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三論“黃宗羲定律”是否成立

2017-03-30 19:11付志宇
財政監(jiān)督 2017年6期
關鍵詞:黃宗羲稅制定律

●付志宇

三論“黃宗羲定律”是否成立

●付志宇

“黃宗羲定律”是近人對于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關于中國古代歷次稅制改革“積累莫返之害”的概括,實際上只是黃宗羲個人的一家之言,內(nèi)中并無太多科學道理或規(guī)律性可言。文章運用史實論證黃宗羲的觀點有偏激之處,所謂的“黃宗羲定律”也難稱之為定律。

黃宗羲定律 積累莫返 稅權之爭

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的一段話被后人歸納成為一條定律,即一個朝代在開國之初實行輕徭薄賦,隨著政府支出的擴張開始征收各種新稅,最后因稅負過重導致滅亡。而新的朝代對前朝的各種稅制進行歸并,試圖減輕人民的負擔,卻在王朝的后期又出現(xiàn)新的稅收。如此往復,即是黃宗羲所言的“積累莫返之害”。黃宗羲以三代“貢助徹”、魏晉“戶調(diào)”制、唐朝“租庸調(diào)”與“兩稅法”、明朝“一條鞭法”與“三餉”為例,得出歷史上各次稅制改革“利于一時者少,害于后世者大”的結論。黃宗羲對該問題的看法能否成為嚴格意義上的定律實在值得推敲。黃宗羲將該問題列于 《田制》一章之中,其隱含的邏輯前提就是他討論的對象是土地制度及其稅收,但實際上他將不同性質(zhì)的稅制混為一談。且不說分析方法上的漏洞 (見拙文 《亦論“黃宗羲定律”能否成立》與《再論“黃宗羲定律”能否成立》),一個簡單的歷史常識就是:如果每次稅改都是害大于利,中國的稅制又如何能夠進步?如果只征收土地稅,而沒有工商稅收,社會經(jīng)濟又如何從農(nóng)業(yè)社會進入工商業(yè)社會?當然,不能苛求古人掌握今天系統(tǒng)完整的稅收學理論,明確工商稅、人頭稅與土地稅的區(qū)別;也不能求全責備古人不具有清晰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觀念,以歷代人口、戶數(shù)及對應的生產(chǎn)力水平來比較各個朝代的宏觀稅負。但是有學者從黃宗羲分析問題的邏輯起點出發(fā),得出一些善意卻缺乏理性的論斷,比如建議取消農(nóng)業(yè)稅,似乎一旦將農(nóng)民排除在納稅人的隊伍之列,將農(nóng)業(yè)收入排除在所得稅的征稅范圍之外,便是跳出了所謂的“黃宗羲定律”的怪圈?!吧砗笫欠钦l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數(shù)年前的這一歷史性舉措在當下尚不宜進行價值判斷,其影響也很難在短期內(nèi)簡單加以估量。但如果僅就歷史本身而論,一旦我們將視域放寬,就能發(fā)現(xiàn)黃宗羲所列舉的各次稅改,并非簡單的加稅本身,本質(zhì)上乃是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稅權之爭。

三代的“貢助徹”本是井田制下的什一之稅,乃因上古時期土地眾多而人口稀少,王畿之內(nèi)區(qū)分公田與私田,即《詩經(jīng)》上所謂“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在此基礎上,國家制定稅法如《周禮》所載“巡野觀稼,以年之上下出斂法”。不管是夏朝的“任土作貢”,還是商朝的“但借其力,助耕公田”,抑或是周朝的“通力而作,計畝而分”,實質(zhì)上都是較為松散的土地稅制。皆因此時社會化生產(chǎn)程度較低,國家機器規(guī)模尚小,花費甚少,自然不需要太多的賦稅,什一之稅也就足矣。但據(jù)《周禮》所載,此時還有“九賦”等其他工商稅收,而非黃宗羲所言的“止稅田土而已”。

秦漢以后,國家實行封建制,中央與地方在稅收分配問題上開始出現(xiàn)矛盾。漢高祖分封諸侯王實行郡國并行制,諸侯國自行征收賦稅鑄造錢幣威脅到中央。于是高祖呂后先滅異姓諸侯國,到文帝采用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到景帝聽信晁錯《削藩策》削奪吳楚封地導致“七國之亂”,再到武帝采納主父偃建議實行“推恩令”,都反映出中央與地方在政治與經(jīng)濟上的沖突與斗爭。終兩漢四百年中央政府一向?qū)嵭休p稅政策,不管是文景之治時的“半出田租”還是光武中興時的“三十稅一如舊制”,都是國家對百姓的稅收優(yōu)惠。可是地方政府與豪強勢力卻法外暴征,以至于出現(xiàn)“官收百一之稅,民輸泰半之賦。官家之惠優(yōu)于三代,豪強之暴酷于亡秦”的地方爭利現(xiàn)象。終致漢室傾頹,奸臣竊命。漢亡固然是由于黨錮之禍后各地豪雄軍事上的崛起,而中樞無財以調(diào)動天下兵馬卻也是不爭之事實。

三國歸晉后,司馬炎鑒于桓靈之失,于太康元年頒布占田令,對世族占田數(shù)量進行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豪強兼并土地。占田制基礎上的租調(diào)制在舊有的租稅外增加了按戶輸調(diào)的新制,以“九品相通法”為標準對不同戶等的納稅人進行課稅,體現(xiàn)了稅制的公平。租調(diào)制六朝相續(xù),只是到了東晉南朝由戶調(diào)變?yōu)槎≌{(diào),作為土地稅收的補充,自有其合理性。同一時期,北方長期戰(zhàn)亂導致土地殘破戶口隱漏,蔭附眾多編戶減少,進而造成國家稅源枯竭。而地方自行征收的雜調(diào)不計其數(shù),農(nóng)民不堪重負,百年間見于史籍的農(nóng)民起義就有八十余次。為了克服土地兼并與人口流失,同時減輕農(nóng)民負擔,中央必須重新奪回征稅權。北魏孝文帝首創(chuàng)均田制與三長制以平分土地與掌握人口,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的租調(diào)制,以人口為計稅單位,一夫一婦交粟二石,帛一匹。新的租調(diào)制實際上大大降低了農(nóng)民的賦稅額度,原先依附于地方豪強的蔭戶因為分得土地而獨立出來正常生產(chǎn)納稅,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北魏戶數(shù)較西晉增長了一倍多,足以證明改革的成效。并且這一新稅制后來為北齊北周隋唐所沿襲,三百年間少有厘革。黃宗羲看到了魏晉時期“田之外復有戶矣”,說明他意識到稅制隨社會發(fā)展所作的改進,課稅對象也由單一的土地增加了人身。

唐前期實行均田制與租庸調(diào)制,凡天下丁男給田一頃,納租粟二石,絹調(diào)二丈,及服役二十天或折庸六十尺。同時還按戶等征收戶稅和地稅。稅款的支配統(tǒng)一由戶部度支計劃安排,分為留州、供軍和納京師三部分,地方無權留用。這種中央高度集權的田制稅制為大唐盛世奠定了豐厚的經(jīng)濟基礎,自貞觀至開元百年間達到中國歷史的巔峰。由于疆域日拓開天年間邊地普置節(jié)度使,原則上節(jié)度使支用錢物由中央度支供應。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在四川下詔諸道節(jié)帥所需錢物于當?shù)雷怨?,開了地方征稅與截留賦稅之先河。此后道州節(jié)帥制發(fā)展完備,擁有對所屬州縣征稅之權。肅代之際逐漸形成中央、諸使、諸州三級財政,賦稅體制也因之演變?yōu)樯瞎?、供使、留州三分制。大歷十四年楊炎拜相后上奏分陳租庸調(diào)之弊及請行兩稅,“至德之后,人戶凋耗,版圖空虛,軍國之用,仰給于度支轉(zhuǎn)運二使。四方大鎮(zhèn),又自給于節(jié)度團練使。朝廷不能覆諸使,諸使不能覆諸州。有重兵處,皆厚自奉養(yǎng),正賦所入無幾”。因此,唐德宗一方面在軍事上進行平藩之戰(zhàn),另一方面通過兩稅法向地方爭奪財賦。兩稅法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就是以兩稅代替租庸調(diào)和各種雜徭,以大歷年間錢谷最多的一年稅額定為兩稅定額,明確三級財政各自的分配比例,“商量付度支,據(jù)諸州府應征兩稅供上都及留州留使舊額”。應該說,兩稅法及其基礎上的三分支供體系在限制地方自行征稅和截留財賦方面確實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作用。首先,在收入方面以定額來限制地方兩稅額外誅求,“自今已后,州縣每年所征,一切依額為定,不得隨田加稅。如有幐納人戶斛斗,刺史以下并節(jié)級重加懲貶”;其次,從支出方面嚴格對留州、送使羨余支用的管理,“天下州府兩稅占留錢,每年支用,各有定額,其回殘羨余,因循舊例,明立條件,永可遵行”;最后,加強對地方的財政管理,通過除陌、進奉、常平、義倉等臨時性項目奪取地方稅賦?!白允?,輕重之權始歸于朝廷”。當然,在中央加強財政集權的同時,地方也采用不同的手段如隱瞞戶口、科配誅求、擅自占留及水旱破除等爭奪兩稅。楊炎死后兩稅法開始變亂,光啟之后大多邊將自擅,常賦殆絕,三分瓦解,大唐帝國在財利失散,上供不入中滅亡。黃宗羲評價兩稅法“并庸、調(diào)而入于租也”是客觀的,但他又說“相沿至宋,未嘗減庸、調(diào)于租內(nèi),而復斂丁身錢米。后世安之,謂兩稅,租也,丁身,庸、調(diào)也,豈知其為重出之賦乎?使庸、調(diào)之名不去,何至是耶!”意指兩稅法對丁身進行重復征稅,實際上是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兩稅法本身對丁身只征了一次稅,如果說宋以后又出現(xiàn)了其他丁身稅,這種稅不管名為什么,也都不是兩稅法。既然已經(jīng)并入兩稅法,改革后還能保留庸、調(diào)之名嗎?

宋元襲唐制,實行兩稅,雖有范仲淹慶歷新政與王安石熙寧易制,但也只是修補性措施,整體稅制未作調(diào)整。終明一代,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稅權配置分為起運(上繳中央戶部)與存留(由地方布政司自行支配)兩項。與漢唐相異,大體而言明朝的稅制屬于“強干弱枝”型。首先中央財力比重較高,明初“錢糧起、存相半”,萬歷時起運存留之比上升到六四,局部地方如陜西起運高達七成,湖州約占本府十九;其次地方支出受到嚴格控制,常規(guī)支出按例,非常規(guī)支出須奏請戶部批準,府司不得擅自決定;再次實行協(xié)濟制度,對富庶之省府指定其存留余款接濟他省,如明中期廣東協(xié)濟廣西祿糧一萬五千兩;最后朝廷為籌集邊餉斂諸府司銀入太倉而加派錢糧,導致“天下郡縣之賦,郡縣食之不能十之一,而解運京師者十之九”。中央既然把正式賦稅乃至耗羨之類的合法附加都起運一空,地方難免出現(xiàn)“正供有限而橫征無窮”之弊,因此黃宗羲批評明代稅收加重實緣于稅賦的枝干之爭。起運雖非橫征的根源,但存留不足的確促成橫征泛濫,“存留錢糧原留為地方之用,地方官事不容己,不得不又派之民間,且不肖有司因以為利,是又重增無限之苦累矣”。地方存留不足,導致借款上繳、挪移他費、轉(zhuǎn)圈財政、虛報數(shù)字等各種亂象橫生。基于對此問題的認識,張居正痛下決心,在各地試點的基礎上推廣一條鞭法,將各種正雜稅賦、土貢方物和費用合并為一,量地計丁。除卻賦稅制度本身的進步不論,僅就改進中央與地方的稅收分配關系而言,確實起到了顯著的規(guī)范作用?!睹鹘?jīng)世文編》贊許其“條鞭之稱善,正以其征銀在官,胥吏無所用其苛求,民相安于無擾”,《崇禎歷乘》則指出條鞭有十利,其中就包括“承秉有制,侵漁無所襲”與“冊籍清而詭寄無所容”。當然,隨著張居正的辭世,一條鞭法也因人亡而政息,各種征派苛雜又層出不窮。黃宗羲評價一條鞭法“銀、力二差并入兩稅也”是正確的,但是他又說“未幾而雜役仍復紛然,豈知其為重出之差乎?使銀差、力差之名不去,何至是耶!”雜役的反彈并不能否定張居正改革本身的合理性與一條鞭法制度本身的優(yōu)越性,黃宗羲又同樣在混淆概念。既然已經(jīng)并入兩稅,又豈能保留銀差、力差之名?

明末因戰(zhàn)事而加征“三餉”,加速了王朝的覆滅。黃宗羲目睹家國罹難,身受切膚之痛,將明亡歸罪于橫征暴斂可以理解,但他因此罵倪元璐不學無術,卻有些不講道理。“三餉合一”實乃倪元璐減輕苛雜之舉措,豈能因避君父之諱而將崇禎之過攬于臣身?據(jù)《流寇志》載,早在崇禎八年鳳陽明皇陵被焚崇禎下詔罪己時侍讀倪元璐即明確指出“陛下下罪己詔非徒空言,今民最苦莫若催科”。后被任命為戶部尚書乃推行改革,并“三餉”為一,其意正如同張居正規(guī)范收入,以杜法外之科,但苦于君臣均不能遵守之?!睹骷颈甭浴分杏休d,崇禎在大順軍攻下太原后一方面再下詔罪己,“使民輸芻挽粟,居送行赍,加賦急無藝之征,預支有稱貸之苦,皆朕之過也”,同時為了籌集軍餉卻又要求地方“多加勸諭,念用兵征餉,無非得已”?!缎√蠹o年附考》有載大學士蔣德璟在文華殿奏對“戶部雖并三餉為一,州縣追比只是三餉”,“近日直省各官每借練餉名色,追比如火,致百姓困窮,蓋致外無兵,內(nèi)無民,且并餉亦不能完”。由此可見,倪元璐的稅改本身并無過錯可言,只是和楊炎、張居正一樣改革未能得以貫徹。更何況評價歷史切忌以成敗論英雄,如果崇禎南遷明庭得以保全,“三餉”恐怕就沒有如此不赦之罪。戰(zhàn)爭拼的就是財力物力,沒有足夠的稅收國家政權自然會土崩瓦解。西方財政學中的梯度漸進增長論便是以戰(zhàn)爭為財政支出擴張的案例得以論證的。抗戰(zhàn)期間國民政府實行田賦“三征”,對農(nóng)民而言確實是一種剝奪,但客觀上也起到了支持國家財力物力之效。明朝的滅亡固然與“三餉”不無因果關系,但是黃宗羲說“使練餉、新餉之名不改,或者顧名而思義,未可知也”實是強詞奪理,難道不改名“三餉”的征收就具有合理性嗎?

黃宗羲譴責歷史上的稅制改革乃是“因循亂世茍且之術”,“是有天下者以斯民為仇也”,不失為民請命之善意,亦不乏偏激之處。他生前不能預料到的所謂“并稅式改革”還有清朝的攤丁入地,民國的裁厘改統(tǒng),共和國的兩步利改稅,這些難道都是“茍且之術”嗎?實際上和黃宗羲同一時代還有顧炎武的《田功論》、《錢糧論》,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宋論》等討論賦稅問題的著作。將黃宗羲的一己之見一家之言歸納為“定律”恐怕有些失于偏狹了吧?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1]杜恂誠.“黃宗羲定律”是否能夠成立[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09,(01).

[2]黃宗羲.明夷待訪錄[M].上海:中華書局,1981.

[3]秦暉.并稅式改革與“黃宗羲定律”[J].農(nóng)村經(jīng)營管理,2002,(03).

[4]施正康.傳統(tǒng)社會制度的進化、退化和鈍化——給“黃宗羲定律”的一個制度經(jīng)濟學解釋 [J].世界經(jīng)濟文匯,2005,(04).

(本欄目責任編輯:鄭潔)

猜你喜歡
黃宗羲稅制定律
唐朝“兩稅法”稅制要素欠缺析論
多一盎司定律和多一圈定律
黃宗羲一生勤奮
倒霉定律
近期我國稅制改革的重點
減低中低收入者的稅收負擔的稅制改革思考
黃宗羲與柳馨遠改革思想之比較
新稅制來了 今后咋淘洋貨?
耐人尋味的定律
黃宗羲《天一閣藏書記》研究
扶绥县| 昭平县| 衡阳县| 陆丰市| 平顶山市| 卢氏县| 嘉荫县| 牟定县| 金山区| 兴义市| 西青区| 肥西县| 河池市| 庆阳市| 双辽市| 沂水县| 临桂县| 于田县| 通江县| 南漳县| 临澧县| 永康市| 唐山市| 犍为县| 桐乡市| 卓尼县| 德兴市| 长子县| 天全县| 新乐市| 新野县| 怀来县| 乳山市| 达州市| 徐水县| 鸡东县| 乐陵市| 林州市| 五河县| 鄂温| 措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