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青
摘 要 政治課堂教學呼喚真正的對話,它是課堂最見思想、最富個性,也是最有生長的部分。政治課堂教學中師生要成功開展對話,需要教師精心準備、遵循學科特點、掌握對話的常見操作模型。
關(guān)鍵詞 課堂對話 政治課堂教學 操作模型
對話,從現(xiàn)代語境上來說,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就一個或多個話題進行交談,以達成共識或相互啟發(fā)生成新觀點的過程。政治課堂中師生的對話既有對話的共性特征,又有自己的特殊之處,那就是對話的展開有確定的方向,一般以政治教材的觀點或結(jié)論為目標。由于對話者之間的角色差異,使得政治教師往往成為課堂對話的主導者,一邊倒的對話模式往往難以達成理想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探尋政治課堂教學中的“真對話”。
一、政治課堂教學的真對話及其價值
德國的克林伯格認為:在所有的教學中都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對話都是優(yōu)秀教學的一種本質(zhì)性標識。那么,是不是任何形式的對話都具有價值?怎樣的對話才是我們政治課堂教學的永恒追求?
審視政治課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教學中存在這樣兩種類型的對話。其一為獨白式對話,這是課堂上最為常見的。教師提問,學生齊答“是(對)”或“不是(不對)”,或重復課文內(nèi)容。以上行為看似具備了對話的基本樣式,課堂氛圍也很熱鬧,但究其根本,無非是師生作為生命個體與政治教材文本的單向傳話,沒有達成人與人交流想法的本意,且對話缺乏思維含量,對學生沒有吸引力。其二為淺嘗式對話,在公開課中較為常用。課堂或者以強制為主,教師拋出有一定質(zhì)量的問題,學生一個個回答,直到教師得到滿意答案為止;或者以放任為主,教師設(shè)置了開放性問題,學生個別作答,教師只是肯定卻并不進一步分析或引導。這兩種情形在頻繁的一師對多生的對話互動中完成,看起來,與獨白式對話相比,問題有一定的含金量,學生有了更多的表達機會,但缺少教師高質(zhì)量的引導和分析,對話就仍然停留在自言自語的層次,學生的思維能力、態(tài)度價值觀還是得不到真正的鍛煉和引領(lǐng)。
真正的高質(zhì)量對話應有思維火花的碰撞,它是對話雙方觀念、想法的相互接納和認同,或者是修正和補充。在形式上,真對話至少有一次以上完整的回合呈現(xiàn),那就是問—答—評。其中,教師的評價(包括追問或反問)在整個對話過程中發(fā)揮著關(guān)鍵性作用,“評”的質(zhì)量關(guān)系到下一次回答生成的質(zhì)量。若學生再答時有質(zhì)疑,教師作應答,那就更理想。從效果來看,表現(xiàn)在通過對話學生在認知上有進步、能力上有發(fā)展、情意態(tài)度價值觀上有領(lǐng)悟。真對話是學生擁有課堂話語權(quán)的一種表征,只有把學生的利益置于教學的中心,把學生的成長作為教學的宗旨,真對話才有可能發(fā)生。所以我們呼喚一節(jié)優(yōu)秀的政治課至少有2~3次真對話,它是政治課堂的核心價值所在。
1.教學中的真對話是課堂中最能體現(xiàn)思想的部分
從理念角度看,如今的課堂,單向的師生傳授或者假對話的發(fā)生仍是一個大概率事件。對話發(fā)生的前提之一是對話者身份、地位之間的平等,那些平時教學中與學生互動良好的政治教師,基本上都是師生平等觀的擁躉。從教學角度看,我們認為,假對話是師生各說各的,互不相干,只有真對話才能將教與學真正對接、融合,最終達成共識。
2.教學中的真對話是課堂中最富個性的部分
加拿大學者邁克·富蘭在《變革的力量》一書中提到:教師教學工作的最大特點是教學情境的不確定性、教學對象的復雜性和差異性、教學決策的不可預見和不可復制。在教學設(shè)計、學生群體要素都相同的情況下,能夠把兩位教師的課堂明顯區(qū)分的應該是師生之間的對話,面對學生的同一問題,不同的政治教師回應也是不同的。這里,既體現(xiàn)了教師之間學識素養(yǎng)的差異,也能反映教師備課的用心程度。
3.教學中的真對話是課堂中最有生長的部分
與知識相比,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更隱性,也更能持續(xù)對人產(chǎn)生影響的素養(yǎng)。一位敏銳的政治教師,能夠意識到學生的回答中不僅有知識理解的正確與否,還有思維水平的高低,更有價值觀等涉及深層意識的區(qū)別。如果在一個課堂上,政治教師能對學生的上述差別有精準的把握,那么對話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不言而喻的,知識的差錯可以糾正,思維的不足可以訓練,價值觀的偏離可以引導。同樣的,教學是一個師生相互作用、相互生長的過程。對話中,學生的創(chuàng)意表達,或者認真質(zhì)疑,都會成為課堂的一抹亮色,只要教師用心傾聽,真誠回應,善待學生的同時也是成長自己。
二、政治課堂教學真對話的操作模型
1.政治課堂教學真對話的準備工作
世間萬事萬物都是普遍聯(lián)系的,政治課堂教學中對話要流暢地展開,也離不開一定的主客觀條件,尤其是作為課堂對話主導者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至少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創(chuàng)設(shè)安全愉悅的心理環(huán)境,這種氛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它要求教師能善待學生的出錯,尊重學生的看法,并長期堅持這樣做,這是使對話實現(xiàn)平等的必要條件之一??梢韵胍?,如果教師事事嚴苛、評價武斷,學生在課堂上不敢講、不會講,對話就會陷入僵局。其次,承載對話內(nèi)容的情境要精心選擇,最好選擇切合文本內(nèi)容且學生有興趣的情境,比如互聯(lián)網(wǎng)+、中國樓市這樣的大話題,也可以是春游、玩電子游戲這樣的小話題。當然,情境再好,在對話中還是要落實為具體的問題,因此,問題設(shè)計要科學、親和,還要有一定的開放性、思辨性,這樣學生有話說,也能把話說好。最后,作為對話者一方的教師還要具備認真傾聽并快速思考回應的能力。對話的時機轉(zhuǎn)瞬即逝,需要教師能抓住學生回答中的關(guān)鍵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并迅速組織語言予以評價引導,及時、準確的信息反饋有助于提高對話的質(zhì)量。
2.政治課堂教學真對話的操作模型
研究課堂教學中師生成功對話的實例,不難發(fā)現(xiàn),教學中的對話還是有相對固定的程式可循的。根據(jù)學生的應答情況,若回答正確,那么對話自然能順利進行,但若回答存在問題,對話該如何有效實施呢?我們按照學生出錯的類型,分別建立了模型Ⅰ和模型Ⅱ。如圖1所示。
圖1 教學對話操作模型圖
對話模型Ⅰ:中學政治教材中不少內(nèi)容涉及到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對這些社會現(xiàn)象怎么看是政治教學必須回答、不能回避的問題。比如,媒體通過引進海外節(jié)目版權(quán)創(chuàng)造高收視率,可取嗎?中國式接送屢遭詬病,僅僅是因為溺愛?以辯證的思維來看,對這些社會問題的分析顯然要一分為二來看待,但對處于成長期的初中生來說,這樣的分析判斷能力是需要培養(yǎng)的。比如,教師設(shè)置真實情境,拋出問題:如何看待中學生見義勇為這種現(xiàn)象?正常情況下,學生會回答見義勇為是品格高尚的表現(xiàn),值得學習和仿效。這樣的回答首先方向是對的,有勇氣伸張正義值得稱許,但并不全面和科學,事實上,中學生作為一個權(quán)益易受侵害的群體,任何情況下都見義勇為并不是明智之舉,更要學會自我保護。因此,對于學生的片面回答,教師可以先肯定學生的判斷基本正確,接著追問:是不是任何情況下都要見義勇為?不會游泳要不要下水去救?此問一出,相信學生已然明白,中學生見義勇為也是要視實際情況而定的,不能魯莽行事。具體到下水救人這一特定情境,教師可以相機進行社會經(jīng)驗教育,如大聲呼救請人幫忙、利用身邊工具施救等。通過這樣一番情境對話,學生不僅認識上更完整,而且積累了相關(guān)經(jīng)驗,為在未來相似情境下的行為反應提供依據(jù),這樣的品德教育也更人性化。
對話模型Ⅱ:如果說前一種對話模型是建立在開放、發(fā)散的問題之上的話,那么后一種對話模型往往是基于問題有確定的答案。比如,高一經(jīng)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恩格爾系數(shù),其含義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例。教師在初步出示含義后請學生回答:恩格爾系數(shù)高,表明家庭消費水平高還是低?很多學生會不假思索地認為是高,舍得在吃上花很多錢,就是表明生活水平高。學生可能會搞混絕對數(shù)值與比例,這時教師最好的對話策略是這樣反詰或質(zhì)疑:也就是說,你認為一個家庭最大的開銷花在吃上,這家人家的生活水平就高?學生再想想,不對啊,吃穿住用行這五樣,比較下來,吃上花的錢雖然比以前要多,但占整個支出的份額反而在減少。反問或質(zhì)疑可以讓學生迅速找到思維邏輯上的矛盾,從而自覺調(diào)整或修正自己的觀點,相對從概念出發(fā)的常規(guī)引導,反問直抵問題的要害而且更經(jīng)濟。模型Ⅱ還有簡化版,那就是教師直接從鮮活的時事出發(fā),結(jié)合教材文本,提出看似有思維沖突的觀點,如,政府簡政放權(quán)是不是意味著弱化政府的職能?全面二孩政策是不是對我國現(xiàn)行計劃生育政策的否定?這樣的反問往往設(shè)在教學的難點重點處,它基于特定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逐漸加深對文本的深層思考和建構(gòu),這樣的師生對話質(zhì)量較高,對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三、政治課堂教學真對話的學科屬性
任何一個課堂教學中進行的對話應該有其共性的要求,如對話雙方態(tài)度要友善、對話氣場要和諧,相互的應答要有邏輯性和針對性等等。除此之外,作為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要素為核心素養(yǎng)的學科,顯然也有自己特殊的學科個性。
首先,對話要體現(xiàn)正能量。這里的正能量有兩層意思,一是說教師評價學生的應答時要以鼓勵為主,兼顧客觀,使對話處于一種良性運作的狀態(tài);二是說對話的內(nèi)容要正面,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培養(yǎng)中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是政治學科的根本使命。因此,對話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并且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彰顯德育價值。以蘇人版初中思想品德為例,教材中有一個專題講誠信,聽課過程中發(fā)現(xiàn),教師為了說明誠信的價值,會讓學生例舉社會生活中不講誠信的現(xiàn)象和行為。問題本身無可非議,關(guān)鍵是學生說出了社會的這些陰暗面后教師的細節(jié)處理,有的教師會一帶而過,順應著“因為生活中有不誠信,所以我們要講誠信”的邏輯展開教學。其實教師最好的做法不是簡單停留于社會不良現(xiàn)象的揭露,而是繼續(xù)對這些不講誠信的行為后果進行追問,并分析出正確的做法,這樣,對話的方向才不會出現(xiàn)偏離。
其次,對話要呈現(xiàn)思辨性。從學科的智育特性來說,政治是一門有助于優(yōu)化學生思維的學科,中學生尤其是初中生有時思維能力不成熟是很正常的,如何在對話中引導他們用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或做事情就很重要。以誠信為例,在師生對話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以下三點,即不講誠信行為的出現(xiàn)不僅僅是道德問題,也與法律、市場經(jīng)濟等諸多因素相關(guān);不講誠信不是主流,更多的人與組織是講誠信的;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不講誠信的行為會越來越少。沿著這樣的思路進行,對話才有思辨的力量,不會犯簡單化、片面化的錯誤。
最后,對話要關(guān)照個體心理。由于政治學科與學生生活的契合度較高,因此有時隨意的對話會引來尷尬,比如教師可能會問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有哪些不講誠信的行為,這樣的提問就把學生置于兩難境地。如實回答意味著當眾出丑甚至是說出隱私,說沒有的話又有不誠實之嫌。因此,從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出發(fā),教師可以試著轉(zhuǎn)換角度發(fā)問:同學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也可能存在不講誠信的行為,表現(xiàn)有哪些?請你說說應怎么做。讓學生以第三方的身份回應,就緩和了學生的情緒應激和心理不適感,對話的展開就能更和諧地進行。在政治課堂教學中尤其還要注意一種“旁觀者心理”現(xiàn)象,例如對不講誠信的行為舉例,學生們很可能會起哄讓某個特定的學生來回答,無論該學生回答什么,都會形成一種幸災樂禍的群體心理場,即使教師機智補救,對話仍然會偏離主題軌道,滑向不可知的人際關(guān)系漩渦。
參考文獻
[1] 劉慶昌.對話教學初論[J].教育研究,2001(11).
[2] 趙文平.對話教學實施的困境與建議[J]. 教學與管理,2006(12).
[3] 楊啟亮. 教學對話之“道”的特殊性[J].教育研究,2013(7).
[4] 楊小微.對話精神遠高于形式[J].人民教育,2012(20).
[5] 郭冰.課堂中教育性對話的缺失與建構(gòu)[J].中國教育學刊,2013(1).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