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意環(huán)
【摘要】在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根據內容,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教學結構,不僅能構建學生的多種學習渠道,而且能形象直觀地指導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更好地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品德教學 信息技術 學習情感 生活 行為習慣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品德與社會》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公民奠定基礎。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要組織形式,品德課課堂教學要取得良好的導行效果,必須從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fā),將知行有機融合,讓學生做到樂學、愛學。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的今天,我認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為品德課教學情感目標落實、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提供很好的助力。下面我從品德教學實際出發(fā),談談幾點做法。
一、巧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學習情感
《心理學大辭典》對“情感”的定義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體驗?!币蚨诩ぐl(fā)道德情感時,運用直觀教法,目的多在于通過真實景物再現,創(chuàng)設情境,樹立榜樣,增強學生直覺的、形象的情緒體驗,起到很好的激發(fā)情感作用。例如,我在上五年級《走近科學家》一課時,為讓學生體會、感受科學家們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對他們的敬愛之情,我課前就讓學生收集資料,課中讓學生利用電教平臺交流對所收集的科學家的認識,并通過交流討論引導學生提煉科學家愛國、奉獻故事中的感人語言、行為,吸取精神財富。
巧用現代信息技術能更好地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一上課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從而誘發(fā)學生學習品德的主動性。如在教學二年級《家鄉(xiāng)的春天》一課時,我從網上下載了《春天在哪里》的卡通視頻,并且配上兒歌《春天在哪里》,讓學生在愉悅的視聽中感受春天的氣息,沉醉在尋找春天的快樂中,喜歡上七彩的春天,學生好像覺得“情境即在眼前”,學習興趣高漲;然后自然過渡到掌握春天的氣候特征,學生積極主動交流如何預防春天疾病,初步學會了照顧自己,感受到自己成長的喜悅。
二、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讓教材融入生活
品德課程的性質之一表現為從遵循兒童的生活邏輯出發(fā),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lián)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讓兒童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培養(yǎng)兒童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情感。例如我在教學一年級《課間活動》一課時,教育學生要注意活動安全,我就利用信息技術把二(10)班李小明同學不注意活動安全的事件場景再現,通過視頻回放,讓大家知道安全的重要性?!岸?0)班李小明同學在課堂上沒有把老師說的活動要求放在心上,課間獨自跑到學校新舞臺玩,并且在上面嘗試做各種動作。他在舞臺邊上做俯臥撐,將肚子和腿貼在舞臺地面上,將手和頭伸到舞臺外并向地面壓,一邊壓一邊向其他同學炫耀他的‘勇敢和‘本事,結果發(fā)現肚子特別痛。到醫(yī)院一檢查才知道是脾裂了,要開刀切除部分脾。李小明同學因為一時的興奮,卻損害了身體,影響了學習,影響了生活,現在既不能上學,也不能玩耍,每天只好躺在床上養(yǎng)病,做什么事也不方便,你們喜歡這樣嗎?”學生紛紛回答不愿意。然后,我讓學生自己找一找,下課休息、玩耍的時候,還有哪些危險的事不可以做,學生列舉出了很多種,如不可以在樓梯、走廊追逐等。這樣,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學生“親身經歷”真實的人和事,真切地感受到“開心活動,安全記心中”,自覺受到教育。
三、依托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學生行為動機的實踐
在品德課教學中,明理是基礎,導行是關鍵。因此,教師在幫助學生明確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認識,增強道德信念的過程中,必須指導他們的道德行為,使學生明確具體的行為要求,在現實生活中,知道怎樣按道德規(guī)范去行動,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運用信息技術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上二年級上冊第8課《我是班里的一員》時,課堂一開始我就對學生說:“班集體就像我們的家一樣,我們都要愛它。”然而這樣的說教是柔弱無力的,對學生的情感觸動幾乎為零,更不用說導行了。于是,我用課件出示兒歌《家》,并有感情地朗讀:“藍天是星星的家,樹林是小鳥的家/小河是魚兒的家,班集體是小學生的家/星星、小鳥、魚兒、小學生都愛我們自己的家?!比缓笪矣殖鍪緝焊琛缎切恰罚骸拔覑鄯市墙凶餍切?星星,星星/密密地挨近/一,二,三/你數/他們是那么多,那么多,這才有了耀眼的銀河?!弊寣W生有感情地朗讀。在不斷的感情朗讀訓練中,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榮辱與班中的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緊接著,我又把畫面轉切到校內,出示“好習慣之星”“學習標兵”等頒獎現場,然后問學生:“我們班有幾個人獲獎?我們班受到學校表彰了嗎?我們作為班里的一員,應該怎樣做才對呢?”這樣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在層層深入的問題中,一步步地引導學生認識到班是大家的班,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為它增光添彩,使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得到良好的行為指導。
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道德知識,形成基本的道德觀點的基礎上,教師要讓他們進一步獲得真切的情感體驗,就要集中指導和調節(jié)他們的道德行為。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根據書中所列的練習內容及學生生活中較普遍存在的問題,組織學生辨析、討論、矯正,從而運用道德觀點,指導學生的實際行動。在導行教學中,不僅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而且要讓他們進入角色,在道德行為里加入學生自己的形象,促使學生把自己的行為與道德規(guī)范相對照,鞭策自己去努力實踐道德規(guī)范。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為我們服務的人》,課堂伊始,我用課件播放兒歌《勞動最光榮》:“太陽光,金亮亮,雄雞唱三唱,花兒醒來了,鳥兒忙梳妝/小喜鵲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幸福的生活從哪里來,要靠勞動來創(chuàng)造庸青的葉兒紅紅的花,小蝴蝶貪玩耍/不愛勞動不學習,我們大家不學它腰學喜鵲造新房,要學蜜蜂采蜜糖/勞動的快樂說不盡,勞動的創(chuàng)造最光榮?!蓖ㄟ^輕快的音樂渲染良好的學習氣氛,然后設疑:“假如我們早餐要吃一個面包和一杯牛奶,這一頓早餐包含了哪些人的勞動呢?”讓4人小組開展討論。小組代表匯報:“我的這一頓早餐背后包含了許多人的勞動,有媽媽、面包店的營業(yè)員、面包師傅、面粉工人、奶牛加工廠的工人、農民伯伯?!睂W生初步明白自己的幸福生活離不開很多人的默默奉獻。然后再問:“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人在為我們服務呢?”打開學生的思維之后,我又設計了“說一說”環(huán)節(jié):“我能為上面這些人(為我們服務的人)做些什么?”接著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熟悉的清潔工人、警察、投遞員、醫(yī)生、老師分別為自己的學習、生活創(chuàng)造了什么條件,自己又可以為這些人做些什么。這樣,讓學生通過挖掘身邊人、身邊事,一次次地聆聽,一次次地自我教育,并參照同學的行為來內化自身的行為,培養(yǎng)學生的習慣,效果十分明顯。
總之,在小學品德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有利于激發(fā)情感,明理,導行,提高教學效果,使品德課成為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的沃土。