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雯
【摘要】新聞語篇是人們通過媒體經常能接觸到的一種信息傳播渠道。新聞報道的客觀公正與否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人們的生活和思想,在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形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通過對新聞語篇形式的話語分析可以揭露各種權力,統(tǒng)治和偏見的來源。本文在總結批評話語分析工具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其在英語新聞語篇教學中的意義。
【關鍵詞】新聞語篇 批評話語分析 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007-01
在現(xiàn)代,隨著網絡的迅猛發(fā)展,大眾媒體能夠被人們很容易的接觸到。新聞語篇也逐漸的成為了人們信息,知識,生活態(tài)度的主要來源。作為信息傳播的一種重要渠道,新聞語篇通常被表現(xiàn)為真實事件的公正報道。但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新聞語篇通常不會像新聞報道者所聲稱的那樣客觀公正。新聞能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并控制人們的意識并在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和態(tài)度的形成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會對人們的生活和思想產生巨大的影響。新聞語篇作為大眾語篇的一個分支已經激發(fā)了很多學科的批評性研究。批評語言學家們認為語言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并且認為語言活動是一種社會實踐。他們通過對語篇形式的分析研究話語,權力及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去揭露權力,統(tǒng)治,不平等和偏見的來源,進一步揭示這些來源是如何在具體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歷史背景中發(fā)生,維持,再生和傳播的。
1.批評性語篇分析的分析工具
批評語言學家們認為使用中的語言均含有下列三大基本的功能:一種為概念功能(ideational),第二種為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最后一種則為語篇功能(textual)。概念功能,也就是說話者對整個世界和相關現(xiàn)象所累積的經驗,主要由語言的及物性系統(tǒng)和詞匯系統(tǒng)中的詞匯體系。人際功能,理解為說話者對某種特定現(xiàn)象所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做出的評價,使說者、聽者雙方形成某種密切的聯(lián)系。語篇功能,則將前面提及的兩項功能予以結合。語篇功能的存在,讓說話者能夠表達聽者自身能夠懂得的話語。該功能,能夠讓話語、前后文和篇章語境之間形成密切的關聯(lián)。
1.1及物系統(tǒng)
及物系統(tǒng)是能夠對概念功能做出客觀地呈現(xiàn)的系統(tǒng)。它將人類的客觀、主觀兩個世界所產生的經歷進行分割,使其變成多個“過程”;同時,對過程的直接“參與者”及其“環(huán)境成分”做出具體的劃分。它有六種比較典型的過程: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以及存在過程。物質過程,也就是對某件事進行處理,參與者除了動作者之外,還有目標;關系過程體現(xiàn)的是表示事物之間關系的過程;行為過程是表示生理活動的演變,參與者是絕無僅有的;言語過程,也就是以說話的形式來對信息進行交流;存在過程,相當于某個事物的具體存在,參與者同樣僅有一個:存在者(existent)。批評性語篇分析階段中,我們可考慮橫向、縱向這兩種不同的方法來對物性理論進行分析。橫向比較,也就是以相同事件為例,觀察多個語篇對該事件所做的報道,選擇的用詞和表達。找出其中最貼近事件真實情境的那種表達方式,分析其語場的基本要素;若均符合,意味著合適表達;反之,則為隱喻表達。縱向比較,則指的是相同語篇內,對于各個說話人選擇多種方式,來對參與者及其環(huán)境成分做出具體的安排和部署。對語篇中的及物性做出縱向分析,能夠體現(xiàn)新聞人物存在的“權力關系”。這里的“權力關系”,相當于新聞事件中,不同人物究竟是控制抑或是被控制。根據上述分析法得知:相同語篇內,各個參與者看似處于平等的地位,但及物系統(tǒng)可以對參與者所處的絕對主動,以及對其他參與者進行控制的角色予以呈現(xiàn);另外的參與者,自然處在被動的狀態(tài)下,其地位也是受到控制的。
1.2情態(tài)系統(tǒng)
情態(tài)系統(tǒng)表達人際功能。這里所說的人際功能,也就是人類通過語言的形式,和別人進行交流、交往,形成相應的人際關系。通過語言,對他人行為造成影響;用語言去思考和理解這個世界,甚至對世界做出更改。人際功能,多包涵語氣(mood)系統(tǒng)、情態(tài)(modality)系統(tǒng)和語調(intonation)系統(tǒng)。任務可歸結如下:第一個為提供(offer);第二個為命令(command);第三個為陳述(statement);第四個為提問(question)。它和態(tài)度、看法直接掛鉤,是表達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途徑。在英語里,人稱代詞、時態(tài)和直接/間接引語等都可表達情態(tài)意義。
1.3轉換系統(tǒng)
在對語篇中的轉換進行考察時,有兩個問題需引起重視:一是名物化;二是被動化。名物化,也就是說話者本可通過動詞結構抑或是某個句子來對某種含義進行表達。不過,他最后使用了名詞短語??梢?,名物化相當于將其他詞類轉換成名詞。名物化可通過下列兩種方式予以實現(xiàn):一種為增加相應的派生詞綴,對其他詞進行轉換,使其變成名詞;還有一種是使用名詞短語來對動詞結構抑或是句子進行替代。若名詞性成分用的過多,則語篇將缺乏本身的動作感。被動語態(tài),同樣也是控制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工具。所以,語態(tài)分析也可理解為批評語言學的核心要素。英文語篇中,若選擇主動語態(tài),則主語將變成施動者。此時,主語必然要對某件事負任。但是,若選擇被動語態(tài),很多讀者可能會忽略動作背后的主動者抑或是動作本身。擺在讀者面前的,僅為事情的結局,靜態(tài)的場面??梢?,通過對被動語態(tài)進行轉換,話語者能夠對某件事的真相進行隱瞞,讓它模糊。此時,話語者潛意識里的含義、思想也會實現(xiàn)隱性傳播。從語篇功能上看,名物化大體類似于被動化。雙方在分布方式、形成場合上比較接近,話語者可對其進行交替運用,達到理想的表達效果。
2.批評語篇分析對英語教學的重要性
現(xiàn)如今,快速發(fā)展的媒體已經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鑒于媒體的巨大影響力,為了使讀者對發(fā)生的事件有更好的理解,有必要讓讀者帶著批判的觀點去閱讀新聞事件。對批評語篇分析,特別是新聞語篇做出批評性地思考和探究,能夠有效的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隱藏在語言學特征下的意識形態(tài)。在語言教學領域,傳統(tǒng)的教學主要以語言學特征教學為中心,比如詞匯、語法、句法等,而忽略了教學語篇與宏觀社會、文化背景之間的聯(lián)系。這一點可能恰恰限制了英語學習者閱讀技能的提高和對語篇的理解。因此,在英語新聞語篇教學中,有必要強調在了解一定的社會背景下閱讀語篇,我們可以把語篇和社會文化背景結合在一起,從而提高學生的批評語言意識和批判性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魏欣欣.批評性話語的理論基礎與分析方法[J],《東南學術》,2010
[2]施光.批評話語分析研究綜述[J],《學術論壇》,2007
[3]彭英;劉凡.批評語言學主要分析工具之簡述[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4]辛斌(1996).語言、權力與意識形態(tài):批評語言學[J],《現(xiàn)代外語》,(l):21-26
[5]紀玉華.批評性話語分析:理論與方法[J],廈門大學學報,2001,(3)
[6]丁言仁.語篇分析[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7]戴煒華,陳宇.批評語篇分析的理論和方法[M],《外語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