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
(淮海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連云港222005)
完善社會控制系統(tǒng)對網絡主體德行的補償激勵機制
張元
(淮海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連云港222005)
市場經濟發(fā)展引起主體利益意識變化,肯定網絡行為主體功利價值追求的合理性,注重交換價值的實現(xiàn),在資源配置方面存在盲目性弱點,致主體網絡道德觀念弱化和責任意識缺乏。發(fā)揮網絡社會控制體系的補償激勵功能,優(yōu)化主體網絡德行選擇的網絡環(huán)境氛圍,強化主體網絡德行選擇的內在動力和高尚信念。健全完善社會諸主體的協(xié)同合作,增設國家制度法律硬性規(guī)定的長效保障機制,將正義理念上升并細化為具體的法律制度,作為一項軟性指標納入現(xiàn)有政績考核機制中,發(fā)揮政策法規(guī)的導向和制約作用。公益性社會團體的獎勵性保障。受益人的及時回救與經濟保障。推動激勵網民積極主動地認同并踐履網絡法律規(guī)制和德得相通及德福一致的動力調節(jié)系統(tǒng),形成公正有效的補償激勵運行機制。
主體意識;價值功能;德福一致;補償激勵機制
目前,我國正處于由自然經濟社會形態(tài)向商品經濟社會形態(tài)的轉型之中,網絡行為主體的價值觀念不可避免地受社會轉型和過度的影響而發(fā)生著一系列變化。一般來說,網絡行為主體價值觀念的變化源自其觀念結構中的核心價值意識的變化,價值意識可理解為一種通過描述方式體現(xiàn)意向性的意識,而非一般所理解的描述性意識,在本質上它又是一種實踐意識。價值意識會在主體的意識中經不斷地反復以邏輯的格式固定下來并積淀為價值觀念。價值觀念在內容上比價值意識更抽象,在形態(tài)上比價值意識更穩(wěn)定,在結構上比價值意識更堅固。網絡行為主體的價值觀念與其現(xiàn)實需要及其主體意識緊密相聯(lián),作為主體的意識中長期積淀而成的深層次結構的價值觀念,是以一種自在或自為的方式體現(xiàn)著主體的價值取向、行為選擇、及其道德意志。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社會實行強有力的控制,與之相應的是一整套既嚴格又單一的社會行為評判和控制體系,主體意識中的個體意識被淡化、漠視和忽視。在市場經濟社會形態(tài)中,作為獨立個體的網絡行為主體,其社會行為也相應地呈現(xiàn)出一種多元化的發(fā)展狀態(tài),網絡行為主體價值觀念結構中的主體意識也隨之發(fā)育、生成與發(fā)展壯大。
我國市場經濟的存在和發(fā)展又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市場經濟改革在為民眾提供豐裕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引起了人們深層次的價值觀念、社會評價以及行為選擇取向等諸多變化,思想支配著人們的行為,價值觀念對處于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主體意識的變化有著重要影響。這種影響使個體得以逐步從群體中解脫出來,并將追求個體利益、權利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作為其訴求。在此意義上,“社會和政治的基本單位不是集體而是個人”[1]。
價值觀念中個體意識與集體意識之間價值取向的不同構成了一種張力。由此,網絡行為個體價值觀念中的主體性意識逐漸地從抽象的群體性意識向現(xiàn)實的個體性意識轉變,相對于群體利益對個體利益的消融,個體價值觀念中主體意識的增強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和進步性。弘揚和發(fā)揮個體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保障個體的權利與自由,就成為整個社會發(fā)展的價值訴求。個體價值觀念中的主體意識因社會轉型而發(fā)生的變化,可以從這種張力的變化中得到解釋。
市場經濟社會中的社會現(xiàn)實存在與網絡行為主體主觀價值意識之間的深刻互動,對社會政策、法律制度、道德規(guī)范、價值規(guī)范等整個規(guī)范體系,以及風俗習慣都提出了與之互動的適應要求。當思想與事實不再一致時,問題就出現(xiàn)了。于是,與市場經濟本質導向相吻合的價值意識充斥在社會現(xiàn)實視域,價值觀的多元化及其沖突正是社會轉型在觀念上的反映。網絡行為主體的價值取向、行為選擇等主體性意識的變化必然會生成多元的網絡價值觀,價值觀念的新舊交織和多元互融又使其更為復雜。從自然經濟社會形態(tài)中傳統(tǒng)的、抽象的、整體的主體意識,逐步轉化和過渡為現(xiàn)實的、個性化、多元的主體意識,正體現(xiàn)著我國社會轉型在網絡信息世界中的深刻內容:從傳統(tǒng)價值觀念上的“言不及利”到現(xiàn)實社會中的“注重實惠”;從社會評價體系上的“好人規(guī)范”到現(xiàn)實社會中的“能人效應”;從行為選擇上崇尚“謙恭藏拙”到現(xiàn)實社會中強調“張揚個性”、“自我實現(xiàn)”,等等。這一切變化表明支撐每一網絡行為個體德性建構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及其道德實踐活動具有一種歷史性和動態(tài)發(fā)展的必然性。
2.1 通過補償激勵優(yōu)化主體網絡德行選擇的網絡社會氛圍
在網絡社會中,通過補償激勵來優(yōu)化網絡行為主體網絡德行選擇的氛圍,一要檢驗網絡德行補償的評價和獎勵是否能起到激勵作用;二要檢驗補償措施的實際效果,是否有利于形成社會廣泛支持的德福一致的網絡社會道德氛圍。可以網絡宣傳教育,使每個網絡行為主體都明白,網絡德行補償是通過相應的補償激勵來呼吁網絡社會的道德回歸,使網絡社會的道德建設趨于健康有序、公正和諧。
2.2 通過補償激勵保證主體網絡德行選擇的內在動力
現(xiàn)實生活中和新聞媒體中所看到的屢屢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英雄們流血又流淚”的高尚德行所帶來的后果,如果這種德行缺乏社會認可和補償,其負面效應將是產生更多的網絡無德、失德和敗德行為。
若網絡行為主體因網絡德行付出代價,而又無法彌補損失,就會致其被置于義利和德福不可兼得的雙重矛盾中。在網絡德行代價補償問題解決之前,網絡行為主體舍利求義的內在動力必然會被消耗甚至抵消,而網絡社會道德的堅定信念又是無法依靠道義精神保以長久的,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2]。物質生活對網絡行為主體而言,永遠處于第一位,作為主體的人首先要與周圍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才能維持自身的生存。因此,必須從網絡行為主體的物質生活實際出發(fā),重視和發(fā)揮網絡社會控制體系中本應具有的補償激勵功能,探尋在網絡社會中構建公正的社會結構與合理的網絡制度體系,使網絡社會成員從道德行為選擇成本分析中充分認識到德福一致、惡禍相連的善惡因果律。
2.3 通過補償激勵增強網絡主體執(zhí)著于高尚德行的信念
網絡道德行為規(guī)范屬于群體性和社會性的范疇,體現(xiàn)的是網絡社會整體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網絡行為主體選擇何種網絡行為是其個人行為,但在普遍意義上卻是在執(zhí)行和維護網絡社會整體意志的網絡行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味著要健全完善社會控制系統(tǒng)對網絡行為主體德行選擇的補償激勵機制,而健全完善對網絡行為主體的網絡道德行為付出成本的補償激勵機制,有利于使其網絡高尚德行得到補償,激勵其執(zhí)著于高尚網絡德行的理想信念。
建立一套由國家法律硬性規(guī)定的長期性保障、公益性社會團體具有獎勵性的物質保障、受益人的及時回救與經濟保障、以及社會保障機制中諸主體的協(xié)同合作形式的社會保障機制,有極其重要的社會價值。這種社會保障機制既可以幫助網絡行為主體樹立最基本的網絡社會良知和道德責任意識,也使國家對維護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的網絡德行者體現(xiàn)出更多人文關懷,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德福一致、互助有愛的社會道德風尚,解除“英雄流血、家人流淚”的后顧之憂,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網絡文化奠定堅實的道德基礎。加強社會諸主體網絡行為主體網絡德行成本的補償激勵機制建設應該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國家制度法律硬性規(guī)定的長期性保障
任何一種制度無疑都外含或隱含著某種權利關系和契約關系,以國家強制形式規(guī)定著不同主體所承擔的相關義務和享有的有關權利,為網絡行為主體的網絡實踐活動提供一種激勵和約束。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制度法律指示著網絡行為主體的網絡行為導向,以約定俗成的習俗、律令等形式出現(xiàn)的網絡制度法律,為網絡行為主體在網絡實踐活動中提供著“應怎樣”、“不應怎樣”的規(guī)范,形成了一種激勵、補償和保障網絡空間與網絡生活有效運行的人工秩序。
(1)將補償激勵制度正義理念上升并細化為具體的法律政策制度。網絡行為主體德行的保障機制的實現(xiàn)需借助國家法律法規(guī)制度化的獎懲機制予以保證,法律制度硬性的賞罰規(guī)定是一切規(guī)則得以貫徹實施并有效發(fā)揮其規(guī)制作用的基本手段,對自覺認同并踐履網絡規(guī)范者要給予具體的相應的表彰獎勵,為網絡制度法規(guī)認同的實現(xiàn)提供優(yōu)良的道德情境支持和健全的制度保障。因此,這需要政府部門考慮將有關網絡德行補償激勵制度的正義理念上升并細化為具體的法律政策制度,通過具有權威性、強制性和保障性的國家制度,來實現(xiàn)對網絡德行補償激勵政策制度的有效推展和激勵。
(2)將國家法律制度獎懲的貫徹落實狀況作為一項軟性指標納入現(xiàn)有的政績考核機制中。這就需要從作為國家法律制度建設者的政府層面,來建立、健全和逐步完善網絡社會的高尚德行成本的補償激勵和獎懲考核機制,可將國家制定的網絡獎懲考核機制的貫徹落實作為一項軟性指標納入現(xiàn)有的政府政績的考核機制中,使其成為各級政府重視和強化網絡獎懲機制建設的最直接的驅動力。
(3)發(fā)揮政策法規(guī)的導向和制約作用。這就要求必須建立有法律效力的、制度化的補償激勵和保障機制,使網絡行為主體的網絡德行踐履者能得到制度上的保障和經濟補償,減少其因踐履網絡高尚道德行為所引發(fā)的后顧之憂。國家政府應對此進行立法,從根本上確保網絡行為主體的道德行為禮儀,在充分發(fā)揮政策法規(guī)的導向和制約作用的同時,使網絡行為主體從德行成本收益比較中修正其已有的網絡道德意識和網絡行為。
3.2 公益性社會團體的獎勵性保障
健全完善網絡社會的道德補償激勵機制,使網絡道德行為規(guī)范內化成為網絡行為主體的道德裁量標準,需要基本的物質獎勵性保障的正效應強化劑,而公益性社會團體對網絡行為主體網絡德行的獎勵性補償激勵保障,則是實現(xiàn)這一內化過程的重要保證。網絡道德的實踐品性體現(xiàn)在它的現(xiàn)實行動性。當眾多網絡行為主體因網絡德行選擇而損失其合法利益之時,民間自發(fā)地或在社會局部區(qū)域內對此應作出反應,由公益性社會團體的對因網絡德行選擇而遭受損失的網絡行為主體進行獎勵性補償激勵性保障。
3.3 受益人的及時回救與經濟保障
網絡社會制度的公正擔保與公正制度是確保德福關系一致,并使網絡行為主體道德他律走向自律的心理機制形成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保證,受益人的及時回救與經濟保障在網絡個體美德的生成,并從善念走向善舉,最終形成善志(信仰)的過程中至為重要。受益人的及時回救與經濟保障應具體體現(xiàn)在主體性補償和非主體性補償的辯證統(tǒng)一中,即一方面通過受益人精神褒獎使網絡德行主體獲得心理平衡和精神慰藉,另一方面受益人應及時回救網絡德行主體,對網絡行為主體德行成本代價予以基本的經濟保障和應有的物質補償,真正體現(xiàn)惡禍相連、德福一致的善惡因果原則,切實做到使“老實人”不吃虧。
3.4 加強網絡德行成本補償激勵機制中諸主體的協(xié)同合作
網絡德行的社會保障機制的推展工作,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各方力量協(xié)同配合建構的系統(tǒng)性工程,只有在政府、公益性社團、受益人等社會各方力量、各種機構和組織團體都參與的基礎上,網絡行為主體網絡德行代價的社會保障機制的推展才具有堅實的社會基礎。
在網絡德行社會保障機制的建設和推展的過程中,網絡社會系統(tǒng)和現(xiàn)實社會系統(tǒng)的各種要素之間的協(xié)調合作,補償激勵機制的系統(tǒng)性和復雜性,始終是主體網絡德行社會保障機制得以推展、實施和鞏固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因此,政府職能部門應著力加強與社會各組織和部門間的通力協(xié)調合作,動員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政府各部門在網絡政策宣傳,以及網絡社會中網絡行為主體德行補償激勵活動的組織實施等方面的廣泛參與與溝通協(xié)作,健全和完善網絡行為主體的網絡德行成本的補償激勵機制主要是對其進行利益(物質的和精神的)補償激勵,推動和激勵網民積極主動地認同并踐履網絡法律規(guī)制和德得相通及德福一致的動力調節(jié)系統(tǒng),以形成公正有效的補償激勵運行機制。
[1]西里爾·E·布萊克.比較現(xiàn)代化[M].楊豫,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106.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責任編輯:周芳]
D64
A
1674-1102(2017)01-0022-03
10.13420/j.cnki.jczu.2017.01.006
2016-08-2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1BZX085);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6SJB710116);江蘇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研究“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16YB029);淮海工學院科研基金資助項目(S2015008)。
張元(1983—),男,安徽桐城人,淮海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網絡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