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錫琛
(中南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論真武禮懺文化的倫理道德意蘊*
呂錫琛
(中南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真武禮懺文化突出地體現(xiàn)了道教重視道德教化的價值取向。所謂“道家言祈禳,佛家言懺悔”這一說法是不全面的。事實上,道教的祈福禳災與禮懺是密不可分的。真武禮懺文化繼承并發(fā)展了道教懺法的止惡揚善、悔過自新功能,其中所蘊含的“戒、懺結合的道德懺悔功能”“以情感人的道德教誨功能”“棄往修來的道德引領功能”“廣濟群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皆具有積極的現(xiàn)代意義,能夠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文化資源。
真武信仰;真武禮懺文化;道德懺悔;道德反?。坏赖屡囵B(yǎng)
道教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作為中華文化重要內容之一的道教,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國古代“以神道設教”的傳統(tǒng),十分重視道德教化,建立了天神、地祇和身神相聯(lián)通且無處不達的道德監(jiān)督和道德賞罰體系,以圖借助神靈的威懾作用,引導和約束廣大民眾向善棄惡,建構人間福地。真武文化中亦突出地體現(xiàn)了道教重視道德教化的價值取向。“真武”又稱玄天上帝,是武當?shù)澜坛绶畹闹磷鹛焐瘢彩堑澜坛绶畹奶旖缱鹕?。真武信仰在全國各地及整個中華文化圈都擁有龐大的信眾群體,是道教神仙信仰文化的重要內容。筆者試以真武文化中的禮懺道經為例,探討其中蘊含的倫理價值及其道德教化功能。
禮懺是宗教活動的重要內容,包括朝拜和懺悔?;浇?、伊斯蘭教等世界性宗教都強調至誠的祈禱、朝拜和懺悔。在重視道德教化的中華大地上,禮懺亦為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所常用的一種齋醮儀式,其主要內容是禮拜三清上圣、十方天尊、天地水三官大帝,三界神祇等諸位尊神,懺悔所犯罪過以求消災禳禍,積極修行。愚意以為,所謂“道家言祈禳,佛家言懺悔”[1]這一說法是不全面的。不可否認,拜懺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由篤信佛教的梁武帝延請高僧所集的十卷《梁皇寶懺》乃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懺法集大成者,道教懺法亦受到佛教的影響。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否定道教禮懺文化的存在。事實上,道教的祈福禳災與禮懺是密不可分的,沒有道德懺悔,沒有向善棄惡之心和行善積德之行,單憑祈禳或其他法術是不可能達到預期效果的。道教與佛教一樣,皆設有早、晚禮誦功課以及大量的禮懺經文,道教的懺法之書《懺法大理》中就收有玉清天寶法懺、上清靈寶法懺等32種。屬于真武文化中的禮懺經書主要有《真武靈應護世消災滅罪寶懺》《北極真武普慈度世法懺》《太上玄天北極法主蕩魔天尊寶懺》《三寶萬靈法懺》《玄天仁威通上帝報恩寶懺》等。
真武禮懺道經強調,人間的一切災難皆有其產生的原因,需要從自身追尋災難的源頭?!墩嫖潇`應護世消災滅罪寶懺》(以下簡稱“《滅罪寶懺》”)中就指出,由于人們“背真就偽,不義不仁,違天逆地,攻根伐株,不忠不孝,無愛無慈,欺罔萬民,酷虐百姓,殺戮眾生,殘害物命”,由此而“結諸罪釁,冤對無邊,是致動見患難”。以上這些罪孽造成的災難多種多樣:“或為劫賊之所傷命,或為惡鬼之所滅身,或被蚖蛇虎狼百蟲毒螯之所加害。官司口舌,無故橫生。系閉牢獄,鞭杖徒刑?;驈图以馕烈?,身染毒氣,大小疾病,人口死亡,六親斷絕,財物耗散。”[2]76(《滅罪寶懺》)這里幾乎囊括了人間所有的災難,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引發(fā)恐懼,激起民眾對消災免禍之方的渴求。
如何禳除這些可怕的災禍呢?作者提出了“不可思議,克感靈應”的救護之法:首先當然是持齋茹素、禮敬神靈等充滿宗教色彩的活動,但更重要的消災之法則是進行反省謝罪,發(fā)露懺悔。其文曰:“某切慮一生之內,三世以來,不孝不忠,行淫行盜,貪瞋業(yè)重,殺戮罪多,言語失真,癡頑染性,五逆在已,兩舌謗人?!?在這里,經文不僅是對此生此世,而且包括對“三世以來”的種種惡行進行道德反省。為了加強懺悔的深度和力度,作者還輔以神靈的權威:“恐地獄之相仍,慮天曹之具錄”,敦促參與禮懺儀式的事主和信眾進行虔誠的懺悔,祈求上圣赦免自己的“多生之罪障”[2]78(《滅罪寶懺》)。不難想象,事主和信眾在莊嚴肅穆的齋醮儀式中誦讀這些懺悔經文,其道德感召力量自然是世俗的道德教化活動難以比擬的。
真武文化中的另一篇重要道經《太上玄天北極法主蕩魔天尊寶懺》(以下簡稱“《北極天尊寶懺》”)亦強調,人間災禍的產生蓋因自身的罪過而起,“災有由至,難有由生”。雖然玄天上帝具有“殄滅兇邪,掃除災障,扶危解難,保命度災”的神力,但如果缺乏行為主體自身的努力,外力的作用是不足以消除災障的。故經文同樣將道德反省作為消災的關鍵,文中說:“返問我生之過咎,庶幾毖后懲前。仗懺悔以希原宥,祥于以迎,福于以降;憑祈禱以獲康寧。內魔不攻,外邪不擾?!盵2]342(《北極天尊寶懺》)通過道德懺悔,懲前毖后,才能獲得神靈的寬宥,解除災厄。這種將自力與他力緊密結合的救度模式,充分顯示出中國道德文化重視道德主體自我救贖的特點,有助于提升廣大民眾道德培養(yǎng)的自覺性。
與諸多道教善書或禮懺經書相比,《北極真武普慈度世法懺》(以下簡稱“《北極度世法懺》”)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將戒律與懺悔相結合,以圖實現(xiàn)戒惡揚善的道德教化之深意。不過,與《初真十戒》《老君八十一戒》等諸多道教戒書又有不同,該書不只是外在的戒律,而且包括深刻的道德懺悔和反省。但與道教其他的寶懺或法懺相比,《北極度世法懺》不僅注重懺悔改過,而且還指引事主如何實現(xiàn)自新。經書的開頭,由妙行真人在神仙會上的發(fā)問作為開場白,因憐憫末世凡夫“積稔罪愆”“身遭疾病”“牢獄拘囚”“墮諸地獄”等各種痛楚,他求教于玄天上帝“何由救免?”玄帝乃開出“十品戒文”以度兆民”,并強調:“道乃法舟,懺之可度。積如山岳,隨念即消。若能終始受持,仙階可冀……能依吾教,改往修來”,就能夠“見存獲慶,過世超升?!薄侗睒O度世法懺》以“十品戒文”為主線,又輔以“太上垂訓”等方式,在解讀“十戒”之重要性的基礎上,要求弟子自我反省懺悔,以圖加強道德教化的滲透力。 這十條戒文的內容如下:“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己;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不得淫邪敗真,穢慢靈炁;不得敗人成功,析交離親;不得露才揚己,讒毀善良;不得飲酒過差,食肉違禁;不得貪婪無厭,積財不散;不得交游非賢,居處雜穢;不得不忠不孝,不信不仁;不得輕忽言笑,舉動乖真?!盵2]79(《北極度世法懺》卷一)
以上戒律涉及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道教徒品行端正,恪守忠孝、濟世、守身、節(jié)儉、利人、清修等道德規(guī)范,這既是道教徒修道養(yǎng)性的基礎,亦是得福去禍的必由之路。文中告誡:“能依吾教,秉心無二,即得見世安樂,免遭困苦?!钡亲髡呖吹?,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正謹守道德而不犯忌戒者可謂難之又難,于是為眾生指引了解決之路:一方面,在一些特定的時間內,“虔心懺禮,誓依吾教,改往修來”,便可彌補過失,“即得譴削黑書,名標丹籍”,可以“見存獲慶,過世超升”。另一方面,則由臨壇的高功道長引領齋醮事主向真武和諸位天尊進行深刻懺悔:“求懺弟子某求懺上來所犯第九品戒不忠不孝、不信不仁之罪。先世今生,遺殃往劫,上延祖考,下逮宗親。事君非禮,而不克盡忠;與人弗誠,而多行背約。罔忽親恩,而頑狠;觸犯長上,以欺凌?!痹诘篱L帶領事主認過懺悔之后,事主本人還要發(fā)自內心地進行深刻反?。骸把鰧κデ?,恭投懺悔。皈命一心,虔誠信禮?!盵2]84(《北極度世法懺》卷二)對于非圣非賢的蕓蕓眾生來說,這種“改往修來”的方式既為糾錯得救指出可操作的方法,又是一種特殊的道德教化途徑。
為了激發(fā)起信眾進行反省懺悔的動機,真武禮懺道經中的道德譴責是相當嚴厲和深刻的。例如,在《北極度世法懺》中,對于違犯“不得不忠不孝、不信不仁”戒條之人,經文中嚴厲地譴責道:“浸泯指鹿為馬,將竊柄以弄權,謂鳥曰鸞,欲希恩而示寵。博奕飲酒,而不顧其養(yǎng);私財慕色,而不念其親。詈怒父兄,讒贊師友,違禮傷教,好勇疾貧”;“徇名失實,悖行違言”;“嬌枉輒欺于人己,虛辭不畏于神明??酉葙t能,阱擠慈善,毒痛庶類,虐害群生?!痹摻涍M而告誡,如此立身處世,必遭惡報:“處事崎嶇,遭人凌忽,死墮地獄,長劫受苦?!边@番教訓,令人警醒,可望形成“聞經所說,大可驚惶”的效果。
可見,真武禮懺文化通過齋醮法壇祈求神靈護持和事主的禱告懺悔,以圖獲得神靈的寬宥和拯救,使之轉惡向善。這一過程實際上是行為主體實施的一種道德反省活動,是對自身的道德過失進行反思、追悔和覺醒,進而調節(jié)自我的行為,激勵起事主的歸善向道之心。
在真武禮懺儀式中,臨壇高功為事主說經開示,陳說所犯過惡之嚴重后果,令其“聞經所說,大可驚惶”,并實施懺悔以助事主除蕩罪咎,這還只是真武禮懺文化中的一部分內容。更有特色的是,真武道經還整合了道教的孝親思想,將報父母恩等內容融入懺法之中,從而使真武禮懺文化具有了濃厚的感情色彩,在順應人心、人情的基礎上實施道德教育。
眾所周知,在儒家經典《孝經》中,雖然將孝道的重要性推到極致,如“開宗明義”章就將“孝”奉為“至德要道”“德之本”,但其主要內容是對社會各個階層應當如何奉行孝道提出了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體現(xiàn)出對尊卑有序的社會秩序的維護。而從道教的《太上真一報父母恩重經》《太上老君說報父母恩重經》《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等倡導孝道的經書中可以看到,道教對孝道的推崇更貼近人情、人性。在道經中,不是只羅列強制性的道德規(guī)范,而是描寫父母特別是母親從懷孕到育兒成人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千辛萬苦,作者以父母的似海恩情來闡發(fā)報恩孝親的道德意義。因此,道教的孝親思想更富有人性的溫情,更能觸動社會底層民眾靈魂深處的心弦。
《玄天仁威上帝報恩寶懺》(以下簡稱“《報恩寶懺》”)正是繼承了道教孝親思想的這一特點,通過再現(xiàn)世俗生活中的真實場景,激發(fā)起道德情感以打動人心,教誨事主,從而深化了道教懺悔的滲透力。例如,該經一方面引導事主懺悔種種不孝之舉,另一方面又細數(shù)父母對兒女的種種大恩大德,激發(fā)起事主對父母的情感,其中包括“懷胎守護恩”“臨產受苦恩”“洗濯不凈恩”“哺乳養(yǎng)育恩”“慮我疾病恩”“延師教訓恩”“求媒婚配恩”“遠行憶念恩”“營謀遺產恩”“究竟憐憫恩”十大恩德。經中以感人的語言和詳實的事實,講述母親從懷胎到臨產之苦楚,父母哺育、看護之艱辛,為兒女的教育成才、嫁娶婚配、成家立業(yè)的操勞,直至兒女長大成人,仍然為其買宅買田而深謀遠慮,終日牽掛。例如,母親在臨盆生產時苦痛萬分:“魂散魄飛。一身性命不能自保吉兇,腰疼腹痛,頃刻難捱”;當兒女有疾時,父母“憂危更切。寤寐稍有不安,即為親者,寢食與之俱廢。兒身疾病有時愈,父母憂思豈暫離”;在兒女長大成人之后,父母又為其婚配之事操勞,“不惜幣聘資財,心思費盡,膚發(fā)為焦,惟愿成家,不遺余力”;當兒女經商游宦、出門在外之時,父母“魂魄宵馳。憂其斗氣爭財,嗜酒貪色。慮其冒寒觸暑,忍渴吞饑”;為了讓兒女日后衣食無憂,做父母者“為兒遠慮,為女深謀,殫畢世之勤劬,資全家之衣食”,為其買田買宅。父母的一生,可謂是為兒女操盡了寸心,“至精神衰耗,頭低背曲,耳聾眼花”,當其“風燭殘年,猶深舔犢之愛;神魂離舍,未忘鬻子之勤”??芍^是淋漓盡致地道出了無私無瑕的父母之恩。這些如天高地厚的恩情,兒女卻“分毫莫報”。故作者反復再三,教人反?。骸叭绱说榷鳎趾聊獔?,從今懺悔,并冀赦原?!盵2]419-423(《報恩寶懺》)水到渠成地激發(fā)起兒女對父母報恩盡孝的道德情感。于是,事主面對神靈,發(fā)心、發(fā)愿報父母十大恩德:“恭對道前,志心懺禮”,具體的報恩方式是滅除種種惡習,為父母祈求福壽:“我今持念平等悉滅險峻貪嗔,禮帝為師,祈恩報本。愿我現(xiàn)在父母福壽增延,過去父母早生人天。”[2]423(《報恩寶懺》)
上述種種關于父母之愛的描述,無一不是深入生活的至情至真的體察和描述,由此而引發(fā)出事主對父母之恩“分毫莫報”的深刻愧疚,這種以情感人的道德教誨方法,其力量是無與倫比的。
由于真武禮懺道經主要是針對生者而發(fā),以之啟迪此岸世界的人們,因此它更為獨特、也更為重要的作用是指點迷津,啟示事主以新的道德行為去補救已經釀成的不幸或罪咎,幫助事主撥正人生的航船,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在進行了反復的道德懺悔和道德教誨之后,道經通過“太上垂訓”和臨壇高功之口,教誨事主告別昨天、重啟人生的道德航標。 例如,針對犯下了第四品“敗人成功”之戒的事主,經文對癥下藥進行引導:“求懺弟子某同法眾等,遵奉玄科,入道登真戒,當行無妄,勿為諂詐,誓從今去,言無口過,行務已修。視人猶己之非殊,推功讓能而不伐?!盵2]91(《北極度世法懺》卷四)針對犯下第五品“露才揚己、讒毀善良”之罪的事主,經文又這樣勸導:“若能內滅惡心,外忘惡口,不談彼短,不衒己長,見人過愆,誓不傳說,惜聲閉口,愛氣希言……當行守恪,勿為己先,誓從今去,至恭盡禮,和光同塵。不矜而莫與爭能,見善而有如不及。謙沖退處,屏除矯偽之情;蹇諤優(yōu)容,杜絕乖愆之念?!盵2]94(《北極度世法懺》卷五) 犯下“敗人成功”和“露才揚己、讒毀善良”之過咎者,其要害在于以自我為中心、爭強好勝、損人利己,道經的勸誡皆圍繞這些不良習慣或言行而進行引導,要求事主重新做人,“至恭盡禮”,“謙沖退處”。
對于違犯第九品“不忠不孝”之戒條者,臨壇高功道長又教導說:“以道接物,誓從今去,結纓靖難,扇枕奉親??藦投Y以為仁,有諸己之謂信。四端有則,兢兢恐名教之虧;六典謹修,惴惴盡檢防之道?!盵2]107(《北極度世法懺》卷九) 這段文字雖然簡潔,但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其不僅要求事主踐履儒家的“克己復禮”“有諸己”的倫理規(guī)范,而且還要恪守“仁、義、禮、智”四端,研修儒家六經,同時,還分別援引子路結纓靖難、慷慨赴死和黃香扇枕奉親這些忠君孝親的道德范例來啟發(fā)事主,踐行忠孝道德。
真武禮懺道經對事主的道德引領是相當嚴苛的,例如,對于犯下第十品“輕忽言笑、舉動乖真”之罪者,經中亦有具體的道德要求:“求懺弟子某遵奉玄科,入道登真戒,當行諸善,常務保持。誓從今去,修己以敬,出入起居之益欽。存誠不欺,舉措操修之加謹?!盵2]110(《北極度世法懺》卷十)
法師在齋醮中對事主進行道德引領,激發(fā)其道德自新的心理需求,這些是在神圣的儀式下進行的,故能較一般的道德教化更能夠觸及個體的心靈深處,從而促使行為主體強化道德意識,加速道德的內化。
四、廣濟群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與道教深切地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的責任意識相一致,真武禮懺文化不僅通過懺悔為事主個人消災祈福,而且將祈福愿景擴充到極為廣闊的領域。
據(jù)《北極度世法懺》卷二中所載,臨壇高功對事主進行道德引導之后,事主在神靈面前立下誓言:“求懺弟子某并法眾等,遵奉玄科,入道登真戒,當行陰德,廣濟群生,誓從今去,心懷慈惠,志務善修,剖析藩籬,解除羅網,痛憐眾命。常存救援之思,愛同一身;不恣殺傷之欲,即斯發(fā)露。”其他各卷亦表現(xiàn)出普濟天下的宏愿。例如,“愿得帝澤下覃,皇威上暢。四序永消于坎坷,一門俱遂于泰亨……百谷登成,五材并用,盡掃旱蝗之害,免為魚鱉之災。足食足衣,無啼饑號寒之苦,多黍多稌,殫感恩荷德之思。一切有情,同登道岸”[2]94(《北極度世法懺》卷五)。這些不僅包括了在政治層面對君民和諧之倫理關系的向往,同時亦表達了在社會生活層面對普通民眾之福祉的關懷,還將護佑的對象擴展到了“一切有情”的精神解脫與提升。
真武禮懺文化的另一重要經典《北極天尊寶懺》同樣表達了這樣的祈求,其文曰:“六道三涂咸蒙救度,河清海晏,化日光天,風不鳴條,雨不破塊。均仗真武之靈應,以成人物之熙恬?!?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作者更將祈福的范圍擴展到了其他教派甚至整個宇宙:“六天之上,玄冥之宮,眾生之主,三教之宗,無幽不察。無愿不從,消災濟苦,解難除兇,升天達地,驅雷奔云,游行宇宙,掃蕩妖氛”,真可謂是“罔罄宏功”“大愿海洪”[2]342(《北極天尊寶懺》)。在 《滅罪寶懺》中,祈求神靈對事主宥罪祈福之后,同樣亦祈禱:“天下和平。一切含靈,悉蒙救度,俱登道岸,證入無為?!盵2]78這里亦將天下眾生及其他物類悉數(shù)包含,充分體現(xiàn)出道門中人廣濟宇宙的胸懷。
一般來說,在禮懺儀式中,經文的內容主要圍繞事主的個人行為而發(fā),但真武禮懺文化中的個人祈愿往往超越了對個體福祉的期盼,不僅將道德關懷惠及天下之人和一切有情,而且將懺悔求福的范圍擴展到政治層面,包括君主、官員和對外關系等諸多領域?!吧显笇毝ψ鹇。鹬?。公侯效勤而盡瘁,官僚秉節(jié)以輸忠。任以無私論道,經邦而無異;施于有政安民,濟眾之有余。一切有情,同登道岸?!盵2]85(《北極度世法懺》卷二)這就將祈禱的范圍拓展到國家、民眾以及更多的生靈。
這一特點在其他真武經文中亦比較常見。例如,在《報恩寶懺》結尾一段的禱文中,亦鮮明地彰顯出作者的這一心愿:“上祝圣君萬壽,四夷貢職以來朝。下頌官宰忠良,萬姓沾恩而樂利。陰陽順而寒暑咸宜,風雨調而谷蠶并稔。福資萬有,恩化十方。次俾臣等千生之罪垢俱空,祈禳未兆。萬劫之業(yè)緣永斷,茂錫將來?,F(xiàn)存父母,福壽增延。過去父母,早登天界。赤子蒼生,悉被生成之德。飛潛動植,均沾化育之仁。九幽開度,六道飛升。” 這段禱文的祈福順序很耐人尋味,第一,祝愿君主健康長壽;第二,國際地位穩(wěn)固,周邊國家貢職來朝;第三,行政官員忠于職守,清正賢良;第四,百姓受到國家的護佑而安居樂業(yè),幸福安康;第五,風調雨順,氣候宜人,五谷豐登。排在以上五大心愿之后的才是事主的罪垢得以消除,父母的福壽增延。最后,還不忘祈愿普天下的人們“悉被生成之德”,并且將道德關懷延及整個自然界,“飛潛動植,均沾化育之仁”;甚至還要為幽冥之界的魂靈超度:“九幽開度,六道飛升。”[2]423(《報恩寶懺》)
可見,《報恩寶懺》的核心內容雖然是為事主懺悔不孝之罪過,報答父母之恩,但在最后的總結性祈福禱文中,卻包含了如此宏大的祈福心愿,充分彰顯出真武禮懺文化深厚的倫理道德內蘊,更從一個側面映射出道門中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
真武禮懺文化將儒家、道家等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融入道教的神學理論中,試圖通過諸多神靈的神威對人間實施道德監(jiān)控,促使人們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深刻反省和糾正,進而在對玄天上帝及諸位天尊的虔誠膜拜中,逐步將外在的道德要求內化為自身的品德,實現(xiàn)由“他律”向“自律”的轉化,獲得“人類精神的自律”。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這些在宗教神靈籠罩下的活動強化了道教的世俗參與和道德教化功能,發(fā)揮著凈化人心、安定社會的積極作用。當今之世,世風不振、道德失范、教育乏力,讓每個人都深受其害!止惡揚善、移風易俗、重振中華美德,已成為中華民族當下最急迫的任務!人們需要道德懺悔,通過懺悔和反省,才能棄舊圖新,實現(xiàn)靈魂的涅槃!這應該是真武禮懺文化對當今中國和世界所具有的特殊意義和深刻啟示!
[1]紀昀.閱微草堂筆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39.
[2]蕭登福.玄天上帝典籍錄編[M].臺北:樓觀臺文化事業(yè)公司,2009.
(責任編輯:張 燕)
2016-11-10
呂錫琛,女,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道學國際傳播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主要從事道家道教文化、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等研究。
B82-055
A
2096-3262(2017)01-0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