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彥亮 張 震 林一峰 唐漢武
1.廣州市番禺區(qū)中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000;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3.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240
葛根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
直彥亮1張 震2*林一峰3唐漢武3
1.廣州市番禺區(qū)中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000;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3.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240
目的:觀察葛根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6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予頸復康沖劑治療,治療組采用葛根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10d 為1療程,治療2療程后采用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療效評定標準及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結果: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3.33%,治療組總有效率為 93.33%,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且治療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1)。結論:葛根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能顯著緩解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癥狀,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
葛根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椎動脈型頸椎?。慌R床觀察
椎動脈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指由于頸部慢性勞損、椎間盤退變等內外因素造成椎動脈壓迫,或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使其發(fā)生收縮,最終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產生眩暈的一系列綜合癥狀,又稱椎動脈缺血綜合征、頸性眩暈、頸后交感神經綜合征等,是臨床常見病、 多發(fā)病[1]。歸屬于中醫(yī)學 “眩暈”范疇。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近年來發(fā)病率不斷上升,且發(fā)病呈年輕化趨勢[2]。筆者通過多年的臨床經驗,發(fā)現葛根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較顯著?,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患者全部來自廣州市番禺區(qū)中醫(yī)院骨科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病歷采集時間為 2012 年 6 月至2016 年 6 月。6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按就診順序編號,使用隨機數字法按 1∶1 的比例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其中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30~50歲,平均年齡為(40.07±1.44)歲,病程0.5~2年,平均病程為(0.95±0.29)年;治療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30~49歲,平均年齡(40.30±1.37)歲,病程0.5~2年,平均病程為(0.94±0.29)年。兩組在性別、年齡和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參照2010年中國康復醫(yī)學會制定的 《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2010版)》[3]:①曾有猝倒發(fā)作、并伴有頸性眩暈;②頸部運動試驗陽性;③旋頸試驗陽性;④影像學顯示鉤椎關節(jié)增生或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⑤除外其他原因導致的眩暈。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診斷標準患者;②患者知情并同意參加本項臨床觀察;③年齡在18~65歲;④可以按規(guī)定用藥、能定期復診并給予積極配合的患者。
1.4 排除標準 ①合并有心血管、肝和腎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對本試驗所用到的藥物過敏者;④中途加入其他的治療方式或不能堅持治療者,無法判定療效或病例脫失的病例;⑤近3個月內有參加其他臨床試驗的患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頸復康沖劑治療,頸復康沖劑(河北承德中藥集團有限公司,批號為990104,規(guī)格:10g/包),每次2包,2次/d,溫開水送服。10d為1個療程, 共2個療程。
治療組采用葛根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藥物組成:葛根30g,天麻15g,半夏10g、茯苓20g,白術20g,桂技10g,芍藥6g,橘紅5g,麻黃5g,炙甘草6g,大棗9g,生姜9g。煎湯,每天1劑,200mL/次,分早晚服,10d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加減:伴上肢麻木者,加羌活、僵蠶各10g,防風、地龍各10g;伴頸肩疼痛較重者,加沒藥10g,延胡索15g;伴欲吐或嘔吐者,加鉤藤、砂仁各10g;伴下肢乏力者,加熟地、黃芪各20g。
1.6 療效判定 療效評價指標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評定標準[4]。①臨床痊愈:眩暈、頸痛及其相關癥狀消失,不影響活動及工作;②顯效:眩暈等癥狀明顯緩解,頭暈目眩輕微,或頭微有昏沉但不伴有自身及勁舞的旋轉、晃動感,能夠正常生活及工作; ③有效: 眩暈或頭昏減輕,僅伴輕微的景物或自身的旋轉、晃動感,但生活或工作受到一定影響; ④無效: 眩暈及頭昏沉等癥狀無改善或加重??傆行?%)=(臨床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中醫(yī)證候的積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頸椎病癥狀分級量化表制定:根據眩暈、頭痛、耳鳴、耳聾、眼花、惡心嘔吐、猝倒、失眠、健忘等主要癥狀計分, 輕度癥狀記2分,中度癥狀記4分,重度癥狀記6分,舌脈具體描述,不記分。
安全性指標:記錄兩組用藥后患者有無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83.33%,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3.33%,治療后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2.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中醫(yī)證候積分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較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差異比較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說明兩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均有改善,但治療組的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2.3 安全性評價 治療過程中兩組均未見明顯的不良反應發(fā)生,藥物安全性較高。
椎動脈型頸椎病(CSA)是骨科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 一般多為老年人發(fā)病,隨著現代人生活習慣的改變,年齡逐漸趨向年輕化。古代中醫(yī)文獻中無CSA這一病名,根據它的臨床表現和特點,多數學者將其歸屬于中醫(yī)學“眩暈”、“項痹”等范疇。
從中醫(yī)理論分析,本病的病因屬本虛標實。素體氣血不足,肝腎陰虧,肝火上擾,或脾胃虛弱,痰濁中阻導致眩暈?!兜は姆āゎ^眩》中有云:“屬痰者居多,蓋無痰不能作眩也”。此外,風、寒、濕邪以致脈絡受阻,致清陽不升,亦可引起眩暈[5]。因此,風濕痹阻,風痰上擾是其發(fā)病的重要病機。
葛根湯出自東漢名醫(yī)張仲景《傷寒論》,具有調和營衛(wèi)、發(fā)表解肌、舒筋活絡之功。葛根解痙止痛,解肌發(fā)表;麻黃祛風散寒;桂枝調和營衛(wèi),能溫通經脈;白芍具有舒筋緩急之效;甘草調和諸藥;生姜、大棗有助于發(fā)表邪和扶住正氣。其君藥主要成分葛根素可以緩解CSA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6]。半夏白術天麻湯出自清·程鐘齡《醫(yī)學心悟·眩暈》: “頭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術天麻湯主之。”天麻養(yǎng)肝熄風;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配白術、茯苓補脾除濕;橘紅理氣化痰。兩方合用,一則溫經散寒,舒筋活絡,一則平肝熄風、燥濕化痰以治其本。能明顯緩解CSA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
本研究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達到93.33%,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組的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亦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葛根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能顯著改善CSA患者的臨床癥狀,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1]王斌,張曉剛,黨永生,等.手法配合銀杏達莫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96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 2013,5(24): 25-27.
[2]劉濤,宋敏,龔彥龍,等.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中醫(yī)臨床研究進展[J].甘肅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6,33(05): 78-80.
[3]中國康復醫(yī)學會頸椎病專業(yè)委員會.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2010版)[S].中國康復醫(yī)學會頸椎病專業(yè)委員會,2010,08.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6-348.
[5]向雄,方鐵根.魏發(fā)善教授自擬天麻葛根定眩湯治療眩暈經驗總結[J].光明中醫(yī), 2016, 31(6): 781-783.
[6]周丕琪,沈霖,楊艷萍,等.葛根素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23例臨床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學報, 2006, 4(1): 80-81.
直彥亮(1983-),男,漢族,碩士,主治中醫(yī)師,研究方向為脊柱病的臨床研究。E-mail: 269694824@qq.om
張震(1988-),男,漢族,博士,中醫(yī)師,研究方向為脊柱病的臨床研究。E-mail:zhangzhentcm@163.com
R681.5+5
A
1007-8517(2017)05-0135-02
2016-12-30 編輯: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