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老子行政哲學思想探微

2017-04-03 08:27:09
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5期
關鍵詞:圣人老子萬物

紀 曉 光

(黑龍江大學 政府管理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老子行政哲學思想探微

紀 曉 光

(黑龍江大學 政府管理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以《道德經》為藍本,分析了老子行政哲學的基本理念“道治”、基本原則“民本”、具體進路“無為”和實踐主體“圣人,并闡述了其現(xiàn)代啟示。

老子; 行政哲學; 思想

作為先秦諸子中的佼佼者和中國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老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歷來為研究者所重視。但是關于老子哲學的學科屬性,學界一直存在著自然哲學與政治哲學之爭,沒有定論。關于老子哲學中自然哲學的屬性更明顯還是政治哲學的意味更濃厚,有學者試圖通過數(shù)字來進行說明:老子所著《道德經》,全書討論政治(包括圣人、侯王的道德修養(yǎng))的占全部內容的50.62%,即使是描述自然現(xiàn)象的部分,也多數(shù)是以自然現(xiàn)象作為論據(jù)來論證政治思想的,因此,老子哲學應是政治哲學而非自然哲學[1]。但在本文看來,《道德經》中涉及到的所謂政治內容的章節(jié),談論的多是國家治理層面的具體問題,具有很強的執(zhí)行意味。所以,依據(jù)古德諾的觀點----政治是國家意志的表達,行政是國家意志的執(zhí)行----老子哲學似乎行政哲學的意味更加濃厚,或者至少應該說,老子的行政哲學思想是其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 基本理念:道治

“道”在老子哲學體系中占有著非常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是老子哲學思想得以展開的基礎?!兜赖陆洝啡珪贿^五千言,“道”字竟出現(xiàn)了七十五次[2],書中涉及的社會、政治、軍事、修身、養(yǎng)生等諸多理論,無一不是從“道”這個基本概念展開來進行闡述的。那么,何謂“道”?在老子看來,“道”是萬物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2]163“道”無形無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道之為物,惟恍惟惚”[2]148?!暗馈币彩菬o法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53但是“道”有它自己的運行規(guī)律,并在不斷運動中生出萬物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盵2]232可以說,在老子哲學里,“道”是世界的生成基點,更是他全部哲學的邏輯起點。

作為一種提供治政理念的思辨哲學,老子行政哲學是老子哲學思想在治國理政方面的具體化,而作為老子哲學邏輯起點的“道”具體到這一方面就是一種“道治”理念。關于“道治”,詮釋的角度有兩個:一是“以道而治”,二是“依道而治”。前者指統(tǒng)治者用“道”來統(tǒng)治人民、治理國家,“道”為“治”之工具,強調的是“道”方法論層面的意義;后者指統(tǒng)治者因循“道”的特性來安邦治國,“道”乃“治”之依據(jù),強調的是“道”本體論層面的意義[3]。萬變不離其宗,無論“以道而治”,還是“依道而治”,其所遵循的世界觀基礎依然是“道”,而且是“法自然”的“道”。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盵2]163在老子的哲學世界里,“道”雖然是萬物的本原,是萬物得以生存、發(fā)展的依據(jù)和基礎,但這種本原卻并不宰治、施令于萬物,而是內存于萬物之中的,任萬物“自然”存亡生息。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自然”表征著一種自為、自主的本體狀態(tài),亦即萬物皆乃“自本自根”,萬物之所然即“道”之所以然,“道法自然”就是使萬物達到自愿如此、本應如此的狀態(tài)。在《道德經》中,這種“順其自然乃為道”的認識隨處可見,比如在談論“道”與“德”的可貴時老子曾經說:“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盵2]261“道”與“德”之所以為世間萬物所尊重珍視,皆因其任萬物“自然”而已。

老子哲學這種“道法自然”的形而上學總綱具體到行政哲學領域即前文所謂的“道治”。“自然”落實到政治與行政上,代表著一種自治、自由的價值取向,是治國者的“自然”與民眾的“自然”的有機統(tǒng)一。前者的“自然”是對“道”的“自然”的效法,是一種方法論意義上的“自然”,強調的是治理方式上的不控制、不干預,是一種“無為”的導向;后者的“自然”則與萬物的“自然”一樣,是一種存在論意義上的“自然”,強調的是生存方式上的自主、自由,是一種“自治”的導向。行政哲學意義上的此種“自然”,賦予了老子“道治”理想實現(xiàn)的可能:治國者由于“法自然”,就不會滋擾、宰治、干預社會生活,就不會造作興事,抱樸守素、自在自為的政治與社會環(huán)境由此而誕生,民眾自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因而得到保持,社會發(fā)展也因此而“自然”有序。而從這一角度出發(fā),“道治”是老子行政哲學思想理論的邏輯起點,更是其治政目標的落腳點,亦即思想理論的邏輯終點。關于邏輯起點與終點的一致性問題,辯證法大師黑格爾曾用“圓圈”理論進行過說明。他把思想理論發(fā)展的過程比作一個圓圈,這個圓圈以自己的“終點為目的并以它的終點為起點,而且只有它實現(xiàn)了并達到了它的終點它才是現(xiàn)實的”[4]。那么根據(jù)黑格爾的觀點,思想理論有起點就必定有終點,終點是起點的目的,起點最終會在終點實現(xiàn)。按照這一邏輯,“道治”是老子行政哲學的邏輯起點,更是它的邏輯終點。而這一邏輯終點的抵達,需要在以“民本”為治理原則,以“無為”為具體進路,以圣人為治理主體的治道體系內才能實現(xiàn)。

二、 基本原則:民本

“道治”是支撐老子行政哲學的基本理念,老子的治國思想亦借此而彰顯。老子的《道德經》由“道經”和“德經”兩部分組成。形而上者謂之“道”?!靶味系摹馈?落實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稱它為‘德’。”[5]因此,作為哲學家的老子,不僅對萬物之宗的“道”進行了形而上的思辨,他還擁有深切關注人生、社會和國家治理的情懷。這種情懷具體到行政哲學方面,就是他的民為君本的思想。關于老子民本主張的理論來源,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

1. “民為君本”是對“道治”哲學的演繹

老子善于從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范疇去認識世界。區(qū)區(qū)五千言《道德經》,“觸目皆是對立的事物與矛盾的概念”[6]。善與惡、福與禍、多與少、大與小、沖與盈、先與后、得與失、難與易、進與退、厚與薄……在老子的哲學世界里,幾乎沒有孤立的事物,所有東西都有其相應的對立統(tǒng)一面。它們可能相互依存,比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2]64它們可能相互轉化,比如“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2]154當老子用這種深刻的對立統(tǒng)一的思辨方法去觀察社會與行政發(fā)展時,便很容易發(fā)現(xiàn)所謂的“貴”與“賤”“高”與“下”,亦即君與民、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等無處不在的對立統(tǒng)一范疇。他們相互依存,也可能相互轉化。從歷史發(fā)展的理路來看,在這些相互依存的范疇中,“賤”與“下”,亦即民和被統(tǒng)治者,決定了“貴”與“高”,亦即君與統(tǒng)治者的生存發(fā)展,所以,“民”應為“君”本。

2. “民為君本”是對社會的告誡

根據(jù)史料記載,老子生活的年代大約是東周春秋早期。春秋時期的中國社會,奴隸制正在逐漸瓦解,周天子的權力也日益為地方諸侯所篡奪,社會政治斗爭達到了空前尖銳的地步?!妒酚洝ぬ饭孕颉吩杏涊d:“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逼茢〉臅r勢引發(fā)了思想家們的諸多思考,人們逐漸認識到:“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左傳·哀公元年》)無情的社會現(xiàn)實告訴治國者,視民如傷還是視民如草芥是決定國家興亡的關鍵,“重民”思想由此在當時成為一種治政思潮。而身處亂世的老子,“居周之久,見周之衰”(《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守藏史”的工作經歷及自身的淵博學識,都使他對周朝的衰落比旁人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對于“民”的力量的認識也比同時代的人更為清醒、深刻,所以他提出了“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2]218的主張。

在通過自己的邏輯推演與對社會治政現(xiàn)實的觀察而得出“民為君本”的結論后,老子指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盵2]342民是君之為君的基石,所以治國者居于廟堂之高,更要有自知之明,知曉“強大處下,柔弱處上”[2]342的道理,切不可自恃在君與民的關系中處于強勢地位而胡作非為,而這就涉及到了具體的治政方式問題,亦即其行政哲學的具體進路問題。在這一方面,老子也提出了他特立獨行的主張----無為。

三、 具體進路:無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盵2]209“無為”是老子“道治”哲學付諸實踐的具體進路。老子致力于探索宇宙之道,但是這并不是他的最終目的,“老子之‘道’,意在‘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因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故修身是為了‘愛民治國’,而要愛民治國必先修身冶性?!盵7]所以,老子尋“道”,最終是為了更好地“修身治國”,而修身治國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通過“無為”的手段。當然,老子的“無為”并非是一般意義上消極的無所作為,老子的“無為”是其“自然”觀念的具象化,是不強作妄為,是順其自然而為。

將“無為”作為自己行政哲學付諸實踐的具體進路,是老子在多方比較之后作出的選擇。在《道德經》中,老子對與其“無為”主張相對應的所有“有為”之治進行了分析。

1.關于仁義治世的“有為”

老子認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盵2]134在老子看來,由于大道被廢才會有人提出仁義主張,爭名奪利的巧智出現(xiàn)才有到處的欺詐,六親不和才提倡父慈子孝,國家動蕩才會彰顯忠臣的存在。也就是說,老子對于治國者強調表面形式化的仁義道德“有為”之治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他認為這種虛設的仁義會泯滅人的淳樸本性,淡化人的忠信觀念,進而造成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笆У蓝蟮?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2]212所以,與其強調虛設的仁義,不如遵循作為萬物本原的道。用道治世,國家與社會自然會和諧、太平,而社會一旦和諧太平,那些所謂的仁義道德也就不需要了。當然,需要指出的是,老子對虛設的仁義道德的否定,只是否定借仁義道德的名義去行胡作非為的“有為”之治,而非否定仁義道德本身。

2.關于以法治世的“有為”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2]284在老子看來,治國者在治理國家時,設置的禁忌越多,民眾不能做的事就越多,這種限制一旦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影響民眾的正常生存;而民眾為了生存,就不得不僭越法律,作出違法犯罪的事情。治國者的立法初衷是為防范和制裁犯罪,但是一旦因為掌控不好度而使法律程序繁瑣復雜,就很容易引發(fā)更多的犯罪。此外,對于那些試圖通過嚴刑峻法來治世的帝王將相,老子也明確指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2]337所以,治國者想憑借手中的權威來嚇唬百姓以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3.關于以智治世的“有為”

老子對于“智治”也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他說:“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盵2]312河上公在注解這句話時解釋道:使智慧之人治國之政事,必遠道德,妄作威福,為國之賊也。不使智慧之人治國之政事,則民守正直,不為邪飾,上下相親,君臣同力,故為國之福也。由此可見,老子反對以智治世。在他看來,以巧智治國,是一種取亂之道,容易使國家陷入混亂,是治國之害。而為了避免這種治國之害發(fā)生,老子建議“不尚賢,使民不爭”,“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盵2]71當然,老子也指出“明白四達,能無智乎?”[2]96所以,老子否定智治,與否定仁治一樣,反對的只是用智過程中產生的偽詐的“有為”,而非否定一切智慧。

綜上所述,在老子的哲學世界里,無論“有為”之治的內容和形式如何,其發(fā)生動機無一例外地都是統(tǒng)治者的貪欲。統(tǒng)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意欲,強作妄為甚至胡作非為,剝削宰治百姓,是世間一切罪惡的源頭。因此他才說,“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2]339而要改變這種“有為治亂”的社會局面,就必須“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盵2]284因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2]284老子的這種“無為”的治政進路,用現(xiàn)代行政學的視角解讀就是主張:政府簡政,反對苛政、暴政;使民眾安居樂業(yè)、自由自在、返璞歸真。這是其“無為而治”所要達到的終極目標。關于這種具有濃重烏托邦色彩的治理方式要由誰來付諸實施,老子推薦了“圣人”這樣一種治理主體。

四、 實踐主體:圣人

通覽先秦子集,關于“圣人”的論述可以說俯拾即是,先秦諸子皆重“圣人”。這是因為,一種社會秩序的建構和維持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施政者的價值觀念、政治道德和行政智慧決定的,或者至少施政者的價值觀念、政治道德和行政智慧在社會秩序的構建和維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是中國歷史一路走來的經驗。老子同樣十分重視“圣人”,他甚至認為“圣人”是能將其“道治”哲學付諸實踐的唯一主體。關于何為“圣人”,老子并未給出明確的定義,但是卻很明確地給出了“圣人”應該具備的特征。

1. “圣人”應是悟“道”之人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賢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盵2]346簡而言之:天道以中和為上,所以損有余而益謙;人道卻與天道正好相反,世俗之人皆損貧而奉富、奪弱而益強。那么誰能自省爵祿以奉天下不足者呢?只有有道之君才能做到。圣人施德是不望回報的,功成名就之后也不會居功自傲。由此可見,圣人是悟“道”之人。悟“道”之人的精神境界是高深的、智慧的?!霸ベ馊舳娲?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2]117。他們小心審慎,像在冬天涉足江河;警覺戒惕,像提防四周的圍攻;拘謹嚴肅,像是在作賓客;融合可親,猶如冰柱消融;淳厚質樸,像未經雕琢的素材;豁達空曠,像深山中的幽谷;渾樸純真,猶如濁水未清。老子認為,當人悟“道”成為圣人之后,就會達到一種清明的“玄同”境界。這種“玄同”境界使得圣人能夠不出行卻覺知天下的事物,不查看卻明曉自然的規(guī)律,不妄為卻能有成就。

2. “圣人”應是有“德”之人

中國文化的倫理色彩最濃厚,儒家思想的全部基礎就建立在復雜社會人際關系所體現(xiàn)的倫理道德基礎之上。老子哲學雖究止于天道自然,是營構理性思維的哲學體系,但他同樣注重對社會倫理問題的分析。所以,內涵廣博的“德”在《道德經》中也高頻次出現(xiàn)。關于“圣人”之“德”,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盵2]318此處,老子以“我”代圣人。語中的“慈”體現(xiàn)了圣人愛護民眾的“民本”精神,關于這一點,前文已詳述;“儉”強調圣人的清心寡欲,“圣人為腹不為目”,因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盵2]106圣人儉約不奢、無欲無求,由其治世,必定會在客觀上減少對民眾的剝削和對公共財富的掠奪;“不敢為天下先”強調圣人的謙下不爭,不居功自傲,圣人“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盵2]64圣人守謙卑是因為圣人深刻體悟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盵2]154這種高尚品德不只是圣人自己的修為,更會淳化民風,使圣德遍布天下,使人心重返本真古樸?!笆ト嗽谔煜?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盵2]253

在老子這里,“自然虛靜”的圣人人格,是施政者在對“道”的體悟和對“德”的遵循中逐漸形成的。而作為悟道者、有德者,圣人治世就必須遵循萬物自然化育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特性,并且“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2]208。言下之意是,侯王在治理國家時,如果能夠通過控制自己的私欲消弭過分宰治民眾的權威之心,遵照“虛靜”的自然之道,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無欲”的圣人,無為無事于天下,天下萬民自然會樸實富足。

五、 現(xiàn)代啟示

老子哲學綜羅百代,廣博精微,雖然只有區(qū)區(qū)五千言卻言有盡而意無窮,給后人留下了無限探索的空間,并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的道治、民本、無為,以及圣人治世等行政哲學思想更是為古代中國的國家治理,尤其是兩漢時期的國家治理作出了突出貢獻。歷史發(fā)展到今天,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紛繁冗雜的國內事務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老子行政哲學思想的現(xiàn)實影響力并未因時間的遠去而式微,他的很多治政理念對于當代政府行政依然有所助益。

1.借鑒老子的“道治”智慧以順社會發(fā)展之勢

“道治”是老子行政哲學的形而上學總綱。在老子的哲學世界中,“道”代表著天地萬物發(fā)生的自然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可以用于養(yǎng)身,同樣也可以用于治世。因此,法“道”而治即依規(guī)律而治,強調的是治政者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要尊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順應萬物的自然屬性,既不違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而妄為,也不脫離客觀實際而強為。正所謂“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盵2]114在社會日益進步的今天,面對日益復雜的行政管理實踐,更應重視總結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按規(guī)律辦事,盡量避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之外的或逆歷史潮流而動的無效行政行為,只有如此,國家和社會才能不斷發(fā)展和進步。

2.學習老子的“民本”原則以固政府治理之本

在君民關系的討論中,老子一直堅持“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2]218的民本主義原則。盡管這種“賤為貴本”的民本論是為“君上”之計,終極目的在于鞏固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地位;但是忽略掉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老子所處的階級立場,僅就他的“賤為貴本”的主張中所蘊含的重民、愛民的價值取向來看,老子的民本主張對于現(xiàn)代政府行政還是有著很強的時代啟發(fā)意義的?,F(xiàn)代政府行政的本質在于服務,為民眾和社會服務是政府存在、運行和發(fā)展的基本宗旨,而這一基本宗旨的實現(xiàn)要求政府必須要從過去敷衍塞責的官僚衙門轉變?yōu)楦挥胸熑魏褪姑械姆招凸芾頇C構,“以百姓心為心”[2]253,以民眾的福祉和百姓的需要作為政府行政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3.參考老子的“無為”之法以奏行政管理之效

在分析其所處時代的社會禍害產生的原因時,老子指出“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盵2]339也就是說,是治政者濫用權力和胡作非為的“有為”才導致了當時的社會動蕩。為了避免因治政者胡作非為而為害一方,老子主張將“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2]309作為政府行政的具體進路,即“無為而治”。在政府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已經成為行政發(fā)展趨勢的今天,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在明確政府對社會治理主導權的前提下,充分給予民眾(或社會公共組織)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自由?!盁o為”導向下的社會治理權的移位,一方面激發(fā)了民眾自治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另一方面也為政府減去了許多不必要的“負擔”,使政府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對國計民生有重大意義的事業(yè)中去,這對于政府效能的提高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4.效仿老子的“圣人”之格以祛腐敗之欲

“圣人”是老子為其所處時代的世俗治政者樹立的治政和修身榜樣,是“悟道”與“體德”之人。在老子看來,治政者應該憂民之憂,樂民之樂,唯有如此,方可被稱為“圣人”?!笆且允ト吮б粸樘煜率??!盵2]154老子希望現(xiàn)實中的治政者都能效法“圣人”之為,棄巧智、去貪欲,樹立少私寡欲的樸素政風,打造民利百信、民復慈孝、盜賊無有的安寧社會狀態(tài)。近些年來,我國在治理行政腐敗方面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果,但卻并未從根本上消除這一行政“頑疾”,腐敗行為嚴重妨害了行政效率,損害了政府形象。要根治行政腐敗,除了加強對治政者的法制監(jiān)督之外,還應從個體倫理建設入手,在思想上祛除人性中惡的貪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讓人不想腐敗。在這一方面,老子所倡導的摒棄外界物欲誘惑,持守內心安足的“圣人”人格,對于當下中國的治政者個體倫理建設是有很強的借鑒意義的。

當然,老子畢竟在時間上與我們相距甚遠,現(xiàn)代中國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之于老子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子的行政哲學思想中必定會存在一些與當下社會發(fā)展不相符,甚至完全相悖的內容,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對于老子思想要批判地繼承。至于如何批判與怎么繼承,應該成為行政哲學,特別是歷史行政哲學應該主要思考的問題。

[1] 王新建,陸建華. 論老子哲學是政治哲學[J]. 巢湖學院學報, 2003(4):11-16.

[2] 陳鼓應. 老子注譯及評介[M]. 北京:中華書局, 1992.

[3] 唐少蓮. 道家道治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1:19.

[4] 黑格爾. 精神現(xiàn)象學:上卷[M]. 2版. 賀麟,王玖興,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1:11.

[5] 陳鼓應. 老子今注今譯[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34.

[6] 游喚民. 論老子的民本思想[J].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報, 1991(1):48-52.

[7] 董恩林. 唐代老學·重玄思辨中的理身理國之道[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101.

AResearchIntoLaoTzu’sAdministrativePhilosophy

JiXiaoguang

(Institute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Based on Tao Te Ching, the basic idea of Lao Tzu’s administrative philosophy, “Taoist rule”, the basic principle, “people-oriented”, the specific approach, “inaction”, and the practice subject, “saint”, and the modern revelation of Lao Tzu is expounded.

Lao Tzu; administrative philosophy; thought

2017-06-12

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項目(YJSCX2017-010HLJU)。

紀曉光(1989-),女,黑龍江肇源人,黑龍江大學博士研究生。

2095-5464(2017)05-0590-05

B 223.1

A

【責任編輯劉曉鷗】

猜你喜歡
圣人老子萬物
萬物皆可折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萬物生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0
官場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 05:21:52
假如萬物會說話,絕對會把你萌化
哲思2.0(2017年5期)2017-09-03 10:35:42
官場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8
智者老子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CHINA TODAY(2014年8期)2014-09-27 20:04:47
滕州市| 安仁县| 邳州市| 绥滨县| 贡山| 玉溪市| 淮北市| 安宁市| 鲁山县| 类乌齐县| 阜南县| 滕州市| 长寿区| 奎屯市| 定襄县| 锡林郭勒盟| 武城县| 普格县| 罗定市| 廉江市| 涡阳县| 宜兴市| 东乡| 炉霍县| 资溪县| 台安县| 五峰| 新乡县| 井陉县| 屯昌县| 华池县| 宁明县| 积石山| 松桃| 长汀县| 新邵县| 定结县| 大港区| 大埔区| 黄平县| 安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