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詠 梅
(1. 沈陽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41;2. 遼寧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36)
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
王 詠 梅1,2
(1. 沈陽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41;2. 遼寧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36)
闡述了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現(xiàn)實意義;分析了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面臨的挑戰(zhàn);提出了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實現(xiàn)路徑。
馬克思主義; 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 指導地位
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是一個新問題,足以說明這一問題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隨著形勢的變化,當前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狀況紛繁復雜,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也面臨著種種沖擊,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盵1]本文從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的意義、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面臨的挑戰(zhàn)等方面出發(fā),提出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路徑選擇。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是黨和國家奮斗了幾十年所取得的物質和精神成果,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具有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
1.有利于保證高校的社會主義性質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以來,我們所經(jīng)歷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的實踐經(jīng)驗已經(jīng)證明,只有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才能保障高校的社會主義性質。通過對國際、國內的沉痛教訓(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1989年政治風波)的深刻反思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必須對西方敵對勢力的“西化”、“分化”圖謀保持清醒的頭腦和高度的警覺,通過宣傳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才能使高校師生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保證高校的辦學方向。
2.有利于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
從狹義的文化內涵上來看,它所包含的人類在精神方面的成果,如思想觀念、道德、藝術、教育等與意識形態(tài)的內涵有重疊交叉,所以說,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道德、藝術、教育等的引領作用,可以確保高校校園文化的主流和基調,推進校園文化的建設,為高校師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3.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的教育全過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xiàn),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整體結構中,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其靈魂,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堅實基礎之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具有科學性、價值性、引領性,當高校師生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用以分析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才能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認同,掌握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精髓,在學習和實踐中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因此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對于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其教育的全過程奠定堅實的基礎。
4.有利于引導高校師生形成對各種社會思潮的正確認識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意識形態(tài)領域必然面臨新情況、新問題,各種思想相互激蕩,高校師生思想活動的活躍程度前所未有,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呈快速增長的態(tài)勢,各種社會思潮以多種方式呈現(xiàn)在高校師生面前,所以必須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通過宣傳和思想政治工作,使高校師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分析方法,加強對各種思潮的引導,增強對西方思想侵蝕的辨識能力。
何為意識形態(tài)領域?陳錫喜認為政治生活領域是經(jīng)濟的集中表現(xiàn),是意識形態(tài)的主陣地;思想文化領域中的學術思潮,以不同的理論范式和價值取向來反映社會生活時,不同程度地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日常生活領域更多地是表現(xiàn)多樣性個體利益的社會心理和個人的價值追求,并不都能上升到系統(tǒng)的理論或“主義”,但其背后存在“主義”的影子,因此,日常生活領域中的群體性事件往往滲透了意識形態(tài)[2]。本文借鑒上述的區(qū)分標準,把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所面臨的挑戰(zhàn)進行如下分析:
1.政治信仰方面的缺失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政治生活領域是意識形態(tài)的主陣地,高校作為知識與思想傳播的集散地,易受到各種“新鮮”思想的影響,在政治信仰方面的缺失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對馬克思主義的質疑。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教授特里·伊格爾頓在其著作《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中列舉了西方十種最常見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如馬克思主義結束論、馬克思主義宿命論、烏托邦之夢……馬克思主義對于政治激進主義的貢獻微乎其微,也無法引起人們的興趣[3]。上述對馬克思主義的質疑雖說是西方反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觀點,但在高校師生中也時常聽到這樣的聲音,在某些教師的課堂上、大學的論壇上、某些講座上,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博客、論壇上常??梢钥吹酱祟惖恼撜{,這些論調對于還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時期的在校大學生來說,由于他們還沒有系統(tǒng)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無疑只會起到混淆視聽的作用,無疑使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受到了影響。
(2)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疑慮。我國雖然已經(jīng)是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但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改革面臨著較嚴峻的形勢;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城鄉(xiāng)差距和區(qū)域發(fā)展差距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教育、醫(yī)療、住房、就業(yè)等民生方面也存在著壓力,還有一些社會成員利用非法的手段取得財富……所有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包括高校師生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的認識和解讀存在著偏差,因而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前景存在著疑慮,“由利益分化與階層分化引起的輿論的分散化和情緒化對社會輿論生態(tài)帶來破壞性影響,增加了輿論引導的壓力和復雜性”[4],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構成了挑戰(zhàn)。
(3) 對黨和政府的信任缺失。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有些黨員領導干部忽視了世界觀、人生觀的改造,失去了黨員領導干部應有的道德信念,在金錢和女色面前迷失了方向,背棄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走上了腐化墮落的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以空前的力度嚴厲打擊了腐敗行為,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但腐敗問題是高校課堂的教學內容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對腐敗現(xiàn)象如果不能進行客觀、科學的解讀,也會誤導高校師生,使師生們對黨和政府的現(xiàn)行政策存在疑慮,直接削弱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
2.學術思潮對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沖擊
社會思潮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反映了人們對于社會生活的反思,但一些學術思潮的意識形態(tài)性則影響到了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
(1) 資產階級思潮的泛濫。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入到一個巨大變革的時代,也是思想領域異?;钴S的時代,各種思潮影響和推動著人們相應的思想觀念的形成,“當前世界范圍內民粹主義有相當明顯的抬頭趨勢,其影響對象主要是具備一定文化素質的年輕人”[5],《人民論壇》2010年和2013年連續(xù)幾年調查推選年度重大思潮‘十大思潮’中普世價值論、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也在榜單之內。社會思潮是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的反映和表達,是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利益訴求的沖突和博弈,雖不能把所有的思潮都當成是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立的,但是如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普世價值論等思潮不管形式如何變化,其核心思想就是認為馬克思主義也只不過是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形式,其實質無非是通過否定馬克思主義,進而倡導資產階級自由主義,這些思想在高校的課堂、講壇、論壇產生了一些影響,直接沖擊了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
(2) 來自各方的“中國威脅論”不絕于耳。所謂“中國威脅論”是指隨著中國經(jīng)濟持續(xù)的高速增長,“中國崛起”“強國戰(zhàn)略”等充斥媒體,有人認為中國比歐美的體制和發(fā)展模式更有效,中國將取而代之。從歷史上看,中國威脅論的版本很多,冷戰(zhàn)前,有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威廉二世的“黃禍論”,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紅色威脅”以及中蘇關系緊張時期蘇聯(lián)拋出的“中國威脅論”,冷戰(zhàn)后“中國威脅論”的內容日益擴大,包括軍事威脅、糧食威脅、經(jīng)濟威脅、網(wǎng)絡威脅、環(huán)境威脅、地緣政治威脅……維基百科上對中國威脅論的特點進行了如下描述,認為它具有主觀性, 是中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單方面對于國際對中國的疑慮和恐懼的概稱和解讀,并不能體現(xiàn)出國際社會的真實看法; 污名化, 由于中國威脅論的倡導者是中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謂的敵對勢力或反華勢力,使該詞匯具有帽子罪的特性;自豪性, 通過國際社會對自己的恐懼來反襯自己的發(fā)展與強大, 從而歌頌自己的豐功偉績。 上述的這些觀點以學術的面目出現(xiàn), 對中國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進行各種各樣的批評,有些帶有濃厚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 僅從維基百科上的概括就可以看到其帶有明顯的貶低色彩, 似乎“中國威脅論”不是西方國家提出來的,倒好像是中國自己杜撰,為了展示自己的成就, 是中國在孤芳自賞, 這些評論有些是在“棒殺”中國, 有些又有“捧殺”中國的嫌疑, 嚴重混淆廣大高校師生的思想,所以來自各方的“中國威脅論”對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構成了挑戰(zhàn)。
3.日常生活領域中帶有意識形態(tài)化的思想的影響
日常生活領域中的行為本不該意識形態(tài)化,但有一些行為的背后則帶有了“主義”的影子,所以也必須加以理性的分析。
消費主義價值觀的消極影響。消費本來是整個社會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如果演變成了消費主義的價值觀,則要加以認真地思考。消費主義作為市場經(jīng)濟社會中普遍流行的一種社會道德現(xiàn)象,其主要原則是崇尚體面的消費,渴求無節(jié)制的物質享受和消遣,并把這些當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追求。隨著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提升,特別是對外開放進程的加快,消費主義價值觀也影響了我國民眾的消費觀念,高校中也有了一定的消費主義傾向,有些師生把高消費與高品位等同,把高消費與美好的個性生活劃等號。見諸報端的海外代購、穿戴山寨版的名牌服飾、名包、海外搶購、賣腎購買蘋果手機等行為都是消費主義價值觀的體現(xiàn)。也有報道稱某高校教師警告學生畢業(yè)后如果不積攢到某一數(shù)額的資產就不要說是他的學生等,此種消費觀會引發(fā)價值觀危機,造成高校師生思想上的混亂,無疑對人的全面發(fā)展也帶來了極大的破壞作用。
榮辱觀扭曲。當前我國社會還處在轉型期,在這樣一個不同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取向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時代,不同的價值選擇都有被尊重的空間,是非、善惡、美丑界限被混淆,一些高校師生在榮辱觀上產生了錯位和偏差,如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善惡不分、誠信意識淡薄、道德法紀觀念淡薄、舉止庸俗、行為粗魯?shù)葼顩r頻現(xiàn),所有這些都對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構成了威脅和挑戰(zhàn)。
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著的對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挑戰(zhàn),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
1.堅持黨對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領導權、話語權、主動權
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的,代表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正確方向。在馬克思主義的視域中,意識形態(tài)領域就是社會精神領域,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領導權、話語權、主動權就是指在政治思想、法律、道德、宗教、藝術和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領導權、話語權、主動權。高校黨委要提高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從全局上把握黨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工作的領導權、話語權、主動權。教育部長陳寶生就曾說明教育系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性,因為“教育系統(tǒng)是我們黨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基礎和前沿陣地,而且教育戰(zhàn)線是我們黨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獨特戰(zhàn)線”[6],那么作為教育系統(tǒng)重要組成部分的高校,在意識形態(tài)工作中更是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各高校黨委要從全局戰(zhàn)略上提高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工作的認識,同時在領導班子的建設上,要把理想信念堅定、理論功底扎實、業(yè)務能力精湛的優(yōu)秀人才充實到領導崗位上,以提高黨對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領導權、話語權、主動權。
2.堅定高校師生對我國基本經(jīng)濟制度的認同
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種歷史觀就在于: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fā)闡述現(xiàn)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lián)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fā)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盵7]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jīng)濟長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jīng)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根基,堅持這一基本經(jīng)濟制度,有助于從經(jīng)濟基礎上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地位。當前,我國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被某些學者解讀成為西方的新供給學派思想;在改革過程中國有企業(yè)遇到一些困難,如東北特鋼的債務問題、東北的營商環(huán)境問題,甚至東北地區(qū)的人口流失都被加上了各種解讀,這些問題在網(wǎng)絡上持續(xù)發(fā)酵,也引發(fā)了高校師生的討論。面對這些問題,高校師生仍要堅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唯有建立在堅實的物質基礎之上,才能夠不斷擴大其認同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也只有在對現(xiàn)實經(jīng)濟問題關注中,才能從根本上增強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盵8]
3.處理好一元主導和多元并存的關系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逐步加深,我國社會出現(xiàn)了多樣思潮并存的局面,越是在多樣思潮存在的情況下,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一元主導的原則,而不能接受意識形態(tài)“多元論”。意識形態(tài)“多元論”是民主社會主義的一個觀點,認為社會上的各種思想、觀點乃至各種不同甚至根本對立的意識形態(tài)是并列的、平等的,而馬克思主義只是諸多學說和思想觀點中的一種[9]。意識形態(tài)“多元論”的實質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導地位,通過推行指導思想的多元化,削弱共產黨的領導權,通過對社會主義的科學性和合法性的質疑,達到其最終否定的目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已經(jīng)證明,放棄或背離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向,就會喪失靈魂和航標,反思蘇聯(lián)的解體,雖然其中原因復雜,但不能不說蘇聯(lián)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放棄了馬克思主義一元主導地位,大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實行“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造成了思想領域的混亂,是其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并不意味著否定思想的多樣性,如果否認社會思想存在多樣性,一元化就會失去理論依據(jù)和事實依據(jù),社會上多樣的思想甚至會處在無序的混亂之中。由于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當前多元思想的存在有其客觀必然性,世界格局的演變及經(jīng)濟全球化浪潮的影響是其外部的原因,而我國經(jīng)濟體制的重大變化、政治民主化進程的加快、文化多樣性及新技術條件的應用可以說是多元思想并存的國內因素,堅持指導思想一元化的前提下尊重多元思想的存在,是對社會成員主體地位的尊重,通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引導個體的思想價值取向,對多元思想形成良好的影響力,這是對待多元思想的應有原則。
4.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馬克思主義是完備的科學理論體系,但它同時又是現(xiàn)實的理論,它是在斗爭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所以要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使馬克思主義走出書齋,“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jīng)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盵10]在高校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課,一方面要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形成一支真學、真懂、真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隊伍,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解決科學研究領域和現(xiàn)實世界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創(chuàng)新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方式、方法,拓展馬克思主義傳播平臺,使理論貼近高校師生的實際、貼近生活,使馬克思主義理論以通俗的、更“接地氣”的方式彰顯其理論魅力。堅持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灌輸是一種重要的手段,但方式方法要依據(jù)時代的發(fā)展變化而變化,可借鑒傳播機制中的生活化機制,“所謂生活化機制,就是將主流意識形態(tài)融入人民群眾的消費、休閑、娛樂、交往等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群眾,使人民群眾在‘無意識’中接受主流意識形態(tài),并逐步內化為自己的價值信仰,外化為具體的行為實踐?!盵11]借鑒這種生活化機制,把馬克思主義融入到高校師生的日常生活中去,通過在生活領域中馬克思主義與各種思想的并存、激蕩,彰顯馬克思主義的魅力。
5.加強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核心的媒體陣地建設
在科技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互聯(lián)網(wǎng)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為了適應這種變化,各高校在進行校園網(wǎng)建設的時候,要運用技術手段把有害的意識形態(tài)信息過濾掉,使校園網(wǎng)絡“干凈、整潔”,如清風般滋潤師生的心田,避免不良信息對高校師生的侵蝕,從源頭把控校園網(wǎng)絡的信息純潔性。除了濾掉有害信息之外,高校也要充分運用好互聯(lián)網(wǎng)陣地的宣傳導向功能,通過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傳播正能量,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勇于向詆毀、抹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果的思潮亮劍,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價值性,使廣大高校師生增強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認同。此外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建設上要融入全媒體的理念,在紙質媒體方面可加強校報、??矫娴慕ㄔO,在聲音媒體方面發(fā)揮校園廣播的作用,“傳統(tǒng)媒體必須與現(xiàn)代化的新媒體相結合,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傳統(tǒng)媒體的表達方式,才能使傳統(tǒng)媒體煥發(fā)新的生命力”[12],從而守住媒體陣地,確保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領域工作的指導地位。
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是增強高校師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基礎,自信來源于對科學理念的信仰,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的“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13]反過來,對于科學理念的信仰,更有利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 2016-12-09.
[2] 陳錫喜. 氣壯理直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J]. 中國高等教育, 2014(1):7-9,17.
[3] 伊格爾頓. 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M]. 李楊,任文科,鄭義,譯. 北京:新星出版社, 2011.
[4] 劉維蘭,陳泫伊. 新形勢下如何提升黨的輿論引導能力[J]. 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1):25-29.
[5] 劉亞軍.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民粹主義的斗爭[J]. 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6):766-768.
[6] 陳寶生. 做好教育戰(zhàn)線意識形態(tài)工作[J]. 紫光閣, 2016(12):32-33.
[7] 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71.
[8] 路向峰. 面向中國問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三維考量[J]. 社會科學家, 2014(11):23-26.
[9] 吳佩芬. 意識形態(tài)“多元論”的實質、危害及警示[J].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2012(4):26-31.
[10] 馬克思.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9-10.
[11] 李海,范樹成. 論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新機制的建構[J]. 求實, 2014(7):46-49.
[12] 劉世昱. 新媒體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國際化[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1):59-62.
[13] 鄧小平.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M]∥鄧小平文選:第3卷. 3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82.
ConsolidatingtheGuidingStatusofMarxisminIdeologicalFieldofCollegesandUniversity
WangYongmei1,2
(1. Marxism College,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1, China; 2.Marxism College,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 China)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consolidating the guiding status of Marxism in ideological field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is expounded. The challenges that Marxism faces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ide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nalyzed. The ways to continuously consolidate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put forward.
Marxism; ide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uiding position
2017-05-14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資助項目(16JD710053); 遼寧省社科聯(lián)2017年度遼寧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立項課題研究成果(2017lslktyb-123); 2017年度沈陽市社會科學課題研究成果(SYSK2017-18-11)。
王詠梅(1970-),女,遼寧沈陽人,沈陽大學副教授,遼寧大學博士研究生。
2095-5464(2017)05-0600-05
G 641
A
【責任編輯曹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