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珍珍
摘要:版權的專屬性在鼓勵創(chuàng)新,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作為版權重要組成部分的版權,在豐富人類精神生活方面,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維護作者的創(chuàng)作熱情,更為了服務廣大社會群眾文化需要。法律將版權的專屬性上升為法律權利。但作為一種民事權利,其當然要受到民事權力行使的基本原則的約束,尤其是近代以降私法社會化的背景下,權利人的專屬權當然要讓位于社會利益。為此,合理使用制度就顯得至為必要。但任何權利的合理的限制,都不因過于原則化,而是應采取類型化的方法,來界定合理使用的界限。
關鍵詞:專屬性權利 合理使用 類型化限制 權利保護
一、合理使用制度的價值
合理使用是指是指在法律規(guī)定或作者無保留相關權利的條件下直接無償使用已發(fā)表的享有版權的作品,而無須經(jīng)版權人許可的著作財產(chǎn)權限制制度。合理制度的含義我們可以很簡單的理解,那么隱藏在其背后的合理性依據(jù)又是什么?為什么法律及保護版權的專屬性,又要限制專屬性的行使。這矛盾嗎?
法律所保護的權利具有一定的邊界,法不可能永遠保護某一權利,讓權利始終處于完美的狀態(tài)。任何權利都具有邊界,任何權利都不得被濫用,而版權的邊界就在于公共利益和善意使用。而這也正是合理使用的法理依據(jù)。
版權作為近代興起一種的權利,其當然要受當今社會法律思想的影響。近現(xiàn)代以來法律最主要的趨勢就是法律的社會化。法律的社會化,其實在社會學中人的社會化基礎上引進的概念。王敏慧教授將其解釋是指通過主體與法律的交互作用,是個體的法律共性與個性共同形成的統(tǒng)一過程。這是法律社會化在社會學上的定義。在法律上,法律社會化的相對觀念是法律的私有化。前者以社會利益為本位,后者則是以私人利益為本位。版權作為現(xiàn)代性權利,當然具有很濃厚的社會本位色彩。版權行使的目的就在于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這不也正式法律將版權作為為一種專屬權給與保護的一個前提嗎?如果版權人對其權利享有永久的獨占的權利,社會文化如何傳播,人們的精神世界又如何來豐富?既然這樣做利大于弊,按照斯賓羅莎“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中”, 不能促進公共幸福的法,不如無法。法律又有何必要來保護這樣一種無利于社會的權利那?
從權利交換的角度來分析,法律讓版權人享有一定期間的專有權,而版權人為此支付的對價則是不妨礙社會對其權利合理性侵犯。即允許他人出于善意的和為了公共利益的合理使用。這也正和權利義務相對等的法理。同時也可實現(xiàn)納什均衡所要求的正和博弈狀態(tài)。
通過以上分析,對版權的合理使用的目的在于實現(xiàn)版權權利人私人權利和促進公共利益的平衡。正是以公共利益和善意為前提,其合理性正在于社會利益大于個人利益,而其實仍是權利義務對等為基礎。
二、合理使用的理論基礎
(一)所有權限制學說
對于人們因何種理由對特定財產(chǎn)享有所有權,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解釋。筆者認為,洛克對這一問題的解釋更為合理。洛克認為人們之所以對處于公有狀態(tài)的自然資源享有排他性的所有權,是因為“他們的身體所從事的勞動和他的雙手所進行的工作,我們可以說,是正當?shù)貙儆谒?,所以只需要他使任何東西脫離自然所提供的和那個當然東西所處的狀態(tài),他就已經(jīng)摻進他的勞動,在這上面參加他自己所有的某些東西,因而是它成為他的財產(chǎn)?!眲趧邮窍碛胸敭a(chǎn)所有權的基礎。洛克雖然承認人們因勞動而享有私人財產(chǎn),但并不意味著這是無條件的。首先在自己獲得財產(chǎn)的同時不能侵害其他人同樣的權利,其次,財產(chǎn)的所有是為了最好的被使用,“上帝既將世界給予人類公有,亦給予他們以理性,讓他們?yōu)榱松詈捅憷淖畲蠛锰幎右岳??!币虼耍覀兛梢钥闯?,在洛克看來人們獲得私有財產(chǎn)權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還是為了提高社會整體的福利。質(zhì)言之,私人的財產(chǎn)所有權,為了社會公共利益,應受到一定的限制。版權人通過自己的勞動,創(chuàng)造出了作品,從私人財產(chǎn)權的角度,我們應保護版權人所享有的權利。只有通過版權人權利的保護,才能激發(fā)社會創(chuàng)作的熱情。天才之火,加上利益之薪才能更加旺盛。對版權的保護,并不代表版權人在任何情形下都可以主張所有權。為了社會的發(fā)展以及科學、藝術的創(chuàng)造,需要為社會大眾留下一片“公共”領域。由此可見,對版權的保護和公有領域的存在其目的具有相通性,出發(fā)點不同,但可謂殊途同歸。
(二)經(jīng)濟學基礎
對于一項公共資源,如果一直處于自然狀態(tài),沒有排他的權利所有者,那么任何人都有可能從自己利益出發(fā),過多的攫取或者消耗該資源。這就是著名的“公地悲劇”理論。該理論解釋了私人所有權的合理性。然而,該理論對于版權公有領域卻不一定適用。這主要是因為,版權公有領域的對象不同于一般的財產(chǎn),而是一種無形物“知識”,“他們具有利用上的非對抗性和非競爭性”,更不會因使用而有所減損,“知識和思想只會因分享而有所增加,而并不因使用而窮竭”。我們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事研究。知識只用不斷被使用,其所蘊含的真理才能不斷被任所認知。
之所以限制版權的排他性權利,允許公有領域的存在,不僅有利于知識的傳播和發(fā)展,而且有利于縮減創(chuàng)造成本。知識是一種稀缺性的資源,這種資源具有創(chuàng)造成本高(需要消耗創(chuàng)作者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傳播成本低的特性。因此,出于維護社會創(chuàng)造的目的出發(fā),世界各國都給予了創(chuàng)造者一定的權利,使其可以特定的知識享有壟斷權。然而,對于任何知識,采取高度壟斷的措施,都會增加社會獲取知識的成本,不利于知識的創(chuàng)造和傳承。版權公有領域理論正是對版權過度保護的情形下提出的。他通過一定的措施,防止版權人獲得知識的壟斷權,擴大知識的邊際效益。
三、合理使用權利的保護途徑
合理使用制度是對版權人權利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從另一個側面將就是社大眾享有的權利。權利的保護,除了獲得法律的認可以外,還應具有一定的強力之,能夠保障權利在被侵犯之后,能夠有救濟渠道。無救濟,既無權利。合理使用在我國著作權法中被明確規(guī)定,法律卻并未為其保駕護航——權利保護措施和權利救濟途徑缺失。合理使用若要實現(xiàn)從紙上權利到現(xiàn)實權利的蛻變,首先應明確侵權責任主體的范圍以及責任承擔方式。其次,應提供權利的救濟渠道。最后應在法律中明確維權主體。
從理論角度而言,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作為知識傳播的主要途徑的情形下任何人都可能成為版權合理使用權利的侵權主體——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資料的收集,將原先社會大眾都可以獲取的知識進行整理,在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讓其他人通過付費或者其他方式才能獲取該知識。然而,個人作為合理使用的侵權主體不是本文關注的焦點。因為,相較于個人而言,像中國知網(wǎng)、百度文庫以及豆丁等主體對版權合理使用的侵犯更大。將這一類主體作為侵犯合理使用的主體,才能有效的保護合理使用的生存空間。其次,侵犯合理使用的救濟途徑,筆者認為可以采取公益訴訟的方式。合理使用作為社會大眾享有的權利,從本質(zhì)上來說關乎的是社會公共利益,采取公益訴訟的方式符合合理使用的公益屬性。最后,維權主體的選擇,筆者認為可以將這一權益賦予給版權局。版權局作為版權的管理機構,基本職能就在于維護法查處違法版權法律的行為,是其職責所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吳漢東:《版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版。
[3]朱巖:《消滅時效制度上的基本問題—比較法上的分析》[J],載《中外法學》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