晏子完成了他的謀劃的準(zhǔn)備工作,待歸齊后更是獲得了齊景公的支持,殺三士之計的雛形已具,而三士聞晏子成功使楚歸來后怒不可遏,絲毫沒有危機的警覺。接著晏子去拜見景公時馬上說了三士的無禮甚甚,景公也道出了自己久欲除之的想法,晏子馬上奉上了自己的妙計:“此三人者皆一勇匹夫,并無謀略,若如此如此,禍必除矣。”[1](P341)君臣間一問一答,配合默契,景公的王位和晏子的安危達成了利益的一致。如此,齊楚二王都成了殺三士的核心盟友,晏子就像幕后導(dǎo)演一般,他在宴會上極力利用三士擺功爭桃的心態(tài),給人以唯唯諾諾之感,待到三士自刎后,則笑曰:“非二桃不能殺三士,今已絕慮,吾計若何?”[1](P342)使得楚王拜伏而嘆曰:“丞相神機妙策,安敢不伏耶?自今以后,永尊上國,誓無侵犯。”[1](P342)晏子之言表示了他對自己智謀的自信,而楚王的表現(xiàn)則恰好證明了靳尚使齊時晏子所說非虛,現(xiàn)今果以三寸之舌贏得齊楚兩國和睦,表現(xiàn)出了高明的政治手腕和城府韜略,手段溫和而殘忍,真是個笑里藏刀的丞相。
《東周列國志》中,三士進入晏子的視野,不是因為其神勇有功,而是其“挾功恃勇,口出大言,凌鑠閭里,簡慢公卿?!瓰閲抑?,晏嬰深以為憂,每欲除之,但恐其君不聽,反結(jié)了三人之怨?!盵3](P723-724)這是晏子精心設(shè)計二桃殺局的根由,因而下文的魯公突然訪齊一事很可能是晏子暗中謀劃,因為這正是他除掉三士的最佳契機,魯公或明或暗成為了這一殺局的助手。當(dāng)宴會行至中途,晏子便奏請以鮮桃為兩國君主助興,且親自去園中采摘,因故呈上六枚。這一系列的細節(jié)無不表明晏子的處心積慮和步步為營,若是別人去園中采桃,自不會只采六枚,一國丞相親自采桃且充滿了精心的算計,不如此,二桃不得出,三士無法除。宴會上面對三士報功爭桃時,晏子的內(nèi)心應(yīng)該是竊喜不已的,而外在表現(xiàn)卻神態(tài)自若,其謹(jǐn)小慎微的為人風(fēng)格清晰可見。晏子好像循循善誘的斗牛士一樣,以看似平淡如水的話語激起三士的爭斗之心,真是殺人于無形的高手。公孫接是第一個報功的,晏子鄭重其事地強調(diào)他的功勞很大,完全可以食桃;古冶子第二個報功時,晏子則表現(xiàn)出唯恐怠慢的狀態(tài),以示尊重,以安其心;田開疆最后一個報功時,晏子則以安撫拔高的語氣表示:你的功勞比他倆大多啦,可惜沒桃子了,就喝杯酒,等明年吧。堂堂齊國的將軍,吃個桃竟然還要等一年?晏子的撩撥成功激化了三士的矛盾。三士死后,晏子對齊景公說了他的看法:“此皆吾國一勇之夫,雖有微勞,何足掛齒。若血氣之勇,不過備寡君鞭策之用而已,其生死何足為齊輕重哉!”[3](P725)晏子認(rèn)為三士只能算是國君的打手,其死于國家大局毫無影響,因為三士不懂君臣之禮,空有匹夫之勇,不識大體終成隱患。
“中國古代小說中的一些死亡描寫,其實都包含著對人物形象的一些道德文化批判?!盵6](P86)三士在生死之際的言行最能表現(xiàn)其性格的多面矛盾,在《晏子春秋》中公孫接、田開疆報功不讓,誓要得桃,且表明自己的功勞獨一無二,不愿與人同享一桃。而古冶子的抽劍怒喝使得二人感到羞愧,繼而反桃自刎,性格剛烈如此。古冶子至死認(rèn)為自己功勞最大,獨食一桃最為合適,但又對自己的過激言行使得二士自殺感到懊悔,認(rèn)為自己不死就成了不仁不義,怯懦貪功之人,遂而自刎?!队魇烂餮浴分?,三士爭功的語氣舒緩許多,都以“其功若何?”相問詢,并未直接開架,而是在晏子的挑撥后才起沖突。首先田開疆功勞因最大反不得桃而丟失顏面于兩國君臣之前,自感羞辱萬分,憤而自刎,這使得公孫接大驚的同時認(rèn)識到了自己功小而貪桃太不謙讓,兄弟自刎自己茍活是懦弱,也拔劍自裁。古冶子則道出了三人實親如骨肉,二位兄弟已死,自己獨活怎能心安!《東周列國志》中三士自刎場面與《喻世明言》的基本相似,只是將人物和事跡調(diào)換了位置,殺敵救主的公孫接功績最大而不得桃,這恰恰就是晏子故意激化三士矛盾的關(guān)鍵所在。功勞最大而待遇最差,公孫接心底萬丈怒火隨著鮮血噴涌而出,勇將不可辱的意氣讓田開疆羞恥自刎,古冶子以同生共死的兄弟情義緊隨其后死去。要之,從三士之死我們可以看到其人格的自我矛盾:第一,爭強好勝但粗枝大葉,不懂進退之道,晏子正是抓住這一弱點布局引三士入甕。第二,孤高自傲導(dǎo)致四面樹敵卻不知防備化解,使其在朝中成了眾矢之的,危機時刻無人搭救;高傲導(dǎo)致的輕敵更為致命,沒有提前探知晏子的舉動使其被動挨打。第三,虛榮導(dǎo)致了兄弟情義的破裂。三士爭桃各不相讓,虛榮勝過了理性的冷靜和感性的兄弟之情以至于拔劍相向,第一個人的自刎使才得其余二人醒悟過來。三士不懂中庸過猶不及的道理,最終身死。
三士以其自在本性行于朝堂之上,他們有武將的秉直和霸道,崇奉最直接的武力至上原則,其毫無顧忌的言行更是成了眾矢之的。而古代朝堂是乃陰謀密布之地,君臣之間、臣臣之間都互相戒備猜疑,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和諧場,是一個要謹(jǐn)言慎行才能存活的地方。三士自恃功績而無禮于朝中一般官員,最終無禮于丞相晏子,無視官階差距,無視政治禮數(shù),甚而無禮于齊景公,這樣的臣子注定以悲劇收場,因其不見容于眾人。效忠君王是古代臣子最大的政治信條,即使三士神勇無匹,但只要有一絲不忠的嫌疑,都會立馬被除掉,廉頗、樂毅和李牧都是一代名將,但都因不忠的嫌疑而黯然收場就是明證。要之,“二桃殺三士”在三個文本的故事演變中,其情感沖突更為激烈而深入人心,讓我們對三士之死有了更清楚的把握:三士的自我人格矛盾是其走向悲劇結(jié)局的根本因素,而朝堂的生存環(huán)境又與其狂放不羈的本性格格不入,這引發(fā)了他們和丞相晏子與齊景公的矛盾沖突,加速了其走向死亡的進程!
[1][明]馮夢龍,編著.徐洪火,校點.喻世明言[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3.
[2]劉柯,李克和.管子譯注[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3][明]馮夢龍.[清]蔡元放,編.劉先廷,評.東周列國志[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0.
[4]鄔宵鳴.晏子春秋選譯注[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
[5]郭甜甜.《晏子春秋》中的晏子反面形象分析[J].山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14(S2).
[6]李根亮.死亡與古代士人的人格——以明清小說中的死亡描寫為例[J].哈爾濱學(xué)院學(xué)報,2011(7).
[責(zé)任編輯 王占峰]
I206.2
A
2095-0438(2017)08-0049-03
2017-04-07
牛志強(1991-),男,甘肅莊浪人,陜西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