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順?オ?
[摘要]隨著多媒體進入思想品德學科教學領域,課堂形式也隨之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和形象化,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原理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使德育和美育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給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多媒體思想品德教學輔助興趣時代氣息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340065
思想品德課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道德情操,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容易陷入枯燥的說教,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出其作為學校德育工作主途徑的作用。因此,優(yōu)化思想品德課教學刻不容緩。而多媒體教學技術則能把文字、音樂、動畫、圖片、影像等常用素材融于一體,圖文并茂地把一些教師不易講解、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簡化,使知識結構直觀地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從而達到活躍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下面,就多媒體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學中的輔助作用做一淺析。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較好地創(chuàng)設有助于課堂教學的情境,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主動發(fā)現(xiàn)、探索新知,盡快掌握所學知識,從而實現(xiàn)良好的教學效果。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樂學了,學習就不再是一種負擔,將“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是從書本到黑板,由理論到理論,使課堂內容顯得空洞乏味,以至于學生缺乏應有的學習激情。而利用多媒體導入新課,能使思想品德課堂活動變得生動形象,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和形象化,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原理的理解
心理學研究指出,人的認知活動與人的情感活動是緊密相連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情境創(chuàng)設、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情感認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便于學生融入情境之中,加深對概念、原理的理解,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就思想品德課而言,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難以講清楚的重點、難點知識,大多能夠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將其變得直觀而形象。而思想品德課教材中許多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由于受學生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的限制,成了課堂教學的難點。但多媒體課件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幫助我們化繁為簡,把常規(guī)教法難以表述的重難點,變得形象化、生動化。
三、增強思想品德學科的時代氣息,提高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本,本就是社會的一個小的縮影,在解決課本這個“小社會”的問題過程中,去培養(yǎng)學生認識社會、解決社會這個“大社會”的問題的能力,這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這就決定了思想品德課教學要具有較強的時代氣息,需要適度增加有利于社會教學的信息,唯有如此,才能保持與時代同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多媒體教學手段具有傳授信息新穎、快捷、全面等特點,通過課件能及時準確地反映出當前國際和國內的最新時事動態(tài),以鮮活生動形象的圖片、影像等把國際國內的熱點問題貫穿起來,從而引導學生有選擇地關心時事,把握當今時代發(fā)展的脈搏,闡釋和佐證了思想品德課教學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
四、感悟美的聲律,剖析美的結構,使德育和美育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
現(xiàn)代化音響系統(tǒng)進入思想品德課堂無疑對教學情趣的渲染、審美情感的激發(fā)、聲律美的感悟起著極其重要的媒介作用。如在七年級思想品德《創(chuàng)建新集體》一課教學中,為了營造團結向上、眾志成城的教學氛圍,筆者采用音樂導入的方法,播放了經典歌曲《眾人劃槳開大船》。隨著激昂的旋律,躍動的音符,學生在音樂的情境中得到美的陶冶。將學生引入教學情境之時,筆者也因勢利導地進入正課。再如講述“團結就是力量”這個問題時,筆者播放了一首MTV《團結就是力量》。明晰的畫面、鏗鏘的節(jié)奏、氣勢磅礴的主題,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同時在雄渾的音樂意境中領略手手相連、心心相印的崇高美。思想品德課要有感召力必須具有感染力,為此可創(chuàng)設具有音樂美的教學情境。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運用現(xiàn)代音響系統(tǒng)拓展了學生對音樂的欣賞和感悟能力,增強了思想品德課的感染力,使德育和美育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在道德感化中獲得美的情趣,在美的境界里陶冶美的心靈。
教學實踐證明,多媒體教學以其顯著的優(yōu)勢為素質教育拓寬了新的天地,它以聲、形、色等表現(xiàn)形式刺激感官,使學生眼見其形、耳聞其聲,從而使學生的大腦皮層形成新的興奮點,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同時,它將課堂由靜變動、由虛變實、由遠變近、由難變易、由抽象變具體,從而幫助學生真實、具體、生動、形象地感知、理解教材內容,啟迪學生的思維。
(責任編輯柳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