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責任政治的倫理基礎:早期西方責任政治觀念分析

2017-04-11 02:44:10張賢明張力偉
思想戰(zhàn)線 2017年6期
關鍵詞:西塞羅城邦商務印書館

張賢明,張力偉

責任政治的倫理基礎:早期西方責任政治觀念分析

張賢明,張力偉①

責任不僅是道德主張,也是政治生活的基本要素。從政治的角度探討責任,不僅可以加深對責任的理解,也會為實現(xiàn)責任政治提供理論資源。以古希臘、古羅馬的政治思想為分析對象,可以梳理和把握早期責任政治觀念的基本特征與表現(xiàn):柏拉圖集中關注公民的職責與理想城邦的建構(gòu)、亞里士多德關注城邦善業(yè)的實現(xiàn)方式,西塞羅則強調(diào)從責任生活到責任政治的邏輯??傮w來說,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的責任政治以倫理為主線,以公民對城邦的責任為核心,并逐漸拓展出公民責任、國家責任等不同類型責任的雛形。通過倫理達到良善的公共生活是早期西方責任政治觀念的核心要旨,這一觀念奠定了責任政治的道德基礎。

責任;責任政治;倫理政治觀;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

責任既是人類世界的道德主張,也是政治生活價值系統(tǒng)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從政治的角度探討責任,不僅可以加深對責任的理解,也會為實現(xiàn)責任政治提供理論資源。責任政治以責任為中軸在政治場域中展開,強調(diào)政治中的責任關系與責任形式。理解責任在政治生活中的運作,對強化制度建設、保障公共生活、推動政治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們認為,責任政治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回溯責任政治的思想源流,尋找責任政治的濫觴,可以深化對責任與責任政治的理解。古希臘與古羅馬是政治文明的濫觴,對責任政治觀念的研究不可能回避古希臘思想家的理論寶庫。本文將重點考察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三位先賢——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與西塞羅來探討早期責任政治觀念的基本特征。早期思想家討論的責任以道德責任為主,并提供了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責任政治的基本形態(tài)。簡單來說,早期責任政治觀念的思想基調(diào)是以道德責任來實現(xiàn)良善的公共生活,如此的倫理責任政治觀念,也奠定了責任政治的道德基礎。

一、柏拉圖:公民職責與“哲學王”

柏拉圖的責任政治觀念主要集中在《理想國》一書中,與其城邦理論緊密相連。責任政治的核心是實現(xiàn)城邦之善的問題,如此,責任成為實現(xiàn)目的的手段。就責任政治觀念而言,可以從柏拉圖的公民職責與“哲學王”這兩個方面內(nèi)容中加以提煉。

(一)“社會分工論”下的公民職責

在具體論述責任問題之前,柏拉圖首先闡述了城邦的目的,即滿足人類生活的需要,責任也必然產(chǎn)生于城邦的生活。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為:“之所以要建立一個城邦,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不能單靠自己達到自足,我們需要許多東西”。*[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明竹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58頁??梢?,城邦并非由神衹建立,而是人們基于滿足生存進行互助的產(chǎn)物。以城邦起源的目的為起點,《理想國》的第2卷基本圍繞著城邦起源與城邦目的這兩條主線,論述了人與人之間的分工對于城邦的重要意義。

柏拉圖的分工理論既是其經(jīng)濟主張,也是政治安排。作為經(jīng)濟現(xiàn)象,分工是維持正常生產(chǎn)、滿足人正常需要的經(jīng)濟安排。就政治層面而言,柏拉圖認為,分工是城邦的基礎,不僅是城邦正常存續(xù)的基本架構(gòu),也是通向城邦終極意義的道路。柏拉圖將專業(yè)化的分工視為公民的職業(yè),并要求公民應該根據(jù)自己的職業(yè)履行職責。柏拉圖認為,“各人性格不同,適合于不同的工作”,由此每一個成員要“把各自的工作貢獻給公眾”。*[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明竹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59頁。是以,城邦里的人對于城邦的首要責任就是通過各司其職、合作互助來維續(xù)城邦的存在,個人的責任也就成為城邦存在的前提。柏拉圖極端重視個人分工,因而凸顯出不同的人對于城邦不同的責任,但這種責任并不是相互獨立,而是通過不同責任之間的相互融合構(gòu)成一個“正義”的城邦。對于柏拉圖來說,正義首先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別人的事”。*[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明竹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54頁。正是由于不同的身份擁有不同的品質(zhì)(節(jié)制、勇敢和智慧),這些品質(zhì)發(fā)揮出最大效能時會構(gòu)成城邦的穩(wěn)態(tài),所以柏拉圖認為:“當生意人、輔助者和護國者這三種人在國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擾時,便有了正義,從而也就使國家成為正義的國家了”。*[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明竹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56頁。柏拉圖的“社會分工論”將城邦里的人按照能力分成了不同類型與身份,隨后決定了“公民里面哪些人是統(tǒng)治者,哪些人是被統(tǒng)治者”。*[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明竹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24頁。在《理想國》第一卷,蘇格拉底對色拉敘馬霍斯用牧羊人的比喻講述了統(tǒng)治者的責任,即為了被統(tǒng)治的公民著想。柏拉圖通過蘇格拉底同色拉敘馬霍斯與格勞孔的辯論敘述了統(tǒng)治者的“責任倫理”:一個真正的治國者追求的不是他自己的利益,而是老百姓的利益。*[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明竹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31頁。

歸根結(jié)底,以公民職責為出發(fā)點的責任政治的觀念基本施工完畢。在柏拉圖眼中,城邦中的責任分為如下四個面向:其一,城邦中的責任主要是倫理層面的責任,以公民職責為主,核心目標是實現(xiàn)一個善的城邦;其二是不同身份的人各司其職,實現(xiàn)城邦中的“社會分工”,為城邦帶來和諧與穩(wěn)定;其三是城邦的統(tǒng)治者要為城邦的整體利益服務。歸根結(jié)底,柏拉圖眼中的責任政治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生存,也為了城邦關于“正義”的終極目標。由此便賦予了責任政治以形而上學的價值。

(二)理想國家中“哲學王”的責任

柏拉圖對城邦的討論沒有止于社會分工,在《理想國》中,柏拉圖進一步闡述了“哲學王”的思想。由于柏拉圖預設了理想城邦的價值與架構(gòu),所以“哲學王”的邏輯起點與關注問題是國家應該由誰來統(tǒng)治。在這個邏輯下,柏拉圖的“哲學王”要討論的就是統(tǒng)治者的職責。

“哲學王”的統(tǒng)治是柏拉圖的烏托邦,也是為了進一步實現(xiàn)城邦的正義的制度安排。“哲學王”的統(tǒng)治可以提煉出“哲學王”對于城邦的責任,這是柏拉圖責任政治觀念的理想形態(tài)。研究者認為,“哲學王”思想與柏拉圖“理念論”*唐士其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將理念翻譯為“相”。的思想不可分割。柏拉圖認為,世界上既有理念也有意見,意見只是塵囂的一般觀點而已,普通人都有自己的意見,但理念是終極的、本原的,只有哲學家才能把握?!罢軐W王”的建構(gòu)邏輯,簡言之,就是因為只有哲學家才能夠把握理念,因此國家需要哲學家進行統(tǒng)治。《國家篇》中,柏拉圖進行的一切政治設計,都是為了作為統(tǒng)治者的哲學家縱橫捭闔,施展政治智慧。*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67頁。對于柏拉圖來說,哲學是“對真理的洞見”。*[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何兆武,李約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第155頁。但是,柏拉圖對哲學家的要求相當苛刻,在他眼中,沒受過教育,不懂得真理的人和不同的知識分子都不能勝任治理國家。因為沒受過教育的人不能把自己的全部公私活動都集中于一個生活目標;而知識分子又不能自愿地做任何實際的事情。*[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明竹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79頁?;诎乩瓐D的“洞穴喻”,作為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行事合乎理性的哲學家,才能夠運用說服或強制,使全體公民彼此協(xié)調(diào)和諧,使他們把各自能向集體提供的利益讓大家分享。一言蔽之,就是利用哲學家的統(tǒng)治來造成全國作為一個整體的幸福。*[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明竹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79頁。結(jié)合柏拉圖的論述,統(tǒng)治者的責任可以分為這樣幾個方面:首先,統(tǒng)治者要為了國家的整體利益謀福,不能摻雜進自己的私人利益;其次,統(tǒng)治者的使命是保證城邦里的人各司其職,各安其位,保證社會分工,實現(xiàn)正義;最后,統(tǒng)治者要有卓越的個人素質(zhì)。

柏拉圖眼中,責任履行與否關乎公民的幸福。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講述了勇士厄洛斯的故事。厄洛斯在戰(zhàn)斗中犧牲,但在葬禮中突然復活。復活后的厄洛斯向世人講述了在另一個世界看到的法官審判:正義的人被審判到天堂,不正義的人被審判至地獄。所以,柏拉圖借厄洛斯的故事表述了行為的意義,“一個人生前對別人做過壞事,死后每一件都要受十倍報應……如果一個人做過好事,他也會得到十倍的報酬?!?[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明竹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419頁。這個故事的目的在于告誡城邦人的行為要承擔實現(xiàn)城邦正義的責任,否則就會遭受到懲罰。柏拉圖希望城邦里的每一個人都能“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從這一部分能夠看出,柏拉圖的責任觀念不僅有對人的引導,還有對人的訓誡,所以責任并不單純是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的自由選擇的行為,而是賦予責任道德上的約束力甚至強制力。但是柏拉圖將失責的后果寄托于彼岸世界,忽視了針對現(xiàn)實失責懲戒機制的探討,不僅與問責理念擦肩而過,還削弱了責任政治的現(xiàn)實性與可行性。

二、亞里士多德:為了城邦的善業(yè)

亞里士多德雖然和柏拉圖是師承關系,但與理想主義者柏拉圖不同,亞里士多德更多被視為一個現(xiàn)實主義者。亞里士多德摒棄了老師柏拉圖的烏托邦思想,從現(xiàn)實的角度論證了實現(xiàn)城邦善業(yè)的方式。從這個意義上看,亞里士多德更能夠體現(xiàn)出希臘的理性精神:將社會體驗視為實證思考的對象,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形成理性。*[法]讓-皮埃爾·韋爾南:《希臘思想起源》,秦海鷹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第117頁、第119頁。

(一)公共生活中的責任

同柏拉圖一道,亞里士多德也將責任的邏輯起點放在公共生活之上,亞里士多德認為,沒有任何人能夠脫離公共而存在?!胺哺綦x而自外于城邦的人——或是為世俗所鄙棄而無法獲得人類社會組合的便利或因高傲自滿而鄙棄世俗的組合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獸,那就是一位神衹。”*[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年,第9頁。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天生就有合群的傾向,城邦就起源于此。

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的目的就是實現(xiàn)某種善,公民需要服從于城邦。正如他說:“我們見到每一個城邦(城市)各是某一種類的社會團體,一切社會團體的建立,其目的總是為了完成某些善業(y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年,第2頁。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開篇提出了城邦的根本目的,這為城邦的責任政治提出了總體方向,即城邦中的制度安排與公民行動都要履行實現(xiàn)城邦善業(yè)的責任。在這里,亞里士多德也同柏拉圖一樣,將公民視為城邦的一部分。在服從的問題上,亞里士多德為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都提出了要求,兩者都應該具備“既善且美的品德”。如果不具備這些品德,統(tǒng)治者既不能治理城邦,被統(tǒng)治者也不能做到服從。*[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年,第38~39頁。從責任的角度對亞里士多德這一觀點進行解讀,不難看出,無論是統(tǒng)治者還是被統(tǒng)治者,都有責任去提高自己的品德,否則城邦就難以維續(xù)。

亞里士多德進一步闡述了政治中的善,“即是正義,以公共利益為依歸。按照一般的認識,正義是某些事物的平等觀念”。*亞里士多德在論述個人對于城邦的責任采取了純粹的倫理學視角,也就是個人的道德責任。所謂的倫理學著作即為《尼各馬可倫理學》。到這,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并無二致,但在城邦善業(yè)實現(xiàn)的途徑上,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出現(xiàn)了分歧。亞里士多德認為,為了實現(xiàn)這種善業(yè),集體的領導要好過“哲學王”的統(tǒng)治。這也是亞里士多德在探討城邦責任的問題上比柏拉圖更加現(xiàn)實之處。亞里士多德并不相信“哲學王”的存在,就人性而論,任何人都會受到欲望的操控走向墮落,“人類由于志趨善良而有所成就,成為最優(yōu)良的動物,如果不講禮法、違背正義,他就墮落為最惡劣的動物。”*[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年,第9頁。亞里士多德將希望寄托于法律,并提出了法治優(yōu)于人治的幾條論點,核心論斷在于亞里士多德并不相信人性之可靠。對于亞里士多德來說,“至于誰說應該讓一個個人來統(tǒng)治,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獸性的因素。常人既不能完全消除獸欲,雖最好的人們(賢良)也未免有熱忱,這就往往在執(zhí)政的時候引起偏向。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響的神衹和理智的體現(xiàn)?!?[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年,第184頁。這種以法律代替人治的觀念,體現(xiàn)出亞里士多德對哲學王的懷疑,是其對柏拉圖觀點的現(xiàn)實批評。從責任角度看,亞里士多德試圖通過集體領導與法律統(tǒng)治來保證實現(xiàn)城邦目的的責任,對責任進行了法律規(guī)定,賦予了責任政治以法治內(nèi)涵,這是亞里士多德對于責任政治理論的重要貢獻。在城邦責任的問題上,亞里士多德比柏拉圖更加現(xiàn)實的地方還在于,亞里士多德并不要求公民徹底放棄一切個人私利,將城邦的利益作為唯一的追求,而是希望城邦能夠?qū)で笠环N方式來實現(xiàn)個人利益與城邦利益之間的平衡。*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85頁。從這一角度看,亞里士多德為個人留下了空間,提出城邦應該保護個人利益的責任,并沒有完全抹殺個人,這也是亞里士多德較柏拉圖的進步之處。

(二)“行為”的責任

除卻城邦之外,亞里士多德將“善”推廣到更遠,認為“每種技藝與研究,同樣地,人的每種實踐與選擇,都以某種善為目的”。*[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1頁。目標引導行為,每一個人也都會追求善。亞里士多德將人的行為視作一個完整的鏈條,包括目的、考慮、意愿等方面,從中討論關于“行為”的責任。這不僅是亞里士多德道德責任學說的重要部分,也是實現(xiàn)責任政治的關鍵。

人在作出行為的時候都會進行考慮,但并非會考慮所有事物。亞里士多德認為:“我們不會去考慮永恒的事物……我們也不會去考慮總是以同一方式運動的事物……我們也不去考慮經(jīng)常不以同一方式出現(xiàn)的事物……?!?[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67~68頁。亞里士多德將人的考慮范圍限定在人自身能力之中,“每一種人所考慮的都是他們可以努力獲得的東西”。*[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68頁。考慮是目的和行為之間的中介,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與考慮相聯(lián)系的還有意愿,意愿是形成人“行為”的責任的重要部分?!拔覀兌甲非髮ξ覀冿@得善的東西,但是它們對我們顯得善這件事卻不在我們能力之內(nèi)。而每個人的善觀念又是由他的品質(zhì)決定的。所以,如果一個人在某種意義上對他的品質(zhì)負有責任,他也在某種意義上要對其善的觀念負有責任?!?[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75頁。從這個意義上講,亞里士多德認為,我們的譴責應該集中于一個人“出于意愿地變得不公正”的行為以及出于意愿的“惡”。*[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74頁。這里,亞里士多德完整邏輯是,人的行為要符合人的能力,并且人應該為自身的意愿負責。如果一個人的行為符合自身能力且出于自身的意愿,但結(jié)果卻與“善”相違背,那就是不負責任,就應該受到譴責。亞里士多德并不認為人的責任是無限的,而是需要依據(jù)自身的能力范圍,亞里士多德的這一思想為“權(quán)責一致”提供了倫理維度的證明。

亞里士多德對于“行為”的責任的論述,為人之行為提供了道德依據(jù)。從微觀層面來看,行為的善惡會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宏觀來看,會影響整個城邦的穩(wěn)定與和諧。所以,亞里士多德給予行為以責任不僅僅是說明個人的問題,而是通過責任來建構(gòu)一個符合善之觀念的人于城邦的關系。從思想角度看,由于古代世界倫理生活的極端重要性,塑造了倫理學服務于政治學的關系,因為西方的古典政治理論本質(zhì)也是倫理的政治觀念。亞里士多德關于行為責任的觀念,也深刻地影響了后世的康德、漢娜·阿倫特等人。

綜合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關于責任政治的思想,雖然師生二人殊途于城邦政治制度的具體安排,但同歸于實現(xiàn)城邦公民的整體利益,進而達到城邦的目的。二人的分析,既有立足于城邦的宏觀分析,又有聚焦于個人的微觀考察,兼具了責任政治中的不同主體。在古希臘政治文化傳統(tǒng)中,個人的本質(zhì)需要依靠參與政治來實現(xiàn),因此,責任政治最終的指向,主要是人為城邦之善業(yè)履行責任的單向度關系。亞里士多德較柏拉圖而言,提出了城邦保護個人利益的責任,因此比柏拉圖更進一步。將二人放到歷時性的長時段中考察,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二人繼承了古希臘時代德莫克里特與普羅泰戈拉等人的思想,將關于政治或者城邦的研究歸結(jié)為公民與城邦的關系問題。*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78~79頁。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責任政治起點都是“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這一論斷。這一論斷脫胎于人之倫理,將個人溶于城邦。雖然古希臘的責任政治思想中能夠發(fā)現(xiàn)民主與法治的影子,并且古希臘的民主制度在歷史上大放異彩,但這種民主法治思想畢竟還是傳統(tǒng)經(jīng)濟形態(tài)之下的產(chǎn)物,與現(xiàn)代思想大相徑庭。如后人對古希臘政治思想的訾議,二人的責任政治觀念也是片面的、排他的,即將責任政治的實現(xiàn)主體限定于“公民”之中。羅素認為,這些希臘的思想是有趣的,所謂有趣,是古希臘思想中的公民資格限定,反映出的有教養(yǎng)的希臘人的共同偏見。*[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何兆武,李約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第236頁。由于城邦結(jié)構(gòu)簡單,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并沒有將責任具體地提煉出來,也沒有將責任進行類型細化,而這一工作是由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完成的。

三、西塞羅:從“責任生活”到責任政治

作為古羅馬偉大的思想家,西塞羅一生也扮演了政治家、雄辯家、哲學家等多重角色。西塞羅的責任思想主要存在于其著作《論責任》(De Oficiis)中。《論責任》是西塞羅重要的倫理學著作,其借鑒了斯多葛主義的倫理思想,系統(tǒng)地探討了政治生活、社會生活與日常生活中的各類道德責任,因此,西塞羅的責任政治觀念也需要從這本書中加以挖掘與分析。

(一)作為涉他的責任的起源

由于西塞羅并沒有身處城邦這樣的特殊環(huán)境,因而西塞羅對于責任的論述是以日常為起點,明確地表示責任產(chǎn)生于牽涉他人的行動?!叭魏我环N生活,都不可能沒有道德責任;因為生活中一切有德之事均由履行這種責任而出,而一切無行之事皆因忽視這種責任而致”。*[古羅馬]西塞羅:《論老年 論友誼 論責任》,徐奕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81頁。西塞羅將責任的起源放置于普通的情境下,凸出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責任內(nèi)涵。隨后,西塞羅進一步區(qū)分了兩種責任:“普通的”責任和“絕對的”責任。其中絕對的責任是一切合乎“義”的責任,這是西塞羅責任思想中至善論的部分;普通責任則指關于可以提出某種適當理由的行為。*[古羅馬]西塞羅:《論老年 論友誼 論責任》,徐奕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93頁。

西塞羅認為,責任緣于人之特性,不僅是生活之必須,也是道德上的善。首先,人們具有聚居的特點,個人對自己家庭的責任能夠推己及人;其次,人可以憑借理性領悟到一系列后果,進行預測,這使得人能夠感知秩序和禮節(jié),并且知道如何節(jié)制言行。*[古羅馬]西塞羅:《論老年 論友誼 論責任》,徐奕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95頁。西塞羅對于責任起源的論述以現(xiàn)實為立場,從人的特性進行分析,為責任提供了更為合理的理據(jù)。西塞羅站在人的心理本能與社會本能的立場上,進一步區(qū)分了四種有德之事的來源,例如發(fā)展真理、注意言行、為組織盡忠以及鍛煉自我堅強的精神。*[古羅馬]西塞羅:《論老年 論友誼 論責任》,徐奕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96頁。綜合來看,這四種來源均是道德層面的內(nèi)容,并且,這四種來源雖然相互聯(lián)系但也相互區(qū)別,這成為西塞羅劃分責任類型的基礎。

西塞羅眼中,責任起源于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本性,落實于德性,是過好公共生活的原則。如果說,可欲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那么這種可能生活必須要通過人來履行道德責任才能實現(xiàn)。從這一角度看,西塞羅站在了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相反的立場。西塞羅從人出發(fā),而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則更多從共同體出發(fā)去論述人。雖然貫穿于三者邏輯中的均是倫理脈絡,但其結(jié)果卻互有差異。西塞羅從心理與社會兩個維度出發(fā),凸顯了人的主體地位,使責任的基礎更加牢靠,也使責任的內(nèi)容更加多元。對于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而言,責任同責任政治之間并沒有特別明確的區(qū)分,西塞羅則首先架構(gòu)了“責任生活”的基本原理,這一原理也是通向責任政治的道路。

(二)從生活走向政治:責任的類型學分析

在某種意義上,《論責任》的寫作并不單單為了他的兒子馬爾庫斯,而是為了年輕的羅馬。*Andrew R. Dyck, A Commentary on Cicero, De Oficiis,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6, p.29.西塞羅意欲通過日常生活中責任觀念的深入與美德行為的慣常來實現(xiàn)整個羅馬的繁榮,在這一點上,西塞羅又回到了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那里:個人的責任必將推及到國家層面,即讓“責任生活”過渡到“責任政治”。

西塞羅的責任政治觀念沒有一個完整與系統(tǒng)的理論框架,但他通過區(qū)分責任主體、明確責任類型來表達何為一種負責任的政治生活。首先,西塞羅認為,政治中任何身份的人都肩負責任,例如行政人員、公民、外國人等等。西塞羅抽象出了獨立意義上的政府,系統(tǒng)且現(xiàn)實地談論了公共行政事務與公共服務行為中應負有的責任。例如,在政府責任方面,西塞羅認為政府不能侵犯個人財產(chǎn)權(quán),要竭力制止征收財產(chǎn)稅,“對于掌管國事的人來說,沒有比克己自制更容易贏得民眾好感了”。*[古羅馬]西塞羅:《論老年 論友誼 論責任》,徐奕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202~204頁。此外,國家要調(diào)節(jié)公民在利益上的沖突,在不偏不倚公正的基礎上使公民和睦相處。*[古羅馬]西塞羅:《論老年 論友誼 論責任》,徐奕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207頁。西塞羅進一步認為,如果誰能夠履行諸如此類的責任,那么他不但會為自己贏得聲望和名譽,而且同時也能為國家提供出色的服務。*[古羅馬]西塞羅:《論老年 論友誼 論責任》,徐奕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209頁。由此可見,西塞羅的思想中蘊含著責任與政府合法性關系的思想萌芽。這是西塞羅責任政治觀念中面向現(xiàn)代的方面。

在論述公民的責任中,西塞羅繼承了古希臘個人融入城邦的責任觀念,認為“把各自的個人利益與整個國家的利益融為一體,應當是所有人的主要目標”。*[古羅馬]西塞羅:《論老年 論友誼 論責任》,徐奕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221頁。在這里,西塞羅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斯多葛主義思想。他認為,人與人之間都受到同一個“自然”規(guī)律的支配,讓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要履行作為個人的責任,并不存在分別。“有些人抱有一種荒唐的看法,他們說,他們不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掠奪父母或兄弟的利益,但他們與其他公民的關系則完全是另一回事”。*[古羅馬]西塞羅:《論老年 論友誼 論責任》,徐奕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221頁。在西塞羅眼中,公民與公民之間如果沒有責任作為聯(lián)系紐帶,后果將是文明社會的毀滅。由此可以看出,西塞羅的自然規(guī)律是一種群己之間的權(quán)利邊界。為了保障權(quán)利邊界不受侵犯,西塞羅認為,個人要遵從美德,奉獻生活;而國家需要制定法律,“不允許任何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旁人”,*[古羅馬]西塞羅:《論老年 論友誼 論責任》,徐奕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219頁。并且在執(zhí)行法律的時候要客觀公正。

綜合西塞羅的責任思想,可以歸納其責任政治觀念仍然是倫理政治觀的延伸,即以道德塑造政治。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責任推及至整個國家,以責任生活推動責任政治。雖然那時候并沒有現(xiàn)代國家的觀念,國家只是作為“共同體”而存在,但是概覽西塞羅的責任政治觀念,相比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抽象的論述,西塞羅塑造了一個更加實際的責任政治架構(gòu),在明確不同主體的責任基礎上,進一步將責任區(qū)分為公民的責任與政府的責任。在西塞羅那里,責任成為人與人、人與國家之間的聯(lián)結(jié)機制,是社會文明的表征與社會進步的力量。但將西塞羅同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并列來看,三者都沒有跳出道德的限定,都是在論述倫理維度的責任,試圖以倫理來實現(xiàn)一個和諧有序的公共生活。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基于個人與城邦的倫理關系闡述了個人要為實現(xiàn)城邦的善業(yè)履行責任,而西塞羅生活于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復雜的羅馬,所以他在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了政府責任的雛形。但是借用洛克(John Locke)的術語,西塞羅除了描述人際之間的倫理要求之外,他的政府責任觀念體現(xiàn)的是一種父權(quán)倫理,所以,西塞羅的責任政治觀念依然沒有跳出倫理政治觀的界限。但是,總的來說,從柏拉圖到西塞羅,責任政治的觀念隨著政治生活的復雜化而走向復雜,也為后世思想家繼續(xù)討論這一問題提供了思想基礎。

四、余 論

責任中蘊含的精神不僅是推動文明發(fā)展的力量,也是現(xiàn)代政治價值生長的土壤。我們認為,責任政治的精神蘊涵與政治文明的內(nèi)在價值之間存在著契合關系,責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基本形態(tài)。*張賢明:《政治文明的基本形態(tài):責任政治》,《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第6期。從這個意義講,責任政治對于國家治理來說具有重要意義。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思想史的維度考察責任政治觀念,不僅可以加深對責任政治觀念發(fā)展脈絡的把握,也可以為塑造現(xiàn)代責任政治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資源。

從倫理角度論證責任政治,為責任政治提供了道德基礎。責任政治最初緣起于人與生俱來的倫理,但責任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倫理問題,也是建構(gòu)公共生活的價值準則與基本制度,是人們?yōu)榱诉^好公共生活進行的道德規(guī)約。這意味著,倫理生活是早期責任政治的邏輯主線,個人與城邦、個人與國家之間的責任政治關系以倫理的方式展現(xiàn),并且具象為彼此的倫理關系。這樣的責任觀念自發(fā)端起便一直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后世的康德、列維納斯等哲學家還以不同的方式對倫理的責任進行哲學論證。當然,倫理維度的責任政治觀念的局限也顯而易見。受到時代背景的制約,倫理維度下責任政治中的責任主體模糊,也未能系統(tǒng)地拓展出其他類型的責任,因而只存在對責任的證成,但單純以道德證明責任也不斷受到理論與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最簡單的問題就是:利用道德來規(guī)訓人履行責任,這種應然的方法本質(zhì)上并沒有較強的約束力。后世思想家的工作正是要以前人的成果為基礎,在時代與社會不斷變遷的洪流中真正地將責任引出倫理、走向現(xiàn)實政治,對于我們來說,考察這些思想的則是另一個課題。

(責任編輯 張 健)

TheEthicalFoundationofResponsiblePolitics:StudyonAncientWesternIdeaofResponsiblePolitics

ZHANG Xianming, ZHANG Liwei

Responsibility is a moral requirement and a fundamental factor in political lives. By exploring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s, we can not only deepen our comprehension of responsibility but also provide theoretical resources for achieving responsible politics. An analysis of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political ideas can help us identify the basic features and manifestations of early responsible politics. A study of the thoughts of Plato, Aristotle and Cicero reveals that, in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ethics was a consistent thread of responsible politics and the citizens’responsibility towards the city states was its core, which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prototypes of citizens’responsibility and state's responsibility. In general, the kernel of ancient responsible politics was to realize a good public life via ethics. This idea laid the the ethical foundation for responsible politics.

responsibility, responsible politics, ethical politics, Plato, Aristotle, Cicero

張賢明,吉林大學行政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張力偉,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吉林 長春,130012)。

B1

A

1001-778X(2017)06-0094-07

猜你喜歡
西塞羅城邦商務印書館
修德箴言
亞里士多德的城邦治理思想及其現(xiàn)實啟示
文化學刊(2019年7期)2019-12-26 12:01:37
漱石:西塞羅小傳
世界文化(2019年6期)2019-06-24 17:39:08
西塞羅掏鳥窩
商務印書館120年
全國新書目(2017年3期)2017-04-17 01:49:08
雅典城邦的民眾失去政治熱情了嗎?——從2016年高考全國卷Ⅱ文綜第32題談起
不可復制的城市情感——從雅典城邦到世界容器
1949年以前商務印書館股東財產(chǎn)權(quán)分析
商務印書館
全國新書目(2014年7期)2014-09-19 18:15:59
立法者:靈魂與城邦——對柏拉圖《理想國》的法律哲學闡釋
明溪县| 榆中县| 阿城市| 青州市| 肥城市| 东丽区| 尼玛县| 潜江市| 滦南县| 化州市| 张掖市| 虎林市| 十堰市| 边坝县| 精河县| 康平县| 高淳县| 南安市| 西华县| 德昌县| 揭东县| 东平县| 永修县| 搜索| 治县。| 呼和浩特市| 通辽市| 达州市| 洮南市| 仁布县| 修文县| 澎湖县| 饶阳县| 漯河市| 攀枝花市| 赤峰市| 长沙市| 伊宁县| 密云县| 城固县| 三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