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瓊
摘要:經濟發(fā)展迅速,科技文化日新月異,一切都源于各個領域的創(chuàng)造性。由此可見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還可以幫助學生在日后的社會活動中作好的成績。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對策
一、小學語文閱讀學習特點
1、積累性學習
不同于其他科目,語文是一門極具綜合性的學科,它要求學生進行長期的日積月累,才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在長期的背記文字和熟練語法過程中,學生的語感和文字理解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對于不同的文章能有不同的理解。另外,通過對大量文章的閱讀,可有效增加相關科學知識,為以后學習其他學科和知識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
2、聯(lián)想性學習
教材中的文章源于作者的感悟體會和所見所聞,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形式,是生活和自然的體現(xiàn),文章作者將其整理為文字并收錄教程中。但是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貧乏,只有通過聯(lián)想的方式,試圖看到作者所描述的事物,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含義。聯(lián)想性學習是小學生中較為常見的特點。
3、模仿性學習
鑒于小學生的思維和認知水平還處在初步發(fā)展階段,生活經驗不足,對事物的理解不到位,所以對很多事物的學習都處于模仿階段,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多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講課開始時,多親身示范,積極引導學生模仿,使學生在模仿中理解知識含義,進而形成自己的見解,逐漸完善學習能力。
4、體驗性學習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學生往往對枯燥無趣的文字興趣不大,興趣的缺失則影響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實施情景式教學,使學生切身體驗文章描述的場景,通過師生互動和小組演練,能更好的理解文章情感。體驗是小學生學習知識的基礎方法,在小學這個啟蒙極端,通過切身感受,能更好的理解和解決問題。
二、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目前依然實行的是應試教育,雖然國家一再提倡素質化教育,但真正能夠落到實處的卻很少,自然在新課改中的語文閱讀教學也沒有獲得足夠多的重視,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陳舊,二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很少,更多的都采用的是填鴨式教學,這樣學生只是一味的在接收知識,卻沒有對知識進行深入性思考。而閱讀教學中,一般的教師都是以帶讀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學生則主要通過背誦的方式來學習,長此以往,學生和教師都處于疲憊的狀態(tài),也直接導致了整體教學效率降低。
三、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對策
1、重視多種形式讀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闭n堂教學要避免單調乏味,有效的策略之一是設計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讓孩子們在靈活多變的教學過程中充分享受到讀書的樂趣。從不同的角度來設計,讀書的形式也就多種多樣。閱讀目的:引讀、范讀、賽讀、評讀、品讀。閱讀速度:速讀、慢讀、跳讀。閱讀人數(shù):個別讀、開火車讀、小組讀、男同學讀、女同學讀,集體讀等。是否出聲:默讀、朗讀、背誦。閱讀意圖:精讀、略讀、瀏覽、正確地讀、流利地讀、感情朗讀。讀與其它語文學習相結合:抄讀,讀思、邊讀邊想象畫面、誦讀、分角色朗讀、配樂讀、表演讀、讀畫、聽讀、讀說、讀寫……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他們喜歡讀什么就讀什么,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種多樣自讀自悟的機會,在生動活潑、樂此不疲的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形成積淀,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
2、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也需要有良好的閱讀氛圍,教師應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使他們的個性在閱讀中充分飛揚,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錫林郭勒大草原》一課時,老師可以利用色彩鮮艷的草原課件和有感染力的語言,將學生帶入了一種美好的意境,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走進課文;然后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所喜歡的學習方式,或讀、或講、或背、或畫,這樣就構建了一個開放的學習空間,使每個孩子都覺得有“用武之地”。有的老師的布置剛剛結束,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讀學起來,有的讀描寫草原靜態(tài)景色的段落,有的讀寫草原動態(tài)活動的段落,個個讀得起勁,讀書聲響徹教室。他們不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的學生還繪聲繪色地講草原美麗的景色,還有的學生用他那五彩的神筆畫出草原的天空、羊群,更有的學生閉上眼睛,陶醉在美麗的草原美景中,那真是如癡如醉??吹贸?,這樣的課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fā)展,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學生潛在的學習欲望,使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就要營造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課堂氣氛,規(guī)矩少點,束縛少點,讓他們思維動起來,語言活起來。在自主的前提下,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展開討論,暢所欲言。
3、在閱讀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閱讀思維
從閱讀心理來講,閱讀是期待實現(xiàn),期待產生的,同時再產生一個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循環(huán)的過程。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最開始接受第一讀物信息時,他們的閱讀思維活動就開始了運轉。他們需要對這個新的信息進行詢問、猜測、期待。也正是這詢問、猜測和期待成為了學生進行自主、自由閱讀活動的驅動力。在訓練學生閱讀思維的時候可以使用質疑解疑法。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質疑的條件,比如說多利用在閱讀課,給學生質疑的機會,對于一些有質量的,能突出文章重難點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用抓重點詞、抓重點語句、了解背景或創(chuàng)設情境等方法來理解。如《詹天佑》一課教學中,讓學生理解“詹天佑如何修筑京張鐵路”的問題,就要讓學生畫出讓自己體會最深的句子,通過品讀感悟,感受詹天佑的“杰出”與“愛國”。其中開鑿隧道與“人”字形線路的設計,就可由學生繪圖來幫助理解。而對于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的發(fā)揮出主觀能動性,在自己進行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討論、查閱資料等方式找出答案,然后教師在做出正確的結論。
結束語
小學閱讀教學的方式方法還有很多,只要我們積極學習探索和實踐,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注重方法傳授和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增加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就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小麗.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銜接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2]滕蕾蕾.六年級與七年級語文教學有效銜接的研究[D].廣州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