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合作政策的回顧與展望

2017-03-28 19:55弦,闞
重慶高教研究 2017年1期
關鍵詞:東盟國家獎學金教育

羅 弦,闞 閱

(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 杭州 310028)

■ “一帶一路”與高等教育

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合作政策的回顧與展望

羅 弦,闞 閱

(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 杭州 310028)

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東盟正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優(yōu)先區(qū)域。當前中國和東盟的合作仍面臨著一些障礙,高等教育合作能夠溝通民心、增強政治互信、積累人才和技術、拉動經貿合作,從而幫助化解合作風險,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制定適應“一帶一路”新形勢的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合作政策,需回顧中國與東盟高等教育合作的歷史進程。中國與東盟高等教育合作經歷了1991年前的鋪墊期、1991年至2010年的鞏固期和2010年以來的拓寬期3個歷史階段,將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一以貫之。針對當前中國推進“一帶一路”的新形勢,未來的政策既要靈活利用雙邊和多邊機制,對接東盟戰(zhàn)略和東盟各國國情,還要保障人員流動的便利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

東盟;高等教育合作;“一帶一路”;教育政策

一、引言

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fā)表演講時,提出建設“更為密切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表示愿意與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1]。2015年3月,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lián)合發(fā)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簡稱《愿景與行動》),明確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原則、目標、范圍、合作重點等內容,要求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學術往來,以此聯(lián)通民心[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由中國南部出發(fā),經過東南亞、南亞、北非,抵達歐洲,旨在“通過互聯(lián)互通形成一個以港口為依托,以貿易、投資為紐帶的合作經濟帶”[3]。東盟是中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優(yōu)先區(qū)域。東盟國家地處要沖,直接關系到中國的地緣政治環(huán)境,又與中國經貿聯(lián)系緊密,隨著一體化進程不斷推進,國際影響力必將進一步提升,加強與東盟合作對中國來說意義深遠。然而,中國和東盟之間存在著缺乏戰(zhàn)略互信、多元文化沖突、部分東盟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人力資源不足等問題,這些都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必須考慮的。

高等教育不僅是溝通民心、增強政治互信的“軟聯(lián)通”工具,也是積累“硬聯(lián)通”所需人才和技術、直接拉動經貿合作的必然選擇。一方面,高等教育合作在社會和外交方面具有顯著的外溢效應??鐕叩冉逃顒?,尤其是師生流動,構建起了連接雙方的社會網(wǎng)絡,可以溝通大眾情感。高等教育交流活動作為一種公共外交手段,以他國民眾為受眾[4],可以減少他們因片面的輿論宣傳造成的對中國的誤解,增進他們對中國的好感,有助于中國在東盟構建 “親誠惠容”的良好國家形象。同時,人員交流有助于我國民眾、專家和政府增進對東盟的了解,為“一帶一路”沿線項目的開展贏得民意基礎。另一方面,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政策溝通協(xié)調、基礎設施建設和經貿往來的順利進行,需要了解雙邊文化、掌握多語言且具備專業(yè)素質的國際化人才??鐕叩冉逃顒硬粌H拉近了雙方的文化距離,還推動了高層次人才流動,從而幫助中國獲得了在東盟的科技聲譽,為中國高鐵、能源等基礎設備和科技產品走向東盟市場奠定了基礎。同時通過降低信息成本和人力成本,帶動了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和外商投資[5]。海外投資又能夠產生技術溢出效應,幫助東道主國提升人力成本。換言之,高等教育合作為人才與知識流動、雙方產業(yè)升級及深度融合帶來了積極效應,中國也由此貫徹了“互利共贏”原則。2016年7月教育部印發(fā)《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指出要推進“一帶一路”教育共同繁榮,聚力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6]。同月在老撾萬象舉行的中國—東盟(10+1)外長會議上,王毅部長提到未來的中國—東盟關系要“打造社會人文合作新支柱,以教育和旅游為優(yōu)先方向” 。

目前針對中國與東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研究大多是對意義的探討、當前政策的批判、具體教學管理策略的分析,研究多從中觀的地方視角和微觀的學校視角切入。過去幾十年的高等教育合作為今后中國—東盟的合作奠定了基礎,回顧過往的高等教育合作進程、總結歷史經驗可以為“一帶一路”新形勢下完善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合作政策提供啟示和借鑒。

二、中國—東盟高等教育政策合作的歷史進程

協(xié)議、合約、講話、聯(lián)合聲明、公報、諒解備忘錄等廣義的國際政策為中國和東盟在不同歷史階段的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依據(jù)和指導,反映了雙方高等教育合作發(fā)展歷程,說明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合作具有歷史基礎。雙方高等教育合作條款包括兩類政策文本:一類是雙邊或多邊綜合型政策,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關于未來雙邊合作方向的聯(lián)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泰王國聯(lián)合公報》《紀念中國—東盟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10周年聯(lián)合聲明》,除“行動計劃”外,對于鼓勵雙方開展或繼續(xù)開展文化教育領域合作,此類政策一般點到為止,并不做具體規(guī)定;另一類是針對文化交流或教育合作的政策,其中高等教育是重點合作領域,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菲律賓共和國政府文化協(xié)定執(zhí)行計劃》《新加坡共和國教育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交流與合作備忘錄》《中國—東盟教育部長圓桌會議貴陽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文萊達魯薩蘭國教育部關于高等教育合作諒解備忘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泰王國教育部關于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的協(xié)定》等均屬第二類。

冷戰(zhàn)后期,中國對東盟國家的外交策略逐漸發(fā)生轉變,轉向“合作者”的角色[7]。20世紀80年代以來,雙方的高等教育合作政策大致以1991年、2010年為節(jié)點,可分為3個階段:

(一)1991年以前鋪墊基礎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和東盟國家的關系受世界局勢、中國和東盟內政局勢等多種因素影響,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因而20世紀90年代以前雙方的高等教育合作并不緊密,再加上一些歷史資料遺失或并未公開,可獲得的高等教育政策文本較少。

這一階段的高等教育合作處于起步狀態(tài),以定期簽訂科技或文化領域的國別合作協(xié)議、合約等為主要形式。由于中國與東盟各國此時的外交關系還不是十分穩(wěn)定,中國只是與部分國家開始簽訂雙邊協(xié)議,例如198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文化協(xié)定》(簡稱《中老文化協(xié)定》)、197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菲律賓共和國政府文化協(xié)定》(簡稱《中菲文化協(xié)定》)及之后的《中菲文化協(xié)定一九八六年至一九八七年執(zhí)行計劃》和《中菲文化協(xié)定一九八八年至一九八九年執(zhí)行計劃》。協(xié)議具有一定的時間效應,往往持續(xù)兩到三年,到期之后雙方政府有關部門根據(jù)實際情況再行商榷。

初期合作雖然層次不高,但也出現(xiàn)了改進的趨勢。邀請和派出小型教育代表團進行考察和短期訪問、教學是當時的主要合作內容。同時,兩國政府還鼓勵高校、研究機構開展直接合作。此時兩國仍缺乏了解,于是先派出代表團以訪問考察作為鋪墊。1989年《中老文化協(xié)定》提到的人員類型包括專家、學者,并未提及人員數(shù)量和派出時間[8]。代表團規(guī)模大多在10人以下,訪問和考察時間通常為兩周,研究人員派出時間則較長,一般為兩到三個月[9-10]。在2000年之后的政策中已經較少見到關于派出小型代表團的條款。此外,簽約雙方政府支持高等教育機構以舉辦國際學術會議等形式開展直接合作。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外教育交流與合作一直在政府——主要是教育部的領導下開展。20世紀80—90年代,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潮流的興起,中國高校獲得了更多對外合作自主權。此外,政府鼓勵高校和研究機構直接合作的行為透露出政府有意淡化高等教育合作的政治色彩,這與20世紀50—60年代新中國政府在意識形態(tài)驅動下與東盟國家進行的高等教育合作有所區(qū)別。

雙方同意互相為留學生提供有限的獎學金和對研究人員的資助。在1989年《中老文化協(xié)定》中,雙方政府約定獎學金的規(guī)模應“根據(jù)需要和可能”[8]設定。1986年至1989年的《中菲文化協(xié)定行動計劃》開始將互換獎學金的人數(shù)定為3人,但未明確規(guī)定留學生類型[9-10]。至于具體費用問題也有待中國國家教育委員會、中國文化部和外方有關部門另行商議。這些反映出彼此對對方的需求和接納能力不清楚的問題。

總而言之,1991年之前中國慎重地、漸進地和東盟國家展開高等教育合作,雖然合作的規(guī)模和層次有限,但中國和東盟國家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對立或隔離之后,終于重新開始了解對方高等教育狀況,也為雙方調整有關資源配置、建設配套制度、設計合作內容架構了雛形。

(二)1991—2010年鞏固基礎

1991年中國與所有東盟國家恢復或首次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同年,中國政府與東盟第一次進行正式對話[11]。這一階段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高等教育合作有了質的飛躍,具體表現(xiàn)在3個方面:

1.高等教育合作形式從雙邊轉向多邊,并向機制化發(fā)展。“中國與東盟正式進入政治、經濟、教育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始于1997年雙方建立正式睦鄰友好關系?!盵12]中國—東盟、東盟—中日韓之間的多邊對話催生了一系列有關高等教育合作的政策。2005年中國與東盟成員國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東南亞國家聯(lián)盟成員國政府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約定“鼓勵和支持在考古和文化遺產、傳統(tǒng)和當代藝術、文化企業(yè)和創(chuàng)意產業(yè)、藝術和文化管理領域的人力資源開發(fā)”[13],高等教育機構正是人力資源開發(fā)的依托之一。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東盟國家聯(lián)盟成員國政府關于建立中國—東盟中心的諒解備忘錄》規(guī)定建立此中心的目標包括“通過文化和教育交流,加強中國與東盟人民之間的民間交流、公眾認知、相互理解和積極參與”[14]。此中心的成立有利于中國和東盟之間高等教育信息的協(xié)調、交換,進而幫助企業(yè)、個人投資者、民眾了解中國和東盟的高等教育市場。《2007—2017年東盟與中日韓合作工作計劃》的第六部分強調將依托東盟大學網(wǎng)絡增進成員間聯(lián)系、建設成員間學分交換制度[15]。

2.對外漢語教育和簽訂學歷、學位互認協(xié)議作為這一時期的新增合作內容,反映了雙方高等教育和民間往來更加密切的狀況。1994年中國與菲律賓政府簽訂《文化協(xié)定一九九四至一九九五年執(zhí)行計劃》,中方承諾將每年派出一名教師訪菲進行漢語教學示范,同時接收兩到三名菲律賓教師來華研習漢語教學[16]。在1999年6月簽訂的《新加坡共和國教育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交流與合作備忘錄》中,中方表示將應新加坡方面要求提供漢語教學的協(xié)助,具體包括接收漢語教師來華進修短期課程、為其在中國招聘漢語教師提供幫助及支持有關機構編寫漢語學習教材[17]。實際上,1989年國家教委的一項文件就指出“發(fā)展對外漢語教育事業(yè)是一項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18],對外漢語學科的發(fā)展與人才培養(yǎng)適應了這一階段的合作需要。中國政府還和越南、泰國、菲律賓簽署了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互認協(xié)議。學歷和學位互認協(xié)議可以為學歷留學生、研究生、高級進修生來華學習提供保障?!?007年,泰國的來華學歷留學生增長了34.82%,2009年越南來華學歷留學生增長了19.87%?!盵19]

3.相比前一時期,2000年之后,特別是2005年之后,中國政府對留學生獎學金的投入顯著增加,對獎學金的配置也有了更加細致的規(guī)定。政策在提及互換留學生獎學金名額時開始明確學生類型,即大學(本科)生、研究生、進修生。自2005年起,中國大量增加了東盟國家的國別獎學金名額數(shù)量,2008年以來面向東盟國家的獎學金數(shù)量年均增加50%[20]。2008年中國政府還專門設置了中國—東盟專項獎學金以支持東盟學生來華留學。

1991年以來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合作逐漸鞏固和完善,進入了常態(tài)化。從政治角度看,正式的外交關系是中國與東盟國家高等教育合作的前提和保障。從教育角度看,經過80年代末的試探和摸索,中國與東盟國家增加了了解,積累了感情,相應的政策和資源配置逐漸跟上。同時,90年代末,以985、211工程為代表的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著力提升大學國際化水平。從社會角度看,2000年中央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為廣西、貴州、云南等省份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提供了機遇,而這些省份與東盟國家合作有著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

(三)2010年之后拓寬基礎

2010年8月召開的首屆“中國—東盟教育部長圓桌會議”是中國與東盟國家高等教育合作邁入新階段的標志。這一階段的合作拓寬不僅表現(xiàn)在形式上注重全面務實、內容領域向外延伸,還表現(xiàn)在獎學金數(shù)量增加和覆蓋范圍擴大。

以機制化推進全面務實合作是新階段的形式特征,多邊高層對話磋商機制基本穩(wěn)定?!吨袊獤|盟教育部長圓桌會議貴陽聲明》指出要創(chuàng)新中國與東盟的人文交流機制,將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推向制度化。會議還倡議聯(lián)合培養(yǎng)碩士和博士、推進學歷和學位互認與學分轉移等[21]。2016年召開的第二屆中國—東盟教育部長圓桌會議通過了《中國—東盟教育合作行動計劃2016—2020》,為今后5年中國和東盟之間教育領域各方面的合作做出了安排。2015年5月,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建立了高級別的人文交流機制,這是中國與東盟成員國建立的首個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一年來,雙方在教育等8個領域的合作取得豐碩成果。在這一機制統(tǒng)籌下,中國印尼人文交流將成為中國—東盟合作的典范,并輻射其他東盟國家,發(fā)揮龍頭帶動效應。

這一階段的教育合作內容領域拓寬,從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科研向外延伸,人力資源領域合作成為新的關注點。高等教育機構不僅接收了一大批東盟國家的留學生,還與企業(yè)、培訓中心同為人力資源培訓的平臺。實際上,2008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就開始承辦“發(fā)展中國家碩士(MPA)項目”。2008年至2010年,東盟國家17名高級官員參加了該項目培訓班[20],高等職業(yè)教育也是培養(yǎng)高層次專業(yè)人才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2013年10月13日發(fā)布的《中泰關系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與次年的《中泰聯(lián)合新聞公報》均特別強調要加強在職業(yè)教育等領域的合作[22-23]。

增加學生流動的話語在多邊和國別協(xié)議中頻頻出現(xiàn),繼續(xù)增加獎學金名額、加大資金投入是必然趨勢。國別協(xié)議中,雙方高層就相互間青年和學生交流取得共識,然后有關部門就人數(shù)、類型、資金、渠道等進行具體協(xié)商。在多邊政策中,中國不僅提出倡議還做出了量化的承諾。《貴陽聲明》倡議增設雙方的留學生獎學金名額、積極落實“雙十萬”計劃[21];在《〈中國—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聯(lián)合宣言〉行動計劃(2011—2015)》中,中方表示將增加對東盟國家的中國政府獎學金數(shù)量[24]。2013年,中國在《紀念中國—東盟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10周年聯(lián)合聲明》中承諾“自2014年起的未來3至5年向東盟成員國青年學生提供15 000個政府獎學金名額”[25]。最近中國政府還許諾每年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一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2]。

中國和東盟國家在政府和社會層面越來越緊密的關系要求高等教育合作朝著務實方向發(fā)展。高層磋商機制、人文交流機制保證了高等教育合作在頂層的目標明確和信息暢通,既有穩(wěn)定性又有靈活性。在資金和內容方面,增設獎學金和教育培訓,高等職業(yè)教育獲得關注,折射出中國和東盟國家間社會、經貿往來日益密切,這些舉措將增強該區(qū)域各國學生和員工的就業(yè)競爭力。

政策的深化創(chuàng)新展現(xiàn)了中國和東盟國家高等教育合作在多層面、多領域具有歷史和現(xiàn)實的基礎。其舉措背后是合作這一最終目的,即維持和深化與東盟國家間的友好關系以促進地區(qū)穩(wěn)定繁榮,最終實現(xiàn)互利共贏。在有關政策文本中,“兩國友好關系”“雙方利益”“伙伴關系”被多次用來描述目的,“合作”“雙方”“共同”“我們”“一致”“協(xié)商”“互換”“互派”等關鍵詞頻頻出現(xiàn)??梢姡袊蜄|盟國家的教育合作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要求、指示、援助,而是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礎上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南南合作。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高等教育合作體現(xiàn)了中國在新形勢下處理和周邊國家關系的方針。習近平主席認為新形勢下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要維護“堅持共同發(fā)展、合作共贏”等6點原則[26]。正如佩蒂·麥克吉爾·彼得森(Patti McGill Peterson)所言:“參與教育外交的國家和院校有義務考慮合作伙伴的利益而不僅僅是自己的利益。這才最符合國際關系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精神。”[27]

三、建設適應新形勢的高等教育合作政策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zhàn)略以經略海洋和海洋合作為核心,以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為主線?!盵28]高等教育作為人文交流的組成部分,其研究和政策規(guī)劃應抓住“一帶一路”倡議的機遇,重視內外兩個方向的問題,抓住戰(zhàn)略性、關鍵性、節(jié)點性問題,做好與“十三五”教育規(guī)劃的協(xié)調問題[29]。在新形勢下,中國和東盟國家的高等教育合作政策建設既要充分利用多邊對話框架,又要制定差異化的高等教育合作國別戰(zhàn)略,還要保障人員流動的便利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

(一)在制度層面,靈活利用雙邊及多邊機制,深化與東盟各國高等教育的聯(lián)系

雙邊關系仍是中國對外交往中最重要的工具,雙邊合作有利于中國針對合作方國情做出靈活安排,對接需求和已有戰(zhàn)略,這樣更有利于夯實區(qū)域社會網(wǎng)絡中的節(jié)點,以點帶面地產生影響。沿線國家的復雜性決定了多重雙邊關系是短期內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因此要繼續(xù)做好互派代表團和留學生,高等學校出版物交流,簽訂教育、文化、科技合作國別協(xié)議等,建立和東盟各國長期穩(wěn)定的高等教育聯(lián)系。相比單邊和雙邊政策,多邊政策手段亦有其特殊的優(yōu)越性。多邊合作側重全面性,中國希望通過“一帶一路”逐步形成區(qū)域大合作格局,高等教育領域的多邊手段不可或缺。在中國—東盟、東盟10+3、10+6等框架下研究、規(guī)劃、制定和落實高等教育政策,有利于充分調動東盟乃至亞太地區(qū)各國的積極性,吸納本地區(qū)的資源,為學者、學生和學術資源在多個國家間流動、共同解決本地區(qū)發(fā)展的重大問題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目前,中國應該檢驗和反思已經到期的協(xié)議和計劃的效果,例如評估檢驗《落實〈中國—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聯(lián)合宣言〉行動計劃(2011—2015)》;繼續(xù)落實“雙十萬計劃”、《2007—2017年東盟與中日韓合作工作計劃》等已承諾和進行中的計劃;盡快啟動制定適應“一帶一路”倡議的新的高等教育合作政策。

(二)在策略層面,對接外方計劃,采取分類方案

首先,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合作政策建設要重視東盟的高等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對接東盟共同體的戰(zhàn)略和計劃,如《東盟互聯(lián)互通計劃》《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藍圖》等。目前東盟大學網(wǎng)絡正在積極發(fā)展東盟大學網(wǎng)絡質量保障體系(AU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和東盟職業(yè)資格參考框架(ASEAN Qualifications Reference Framework, AQRF)[30],中國可以參照這一系統(tǒng)或者參與其中。其次,中國要根據(jù)各國國情及其對中國的戰(zhàn)略意義,制定差異化的國別策略。東盟各國的社會經濟水平和文化構成等條件各不相同,使得它們對高等教育合作的供給能力和需求也存在差異。例如,老撾、柬埔寨、緬甸、越南(CLMV)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教育水平就明顯低于其他6國(ASEAN-6)。并且各國的國內穩(wěn)定程度、國際外交傾向、區(qū)位優(yōu)勢等條件各異,意味著它們對中國發(fā)展的戰(zhàn)略意義有別。建設與東盟各國相契合的高等教育合作政策可以大體將這些國家分為3類:一般周邊小國、周邊支點國家和次區(qū)域強國[31]。中國需要落實與一般周邊小國的基本合作,例如根據(jù)需要提供一定數(shù)量的政府獎學金名額,重點資助高層次人才來華留學;采取建設孔子課堂或與有條件的高校合建孔子學院、推廣“漢語橋”項目、鼓勵高校之間交換圖書資料和其他出版物等方式推廣漢語和中國文化。高等教育合作政策可向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支點國家”和“次區(qū)域強國”傾斜[31],建立人文合作高層次對話機制,鼓勵雙方學校間建立伙伴關系;在吸引自費留學生的同時增加國別獎學金名額,建設高層次留學或短期進修項目;根據(jù)對方已有戰(zhàn)略來設立相應學科的聯(lián)合培養(yǎng)碩士、博士計劃,加強人力資源培訓和智庫交流合作,培養(yǎng)一批知華、友華的人才,為政策溝通、民心相通儲備人力資源。各省市也應根據(jù)自身的資源和發(fā)展定位來制定差異化的高等教育合作政策。

(三)在手段層面,便利人員流動,保障教育質量

一是要聯(lián)通與東盟各國的人才培養(yǎng)標準,參照國際認證的專業(yè)人才標準來評估有關高等教育機構。擴大與東盟成員國學歷、學位互認和學分轉換政策的覆蓋面。中國需要抓緊與尚未簽訂協(xié)議的幾個國家政府就互認高等教育學歷、互授學位的問題進行磋商。目前工程、醫(yī)學、金融財會、通用語言等領域已有成熟的國際認證標準,從質量評估標準入手規(guī)范高等教育合作辦學項目的目標宗旨、內容設置、資金投入、師資水平、管理手段,最終實現(xiàn)以人才標準聯(lián)通帶動各類合作項目標準聯(lián)通。二是要多渠道增設獎學金,有針對性地加以分配,減少留學人員關于費用的顧慮。在擴大政府間國別獎學金規(guī)模的同時,充分利用中國政府海洋獎學金等專項獎學金以及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絲路基金,還應支持我方和對方高校、跨國企業(yè)、社會組織與個人在兩國教育合作政策的指導下出資設立留學生獎學金,并且結合來華留學生構成特征和當前需求,將獎學金配置向海洋研究、港口建設、船舶、能源、旅游、國際貿易等重點領域傾斜。

[1] 習近平.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的演講[EB/OL].(2013-10-0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004/c1024-23102653.html.

[2] 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EB/OL].(2015-03-28).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3/28/c_127631962.htm.

[3] 陳曉律, 葉璐. 中國構建海上絲綢之路的兩個節(jié)點:馬來西亞與泰國[J].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 2015(1):73-78.

[4] 曲星. 公共外交的經典含義與中國特色[J]. 國際問題研究, 2010(6):4-9.

[5] 李凝.中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區(qū)位選擇研究:制度距離的視角[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120.

[6]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EB/OL].(2016-08-1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7] 翟崑.中國在東盟的國家形象[J].東盟縱橫,2010(11):28-30.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文化協(xié)定[EB/OL].(1989-10-08).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3155/178934.shtml.

[9]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菲律賓共和國政府文化協(xié)定一九八六年和一九八七年執(zhí)行計劃[EB/OL].(1986-03-07).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3155/179294.shtml.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菲律賓共和國政府文化協(xié)定 一九八八年至一九八九年執(zhí)行計劃[EB/OL].(1987-11-05). 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3155/179165.shtml.

[11]孫福生.戰(zhàn)后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系的演變和發(fā)展[J].外交學院學報,1994(4):9-15.

[12]王賢.論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區(qū)域性合作的政策構建[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5(6): 31-35.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東南亞國家聯(lián)盟成員國政府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EB/OL].(2005-08-03).http://tradeinservices.mofcom.gov.cn/b/2005-08-03/51175.shtml.

[14]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東南亞國家聯(lián)盟成員國政府關于建立中國—東盟中心的諒解備忘錄[EB/OL].(2009-10-25). http://www.pkulaw.cn/fulltext_form.aspx?db=eagn&gid=100670178.

[15]2007—2017年東盟與中日韓合作工作計劃[EB/OL].(2007-11-20).http://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hdqzz_681964/lhg_682542/zywj_682554/t575767.shtml.

[16]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菲律賓共和國政府文化協(xié)定一九九四至一九九五年執(zhí)行計劃[EB/OL].(1994-08-11). http://www.pkulaw.cn/fulltext_form.aspx?gid=100664789.

[17]新加坡共和國教育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交流與合作備忘錄[EB/OL].(1999-06-23).http://infogate.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tytj_674911/tyfg_674913/t6016.shtml.

[18]陸儉明. 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M]. 3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92.

[19]方寶.近十五年東盟國家來華留學生教育的變化趨勢研究——基于1999~2013年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 2015(11): 77-86.

[20]中國—東盟合作:1991—2011[EB/OL].(2011-11-15).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111/15/t20111115_22841090.shtml.

[21]中國—東盟教育部長圓桌會議貴陽聲明[EB/OL].(2010-08-04).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8/04/content_20638872.htm.

[22]中泰關系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EB/OL].(2013-10-12).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12/c_117692332.htm.

[23]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泰王國政府聯(lián)合新聞公報[EB/OL].(2014-12-24). http://news.hexun.com/2014-12-24/171725495.html.

[24]落實中國—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聯(lián)合宣言行動計劃(2011—2015)[EB/OL].(2013-07-22).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2014/20140722/xgzc31228/Document/1375888/1375888.htm.

[25]紀念中國—東盟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10周年聯(lián)合聲明[EB/OL].(2013-10-10).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10/c_125503891.htm.

[26]習近平.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fā)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4-06-28).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6/28/c_1111364206.htm.

[27]PETERSON P M G.Diplomacy and education: a changing global landscape[J].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14(75):2-3.

[28]全毅,汪潔,劉婉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zhàn)略構想與目標定位[G]//趙江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目標構想、實施基礎與對策研究.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21-22.

[29]劉復興.做好與“一帶一路”戰(zhàn)略相適應的教育政策規(guī)劃研究[J]. 比較教育研究, 2015(6): 8-9.

[30]Mid-term review of the ASEAN socio-cultural community blueprint (2009-2015)[EB/OL].( 2014-04-14).http://www.asean.org/storage/images/resources/2014/Apr/FA_Consolidated_Final_MTR_Report_FINAL-WEB[1].pdf.

[31]薛力.中國需要亞洲版的大國外交[J]. 學習月刊, 2015(5):44-45.

(責任編輯 蔡宗模 伍美潔)

Review and Prospective of Higher Education Cooperation Policy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LUO Xian, KAN Yue

(CollegeofEducation,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8,China)

In 2013, China propose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ASEAN is regarded as the priority area for “Twenty-first Century Marine Silk Road”. Currently, there are some obstacle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while the cooper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an help deal with the cooperation risk and promot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y communicating the people, enhancing the mutual political trust, cultivating talent and technology, and stimulating the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To design the strategies to adapt the policy of Chinese and ASEAN higher education cooper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t is necessary to review the evol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and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Since the 1980s,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CEA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before 1991, it is the period of preparation; from 1991 to 2010, it is the period of consolidation; after 2010, it is the period of broadening. But the belief of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result persists. Now,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future policy should take the advantage of both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framework, take ASEAN strategie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national circumstances of certain ASEAN member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ensure the convenience of academic mobility and qualitie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SEAN;higher education cooperation;“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ducation policy

2016-10-27

羅弦(1992—),女,浙江溫州人,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高等教育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 闞閱(1979—),男,遼寧撫順人,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教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比較教育研究。

羅弦,闞閱.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合作政策的回顧與展望[J].重慶高教研究,2017,5(1):53-60.

format:LUO Xian, KAN Yue. Review and prospective of higher education cooperation policy between China and ASEAN[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7,5(1):53-60.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7.01.011

G513.3;G648.9

A

1673-8012(2017)01-0053-08

猜你喜歡
東盟國家獎學金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學成必有為 不忘桑梓情——寫在“談智雋獎學金”第二十七次頒獎大會后
題解教育『三問』
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關系的博弈分析
“一帶一路”背景下海南-東盟國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現(xiàn)狀與思考
打電子游戲是浪費時間?對那些獲得電競獎學金的人來說并不是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東盟國家刑事審判制度綜述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論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保護古沉船——以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古沉船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