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國家文化與海洋文化建設

2017-04-11 04:26:11敖攀琴
社會科學家 2017年8期
關鍵詞:海洋國家文化

敖攀琴

(云南大學 歷史與檔案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語言與文化】

論國家文化與海洋文化建設

敖攀琴

(云南大學 歷史與檔案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海洋文化濃縮了國家文化的精華,代表國家文化的前進方向。目前,通過海洋傳播的外來異質文化影響國家文化安全。海洋文化產業(yè)較為薄弱及海洋文化研究尚待深入等因素,使國家文化受到多方面的挑戰(zhàn)。國家應提升海洋文化軟實力,繁榮海洋經濟,轉變海洋建設理念,進而夯實國家文化安全的基石。文章以國家文化和海洋文化為關鍵變量,從海洋文化在國家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入手,分析海洋文化對國家文化的現實影響,探索海洋文化建設的主要路徑。

國家文化;海洋文化特征;海洋文化建設

文化是國家的“根”與“魂”,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國家強。20世紀5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及現代科技的進步提升了海洋文化交流的能力、強度及速度。為此,世界主要沿海國家越來越重視海洋文化在國家文化中的意義。目前,學術界大多關注海洋文化與海洋意識,或從社會學視角與生態(tài)學視角研究海洋文化,而較少探討國家文化與海洋文化之間的關系。本文以國家文化和海洋文化為關鍵變量,從海洋文化在國家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入手,分析海洋文化對國家文化的現實影響,探索海洋文化建設的主要路徑。

一、海洋文化在國家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

曲金良認為海洋文化是與海洋有關的文化,是人們在認識、利用海洋的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精神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容,濃縮了國家文化的精髓,成為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作為國家文化的重要內容,海洋文化體現了國家文化的外向性、多樣性、創(chuàng)新性和完整性。

(一)海洋文化的開放性構成了國家文化的外向性

任何文化都不能故步自守、閉關鎖國,人類走向海洋的時代就是開放的時代。海洋文化的開放性源于海洋的廣闊與流動性。海洋有吐納萬物的胸懷,更容易接觸異域文化、異族文化和異國文化。中國有許多描述海洋包容特性的詞語,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從海洋文化的成型過程來看,本身就是本土文化與異類文化融合的結果,比陸地文化更為“開放”,一直視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的交通路線不需要“鐵路”和“公路”進行人工鋪設,而是自然形成,天然一片。這樣四通八達的天然通道,必然產生天然開放性的文化,開放的貿易政策和開放的思想。[2]這就告訴我們,文化交流越多,國家就越強盛;閉關自守、鎖國禁海,國家只會日益衰弱。

中國的頂層設計很好地詮釋了開放的海洋所帶來的思想變化。我國自從提出“一帶一路”戰(zhàn)略以來,不僅強調出口,也強調進口,這是一種雙向的開放通道。在此基礎上,我國推出更高層次的、多元的對外開放新通道:“海上新絲綢之路”。這條通道以中國為起點,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打通波斯灣和印度洋之間的航行通道,使中國文明經過海上大動脈的相互交流而大放異彩。徐文彬認為絲綢之路不僅代表中外貿易關系,還表現為中外政治與文化交流。[3]弗蘭科潘在《絲綢之路》中表示,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一樣發(fā)生巨變,中國的經濟快速發(fā)展使數以億計的人民擺脫了貧困與落后。[4]如今,中國在歐亞大通道上,既強調搭別人的順風車,也強調別人搭我們的順風車。

(二)海洋文化的地域性構成了國家文化的多樣性

中國沿海地區(qū)是海洋文化的孕育與發(fā)源地,不同地區(qū)的海洋文化具有特定的地域性,又通過交流形成了具有地域性和多元性的海洋文化。首先,同一個國家不同地區(qū)具有不同的海洋文化,具體體現在中國有遼寧海洋文化、齊魯海洋文化、吳越海洋文化、嶺南海洋文化、閩粵海洋文化、潮汕海洋文化。在這些海洋文化地區(qū)中,無論法律制度還是風情民俗乃至飲食文化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其次,同一個國家的海神信仰也具有地域性。中國東部沿海地區(qū)漁民崇拜鯨,尊稱其為“過龍兵”,在鯨魚經過時漁民焚香燒紙對其祭拜。遼東半島崇拜海龜,尊稱其為“元神”,每年5月13日都會去祭拜它。廣東的海神不是媽祖而是洪圣大王,洪圣大王的影響力絲毫不亞于媽祖,洪圣廟不下500座,而媽祖神廟不過300多座。[5]

此外,不同國家的海洋文化信仰也不盡相同。中國海神“媽祖”的特性與希臘海神“波賽冬”有很大的差別。媽祖是讓海民免受大海威脅的、充滿母愛的女神,而“波賽冬”是具有侵略性的、令人敬畏的戰(zhàn)神。澳洲的海神是大章魚和殺人鯨,奧羅奇人的海神是逆戟鯨。對比西方海洋文化的侵略性,中國海洋文化更多具有包涵、和諧和寬容的成分。

(三)海洋文化的先進性構成了國家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

先進的海洋文化是衡量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隨著海洋地位的提升,國家要想成為文化強國與海洋強國,需要從意識形態(tài)上重視海洋文化建設。[6]海洋文化的先進性思想內涵包含近代的民主理念、平民意識與自由思想;外延涵蓋著當代的科技發(fā)明、商業(yè)流通與社會進步;從根本上增強了民眾海洋意識,培養(yǎng)海洋文化自覺與自信,提高了民眾的文化素質與精神境界。

中國在傳播海洋文化時,沒有占領別國一寸土地,沒有在別國建立一個要塞,也沒有在別國掠奪一份財富,這本身就是先進的國家文化與先進的海洋文化。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曾讓元朝與明朝的海外貿易達到鼎盛時期。憑借海運的快捷與安全,海上絲綢之路將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與先進技術聯(lián)系起來,其所到之處遠遠超過陸上絲綢之路。與此同時,隨著陸地資源的減少,海洋資源逐漸成為沿海國家的重要經濟發(fā)展支柱。海洋文化產業(yè)在促進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同時,增強了我國文化產業(yè)在世界文化產業(yè)中的競爭力。海洋文化建設是海洋強國建設的需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必經之路。國家借鑒世界海洋文化中的積極因素,促進了中國海洋文化事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增強了中國海洋文化在世界海洋文化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四)海陸文化的相互融合與共同進步構成了國家文化的完整性

陸地文化與海洋文化共同構成國家文化的全部內容。海洋文化代表開放的、勇于拼搏的精神。陸地文化的發(fā)展主要靠陸地與外界交往,象征厚重與博大精深。兩種文化互為基礎,互為延伸;對社會經濟、政治的影響很大。海洋文化在陸地文化中增加了自由、競爭、冒險等特質的海洋文化元素,為國家文化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和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注入新的內容。海陸文化的交織推動了海洋文化的發(fā)展,豐富了國家文化的內容。[7]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海洋是由陸地的內部孕育而成,許多高原和山區(qū)曾經是海洋,如20世紀30年代,北京周口店地區(qū)發(fā)現的“山頂洞人遺址”中有海蚶殼,從中我們可以大致推測這是中華民族的先民居住過的地方。正是這種變化,使在今天看來遠離海洋的居民也帶有海洋的歷史文化。該自然現象還衍生出“滄桑之變”、“滄海桑田”之類的常用詞語,用來比喻人生變故、事事無常。

從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來看,國家注重加強海洋文化與陸地文化的協(xié)調發(fā)展,實施“海陸統(tǒng)籌”的發(fā)展戰(zhàn)略,實現沿海與內陸文化相互促進、聯(lián)動發(fā)展。國家在保持中國海洋文化的先進性時,尊重中華千年文化積淀與傳承傳統(tǒng)民族海陸文化,進一步將海洋文化納入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同時,國家需要明確中國海陸文化價值取向,促進海陸文化發(fā)展和海陸意識的培養(yǎng),實現海洋文化與陸地文化齊頭并進,從而豐富中國文化建設內涵。一般而言,中國海洋文化具有與中國陸地文化同源同根、代代相傳的特點,無論哪種文化消失,都會影響國家文化的完整性。

二、海洋文化對國家文化的影響

海洋文化是國家文化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在國家文化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離開了海洋文化的支撐,國家文化就失去了多樣性和整體性。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海洋文化面臨諸多挑戰(zhàn),影響國家文化安全,國家文化發(fā)展與國家文化傳播。

(一)通過海洋傳播的外來異質文化影響國家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是相對于“文化威脅”或“文化霸權”提出來的,主要指一個主權國家的主流文化體系沒有遭受其他文化的侵蝕與破壞,能夠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同時擴大本國文化的影響力。[8]潘一禾稱“文化安全”主要指本國基本價值和文化特性不受威脅。[9]海洋是流動的資源,連接著五大洲的眾多島嶼和陸地。人類借助海水的流動性將一地一域的文化通過航海傳遞到異域他鄉(xiāng),產生了異域異質文化之間的跨海流動性和互動性。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要實現全球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目標,需要今后幾代人的努力。[10]

異質文化是一把雙刃劍,我國有漫長的海洋疆域線,容易讓大量的異質文化介入。這些與我國相鄰的國家在國家性質、主流意識形態(tài)、宗教信仰、文化特征等方面都與我國存在著巨大差異,形成了我國沿海地區(qū)較為復雜的政治關系。我國多數地區(qū)濱臨海洋,為異域異質文化之間跨國、跨民族、跨地區(qū)的輻射與交流提供了便捷通道。

一方面,西方海洋強國借助其發(fā)達的經濟,占據廣電傳媒業(yè),大舉擴張其海洋文化產品,推行其涉海文化服務行業(yè),占有傳播途徑實行文化滲透,貶低中國海洋文化,以削弱沿海地區(qū)民眾對國家文化的認同,進而威脅著我國文化安全。全球經濟信息一體化加快了各國交流的頻率,民眾在面對異國文化時容易盲目接受,造成文化認同迷茫的局面,從而弱化了民眾對本國文化的認同,這些降低的觀念要重新被民眾認同起來是一項重大工程,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另一方面,文化變遷速度大于文化認同速度。文化變遷是由文化內外部各種因素促成的,文化認同往往具有較大的保守性。在現代文化變遷中,文化的自我認同在淡化,對異質文化進行認同的寬容也促使文化發(fā)生較快的變遷。[11]以往提到五大文明,學術界大多將中國文明定義為內陸文明,其實中國文明起源于海洋文明,是渤海、黃海和南海的文明產物。中華文明的祖先是沿海地區(qū)的“貝丘人”,中國在進入農耕文化前是漁獵文化,但民眾很難改變傳統(tǒng)觀念,仍然認為中國文化是陸地文化。

(二)海洋文化產業(yè)較為薄弱影響國家文化傳播

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離不開文化產業(yè)的支撐,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現代化程度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文化安全狀況的重要指標。文化產業(yè)最早由德國馬克斯·霍克海默和奧多·阿多諾提出。此后,世界各國和地區(qū)紛紛將文化納入經濟決策中,注重在文化產品輸出時擴大本國文化國際文化影響力。我國海洋文化產業(yè)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開展起來的,是提高海洋資源開發(fā)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將“文化產業(yè)”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我們黨在文化建設理論認識上的一個重大突破。海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是繁榮海洋文化的基礎,是海洋文明崛起的支撐點之一。我國已將建設海洋強國戰(zhàn)略納入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在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構建中建設與中國海洋強國戰(zhàn)略相適應的海洋文化產業(yè),將發(fā)揮更為有力的推動作用。

全球化的大背景為我國海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契機的同時,也給我國海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造成威脅。當今世界的新聞市場主要被路透社、美聯(lián)社、合眾國際社和法新社所控制。我國海洋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還不夠,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有待提高,海洋文化產品的數量和服務的質量需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三)海洋文化研究尚待深入影響國家文化發(fā)展

海洋文化理論研究是實現國家海洋核心利益的重要載體之一,有助于推進國家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有助于國家更為有效地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有助于夯實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12]海洋文化理論研究應擔當起發(fā)揮和激發(fā)海洋文化的實踐價值與效用。

我國幾千年以來一直以陸地文化為中心,對于海洋文化的重要性始終沒有充分的認識。海洋文化長期成為中華文化的補充與點綴,尚未受到人文社會科學界重視。民眾海洋文化意識不強,學術界對于海洋文化的研究被邊緣化的趨勢依然存在。相關研究成果尚未系統(tǒng)化,未能把握人類文化發(fā)展的內在結構、功能和基本規(guī)律,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海洋文化的長足發(fā)展。

學術界應構建科學規(guī)范的海洋文化理論體系,以維護海洋權益為研究主旨是海洋文化研究的重大理論命題,是學術研究功能性的充分體現,更是時代所賦予的歷史使命。相關研究與決策機構需要從思想、制度、政策、手段和方式等多個維度擴大中國海洋文化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范疇,為海洋維權提供理論基礎。

三、加快海洋文化建設維護國家文化

海洋文化決定了國家以什么樣的觀念來維護國家海洋主權、海洋安全和發(fā)展,決定了國家以什么樣的理念和戰(zhàn)略維護海洋權益。推動海洋文化建設工作從本質上看是民心工程,相對于經濟建設項目、金融貿易等領域而言,海洋文化建設更加復雜抽象。[13]如何贏得在國際社會上與我國的經濟政治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地位,不斷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爭取應有的話語權和話語平臺,將成為我國面臨的一個重大而迫切的問題。

(一)提升海洋文化軟實力:讓海洋文化與世界海洋文化接軌

軟實力來源于中國的“齊文化”,倡導“以力、德、信定天下”,通過自身文化魅力讓他國主動靠近,成為該文化的追隨者。美國學者認為美國得以保持世界領導地位,除了其強大的硬實力外,還得益于其強大的制度、價值觀和文化等無形的力量,而軍事強大且和美國實力不相上下的蘇聯(lián)之所以會解體,就是因為其軟實力運用不當的結果,使得社會主義陣營在20世紀90年代突然跌入低谷??梢姡泴嵙κ且粋€國家綜合實力中最核心的部分,應具有深度、廣度和開放性,而文化則是軟實力中最為重要的一方面。習近平主席是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文化軟實力的第一人。他指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精氣神的凝聚?!盵14]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海洋文化軟實力涵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對于海洋的重視與利用超越以往任何一個時期,各海洋國家圍繞海洋科技、經濟、資源和島嶼主權之爭的競爭,實質上是軟實力的競爭,而該軟實力的核心就是海洋文化,具體表現在海洋意識、海洋觀念、海洋制度、海洋法律等文化因素。海洋文化是一個國家在某一地區(qū)或者在世界海洋文化競爭中最持久和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關鍵所在。海洋文化軟實力下降將會危及國家文化安全,是意識形態(tài)中的重中之重??v觀鴉片戰(zhàn)爭和甲午戰(zhàn)爭,雖然導致戰(zhàn)爭失敗的背景及成因不一,但它們都在昭示著一個共同的規(guī)律:硬實力弱,國家容易被打敗,而軟實力弱,國家很可能不攻自破。

(二)繁榮海洋經濟:推動海洋文化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

當今,經濟與文化一體化是大勢所趨,“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已成為時代潮流。海洋經濟發(fā)展區(qū)本身就含有濃厚的海洋文化色彩。沒有海洋文化的發(fā)展就沒有海洋經濟的發(fā)展。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高度依賴海洋的外向型國家,國家正逐步實現建設“海上長城”的戰(zhàn)略思想。

從現實意義上來看,海洋經濟對于推動海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首先,要建設海洋文化強國,離不開海洋經濟的發(fā)展。如今,廣電傳媒業(yè)優(yōu)勢凸顯,我國首家海洋電視臺也在籌備開播中。濱海旅游業(yè)擔當主力,特色演藝業(yè)蓄勢待發(fā),節(jié)慶會展業(yè)強勢增長。深圳文博會、中國-東盟貿易博覽會等一系列較高知名度的節(jié)慶會展品牌及圖書出版業(yè)海味濃郁,這些具體活動的開展需要一定的經濟實力。其次,海洋經濟的發(fā)展增強了民眾對國家海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具有當代價值的永恒魅力,創(chuàng)造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使中華文化超越國度、跨越時空,成為中華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通過海洋經濟的發(fā)展,不僅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能推進海洋文化體制、觀念和內容的創(chuàng)新。在此基礎上,突出本國文化特色和產業(yè)優(yōu)勢,不斷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培養(yǎng)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我國正在構建國家海洋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新體系,調整現有文化產業(yè)結構和投資體制,鼓勵社會辦核心文化產業(yè)。[15]以當代文化相適應、人們喜聞樂見、民眾參與度高的方式推廣海洋文化,從而樹立東方大國形象、社會主義大國形象、負責任大國形象和文明大國形象。

(三)轉變海洋建設理念:構建中國海洋文化話語體系

世界各國爭奪海洋文化話語權的方式是提升國家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手段。我國海洋權益領域面臨的一些現實挑戰(zhàn)以及對海疆歷史認知上的偏差,具體表現在中國海疆史話語體系的缺失。這是造成我國海洋文化軟實力相對弱勢的客觀因素之一。一是,如何在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中,建立現代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治理文化;二是,如何更好地展現中國的海洋強國之路是“和平崛起”而不是挑戰(zhàn)美國構筑的戰(zhàn)后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三是,如何在經濟信息全球化時代,建立與世界信息市場互利互惠的信息傳播產業(yè)。中國海洋文化具有深深扎根于中國海洋開發(fā)與管理史中,如果中國的發(fā)展在別國看來是合理的,它就較少遇到他國的抵觸,如果中國的海洋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具有吸引力且不會威脅他國的核心文化,那么他國就會主動追隨。為此國家應構建中國海洋文化話語體系,從根本上消除外國對中國海洋文化的誤解。

國家應進一步加強國家文化及意識形態(tài)安全,解決新形勢下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筑牢中國海防的同時,發(fā)出中國海洋文化的聲音。對于海洋文化話語體系的研究,有利于從以往關于海洋文化的研究狀況中分析其中取得的成績,查找不足并提出具體的解決對策,該做法對于做大做強我國文化產業(yè)具有推動作用。從思想觀念層面促進國家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生態(tài)安全和信息安全。這是國家推動沿海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文化繁榮,維持國家文化長治久安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動力。

四、結語

通過海洋文化,能尋繹中國海洋發(fā)展史;通過海洋文化,能感知國家文化的前進方向;讓中國在激烈的海洋權益競爭中彰顯國家文化的獨特性和感召力。國家文化的強盛可以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極大地提高國家整體安全系數,從而擁有良好的國際安全環(huán)境。

當我們從國家文化的緯度來考察海洋文化建設路徑時,發(fā)現以思想、價值觀為核心的海洋文化在國家文化中有特殊的地位與作用。中國海洋文化是國家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豐富國家文化內容,還能引領國家文化發(fā)展的新方向。中國對外需提升文化軟實力,對內需繁榮海洋文化經濟,同時加強海洋文化理論研究,實現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強的中華文化發(fā)展目標。由此,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必須搞好海洋文化建設,通過推動海洋文化建設,解決海洋文化的保護和發(fā)展問題,解決海洋文化與陸地文化的共存共榮問題,達到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目的。

今后,海洋文化建設議題將日趨成為一門顯學,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并順應國家發(fā)展趨勢的海洋文化理論體系,能推動海洋文化與海洋經濟的發(fā)展。在倡議相關海洋管理部門深入研究海洋文化理論的同時,我們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戰(zhàn)略,中華民族“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國“海洋強國夢”繼續(xù)努力。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9.8.

[2]王志東.藍色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11.

[3]蘇智良.海洋文明研究(第一輯)[M].上海:中西書局,2016.41.

[4]彼得·佛蘭科潘.絲綢之路[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

[5]催鳳,宋寧而,陳濤,唐國建.海洋社會學的建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68.

[6]王志東.藍色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61.

[7]張紓舒.中國海洋文化研究歷程回顧與展望[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6(04).

[8]董江愛.我國國家文化安全中的邊疆文化治理研究[J].探索,2016(04).

[9]潘一禾.文化安全[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28-29.

[10]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320.

[11]鄭曉云.文化認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256.

[12]李國強.關于中國海洋文化的理論思考[J].思想戰(zhàn)線,2016(06).

[13]候毅.發(fā)揮文化優(yōu)勢促進“一帶一路”建設[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

[14]張國祚.中國文化軟實力發(fā)展報告(2014)[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3.

[15]胡惠林.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與國家文化安全[M].肇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4-5.

K23

A

1002-3240(2017)08-0152-05

2017-05-09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海洋疆域的形成與管理研究”,項目編號(15XZS005);2015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以東、南中國海為中心的歷史上我國海疆管控研究》,項目編號(2015BLS003)

敖攀琴(1985-),女,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2014級博士生,研究方向:海疆歷史與現狀。

[責任編校:陽玉平]

猜你喜歡
海洋國家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誰遠誰近?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海洋的路
當代音樂(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愛的海洋
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 18:33:48
第一章 向海洋出發(fā)
小學科學(2017年5期)2017-05-26 18:25:53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每秒碰撞八億次
仙桃市| 峨边| 于都县| 莱州市| 邳州市| 长白| 本溪| 福鼎市| 台安县| 汉川市| 兴和县| 沙洋县| 明溪县| 筠连县| 望都县| 区。| 盐山县| 涞水县| 荃湾区| 米脂县| 兰州市| 营山县| 靖西县| 泰和县| 桐乡市| 社会| 得荣县| 东台市| 水城县| 盖州市| 连城县| 灌阳县| 舞钢市| 巴塘县| 九寨沟县| 永济市| 南漳县| 兴安县| 邹平县| 将乐县| 闻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